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和親戚打招呼的孩子真的就是缺少見識嗎?


哈嘍,我是巧微來噠!我還是兩個孩子的寶媽。



做為媽媽,我知道孩子不愛和親戚打招呼的孩子真的不是缺少見識的。



首先,是孩子可能真的和這個親戚不熟悉,見這個親戚比較少,感覺事平時的稱呼和眼前這個人對不上號,所以才不願意去打招呼的。但是碰到熟悉的人,就會喊的,也是比較熱鬧的。



比如說我家孩子,一個不滿兩週歲的孩子,一個是我公公的舅媽,平時上街經常從我家門口過,有時候二寶在門口玩都能碰見說話的,我家孩子看見,問二寶說那是誰,就說老舅奶奶。



春節時候婆婆的兩個舅媽來我家了,因為平時都不怎麼來往走動,就連我自己都分不清楚誰是誰,哪個是二舅奶哪個是三舅奶。俺家二寶就更別提了,我原來在家帶二寶的時候,基本上就沒見過,春節來我家,二寶看見只笑,也不喊老舅奶奶。因為他感覺現在說的老舅奶奶,和他平時見的那個老舅奶奶不是一個人。



但是門口的嬸子大娘們,就那麼幾家人家,經常在一起,二班基本上都能分清楚誰是誰家的,誰的哪個孩子的奶奶。看見和公公輩分一樣的,男的,他就喊爺爺,女的他就喊花奶奶。



其次就是,還有一部分孩子真的是出去的少,經常在家玩,就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玩,就知道這幾個人。



如果是是有親戚來,感覺怎麼家裡來陌生人了,他是誰,我又不認識他,為啥要喊他呀!還有一個心理就是他來我家幹嘛,要帶我走嗎?還是要帶誰走呀!



再其次就是,有的孩子就是性格原因,內向,害羞,感覺和別人打招呼是件不好意思的事兒。



然後就是,可能這個親戚做過什麼讓孩子害怕,或者是不舒服的事情,比如說這個親戚見面就開始勉強要去抱孩子,讓孩子感覺他又來抱我走了,沒有安全感,不要見他,不願意和他打招呼,不想理他。



最後就是,孩子和不和親戚打招呼,其實沒多大事情,如果說這個親戚和小孩子過不去,那就是這個親戚的肚量有問題了,不要讓自己的形象因為別人的嘴,來影響親子關係。



帶孩子出來碰見熟人的時候,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去和別人打招呼,可以用手勢和語言並用,慢慢引導和鼓勵孩子去和別人打招呼。


琳媽簡筆畫


負責任的告訴你,孩子不願意和親戚打招呼當然不是因為缺少見識。雖然有一部分孩子不愛跟生人打招呼可能是因為平時出去的少,見識的少,但是大部分的孩子不愛打招呼都不是這個原因,而且有很多很少出門的孩子,反而因為在家太悶太渴望和別人溝通而非常願意和別人打招呼。



首先,孩子不願意和親戚或者生人打招呼,其實很好理解。當我們成人見到不熟悉的人,很多時候也是能躲就躲過去了,不會次次都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對於孩子來說,這些親戚我都不熟悉,這些稱謂我也記不清楚,不願意打招呼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這也和孩子的性格有關。有的孩子天生內向,害羞,他們覺得和親戚打招呼很不好意思(我小時候就是這樣啦),雖然他們心裡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但是真見了親戚,就是說不出口。

第三,孩子可能因為不喜歡某個親戚而拒絕和他打招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可能有的人看起來讓孩子害怕,或者曾經做過讓孩子不舒服的事,導致孩子不願意和親戚打招呼,這些都是可能的原因。

最後,家長太過緊張打招呼這件事,讓孩子感到不舒服或者逆反的心理。家長越是在意某件事,給孩子施加壓力,總是掛在嘴邊,越是讓孩子排斥這件事。所以家長也應從自身找找原因。

其實和不和親戚打招呼並不是一件多大的事,和件沒見過世面更沒有直接的關係。家長首先要放鬆心態,不要給孩子亂戴帽子,讓孩子有壓力,導致還沒見到親戚就開始緊張了。如果孩子只是針對某幾個親戚朋友不打招呼,家長應該詢問孩子原因。如果是孩子的性格內向導致,那麼家長可以讓孩子用微笑或者擺擺手取代說話來打招呼,並給孩子一定的鼓勵和獎勵。總之,不要讓這樣一件小事影響了親子關係和玩耍的心情。


萌萌噠媽


作為一個從小就被大人逗著打招呼的叛逆中年人表示:孩子不愛打招呼,跟見識多少沒有多大關係吧?

