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最終攻陷的深層原因?

媽媽說名字越長越好


公元1453年,號稱永恆之城的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所攻陷,這場陷落造成了歐洲的政治地震,使這一年成為了歐洲中古歷史與近代史的分水嶺。然而,軍事坦丁的陷落究竟原因何在?一直是史學家們爭論的焦點。

恐怖的土耳其人


早在公元15世紀初,土耳其人就已經完成了對於巴爾幹半島大部分地區的佔領,從愛琴海到多瑙河,希臘人、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等部族早已成為了土耳其人的附庸力量,君士坦丁堡的希臘-羅馬人早已成為了孤家寡人。


1453年4月,當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兵臨城下之時,拜占庭人面對的是足足20萬大軍、300艘戰船以及攻城的重炮,如此強大的軍事實力的奧斯曼人精心籌備的絕地攻勢,縱觀當時的歐洲,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當其鋒,更別說一城而守的拜占庭人。

圖/奧斯曼帝國擴張圖


衰退的拜占庭

與奧斯曼人的雄偉武裝相對應的是虛弱的拜占庭力量,當時的拜占庭軍隊守城者僅有七千人左右,其中大部分還是從意大利城邦僱傭的威尼斯與熱那亞士兵,這些人對城池的防守僅僅依賴於金錢的寄託,並沒有堅定地戰鬥力與意志。


作為拜占庭皇帝的君士坦丁十一世雖然身為皇帝,卻是他的對手穆罕穆德二世扶植上位的,他不僅得位不正,而且拒絕了西方國家以合併天主教與東正教為要求的援助,從而使君士坦丁堡陷入孤立境地,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圖/君士坦丁十一世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正在崛起的奧斯曼與日益衰微的拜占庭正面對決的必然結果,是無法避免的悲劇。


參考文獻:1. 項勇 王宇勍著,108影響人類的重要戰爭,哈爾濱出版社,2004年


歷史研習社


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453年的陷落,從深層原因上看,是必然的。

君士坦丁堡,又譯康斯坦丁堡,今土耳其經濟中心伊斯坦布爾之舊稱。建造者是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

君士坦丁堡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坐落在一片小山丘上,南邊是馬爾馬拉海,北邊是金角灣,東邊扼博斯普魯斯海峽入口,西邊居高臨下俯瞰色雷斯平原,易守難攻。城北的金角灣是一處條件極佳的自然港灣,可供船隻停泊。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失陷,從長期來看,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1、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之勢難以阻擋,1362年,奧斯曼就遷都亞德里亞堡,截斷了拜佔廷人通往內陸腹地的大道。在隨後近二百多年中,奧斯曼人陸續攻佔了色雷斯、保加利亞、馬其頓、色薩利等地。瓦拉幾亞、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希臘、伊庇魯斯紛紛淪為附庸,穆罕穆德二世雄才大略,英明神武,處心積慮要攻佔君土坦丁堡,甚至為此冷落了後宮的嬪妃。

2、伴隨著奧斯曼人崛起的,則是拜佔廷人的衰落,拜佔廷人立國於愛琴海沿岸,耕地稀少、土壤貧瘠,糧食產量不高,但港灣眾多,且處於黑海往地中海、歐洲往亞洲二條商路的交匯口,商貿發達,自古以來以商立國。

但隨著奧斯曼帝國在小亞、巴爾幹、地中海、埃及的擴張,伴隨著領地丟失的,是商業和稅收。

1453年君土坦丁堡之戰前,拜佔廷人的領地就剩下君士坦丁堡孤城、愛琴海的幾個島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一部。

君士坦丁堡在極盛期有一百二十萬人口,但到君土坦丁堡之戰前,隨著商業的衰敗,只剩十萬多人口。

3、君士坦丁十一世本身是在穆罕穆德二世的支持下得位的,得國不正,缺乏號招力。

君士坦丁十一世拒絕了天主教教宗、諸君主關於天主教和東正教合併的要求,因此得不到天主教諸國的援助。

奧斯曼人全面封鎖了君士坦丁堡,城內得不到糧食、彈藥、人員的補給。

4、君士坦丁堡之戰中雙方兵力巨大的懸殊。奧斯曼人有17萬兵力,320艘戰船,且有烏爾班攻城炮。拜佔廷人只有7000威尼斯、熱那亞僱傭軍,且扼守金角灣口的加拉塔城在熱那亞人手裡,這也讓奧斯曼人賄賂熱那亞人陸地運船得以實現,最終控制了金角灣。

君士坦丁堡建成在君士坦丁一世,陷落在君士坦丁十一世,聖人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都二倍於五世了,不是天意嗎?





溫潤如


奧斯曼帝國的大炮越來越強,而且還是東羅馬那邊的大炮設計師投敵過去幫奧斯曼人研製出來的大炮。夠諷刺吧,原因是東羅馬帝國的人拖欠他的工資。(所以說沒事別隨便拖欠工錢)

奧斯曼土耳其的穆罕默德首領12歲就在籌備攻陷君士坦丁堡了,人家籌備了整整10年啊!默罕默德每天都在思考,準備,首先在君士坦丁堡對面修築了堡壘,強烈威懾了君士坦丁堡。

詳情可看電影《征服145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