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郭嘉到底有多厲害?

用戶63955486472


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鬥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鉅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並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


而這些軍閥割據常年征戰吸取很多失敗的教訓,讓那時候重視人才儲備達到頂峰,而亂世出英雄,生在亂世人人都熟讀兵書想建功立業,三國真是群星璀璨的時代。

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
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曹操是三國最具爭議的人物,曹操本就是個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能受曹操如此讚譽的有人有幾個,可想而知郭嘉的出色。


郭嘉雖然出色,但是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這句話我是不贊同的。因為曹操赤壁之戰不在於謀士無謀,而在於曹操膨脹了。程昱、賈詡兩位主要謀士都有進諫曹操,此時跨江攻打孫劉聯盟不合天時人和地利,但是曹操不聽勸,郭嘉在也不會聽的!

曹操的確是5到10倍於孫劉,但是犯了兵家大忌必敗無疑。

而且敵方統帥是天縱奇才的周瑜。

赤壁大戰,曹操統一關鍵的一戰,贏則大一統,輸就形成了三國,曹操失敗後,劉備順勢佔領荊州,孫權則順勢佔領大部長江下游地區。


爆爆科技


郭嘉若生在當代,一定是最優秀的基金經理。本文將用經濟學原理來解釋郭嘉的用謀奇駿及其所謂厲害之處。也希望看完本文,大家會覺得經濟學並沒有多麼高深,是值得普通讀者去了解甚至是有趣的。

近年來隨著三國熱的興起,郭嘉被推到了更高的地位,被譽為郭嘉不病死,諸葛不敢出,(郭嘉逝世與諸葛亮出山的年份相同)。郭嘉為什麼會收穫如此巨大的聲望,如果單看《三國志》是很難解釋的。論官職,郭嘉一直都是司空府的屬官——軍師祭酒,十一年沒有變動過,而和他同時為謀士的人幾乎每隔一兩年就會升一次。

在荀彧、賈詡、程昱和荀攸這四個人中,因為荀彧出身士族,官居侍中,尚書令,屬於大漢帝國有數的高官,所以我們不把荀彧作為比較對象;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也屬於士族,後來當到了魏國的尚書令,故而也不予比較;而賈詡情況特殊,是和張繡一起在曹操就要跟袁紹死磕的時候投降過來的,所以賈詡上來就被曹操高官厚祿養了起來,封為九卿之一的持金吾,遙領冀州牧。記得漢光武帝劉秀年輕時候說過:“仕宦當為持金吾”,可見賈詡剛投奔曹操就已經達到了劉秀當年的人生目標了,所以也不用和賈詡比較。

那麼就將程昱的人生軌跡拿來比較一下:

在最初,程昱只是壽張縣的縣令,後來在征討呂布的過程中有功,升為東平國的國相,到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迎來漢獻帝之後,以程昱為尚書,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過了六年,升振威將軍。後因為和李典運糧破敵有功,三年後升為奮威將軍,封安國亭侯。

而郭嘉卻做了十一年的軍師祭酒,除了臨死前封了一個侯爵之外,職位一直沒有變動過!

仔細研究郭嘉的行為,不難發現,郭嘉給曹操出主意的時候,往往都是其他謀士或者曹操本人不贊同,或者不大敢於做的時候。其中最驚險,也是對曹魏帝國之基業影響很大的,當屬平滅袁紹諸子之後的遠征烏桓。

當時曹操已經打完了官渡之戰 ,平定了河北,袁尚等袁軍餘部遠竄烏桓,曹軍大部分的將領和謀士都建議到此為止。因為烏桓偏僻,已經差不多到了現在的內蒙古赤峰市境內,對於建都河南許昌的曹操來說確實過於遙遠。尤其是如果主力遠征,劉表等中原諸侯趁虛偷襲了大本營,那將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災難。

但是郭嘉力排眾議,堅持認為應該除惡務盡,否則養虎為患,曹操的後院將永無寧日。最終曹操也下定決心進行這次遠征。

從河北到內蒙,中間要經過荒涼的戈壁,郭嘉又建議兵貴神速,不如讓步兵殿後,曹操率領精銳騎兵,輕裝偷襲烏桓單于的王都——柳城。當日夜兼程,疲憊不堪的曹軍翻過白狼山的山頭,向下一看,卻看到了嚴陣以待、已經集合完畢的烏桓和袁軍餘部的大軍。

正當曹軍上下面面相覷的時候,張遼挺身而出,一馬當先率領先鋒部隊直衝單于中軍!戰鬥的過程史書上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但是可想而知,數萬大軍在漫天黃沙的戈壁中拼死相鬥的場面,是何等的慘烈悲壯!