孩子不愛跟人打招呼,有可能是本身見了生人比較羞怯,雖然內心也很想認識一下,卻因為跟對方不熟悉,所以保持距離。等大家熟悉了不用家長刻意教導,孩子會主動示好。

還有就是,孩子雖小,但他們自己有一套判斷喜惡的標準,顯然跟大人的觀念不同,或許孩子覺得來人不合眼緣,所以壓根兒就不想跟人接近。



比如我小時候,因為本身比較內向,逢年過節大姑二姑兩大家子過來,因為我覺得姑姑比較兇,所以都是躲在我媽身後,我越這樣他們越起鬨讓我喊姑,逆反情緒上來給錢都不叫,以至於長大了見人都糾結要不要打招呼,真是童年陰影。


面對孩子這種情況。建議家長不要刻意去強迫孩子打招呼,更不要當面說孩子不懂禮貌什麼的,大人自然的說話就行,等過去這件事再找個時機和孩子聊天,問問他心裡怎麼想的,再遇見人家長只需要做表率就可以了,孩子心裡有數,到了熟悉的地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了。


語桐悠悠


倒不是缺少見識,就是,對這些親戚,沒有熱情,或者,沒有禮貌意識,或者根本不在乎這些細節。事情,要麼是能力問題,要麼就是態度問題了。


其實很多時候,都是混合的,就是這種交際能力也是缺乏的,以及,也沒有這種意願去維護這種關係。其實往往態度有了,就是本身意識到了這些親戚的重要,以及對自己的價值,往往也就是會去提升這方面能力,或者動用所謂的情商去搞這些關係。


或者,確實沒有這方面的情商,這種事少數,只是很多時候,確實沒有這種意願,比如認為無所謂,認為這都是小事之類的。沒有這種能力的,往往可能是會類似於《生活大爆炸》裡面,謝耳朵那樣。確實沒有這種能力,可能有這個意願,但是就是不太會這種正常的交際。


這不是缺乏見識的問題,這是一個情商的問題。有些人確實發展智力去了,不太會和世俗同流合汙,不過,這確實是少數人。大多數人,基本上,就是稍微缺點能力,但更缺的是態度,因為覺得不太重要,就忽略了。而親戚往往還是比較在意這些的。畢竟這是文化。


貓黍說


實際情況是,每次回老家,老家的傳統,初一早起,要6點起來,去只要有點親戚關係的家裡,磕頭拜訪。不僅這一天,過個年一星期左右,你去拜訪的親戚盡到直系,遠到那種非常複雜關係的人,爺爺,大爺,姑媽,舅老爺,大伯,小舅子,各種各種!同輩小輩還好,至少有四五十的長輩,我根本就沒見過,讓我怎麼開口,是我不想叫嗎,我還害怕別人說:你看這孩子,不懂事,都不叫人,我壓根不知道叫什麼好啊!叫錯了更尷尬。 後來父母也明白我們的窘境,每次見人都主動說:來孩子,叫XX。就這樣度過每一年,可是人多到爆,我真的記不住!

當然我們作為孩子也有錯,但是不能一棍子打死啊,我們不是沒有禮貌,也不是見識少,是真的無奈啊!


徘徊與前進


我小的時候不僅不愛和親戚打招呼,而且連父母的同事也不打招呼的,現在想來真的好好笑啊!那時候媽媽在看到有同事過來,會跟我說:“大寶,這是你趙叔。”我把臉朝向一邊,冷冷地說:“我不認識他!”


搞的我媽媽很沒面子,許多年以後,媽媽和我談到這個事,我們倆分析問題出在哪兒?原來是我在家裡缺少愛導致的,從小生活在家暴的環境中,爸爸經常暴打我,使得我我不願意跟人來往。


我會覺得那是你們的同事,你們的親戚,你們的朋友,為什麼要介紹給我認識?

