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網文是垃圾和快餐文學,而純文學才算是精神文學,對此你怎麼看?

白穎姐


不同意這個觀點。

網絡只是文字的載體,構不成一種文學體裁,就像科學的進步,紙張淘汰了竹簡一樣,生產力的進步,必然帶來傳播工具的進步,從而對文字傳播效率帶來影響。

純文學廣泛是指傳統的紙質文學,但是純文學真的都是有益的精神文學嗎?不見得吧,當年雜誌上的心靈文章,和今天網絡上的心靈雞湯難道不是一種東西嗎?

還有,市場已經告訴了我們,純文學已經不在被大眾所喜愛,而網文的銷量卻蒸蒸日上,從側面說明了當今的人們已經不再喜歡說教,而是喜歡從有趣的故事中尋找心靈的慰藉。


落魄的青年作者


網文是垃圾和快餐文學,純文學才是精神文學。這個說法,我保留意見。

垃圾的確是有。這裡有三種可以說明的情況。一種,作者只為好玩,胡思亂寫,只為打發時間。第二種,野心勃勃,為達目的金錢交易,濫竽充數。恥類,害群之馬。第三種,事業心強,責任心強,一篇比一篇好。網絡平臺給予沃土,普降甘露,他們得以健康成長。

快餐文學。不錯,精典,形象。網絡時代,一切都以時間看齊,人們生活運轉頻率高,工作時間長,壓力大,休息時看點快餐文學,一方面消遣消遣,一方面豐富一點知識。我覺得很好。

純文學是精神食糧,無可厚非。

只有純文學才是精神食糧,是個笑話。

文化的發展進化,快餐文學將成為文學領域的主力!


頂頂田


這種說法有些偏頗,有失公正,說網文是快餐文學是對的,說是垃圾就錯了,等於全盤否定網絡文化。純文學這個說法也概念不清,什麼叫純文學?兩者還是從載體的不同和傳播方式的不同來分類比較好些。一個是紙質文學,一個是網絡文學。一個是相對穩定,一個是流動性大。

紙質文學的作者少而精,作品的質量總體上要高些,受眾相對穩定,審核把關比較嚴格,在流程上比較正規,就祘是正規軍吧。網絡文學的作者廣泛,只要有興趣,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就可以成為作者,良莠不齊。受眾特別寬泛,愛看誰的看誰的,想看什麼看什麼。作品質量高低不同,有精品,有次品,也有垃圾。自由度比較高,門坎比較低,作品的推出速度快,流動性大。就祘是游擊隊吧。

網絡文化的興起是時代的呼喚,是歷史的必然,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由全民閱讀進到全民參與和閱讀是件大好事,有利於文化事業的發展。作者從久經戰陣的大咖到初出茅廬的小人物,從年青人到兩鬢斑白的老人都有,陣容廓大,網上就是一個演兵場,相信會湧現出一大批優秀作者和好作品。文化創作應是多元的,不應是某些人的專利,大家都來寫,都來參與評論,自由地發表個人的感想,有利於促進文學的繁榮。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網文局面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它的不足,有的沒有社會責任,亂說一氣,三觀不正,甚至踐踏政治、道德和法律的底線,還有人上網純粹就是罵人的。一部分作品粗製濫造,質量低劣庸俗。還有些人摘商業運作,以獲利為目的。這些問題的出現並不奇怪,在所難免,林子大了,什麼烏都有。再說任何一件事都要經過長時間的考驗才能成熟和規範,按照正確的軌道前行。

兩者不可偏廢,紙質書堆在書架上,可以系統地看,不急不忙。打開手機看網文,快捷便當,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藍天夜月


有人說網文是垃圾文學和快餐文化,純文學才是精神文學,你怎麼看?