幸而,烏桓的軍隊終究沒有曹軍精銳,還被曹軍佔了地勢上的便宜,此戰曹操大勝,胡漢降者二十萬 ,繳獲不計其數。烏桓族就此滅族,終魏之世,北疆寧靜 。

事後曹操想起這件事情,也後怕不已,回來以後就重賞了那些勸阻自己北伐的官員,說自己是“乘危以徼倖”,故而“不可以為常”。

通觀《三國志•魏書•郭嘉傳》,郭嘉所出的主意基本都是這樣“非主流”的路數。郭嘉其人也比較不羈,不治行檢,經常被怪老頭陳群給舉報,不過曹操一般都在中間和稀泥。

這種反主流意見的行為,在職業關注類的經濟學文獻裡叫做反抱團現象(Anti-herding),更多是用來形容金融公司裡職業操盤手們,有意與其他多數同行選擇不同的投資組合,或者賭同一只股票不同漲跌的行為。

這種行為的邏輯是,在迷宮的十字路口,當大多數人的意見是向左走的時候,普通人即便自己認為應該向右,最終也只能選擇向左,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判斷力心知肚明,認為大多數人的意見更可能正確——這也是從眾心理的一個經濟學解釋。

但是,當一個判斷力足夠強的人出現時,會堅持自己的意見向右,如果最終向右走又恰恰是對的,那這個人必將獲得巨大的聲望。從事前的角度看,排除“憤青”的可能,只有棋高一著的人才會堅定地堅持著與其他人相反的意見,表現出一定的反抱團傾向,所以“力排眾議”本身,其實也是思維敏銳的體現。

(《三國機密》裡的郭嘉貌似是影視劇裡最帥的郭嘉)

而郭嘉的主意幾乎個個如此,聰明固然是聰明,但是用來處理日常庶務,就未免有些格格不入了。

曹操還是很有知人之明的,謀士中的穩健派,比如荀攸和程昱,曹操會放手讓他們去做地方實務,或者進入中央系統做行政工作;而郭嘉這樣用謀奇峻,反抱團傾向過於明顯的人,就一直安排在自己身邊做首席軍事參議,可謂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而郭嘉也盡心盡力出謀劃策,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唯一可惜的是,郭嘉如果生在當代,那會是無數私募基金爭搶的基金經理,可惜早生了兩千年,在一個沒有股票、沒有期貨的年代,曹操再知人善任,又能如何?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看靠譜的歷史,學有趣的經濟。 拒絕粘貼複製,從不百度抄襲。關注經史通義,做有深度的你。


經史通義


郭嘉,字奉孝,他是曹操身邊著名的謀士,曹操能有後來的成就很多都是仰仗了曹操,“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句話足見郭嘉有多厲害,歷史上對郭嘉的評價甚至在諸葛亮之上。


郭嘉二十歲的時候意識到天下即將大亂,這正是他大顯身手的好機會,於是他投奔了四世三公的袁紹,並且得到袁紹的重用。但是隨著郭嘉在袁紹身邊待久了,就慢慢意識到袁紹並非明主,袁紹優柔寡斷,缺乏霸主應有的氣概,恐怕難成大事。郭嘉就這樣一人獨自離開袁紹,轉而投奔了曹操。

曹操與郭嘉可謂知己,他們相見如故,郭嘉對他這位新主子十分滿意,並且說到“曹操真可謂吾主”。此後郭嘉在曹操身邊的十一年裡,不斷獻謀獻策,讓曹操統一了北方成為最大的諸侯。