我那時候是有心理衝突的,會覺得自己情緒不好,不想搭理別人。後來媽媽反覆地平和地跟我講:“大寶,你希望你在去跟別人交往的時候,別人也冷冷地回你一句‘我不認識他’嗎?”


那麼我就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不愛打招呼與修養有關,與內心容易易激惹有關,也與內向有關。所以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不一樣,如果生長在寬鬆、自由的環境,父母是熱情好客的人,孩子也會被影響著外向而活潑。


我小的時候是一個挺文靜的小孩,只不過需要再修正一些言行,因為我媽媽跟我說:你有好的思想,有好的口才,可是沒有好的德行,別人會願意聽嗎?會願意接受你嗎?


於是我就在慢慢地改,我慢慢長大以後,發現內心的衝突越來越少了,也越來越會解決內心的衝突。好好愛自己,對自己溫柔以待,也溫柔以待別人。


以前的性格有些內向,現在變得外向了,要知道,孩子會在愛中成長。父母需要做好孩子生活中的策略師,那麼父母首先不要有太大的人格缺陷,父母需要修正好自己的言行,才能把好的言行影響給孩子。


教育孩子,其實就是在教育父母,只有父母好了以後,孩子慢慢會改變。


孩子的心理藏不住事,會很喜怒形於色,不高興了,瞬間就耷拉著臉;高興了,馬上就搖頭哈哈笑,這些能反應出孩子的一些幼稚,這也是正常的心理。


而大人往往會擅長偽裝,即便對對方沒好感,還依然要堆砌著笑容,那麼孩子的心靈很乾淨,他能看到大人之間的客套,但他不理解大人之間為什麼不有話直說呢?


孩子的觀念裡是脫下虛偽假面,好好說話,不喜歡你就是不喜歡你,我不想刻意逢迎。所以孩子的這些做法有些直來直去,作為父母要告訴孩子:給他人留些面子,給自己留條出路,話別說太滿,事別做太絕。


並且要給孩子舉例子,去告訴孩子,父母不是刻意去逢迎,因為每個人內心都有虛偽的部分,太真實,往往是幼稚的表現。


我們是可以跟親戚打一下招呼,只點頭,或者微笑就可以了,慢慢來。


並且父母要做給孩子看,不要強制孩子怎麼做,他會有他的一套行為方式,也許孩子在聽到你們的對話以後,他覺得不錯,也會加入進來。也許他在覺得有所收穫,會給親戚倒一杯水,給父母倒一杯水。


所以不一定只在口頭上表示禮貌,行為上也會體現出孩子對他人的關心。


孩子沒有經歷過社會的洗禮,不太知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孩子會純然地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那麼選擇理解孩子的行為,再去了解孩子的心理,慢慢來。


孩子還小,是可以經過成長慢慢變好的,我小的時候也是一個不愛搭理人的小孩,現在不也是挺好的了嗎?在自媒體平臺寫文章,寫問答,給需要幫助的人做心理諮詢等等,所以我想說,不要僅僅抓著一點就斷定孩子缺少見識,這其實是給孩子扣帽子,給孩子下了一個定義,貼了一個標籤。


儘量不給任何人貼標籤,因為人是會變的,要整體的看人,而不是抓局部。


看人要看大方向,那些小細節可以忽略,也可以提醒孩子修正一下,並且父母看看有沒有類似的毛病,那麼父母先改,這樣也是在給孩子起到一個表率的作用。


想做好一個合格的父母真的好難,需要學習,需要成長,那麼只有父母優秀了,孩子也會優秀起來,並且父母也是希望孩子可以超越父母的對吧?


我的心理健康老師在我上高一那會兒說了十字箴言:善意的提醒,溫柔的堅持。我希望我們都可以對自己、對他人做到善意的提醒和溫柔的堅持,以上就是我想說的,謝謝!


