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王羲之書法享有很高的地位?

忘憂清樂閣主


王羲之書法享有很高的地位不單是行書《蘭亭序》成為天下第一行書,還有他的真書與草書也能代表東晉時期的最高水平。王羲之書法“取法乎上”,“師古而不泥古”,在博採眾長的基礎的上,獨具匠心,自成風格,又符合時代特徵(“晉尚韻”),對後世影響重大!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書法家,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了!他出生於兩晉的名門望族,七歲開始學書,先受教於他叔叔,再師從衛夫人學習書法。十二歲時經父親教授筆法論,“語以大鋼,即有所悟”。後來、北遊名川,博採眾長。他草書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不停地觀摩學書,博採眾長,自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有所繼承,有所創新,楷、行、草書皆精,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書法家,為人正派、性情豁達坦淡、多才多藝,書法技藝精深與為人處事都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作《蘭亭序》時,此情此景,是醉非醉、或喜或憂,文筆風流,成就神來之作書稿,過後複製不出當時的效果,成為王羲之的神品佳作!雖然原墨跡遺失,留傳下來的幾種摹本也足以證明王書行書的藝術造詣,後人無能可及,不愧為書聖!










使志安寧之秋


王羲之的書法成就,是從當時要求的簡略出發,博採眾長,精研體勢,增損古法,一變漢魏樸質書風,損益變化了原來真、草的隸意而完成了流美靜逸的今體——行草書。對於他的行草書,後人評價說:“遒媚勁健,千變萬化,純出自然。”

3、倡導“書意”說。王羲之在《自論書》中說:“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這裡,王羲之第一次提出了“書意”這個概念。所謂“書意”即書法的精神意蘊。王羲之認為,書法可以用來抒發人的思想感情。王羲之“寫意書法”說的提出,將書法推向了精神境界的層面,書法從此由實用走向藝術。王羲之是“晉尚韻”書風的重要發揮者。

4、將中庸之道融合到書法當中。王羲之是儒家中庸之道和道家“自然清淨”的踐行者。他最大的成就在於,將“中庸”和“自然”之道融合、滲透到書法當中。將書法又一次推向哲學的層面。他的書法“不激不利,而風規自遠。”“思慮通審,志氣和平”,就是明證。

5、對後世影響。王羲之對後世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孫過庭說:“但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為宗匠,取立指歸。”羊欣說:“博精群法,古今莫二。”張懷瓘說:“在千百年間得其妙者,不越此數十人。各能聲飛萬里,榮耀百代,惟逸少筆跡遒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質自然,丰神蓋代。”李世民更給予很高的評價:“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等等。由此可見,王羲之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可以想見的。從千百年來人們競相學習王羲之的書法狀況看,如果沒有相當大的影響,王體是不可能一統整個書壇的,更不可能成為傳統意義上的主流書法。

綜上所述,王羲之是一個真正德藝雙馨的人,是個真正受萬世敬仰的人。在道德淪喪、價值觀念扭曲的當下,倡導全面、深層次學習王羲之,尤顯意義重大。我們不光要學王羲之的書法,更要學王羲之高尚的道德品質、博學深厚的學養以及崇高的精神境界。把“作書先做人”當做座右銘。惟有此,才無愧於“書法家”這個稱號。

下面是我臨寫的顏真卿多寶塔!歡迎指正!



13352866117


王羲之字逸少,今天山東臨沂人,楷書大師顏真卿和他一樣,也是臨沂人。他7歲的時候便開始練習書法,先是跟著他的叔叔學習書法,後來拜師於衛夫人,博取眾家之所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被後人尊稱為“書聖”,唐太宗李世民評價他的書法“詳察古今,盡善盡美”。

王羲之之所以被稱為“書聖”,成為中國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在於他在書法上的創新,他自創新體,楷書、行書、草書在王羲之手上完全成熟,達到了新的境界。尤其是在行書上面的貢獻。

他的行書代表作品《蘭亭序》筆法結字精到,是傳世王羲之最秀美的一幅書法作品,他的用筆已經完全沒有了之前書法的隸書的古拙之意,已經完全形成王羲之自己的書法風格,同時也標誌著行書書體的成熟。

王羲之早年書法作品《姨母帖》

而在王羲之之前,無論是當時的楷書、行書和草書,都受隸書的影響比較大,還沒有完全擺脫隸書的影響,這一點從王羲之早年的行書《姨母帖》中就可以看出來,寫的非常的古拙。

而王羲之正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這三種書體推向完全成熟,退去隸書的影響,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楷書、行書和草書。