網文:

載體裡多短小多拼圖,以散文詩歌以及日常生活隨感,箴言,小故事,時尚論題等等,語言風格各不相同,特色獨有隨意性很濃烈。特別是一問一答隨事趣味橫生,其言幽默逗笑,也不泛有理有據的論證更多的是批評與批判,反駁與直言溝通與學習問候與道安加點贊。作者讀者一體的相互交流加創作體現出全新的文化文學時代。

作者讀者如身臨其中,創作隨感新潮助興閱讀便利爽歪。

有人說網文是垃圾和快餐文化!

這個問題不得不讓我們每一位作者讀者深思,不管我們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心理因素裡,我們都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負起責任,因為網文帶給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是心靈的舒暢和快樂加呼喚。如同在會場上踴躍地發聲和吶喊;如同在操場上樹蔭下大聲地朗讀和歌唱,留給自己和觀眾的是什麼容不得我們不去思考。撐控好自己的情思于思想和文化修養有沒有關係,也有待於網絡的發展。

網文在網絡裡隨意性往往是出乎人的意料,難免讓真正的讀者反感和不俏一顧。作為一個作者讀者一身的自己怎樣才能正確對待社會文化文學的責任,任重而道遠。

純文學才是精神文學,我們又怎能否認。

要知道網絡文化文學已帶給社會文化文學有史以來最動心最具有強烈色彩地文學思潮,引導著社會人類朝著熱愛文學的方向掀起了高潮。

只有真實地故事向上地精神美地語言載體才能讓我們祖國的文化文學在網絡世界裡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愛拚才會贏82


對問主所說的這個評論,我認為,我們搞網絡文學評論的專家學者,要抱著一種“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沒有閱讀就沒有評價,更沒有發言”這種的態度。有一些搞文學評論,甚至搞網絡文學評論的評論者,一提到網絡文學,臉立刻就黑了起來,甚至妄言“網絡文學也能叫文學”“網絡文學,還能有經典”諸如此類的話。

我想,這些狂妄的話,放在《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等古代名著誕生的時代,當時的“評論家”也放言過,可如今,誰又能說這些古典名著,沒資格叫文學呢。

這種針對網絡文學領域的戾氣,確實得改觀,一個新生事物,你還不去了解,就直接否定,甚至蓋上“不是文學”的帽子,這反而體現了個別評論者沒有真正做學問的態度。

這種做學問的態度,也正是每次網絡作家和評論家對談,發生爭議,甚至不歡而散的最主要原因。


董江波


“純文學與網絡文學的根本不同是什麼?”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也是一個難以三兩行字說清的問題,在我看來他們之間的主要區別為以下: 純文學注重於人活動場景的本源思考。舉個例子,文學巨匠涅夫托爾斯泰著寫《戰爭與和平》,表面是在寫人,當然小說的中心就是塑造人,但其主要目的是揭露戰爭對人造成的影響,這個影響涵義很廣闊,既有對人本身的影響,又有對人所存在的世界的影響。再例如魯迅的《孔乙己》,其作品字裡行間都流淌著一股莫名的悲哀,他實質上是在通過這篇文章對封建社會,對科舉制度,對當時麻痺的、缺乏同情心的人類心理進行控訴。總而言之,純文學具有深刻的思想深度。


而網絡文學,實質上可以稱為快餐文學,它的主要目的是消遣、娛樂,淡化甚至缺乏對人性對生命、對世界的深層次思考。但萬事萬物絕不是非黑即白的,純文學與網絡文學並沒有絕對的界限,舉個例子,古龍的某些作品,例如《多情劍客無情劍》,他其實真的可以稱為純文學作品(在我看來),甚至比一些名家的純文學作品要好的多,但是並不排斥其中蘊藏的娛樂性,這兩者並不矛盾的。

快餐文學之所以叫快餐就是因為這個道理。誰都知道快餐文學看起來輕鬆,不用動腦子,還可以填補對於虛妄世界的幻想,但是沒有太深的內涵(這一點不用和我爭論了,快餐文學的內涵確實單薄,至少目前沒有真正有內涵的快餐文學)。因此,喜歡快餐文學的人無非兩類:修養不足因此無論如何也看不懂純文學的,以及沉溺於快餐文學帶來的刺激和幻想而無法脫身的。




所以說對於網絡文學沒必要去說是快餐文學,只要對自己有益,看看有又何妨。


書蟲說小說


我大學讀的文學專業,有一門課就叫網絡文學,老師也是做相關方面研究的,我們應該算科班了,課堂上經常討論網絡文學與純文學相關的問題,但我們都有一個共識——絕不貶低網絡文學應有的成就。

一、十幾年後,還會有純文學嗎?