曹操與袁紹官渡對峙,又恐怕身後呂布偷襲自己,為這事頭痛不已。這時候郭嘉對曹操說:“應及早滅呂布,否則日後與袁紹大戰,呂布必偷襲,袁紹性格優柔寡斷,應趁袁紹沒反應過來迅速打敗呂布,在回過頭來對付袁紹”曹操聽從了郭嘉的意見,果然一切如郭嘉所說。

袁術稱帝,曹操號令天下諸侯討伐,這時候只有劉備只有願意去討伐,郭嘉聽說後急忙勸說不可讓劉備去討伐袁術,果然不出郭嘉所料,劉備後來佔據徐州並且與曹操為敵。



曹操為了打敗二袁,問郭嘉計策,郭嘉系統的分析了當前形勢,讓曹操撤軍,二袁必定會反目。曹操後來撤軍,二袁果然反目,就這樣曹操輕易的打敗了二袁,二袁一死一傷。

只可惜郭嘉性命不長,僅僅追隨了曹操十一年,便因病去世了,郭嘉一生計策從未出錯。郭嘉要是不死,曹操很有可能早早就統一了天下,沒有三國也是有可能的。

郭嘉去世後,曹操十分痛心,親自到其靈堂前大聲痛苦,曹操視郭嘉為知己,卻不曾想郭嘉如此短壽。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郭嘉被史書稱為奇佐之才,他21歲選擇的主子是袁紹,因為得不到重用,他選擇另擇賢主。後在好友荀彧的推薦下,他投奔了曹操。

曹操對才華橫溢的郭嘉格外器重,為郭嘉另外專門設立“軍師祭酒”一職,後把他列為眾軍師之首。郭嘉也不負所望,屢獻奇謀。


他獻的第一大計是建議“軟禁”當時還依附曹操的劉備,以絕禍患。 結果,曹操沒有采納而留下終生遺憾的禍患。


他獻的第二大計是剿滅呂布。曹操征伐梟雄呂布時久攻不下,想放棄時,郭嘉力勸曹操急攻呂布,可獲奇效。 曹操釆納後,果然攻克下邳擒殺了呂布,剪除了一個難纏的死對手。


他獻的第三大計是全力擊潰袁氏集團。曹操和袁紹為爭奪中原一哥而戰,官渡之戰前,曹軍有畏戰情緒,郭嘉提出十勝十敗之策論,給眾人打了一針強心劑。處於迷惘中的曹操打了一劑定心丸。官渡之戰中,郭嘉獻出"奇襲糧草、速戰速決"之計,曹操聽從後,大獲全勝。

袁紹敗亡後,郭嘉建議曹操不要"直線追擊"袁軍殘餘勢力,而是"放養",讓其內部相殘。曹操釆納後,袁譚、袁尚果然因為爭權奪利而展開內訌。曹操趁機出兵乾淨利落的收拾了袁氏殘餘勢力,成功統一北方。

據不完全統計,郭嘉的計策每次都沒失算,可以說是算無遺策,這才是郭嘉最厲害的地方。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郭嘉不是早死,曹操豈會脆敗於赤壁,自然不會有什麼三國了。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這句話本身就說明了郭嘉有多厲害!



其實都是假設,再加上諸葛亮名氣太大,粉絲群體縱貫古今,廣佈神州,說多了肯定很多人不服。我就簡單說兩句吧!

第一,郭嘉不死,諸葛亮不敢出山。別說三顧茅廬,就是八顧八十顧,孔明也一定會再等等,看看郭奉孝身體怎麼樣。如果小郭能夠健康長壽,那孔明只能繼續躬耕于田畝之中,當一輩子農民了。

第二,如果沒有郭嘉,曹操統一北方恐怕都還要多用十年八年的。等到他頭風病發作的時候,說不定還在跟袁紹打架,更不要說揮師南下了。如果那樣,三國鼎立就不可能了,如果有,說不定沒曹操什麼事兒。

第三,雖然不想再重複孟德說過無數遍的那句:郭奉孝在,孤不至於此!但還是覺得這一句最有說服力。曹操大肆褒獎並念念不忘的只有兩人,武有典韋,文有郭嘉。而郭嘉雖然多用奇計險計,竟然一生用計從無失算!這是精於算計的孔明所不能及的。



書說簡短,休要饒舌。有不服郭嘉的,歡迎發表高見,謝謝!