從王羲之早年的古拙到王羲之晚年的妍美,王羲之用一生的時間推動了書法的發展,也推動了中國文字字體演變的完成,這正是他在書法史上的意義所在,他和他的兒子王羲之開創的帖學書法,也一直影響到後來的書法發展,一直到現在。後來的書法,基本上成了二王父子書法的風格演變史,這也是為什麼人們稱他為“書聖”。


不二齋


首先,王羲之所處的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書法非常發達的時期,處於中國書法史發展的高峰時期。而王羲之,在同時代書法家中又是佼佼者,正處於行書逐步走向成熟時期,這樣看來,書法歷史的發展選擇了王羲之。

其次,王羲之為士大夫貴族,官居右將軍。“書”以“位”貴也有助力。

第三,王羲之師承,當時一流的書法大家。俗話說:“取法乎上,得和其中”。

第四,王羲之在書法方面的勤奮、天賦和創造性,使王羲之在書法上“取藍而勝於藍。”開創中國書法史“秀美”一路,楷、行、草皆精,又以行書獨步天下,成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作者,被譽為“書聖”。後人見之,無不頂禮膜拜。

第五,“超級粉絲”唐太宗的推波助瀾。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帝王如此喜歡王羲之的書法,並借國家的力量。把王羲之由一位書法大家,推到“書聖”至高無上的地位。

歷史上,可能有的書家在某方面超過了王羲之,但就從總體而言,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方面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無可撼動的。





文山書畫院









靈虛子道人






讀書耕田人王七


王羲之,字逸少,號澹齋,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

琅琊(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他創作出留芳千古的《蘭亭序》被稱做天下第一行書,文章點畫秀美,行氣流暢,與其子王獻之合稱"二王"。

1、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八分、飛白、章草皆入神妙之境,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治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開創了書法新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2、他的書法被歷代許多的書法和鑑賞大家品評過,可以說古今無雙。他的書法被歷代人當作最佳臨摹範本,許多著名的書法家幾乎都受惠於他的書法,並以他的書論作為主要教材進行學習和創作。

3、不但他的書法被人尊崇,其人品和繪畫也非常優秀,且為世人敬仰。

4、被寫進“二十四史"的《晉書》是他所著。他的行書《快雪時晴帖》只有二十四個字,卻被清朝皇帝乾隆列為《三希帖》之首,可見他在書法上的造詣之高。

他還有很多著作我就不一一例舉了,想看的話可以去了解一下。






無悔青春6566


王羲之之所以成為書聖的原因:

一丶王羲之站在書法創新變化時代的風口,當時東晉由隸書嬗變為行楷,王羲之在前人(鍾繇、魏夫人)的基礎上脫盡隸書的氣息,完成一種全新的書體,呈現出一種新的氣象,"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所謂時也勢也,王羲之在這個風口上就飛起來了,所以毫無疑問,時勢造就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

二、是王羲之在東晉那樣一個尚韻的時代,風流高標,文采出眾,"東床佳婿″的典故就足以表現其恬淡蕭散的名士風流。加之出身於瑯琊王家,在東晉影響力本就不一般。

三、當然,最重要還在王羲之,耽溺書藝,醉心翰墨。他師從名師(衛夫人),又對書寫藝術矻矻以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範式,顛覆性地創造了書法的新篇章。

四、受其影響,形成了王氏書法一脈,代有傳承,又有發展,最有名是他的兒子王獻之。還有七世孫智永。

五、王義之書聖的地位的鞏固,不能不提他在後世擁有一個超級粉絲一一唐太宗。他對王羲之的超級崇拜,使書聖地位無法撼動。他瘋狂地蒐羅王羲之的真跡,甚至用上下三濫的手段也不顧惜(蕭瑀智賺蘭亭)。《蘭亭序》到手之後,只有哪些有相當造詣的大臣奉當臨摹才有緣一觀。

六、唐代在王義之的影響下,出現了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歐陽詢等唐楷大家。後世代有傳承,影響更是無人能及了。





彼山蒼蒼


中國書法是中華文明獨有的一種藝術形式,其以漢字為載體,寄寓著創作者的修養學識、精神氣度,反映了時代的精神面貌,是中華文明的一大瑰寶。在中國書法史上,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被公認為是“書聖”,其作品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最高水平和境界,尤其是其行書作品《蘭亭集序》更是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稱。

王羲之畫像


在歷史上,早於王羲之的大書法家有很多,在書法成就上登峰造極的大書法家也不乏其人,如曹魏的鐘繇、唐代的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李邕、宋代的蘇軾、米芾、元代的趙孟頫等人,皆有極高造詣。而“書聖”這個稱號,最早也不是用來稱讚王羲之的,那麼為何王羲之的書法享有那麼崇高的地位呢?