心靈之音的空間



不愛和親戚打招呼的孩子,肯定不是因為缺少見識。

所謂見識,就是指明智,或者正確的作出判斷及認識的能力。而孩子不願意跟人打招呼絕對是跟判斷能力和認知能力無關的。

不愛和人打招呼的孩子,可能是性格的原因,不愛跟人交流之類,或者太內向,沉默寡言,甚至是孤僻等。

也可能跟家長有關係,有些家長嘴巴太勤快,導致把孩子的話都替孩子說了,所以孩子也出現無視的感覺而懶得說話。

也有可能是對模特個親戚有成見,而不願意機會親戚。

總之,孩子不願跟親戚打招呼,要弄清楚原因,看是不願意和某個親戚,還是和所有的熟悉的陌生人打招呼,再加以開導。切不可給直接給孩子貼上不講禮貌,或者少見識的標籤。


idan的青蛙媽媽


我認為不盡然。
原因是什麼呢?
雖然我們看上去,某一件事情在外在表現上是一樣的,但是,往往內在的原因有很多,有些甚至存在截然相反的原因。所以,還是應該針對不同的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比方說,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不愛和親戚打招呼的原因到底可能有多少?

第一種可能,有可能是這位親戚的原因。我們都知道,在我們的成長過程當中,有些親戚可能是有些讓人討厭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許多人都可能會盡量的逃離這樣的親戚,因為和他們在一起,會讓我們感到難受不舒服。所以,在這個時候,不和這樣的親戚打招呼,就是我們許多人的一個第一選擇了。

第二種可能,有的家長對孩子的禮貌的要求特別的看重,這個看重到了過分的程度,已經讓孩子感受到非常的不舒服。家長可能認為,和親戚打招呼是一種禮貌的表現,是一種有見識的表現。家長有這樣的認識,自然無可厚非。但是,孩子卻不一定有這樣的認識。如果家長沒有把自己的認識,好好的向孩子解釋的話,如果家長只是強制要求孩子聽從自己的要求,那麼,這對於孩子來講,孩子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嗎?
孩子當然會感受到強迫和壓抑。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怎麼做呢?在我們國家有一句口號,叫,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句口號在家庭生活裡面也是適用的。在孩子感受到強迫和壓抑的時候,孩子會本能的用各種各樣他能想到的方式,去反抗父母的權威。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遵從父母的這種要求,所做出的各種不和親戚打招呼的行為,實際上,根本的原因已經不是孩子有沒有見識的問題,而是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問題。
所以,單單從這些方面來講,一個孩子不願意和親戚打招呼,都至少有可能有這兩方面的原因。我相信還可能有更多的原因。親愛的朋友們,你們還能想到別的什麼原因嗎?歡迎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安嶺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孩子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1. 有可能是性格偏內向,天生就冷淡。這是我生了孩子以後才知道的,有時候真不是爸媽的問題。

2. 有可能是那個親戚長得兇,或者之前逗過孩子逗傷了。

3. 也有可能是題主說的“缺少見識”,就是見的人少,怕生人。

我有個親戚家的孩子就是這樣,在家裡鬧得天翻地覆,一出門別人問個路,他們都不敢搭腔。

我覺得,他們有可能是被大人吵多了,出門怕說錯話;也有可能是老人帶孩子,從小嚇唬孩子:你不聽話誰誰把你拐走啊!這些都會孩子有很大的影響。

面對這種情況,我建議不要批評孩子,要慢慢地引導孩子。

比如說,孩子熟悉的自家人出遠門回來時,引導孩子打招呼,這樣會比跟陌生人容易些。

另外,可以帶孩子多參加一些課外活動,認識一些陌生的家庭,改變他對陌生人的恐懼感。



爸媽匯


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性格,大人只能盡力教導培養。一般來說,大家都喜歡活潑開朗、積極跟大家打招呼的小孩!孩子不喜歡跟親戚打招呼,不一定就是缺少見識的,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下幾點:

1、孩子是不是見到所有親戚都不喜歡打招呼,平時見到人也不願意多說話?這樣情況下有可能是孩子比較內向,建議多讓孩子感受家庭的溫暖,同時帶孩子多出去玩,讓孩子感受別人的善意,慢慢變活潑

2、孩子只是見到一些比較少見的親戚不願意打招呼,平時跟這樣的情況是比較正常的,因為孩子怕生害羞,可以慢慢引導,因為孩子需要時間來適應新的事物,等孩子跟親戚熟悉了就不會這樣的

3、當孩子不願招呼人時,不要說“這孩子不懂禮貌”,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反而要對孩子有更多的關心,幫助他慢慢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