社會主義小書童


曹操五大謀士,我認為可分三類,郭嘉、賈詡戰略謀士,荀彧內政謀士,荀攸、程昱戰術謀士。在曹操爭霸中原大方針、大戰略幾乎都能看到郭嘉的影子,初次見面對郭嘉評價,使我成大業者必是此人! 1、軟禁劉備-劉備徐州敗給呂布投奔曹操,程昱建議殺掉劉備,劉備有英雄之志深得人心,威脅太大,也有謀士想放過劉備,郭嘉認為劉備不能殺,殺一人而失天下人心不可,但更不能放!軟禁劉備,就像漢獻帝一樣。可惜曹操沒有理解,放走劉備應該是曹操一生最後悔的一件事,蛟龍入海到曹操身死也沒有消滅劉備。 2、一鼓作氣滅呂布-曹操劉備共同討伐呂布,戰爭並不順利,打了大半年,曹軍幾乎精疲力盡,曹操有退軍的打算,郭嘉告訴曹操必須一鼓作氣,一日縱敵、後患無窮,並獻計水淹下坯,終於擒殺呂布。 3、神算袁紹-曹操消滅呂布,劉備又割據徐州自立,現在前有虎後有狼,郭嘉建議一定趁劉備立足未穩消滅他!曹操對打敗劉備有信心,但更擔心袁紹會發兵突襲,郭嘉告訴曹操,袁紹好謀無決,不用擔心。不出郭嘉所料袁紹因為小兒發病未曾出兵,氣的田豐破口大罵!曹操平定徐州打敗劉備。 4、神算劉表、孫策-曹操決定和袁紹爭雄,但是後方很有威脅,張繡雖然投降,但是荊州劉表、江東孫策都與曹操為敵,曹操擔心與袁紹決戰腹背受敵,郭嘉告訴曹操,劉表不足為慮,座談客爾,亂世不思進取,只會坐以待斃,沒有威脅。孫策雖然勇猛善戰,橫掃江東,但過分自信自己武力,經常輕衣獨行,新並江東並不穩固,所以郭嘉斷定!孫策必死於小人之手!果然孫策為刺客所傷後不治身亡,其實幾個刺客那裡是孫策對手,孫策在戰場勇猛異常,主要還是疏於防範。 5、十勝十敗-袁紹雄踞河北對曹操勢力如同泰山壓頂,多數文臣武將認為袁紹不可戰勝,郭嘉不服,對曹操講十勝十敗,曹營士氣大振,曹操才有決戰袁紹的底氣,當然荀彧和賈詡也都看得到。決戰初期,荀攸戰術精準,向曹操獻策:聲東擊西、突襲白馬殺顏良,以逸待勞、攻其不備滅文丑!初戰告捷!官渡相持階段,曹軍艱苦不堪,曹操又詢問荀彧、賈詡,荀彧說的很有道理:以至弱當至強,先撤必陷被動,堅持一定成功! 6、料定三袁反目-官渡之戰大敗而歸的袁紹去世,曹操率軍進攻其子袁譚、袁熙、袁尚,連戰連捷。諸將均表示要繼續進攻,郭嘉卻力排眾議出了一條奇謀,指出袁譚、袁尚貌合神離,如現在停止進攻,其必然發生內亂,為我所破。 曹操於是撤軍作出進攻荊州,果然不久,袁尚、袁譚互相攻伐,曹操立刻揮軍攻擊,二袁一死一傷。 7、力排眾議、借刀殺人-袁熙、袁尚逃入烏桓,路遠且艱。眾將建議先打劉備,恐劉備在荊州做大。郭嘉告訴大家,劉備現在沒有威脅,劉表忌憚劉備,定然會牽制。二袁一定要消滅,出其不意進攻烏桓!兵貴神速,曹操採納了郭嘉的建議,精兵簡從,以最快的速度奇襲烏桓,一舉擊殺蹋頓,袁尚、袁熙投奔了遼東的公孫康。 曹操又採納郭嘉的謀略,此刻又退軍,公孫康與二袁反目,借公孫康之手殺掉二袁,曹操終於徹底平定北方成為北方霸主! 東漢末還很看出身,荀氏家族聲明顯赫,荀彧人品好、地位高,向曹操舉薦人才,管理內政,是司馬懿的偶像。戰略和戰術其實就是方向和方法,郭嘉指明方向,先弱後強,讓曹操從一州之地稱霸北方。對人心的分析、對時局的掌控非常精準!曹操對郭嘉的意見可以說聽之任之!才有那句謀攻為高!欲將身後事託付給他,可惜英年早逝!荀攸在戰爭中使用的戰法很強,但大局觀並沒有太多意見。賈詡說過了不講了,對曹操幫助沒有郭嘉、荀彧大。程昱戲份太少,不講了。


