江口至石芫馬路

江口至石芫馬路

大湖江到江口公路改造工程進展順利,很快就可以馬到成功了。等這條寬敞的戰備公路修好後,希望大家回過頭來回憶一下當年開挖江口到石芫潭的馬路的情形哦。

1963年,本人才5週歲。江口進石芫的公路就是這一年修建的。當年還年幼的我對此應該沒有什麼記憶,現在成文的東西都是從老人家那裡問到的、聽來的。

原來從石芫去江口是沒有公路的,沿著一條石階路蜿蜒而行……

1963年是我國走過“三年困難時期”的歲月,到處都在大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當時的石芫人民公社的黨委、管委會通過集體討論,決定修建江口至石芫的10公里通汽車的公路。石芫人民公社要修公路的決策得到了當時任贛縣縣委書記的趙晉富政委(南下幹部)和胡庭清縣長的支持,很快就付諸實施。當時是人民公社的體制,修這條公路要經過江口人民公社的江口大隊和優新大隊。由於“本位主義”思想作祟,這兩個生產大隊的領導者不願意將良田拿給別個公社的人修公路啊!但是,縣裡出了面,江口優新也不好違抗,那就“忍痛”叫石芫人挨著山腳下、過高崬去修“馬路”吧!所以,從廟谷坑、新坡壩到坳下崬全都是急彎陡坡了哦。

當時石芫人民公社的黨委書記是後來當任了贛州“707電視臺”負責人的吳地仔,副書記、社長是江口圩揹人謝繼昌,還有一個副書記是田村嶺下的謝宗財。當時的公路設計有兩個方案:一、從黃樹下沿頭坑、羅中河邊上去;二、從黃樹下西邊的“馬屋排”經上油槽過廖屋背到石芫。臨到付諸施工時,因為江口人有牴觸情緒,石芫本地人就“高姿態”的要從塅中心的良田拿出來修路,給江口人一個“示範帶動”作用。當時的口吻是:“你看石芫潭沙洲壩那麼好的田都肯拿出來修路,我們拿出一點山腳來總是可以吧”。於是,這條公路從沙洲塅中心扯直“剖”進去就順理成章了。

那時候的建設工程沒有現在的要報批要設計要勘探這麼複雜,只是從縣裡拿來一個簡易的圖紙就動工了。施工開始了,公社派了人武部長馬雲庚負責劃線,受益地的羅中大隊、沙洲大隊、東方大隊和石芫大隊的黨支部書記親自牽皮尺、打樁子。那時羅中大隊的支部書記是黃聲太、沙洲大隊的支部書記是本人的父親遊遠烄、東方大隊的黨支部書記是蘭宗倌(後來擔任石芫養路隊隊長)、石芫大隊的黨支部書記是徐書棕(晚年同妻子一起在石芫潭圩賣水酒,本人那時在電影院工作,每逢圩日都會去他的水酒攤上喝水酒)。畫好線之後,人民公社下了死命令,要全公社各大隊迅速投工投勞,力爭兩個月完工。當時的工程任務分配也是帶有很濃重的“抓鬮”色彩,比如最遠的廣教寺大隊就抓到了第5鬮,在沙洲黃樹下老茶亭地段。果然,端午節邊分配的任務,各個大隊很快就在中秋節前全面完成,達到了當年施工當年通車的“多快好省、力爭上游”的理想效果。當年農曆11月26,石芫人民法公社光榮入伍的18名新兵便包了一輛客車送到當時在贛州市區的縣政府,結束了往年新兵入伍靠步行的歷史。

那個時候修公路要“挨”到田地,遵循“只減不補”原則,沒有錢補,只是根據實際佔用的面積核減公購糧和農業稅。據說當時石芫大隊上嶺生產隊有人不肯拿出田來修公路,被當時的哪個公社幹部兇一句:“是你服從大集體,還是大集體服從你?看你是雕子尾巴先飛!”最後還是服從修路規劃了。

記憶中的江口至石芫公路,路況很差的,兩邊是深溝,中間長滿了大大蔸的韌蔸草。往後,在生產隊學農,每年的正月都要去“民工建勤”挑沙石修馬路。再後來,在駐村工作中,每年新年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動員、組織村民修公路。不像現在有水泥路面哩!

直到1999年至2002年,江口至石芫的馬路歷時3年多,才通過“民辦公助加集資”的形式隨波就彎澆了水泥。2002年6月2日,還搞了一個新農貿市場開張暨水泥公路通車慶典儀式。

笑鈾

2018,11,05。

作者自白

笑鈾,真名遊德福,1958年生,1983年從武漢軍區高炮644團復員後任鄉文化站站長35年,其間還擔任黨政辦主任等職,2018年7月退休歸隱田園,碼字不輟,以“鄉土作者”自詡。2005年被《贛南日報》評為“關心熱愛新聞事業的十佳作者”;2016年被《客家搖籃》聘為“特約主筆”,2017年起為贛州市核心網評員。

江口至石芫馬路

江口至石芫馬路

江口至石芫馬路

江口至石芫馬路

江口至石芫馬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