其實網絡文學的和純文學的說法本來就不合理,如果按載體類型來分,應該叫網絡文學紙質文學

國內對於純文學的理解如下:在文學家中有一小批人,他們不滿足於停留在精神的表面層次,他們的目光總是看到人類

視界的極限處,然後從那裡開始無限止的深入。寫作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不斷地擊敗常套“現實”向著虛無的突進,對於那謎一般的永恆,他們永遠抱著一種戀人似的痛苦與虔誠。表層的記憶是他們要排除的,社會功利(短期效應的)更不是他們的出發點,就連對於文學的基本要素——讀者,他們也抱著一種矛盾態度。自始至終,他們尋找著那種不變的、基本的東西,(像天空,像糧食,也像海洋一樣的東西)為著人性(首先是自我)的完善默默地努力。這樣的文學家寫出的作品,被稱之為純文學。實際不盡然,“謊言去盡之謂純。”文學作品中能把政治謊言、道德謊言、商業謊言、階級秩序謊言等愚民性質的謊言去盡才是真正的純文學,否則只能算是謊言文學。

純文學是小眾文學,隨著“物質閱讀”時代的來臨,讀者的閱讀趣味逐漸為另一種文學樣式所建構,以後還有沒有純文學這個說法都不一定。

二、我認為網絡文學的幾個優點

第一、網絡創作是自由的,也許部分是為商業目的服務,但大部分網絡寫手是出於愛好。

純文學依託文字來塑造人物形象,讀者通過閱讀文字符號進行藝術的想像和再創造, 它藉助書籍進行文學傳遞和傳承的, 因而, 它要求文學創作必須嚴格按照特定的文學範式。網絡文學則借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文學形象的塑造, 創作者不受任何的文學範式約束, 這裡既沒有苛刻的編輯眼光, 也沒有輿論的強求,沒有質量的優劣, 沒有性別與年齡的差異, 也沒有任何種族與民族的不同。

第二,網絡文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個性鮮明,類型文學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所有人上網都想取得一鳴驚人的效果, 他們心理很清楚, 只有不苟同他人或模仿別人, 才有好的效果, 這樣網絡文學風格就異彩紛呈起來。由於網絡這一媒體的特殊性, 網絡寫手在寫作時心靈會自由一些, 只要願意, 網絡寫手可以獨立自由地面對探索之路, 無拘無束地走下去。計算機網絡剛好給現代人填補了這個空缺, 網絡文學就成了他們最好的最自由的表達展現自我的方式, 內心化、情感化也就成了網絡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了。

第三,網絡文學是多變的。電腦網絡上充滿了信息流運動, 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存在靜止不變的固化信息。網絡文學也總是處於流動的狀態, 其表現形態呈現為一種靈活多變的格局。網絡又給各種文學愛好者提供廣闊的個人才華施展空間, 不同的“創作者”不僅可以自由抒寫自己的內心世界, 又可以廣泛選擇藝術表現形式, 因此, 傳統的、現代的諸如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表達手法應有盡有, 網絡文學修辭藝術如反諷、戲謔、戲擬等盡顯紛呈。

第四,網絡文學發表與閱讀的即時性提升了。電腦網絡的重要價值, 就在於信息資源的共享。作者可以從網絡上得到回報, 即作品的影響力和聲譽度。網絡超越了時空, 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省卻了多少發表的“關卡”, 即時、不加修飾地表現了“作者的原意”。