桃園情約


“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這句話似乎有點危言聳聽,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不是哪一個人創造的,傑出人物對推動歷史進程的貢獻是有限的,不要說郭嘉,就是曹操也沒有那麼大影響力。

但是,換個角度看,“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這句話又不得不說這句話有幾分道理,因為郭嘉自跟隨曹操以來,曹操在軍事上的成就便異常突出,不斷打大勝仗,而郭嘉死後曹操便開始不斷打大敗仗。

有郭嘉在曹操幾乎打的全是勝仗

郭嘉是建安元年(196年)追隨曹操的,病逝於建安十二年(207年),在曹操身邊共11年,這11年裡,除初期曹操在南陽吃過張繡的虧外,曹操打的幾乎全是勝仗:

  1. 建安三年(198年),劉備為呂布所破,依附於曹操,曹操聯合劉備打敗呂布,郭嘉獻“水淹計”將下邳佔領,將呂布縊殺。

  2. 建安四年(199年),劉備主動向曹操請求前去截擊袁術,恰好郭嘉不在曹操身邊,曹操同意了劉備的請求,結果劉備反叛,此事從反面證明了郭嘉的重要性。

  3.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趁袁曹相攻之際想從後面偷襲許縣,眾人惶恐,郭嘉泰然自若,認為孫策必死於刺客之手,結果應驗,此事背後或有郭嘉的秘密運籌。


  4.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病死,二子相攻,有人建議機趁機北上將二人消滅,郭嘉不同意,認為可以佯攻劉表,讓袁氏二子互鬥,坐收漁利,結果如郭嘉所言。

  5. 建安十年(204年),曹操在郭嘉等人幫助下基本佔領了北方各州,郭嘉建言重用四州名士,收附民心,曹操採納,北方遂定。

  6. 建安十二年(207年),袁氏二子北投烏桓,成為北方大患,郭嘉建議北征,當時不少人反對,但曹操採納郭嘉的建議,結果取得大勝。

失去郭嘉後曹操接連吃敗仗

曹操天賦極高,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謀略家,但曹操非常服郭嘉,對郭嘉幾乎言聽計從,因為聽了郭嘉的必然能打勝仗。

但郭嘉偏偏在赤壁之戰前夕去世了,對曹操的打擊可謂巨大,曹操痛苦之狀難以言表,對郭嘉的悼念超過任何人,時間過去很久,曹操依然念念不忘。

  1. 建安十三年(208年),即郭嘉死後的次年,曹操即在赤壁遭遇大敗,曹操事後總結失敗原因,認為如果郭嘉在他一定不會大敗,這個話有感情因素在,但說得也是實情,郭嘉若在,一定會勸阻曹操不要那麼急發動江夏戰役,而曹操對郭嘉的話從來信服,所以會慎重行事,從而避免一次因輕敵而造成的大敗。


  2.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發動潼關之戰,此戰中除賈詡獻過一些計謀外,主要作戰計劃幾乎是曹操親自進行,如果郭嘉在曹操就不會這麼累,更不會出現幾乎陷命於黃河邊的危情,此戰雖以勝利結束,但暴露出曹操參謀班子的不足。

