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公示 袁隆平 李谷一凭什么代表湖南入选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27日讯 在昨日公示的“党中央拟表彰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中,袁隆平、李谷一代表湖南入选。小编今天带你走近这两位时代人物,看看他们与长沙晚报紧密相连的那些生动故事。

一位老人,一粒种子,一个传奇

从1964年至今,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已有50多年,这些年他的主要“根据地”一直在长沙。从上世纪70年代袁隆平三系法杂交稻研究成功并在全国大面积推广,长沙晚报的目光始终追随。

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推广,全国示范推广面积200多万亩。1978年6月8日起,长沙晚报(当时名为长沙日报)开辟“积极推广杂交水稻讲话材料”专栏,连续发表6篇新闻报道,报道了长沙市农业系统在袁隆平的带领下,深入学习杂交水稻种植知识,努力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模式,夺取水稻高产的事迹。报道详尽介绍了杂交水稻研究推广的历程、杂交水稻的种植技巧和生长特点,同时指出这项新的科研成果,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长沙农业生产正在发生深远的影响。

袁隆平开创的杂交水稻事业,由“三系”到“两系”,再到超级杂交稻,研究成果不断创新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杂交水稻也逐步从湖南走向全国,再走向世界。

对此,长沙晚报都积极、主动、及时地作了详尽报道。到目前为止,长沙晚报共刊发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报道上千篇。

1981年6月8日,据新华社消息,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当日,国家科委、国家农委在北京联合召开籼型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袁隆平登上了长沙晚报的头版头条。

1998年10月14日,国家水稻工程在超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这一工程已在我省醴陵、湘乡、临澧三县(市)实施。1万亩样板田和10万亩试验区双季稻,1997年验收结果为亩产分别达到1199.8公斤和1051.7公斤;1998年早稻测产验收和晚稻的估测,亩产分别突破1200公斤(三纲)和1100公斤。在国家水稻工程现场评议会上,袁隆平等对已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

2014年10月,第四期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获成功之后的袁隆平并没有放弃前进的步伐。他告诉长沙晚报记者,此时他正在进行超级稻第五期攻关,目标是每公顷产粮16吨,正在全国26个百亩示范片进行攻关试验。

百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公示 袁隆平 李谷一凭什么代表湖南入选

2015年6月12日,在长沙县春华镇金鼎山村,85岁的袁隆平院士穿着最喜欢的白蓝黑相间的格子衬衫出席国家杂交水稻综合试验基地开工仪式。

今年5月19日,芙蓉区委、区政府精心打造的隆平水稻博物馆试运行。在隆平水稻博物馆,看到自己和妻子年轻时一起搞科研的照片挂在墙上,袁隆平院士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今年11月22日,久雨的长沙终于放晴。位于长沙市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在冬日的暖阳中,显得给外舒展明亮。上午10时,89岁的袁隆平院士出现在中心的一楼大厅,参加“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为其举行的颁奖仪式。

“科学研究无止境,我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的心愿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在11月18日中国北京的未来科学大奖颁奖仪式上,袁隆平用视频向大家传递了他的梦。22日,在袁隆平的“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大厅中,袁隆平本人来到现场向大家再次讲述了他的“梦”。

一位歌者,一曲经典,一个时代

众所周知,李谷一是从湖南省花鼓戏剧院走出去的,在很多场合,她都表演过花鼓戏。在湖南之外,李谷一就是花鼓戏的代言人,即便是作为代表参加全国两会,她也不忘在休息之余来上一段。

时间丝毫没减弱李谷一对花鼓戏的热爱。1974年,她就把花鼓戏宣传到了国外;1984年,她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跟姜昆唱了一首《刘海砍樵》,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走到哪都被别人要求唱《刘海砍樵》。

除了《刘海砍樵》,还有《补锅》。虽然在2008年回家乡演出时,李谷一曾半开玩笑地表示,现在都用电饭煲和高压锅了,还补什么锅啰?但其实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李谷一都在不遗余力地向别人介绍花鼓戏,介绍《刘海砍樵》与《补锅》。李谷一说:“花鼓戏是湖南独有的剧种,是家乡的文化瑰宝,我不唱谁唱呢?每次去国外,我都会唱花鼓戏,不但在国外的湖南人听到乡音很激动,老外也喜欢得不得了。作为一个湖南人,我也感到很欣慰,很骄傲。”

对很多人来说,认识李谷一是从春节联欢晚会开始的。李谷一可以说是央视春晚的常青树,从第一届起就登场表演,在1983年首届春晚上,李谷一老师一共演唱了9首歌曲,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提起春晚,提起李谷一,不能不谈到《难忘今宵》。作为每年春节联欢晚会结束时的必唱曲目,这首歌不知陪伴多少人度过了守岁的夜晚,似乎不听完这首歌不算过完大年三十。李谷一也说道:“是啊,这首歌唱着唱着就成为了时代记忆,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成长啊。其实这首歌不只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春晚的,有时也并不是我唱,它是春晚的栏目主题曲。但我能成为首唱者,能一直与这首歌联系在一起,是十分荣幸的啊。”

很难想象,就在演唱《难忘今宵》的前一年——1983年的首届春晚上,李谷一演唱的同样抒情的《乡恋》才被“平反”。此前,这首歌被批判为“靡靡之音”“黄色歌曲”。

1983年央视首届春节联欢晚会,观众通过热线高密度点播,导演组递了好多轮条子给在现场的广电部部长吴冷西,《乡恋》终于在春晚得以“正名”。

那个大年夜,包括《乡恋》在内,李谷一唱了9首歌。她的歌声乘着春风而来,里面有观众潮水般的期待,也有一个时代对文艺的召唤。

今天,《乡恋》已被誉为“改革开放后第一首流行歌曲”。“没有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就没有中国文艺的春天。”李谷一说。

2016年2月,李谷一来到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寻徒传艺,现场“面试”了由专业院团和个人报名推荐的16个戏曲新秀,并且带领他们,把花鼓戏唱到了2016“百花争春”湖南戏曲晚会上;2016年3月,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举行的“光荣绽放——2016十大‘70后’歌唱家音乐会”上,李谷一邀请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刘海哥”李左合作,将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中脍炙人口的比古调推到了中央电视台这个更大的平台;2016年4月,她将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3名年轻演员刘宏、罗勇、李阳推上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在《梨园闯关我挂帅》中亲自担纲挂帅人,把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补锅》《双送粮》当中的经典唱段介绍给电视观众,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第三次唱响湖南花鼓戏。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李谷一仍在思考:如何继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何用更多好作品回报新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