綜上看來,一概而論說網絡文學是快餐和垃圾,確實有些偏頗。用陳思和老師的話說" 藏汙納垢" 一詞是最好的概括。我們不能否認網絡原創文學作品中的精品存在, 而且隨著網絡創作隊伍的不斷擴大及其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 網絡文學將成為文學發展中不可忽略的力量,對於網絡文學應給予寬容與嚴格並存的價值評判。


一往文學


經常說這種話的人,大概都是些自命不凡的”正能量”。

我卻不相信他們。

他們不玩手機不唱歌跳舞(也許他們最擅長廣場舞)不旅遊嗎?他們不食人間煙火嗎?

他們成天讀政論體的”純文學”嗎?

讀網文其實就是精神的放鬆。

所謂”逃避現實”。

神魔小說、歷史演義、言情小說古已有之,怎麼就垃圾了?

四大名著不也曾經是通俗讀物手抄本嗎?

你高雅得過《紅樓夢》?

所以,別鬧了,寫小說,讀小說,多大個事啊!

何況網文已經真正實現走向世界,何況如我的網絡書,其實是你們也許還不懂的最先鋒前衛的後現代!

我的《霍金有多厲害》,穿越、種田、末世,想象三十世紀,關注環境、資源、人工智能,關心人類未來——號稱”正能量”的,你們想過這些正能量的事嗎?



大悔憶智冰


回答這個問題,我從個人的分析有以下觀點:

一是網絡文學和精神文學的區別。網絡的好處在於傳播速度快,可以隨便地去寫文字,不拘一格,形式多樣,比較通俗易懂,貼近現實生活,而弊端是卻不講究質量,比如太黃色的、語言用詞混亂、髒話粗話連篇等等,所以讓很多人認為網絡文章都是垃圾,這是片面的觀點;把純文學說成精神文學也不為過,因為純文學講究生活的經歷和沉澱,反映的是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可以反映歷史的發展,是一類活生生的史書,因此成為文字的主流,並獲得更多的人熱愛和學習。

二是文字生命力的存活時間。說網絡文學是快餐,其中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網絡上的文章大都是作者的隨心所欲,不講究寫法和技巧,更不注重文字的生命力,不適合現實生活的多,天馬行空的多,但不排除有好的作品,好的作品數量太少;而純文學則不同,無論是在寫法上或在技巧上,特別是在內容上更加講究作品的質量,像魯迅的《吶喊》、朱自清的《背影》、路遙的《平凡的人生》等等,都是經典的文學,具有歷史的生命力,能成為傳世的作品。

不管是網絡文學,還是純文學,我們要正確對待,分辨出優劣對比,拋棄文字垃圾,閱讀經典的文章,這樣就可以了。


一個人的文化苦旅


什麼是網文,什麼是快餐,什麼是純文,又是什麼是在人民影響力最深的文學?個人認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文交流的拓展,網文特具有現實化,也具有特殊化的一種現代高科技體現的一個文化程度。假如當今沒有網文的支撐,回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靠紙質發行的舊模式,舊傳閱,你的閱力和見知有這麼快而廣嗎?顯然不能。例如,中國的四大名著,舊時了知熟悉其精髓原著,至少也得幾個月或者幾年,甚至幾十年。這顯然不合符人類社會文化的進程。當今的網文,時政和生產生活以及文,理,哲,工,科包函其中,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就能見著,並有所熟知,多麼的敏捷,又是多麼的方便。難道這些還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嗎。當然,至於某些文學,詩詞,對聯或者說某些議論,有千差萬別。有水平高的,有一般的,也有比較浮淺的不可否定。這就取決於個人水平高低和見解能力,認可也罷,不認可也行。這正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必然途徑,也是自然的。對於一般性水平的學術或者藝術,只作參考。對於成系統的文學,網上照樣有,內容五湖四海,應有盡有,觸手可得。這種快捷的文化傳媒,難道不是咱們所希望看到的嗎。所以,網文大大優於傳統紙質謀體,無可小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