  3.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起兵號稱四十萬南征孫權,但在濡須口進退不得,始終找不到取勝的突破口,最後只得以“春水漲”為臺階而撤兵,如果郭嘉在,情況必然不一樣。

  4.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與劉備互攻於漢中,曹操的人馬並不處於劣勢,結果打得特別被動,夏侯淵被殺,漢中丟失,郭嘉如果在,肯定能找到化險為夷的辦法。還是這一年,關羽突然北伐,曹操措手不及,甚至打算遷都。

從以上對比來看,有郭嘉在的11年裡曹操幾乎沒有打過敗仗,一路順風順水,很快統一了北方,而沒有郭嘉在的13年裡曹操敗仗連連,事業幾乎沒有進展,可見郭嘉對於曹操的重要性。

郭嘉很重要,他的計謀、才學固然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郭嘉與曹操是一對“絕配”,這種組合非常好,在曹操面前郭嘉敢說,沒有顧忌,曹操也願意聽,這一點非常關鍵。

舉個例子,赤壁之戰期間賈詡也看出了存在的問題,他曾建議曹操不要急於進攻劉備,但賈詡與曹操的關係並不如郭嘉與曹操那麼契合、無間,賈詡的話說得就比較委婉,結果沒有引起曹操的重視,造成大敗。


南門太守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便是最好的證據。在史料中記載,郭嘉被稱為“才策謀略,世之奇才”,可謂稱之為三國第一謀士也不為過。看一下郭嘉在曹操手下的功績:

1、定統一北方之策,滅三國雄主袁紹。官渡之戰,十戰十勝,祝曹統一。

2、計殺三國第一將,名傳天下智計揚。有勇無謀者,水淹下邳,呂布敗亡。

3、遺計定遼東,北拒外胡人。三子奪地,遺計平遼,威懾外胡。

野史記載,郭嘉與諸葛亮均為鬼谷子傳人水鏡先生的門生。即便不是師兄弟的關係,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一直避免見面也是為了避免相遇尷尬。當然最主要的原因在下認為有如下幾點:

1、兩人均擅長戰略,兩人出山之後都是助主公以弱勢謀天下,且均成功。若諸葛亮提前出山,他的謀劃可能會被郭嘉看出來,實施起來太難。

2、頂級謀臣之間的惺惺相惜。兩人均為丞相之才,若出手比拼,傷害的是天下百姓,是華夏文明。

3、世家約束,這方面常常被大家忽略。但要知道,三國中最大的勢力是各大世家,一個袁家便可扶植袁紹,袁術兩大諸侯,可想比袁家更厲害的荀家、陳家、司馬家等世家的能量。世家謀劃以百年、千年為週期,他們的目標不是統一天下,而是,家族傳承,華夏文明的傳承,他們會約束頂尖智者的發揮,讓華夏文明生生不惜。

只有一代“鬼才”郭嘉去世了,諸葛亮才出山定下三國鼎立的計策,成就一代“智聖”。


我是掌門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看過《三國演義》的同學都一定非常喜歡孔明,但三國演義帶有明顯的正統思想,描寫難免有失偏頗。諸葛亮一生經典故事無數,舌戰群儒,借東風,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但他的汙點也不容抹去,揮淚斬馬謖故事裡,大家更多看到的是馬謖的大意和諸葛的公正嚴明,但何嘗不說明了諸葛亮的用人之誤。還有在對阿斗的教育上,雖然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依然沒能挽回局面。相比於在文官凋零的蜀國內發揮一己之長的諸葛亮,郭嘉在人才濟濟的魏國脫穎而出顯得更加不凡。

如果說諸葛的厲害之處在於政治,在軍事上顯得有些遜色的話,那麼郭嘉便是是政治與軍事上的天才。從年輕時變隱居結交名士,到棄袁投曹,到之後的每條建議,每個謀劃,都顯得那麼深謀遠慮。郭嘉每次獻策,都直指問題本身,本提出個人的獨到見解,使得問題從另一個方面有了更好的解決辦法,如計殺二袁。並不是說諸葛不如郭嘉,兩人是兩種類型的人。諸葛亮的軍事思想:習兵講武。就是指軍隊要經過訓練才能上戰場,還有損益連弩,撥刀,木流牛馬,注重武器革新,運輸加強。