決定王羲之書法崇高地位的除了王羲之本人的書法成就以外,還有兩個時代因素,共同把王羲之推上了神壇。第一個原因是,王羲之本人處在漢字和中國書法演變的最關鍵的轉折時期。漢字有眾多字體,從先秦時期的甲骨文、金文到西周時期的籀文到秦國統一的小篆和隸書。在魏晉之際,漢字完成了最後的蛻變,從隸書逐漸轉變為楷書。楷書以方折筆畫取代了隸書的圓轉,在提高書寫速度的同時,也豐富了漢字的筆畫,擴大了書法創作的空間。

王羲之行書《蘭亭集序》唐代摹本

王羲之本人就處在這個從隸書轉變為楷書的關鍵時刻,他個人也促成了從隸書到楷書的轉變,給以往圓轉質樸、雄渾蒼勁的漢字賦予了清新飄逸、遒媚灑脫的全新形象。從隸書轉變為楷書是一個曠日持久的大運動,北方以魏碑為代表,南方以王羲之為代表。但是魏碑創作者大多無名,王羲之也就成為了整個運動的象徵。

唐代集王羲之字而成的《聖教序》碑刻,是後世學習王字的基本模板


真正把王羲之捧上神壇的則是唐太宗。唐朝初年,天下歸於一統,分流已久的南北文化逐漸合流,唐太宗格外重視整理南北文化,服務於大唐盛世。在文化大整理的過程中,唐太宗特別重視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加以收集、編輯、整理、著錄和收藏,甚至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寫論贊褒揚王羲之的傑出成就,稱“曠觀古今,堪稱盡善盡美者,豈惟王逸少乎!”為後世皇家尊崇王羲之奠定了基調,也掀起了長久的學王風潮。


參考文獻

《晉書·王羲之傳》


歷史研習社


個人認為從研究的角度看,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1)開創時代

①書法藝術是一門古老藝術,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隸書,再到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發展順序為:史前至夏、商至西漢(混沌入序),秦統一後為小篆(繼承創新),漢朝建立(漢字隸變)、魏晉南北朝(書法頂峰)、隋唐(書法極盛)、宋代(行書宋四家)、元代(楷體)、明清(書法家多小發展)。所以,他發揚和創新了行書。

②從生平時間來看,在王羲之前面未見特別註明的書法家(抑或作品流失),在他之後有王獻之、張旭、顏真卿、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朱耷等。所以,他有一個開創時代的運氣。

(2)作品造詣

古代文人多皆有工匠精神,刻苦實踐,融合人文思想,王羲之也不例外。他酷愛書法,受父親和叔父啟蒙,生平又轉益多師,不斷開拓視野、探源明理、廣採眾長,最終達到很深層次的造詣境界。他筆法精妙、行筆瀟灑、筆局勢含蓄,骨格清秀,極盡用筆使鋒之妙,作品才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3)成果創新

王羲之的作品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遒美健秀,具創造力。他是半部書法史,不為過。可以說,王羲之是推陳出新、創新研究,這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人才。

(4)歷史局勢

所謂時勢造英雄,更重要的是歷史背景的時勢。時局動亂,人民災荒,又玄學興起、佛教東漸,生命意識的覺醒是這一時期思想文化生活的重要特點。王羲之為東晉時期書法家,他就生活在這樣矛盾和激情的時代,感觸陳雜。另一方面,在中國文藝思想史上,這時期為以後的中國文人指出一條寄託心靈的道路和人生境界:文學上表現為陶淵明的詩,書法上表現為王羲之的字。所以,歷史局勢不免就成為了王羲之書法成就的文化背景和心理背景。

(5)人為推崇

他活了58年,嘆人生“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他有高雅情趣和人生品質。受到皇帝、朝廷官員、歷代書法名家等的喜歡與推崇,自然就名氣大振,影響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