郭嘉擅長謀斷,對於敵人的狀態和行動的判斷比較準確。郭嘉和賈詡都是一類人,此類人都是攻心為上,只不過賈詡攻心的是政治方面,郭嘉是軍事上,想想賈詡的成就,就不難想想郭嘉的成就! 郭嘉和諸葛亮不但作為個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而且在各自陣營的分量也都一樣。劉備得到諸葛亮以後的說法是:“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曹操得到郭嘉以後的說法則是:“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劉備臨終前,是託孤於諸葛亮的;而曹操對郭嘉,也曾“欲以後事屬之”。只不過因為郭嘉英年早逝,我們沒能看到那一天。也由於同樣的原因,郭嘉這顆將星不像諸葛亮那樣璀璨明亮。

郭嘉對於曹操而言,不僅僅是一個謀士,更像是一個朋友,一個老師。曹操每出征,必帶上郭嘉,而郭嘉為曹操提供的建議總是正確的,可謂真的是算無遺策。郭嘉是曹操最喜愛也是最得力的謀士,其深具通曉事理,足智多謀的資質。應該說,曹操之所以用兵如神,“彷彿孫吳”。其中因為有郭嘉為其運籌帷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用曹操的話來說。便是:“平定天下,謀功為高!”曹操賞識郭嘉的才能並予以足夠的信任,郭嘉同樣認為曹操是明君,是可以在亂世中取得最終勝利的那個人,盡心盡力輔佐。



郭嘉因為病重臥床之時,曹操不斷派人探視,“問 疾者交錯”。郭嘉的早逝令曹操哀痛不已,他對荀攸等說:“諸位先生年齡皆與我相仿,只有奉孝(郭嘉字)最年輕。本打算在天下平定後,將管理國家的重任交付給他,未想到他中年夭折,這難道是天命嗎!”他痛哭呼號:“哀哉奉孝!痛哉奉孝l惜哉奉孝!”接著表告天下:“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

中國古代評價一個人的價值標準是“智信仁勇”。在中國文化的詞典中,“智”既是智慧,更是德行,有智者方可謀大事,成大業。郭嘉“謀功為高”,是他受重用的最大資本。郭嘉的性格也可以說是和曹操類似,有智謀有野心,但卻算不上英雄。是那種“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人。為了勝利有時可以採取一切手段。但歷史就是成王敗寇,不可否認的魏國的輝煌郭嘉有很大的功勞。或許這位鬼才晚死一點就會在三國演義中出現更多的謀略。可歷史永遠不能改變,我們只能在曹操的悲痛中回憶這麼一個人

——轉自天涯論壇


起名字是真的好難


三國史上郭嘉一直被神化。曹操創業之初,郭嘉常獻奇計,可惜死得太早;曹操赤壁大敗,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郭嘉出身潁川,那裡是三國謀士最集中區域,郭嘉形象清瘦俊朗,目光深邃。

郭嘉的強項是分析、戰略,在大方向上為曹操決策,這一點跟諸葛亮類似,所以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以赤壁之戰為例,在曹操看來,如果郭嘉還活著,肯定不會讓他打這一仗。郭嘉比曹操小15歲,是準備託以後事的。

跟郭嘉類似,諸葛亮也是戰略家,他的“隆中對”就是長遠的戰略規劃。年輕時,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而不是“務於精熟”,在他看來,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官到坐而論道的三公級別,而他的同學崔州平、孟公威等人只能做具體辦事的中級官員。

曹操早期謀臣中,郭嘉負責戰略,荀彧類似張良,荀攸是臨陣的軍事參謀。在曹操南下時荊州,荀彧、荀攸與曹操有了很深的裂痕,不再受重用,也不再出謀劃策;程昱能文能武,能力也很突出,但他嫉惡如仇,性格暴戾乖張,人緣不好。這些人裡面,如果不是曹操“唯才是舉”,恐怕只有荀彧、荀攸才能稱為人才,其他人道德方面都有很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