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師爺”

清朝的“師爺”

在漫漫中華歷史進程中,幕僚與幕府大多都是幫助各級臣子處理各類事務的文人學士,到清代民間將幕僚和幕府多稱為“師爺”。他們並不是朝廷為官員們專門選派的工作助手,而是官員們自己為工作和交往等集結的一些文人學士,讓他們來充當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智囊團。至明清時期,師爺更是成了為官之人的“必備良藥”,更加重要的是,在清代,師爺可以幫助審判一些簡單的案件和處理一些民間糾紛。這樣一來,師爺就成為我國古代訴訟的參與者。

周張氏為殤子立繼案

說到師爺,很多人都會聯想到電視劇中的狡猾奸詐的形象,但是真正的師爺並非都如此。師爺是如何在民間訴訟中起作用的呢?讓我們從清朝最為著名的師爺汪輝祖的一個親身經歷說起吧。

清朝的“師爺”

汪輝祖,字煥曾,號龍莊,晚號歸廬,雍正年間生,嘉慶年間卒。他的一生可謂豐富多彩,當過官、寫過書、做過師爺,也稱得上是一個寒門學子奮鬥成才的勵志故事了。

乾隆年間,汪輝祖在長洲之地做刑名師爺,刑名師爺便是師爺中專門幫助縣令等主官實施司法的職能的人。在長洲縣有一戶大戶人家裡,有一位年輕的寡婦周張氏。周張氏在19歲那年丈夫就去世了,但她一直在周家遵循婦人的忠貞道義,守寡多年。而她的兒子,也就是周家的遺腹子繼郎,轉眼已經長大成人了。在繼郎18歲那年,家中為他籌備了一門婚事。娶親那可是一件隆重的大事,特別是當地的大戶人家,鄉里鄉親的都會為此事忙碌,繼郎的婚事定在了8月,可是眼看婚期就要臨近了,繼郎因生病去世了。

這繼郎一病殤,就如晴天霹靂一樣改變了整件事情的走向。周家族人(同宗的人)便以繼郎未能成親這一理由,想將繼郎作為張氏丈夫的繼子安葬入祠,可是這張氏怎能同意呢?自己年輕守寡,只有繼郎一個兒子,辛苦養大,當然是周家的子嗣,怎能因為兒子沒有成親這一理由將他作為繼子入葬呢?這讓兒子也無法安然離去啊!於是,張氏和周家族人便對簿公堂。雙方各執一詞,這家中事一鬧到公堂之上,便是更加難以解決了,縣令也沒有更好的辦法讓雙方得以安生,只得批示讓房族(近支宗親)公議此事,可是家中的意見也一直沒有統一,這件訴訟一下子拖了18年都未能結案。18年中,經歷了多少滄桑變化,張氏已經年近60歲,這個案子成了她心中一直未解的疙瘩,直到老人彌留之際,兒子立嗣之事也未能定,老人心中氣鬱積壓多年,至死都未能瞑目。甚至,張氏一度孤苦無依,曾經想將一個嬰兒作為自己的孫兒撫養,族人認為這個嬰兒未必能順利地長大成人,也沒有同意張氏的想法。就這樣,這位可憐的老人帶著委屈離開了人世。

汪輝祖聽說此事後,將有關的案卷都蒐集起來,認真地查閱後,引用《禮記》當中的“為殤後者,以其服服之”來對此事作出了判斷,擬了一道判詞,他說道:“張氏在兒子即將結婚時突然失去兒子,心中的痛苦必定十分劇烈,可謂是傷心欲絕。若在這種情況之下,將繼郎作為繼子,就像是在張氏的傷口上撒鹽,18年的含辛茹苦就像付之東流的河水一樣,這樣對張氏並不公平。”汪輝祖找到了《禮記》中的話來為這個案子作支撐:“失去孩子的母親不能以此來對待,應該給她一種信念上的安慰。”因此,汪輝祖認為應該按照張氏的意願,將繼郎立為嗣子,以安慰其丈夫和孩子的在天之靈,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撫慰人心的結局。

清朝的“師爺”

可是汪輝祖的建議並沒有得到大家的支持,周氏族人認為他有些擅自臆斷,其當任的縣令鄭毓賢也並不支持這位大名鼎鼎的師爺。鄭縣令認為,之前多位縣令都將此案交給其房族來商議,汪輝祖這樣作出判斷,是有些招惹是非,多次建議他修改。但是汪輝祖卻據理力爭,他認為把案子交給房族來商議解決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導致這個案子拖了那麼多年都未解決。他說:“作為官員,沒有幫助張氏這位婦人完成她的心願,令她抱憾終生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不能這樣簡單地交給房族就把這件案子解決了。雖然你是我的主人,我這樣固執會讓你心裡也難以舒心,但是我不求榮華富貴,也不管百姓是富貴還是貧賤,我的判斷標準就是是否合情合理。如果真的讓您為難,那麼我寧願請辭。”鄭縣令見汪輝祖如此堅持,便採納了他的建議。至於張氏想要的那個孫兒,當時已長大成人,便也將他過繼為張氏的孫兒了。至此,這案子在汪輝祖的手中終於得到了一個合情合理的結果。雖然汪輝祖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縣衙官員,並沒有真正的權力來判決案件,但是他在此案中的堅持和分析,恰當地解決了問題。是汪輝祖讓這個案件得到了一個和善的結局,這就很好地體現出了師爺在中國古代民間訴訟中的不可忽視的作用。

身為活在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王朝的汪輝祖,是這樣一個正直勇敢並且有才華的師爺,也可謂一方百姓的幸運。汪輝祖在他的一生中,不論是做官還是做師爺,都是這樣秉承著一顆正直善良的心來造福當地的百姓。可見,師爺在清代民間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他們如此獨特又不可或缺,他們飽讀詩書卻沒有更多的機會施展抱負,只能到官員身邊去,為他們出謀劃策,做別人身後的軍師,想來也是如此的辛苦。

雖然上述例子中汪輝祖是明智的,他的判斷是符合中國古代的道義觀念的,但是,在龐大的師爺隊伍中可不是隻有汪輝祖這樣精明幹練、品德高尚的人,當然也有品行惡劣的勢利小人。在清代的文獻中,將師爺根據品行來分成不同類型,將那些能力強、品德好的師爺稱之為“上幕”,而那些品德差、庸碌無能又謀私作惡的師爺稱之為“劣幕”。

師爺真的並非是簡單的一個群體,從師爺隊伍中走出的名士絕對不在少數,甚至有一些大名鼎鼎、如雷貫耳,如:明代的徐渭,清代的汪輝祖、許葭村,還有一個人人皆知的蒲松齡,這些人都曾做過師爺。他們在做師爺時就德才兼備,受到人們的關注,而他們也是憑藉自身的努力和良好的德行,在後來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他們是師爺中“上幕”的代表人物。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樣的師爺,民間才少了許多冤屈和糾紛,多了許多正義和和諧。但是,除了這些優秀的幕僚代表,還有那麼一群害群之馬,就是被清代文獻稱之為“劣幕”的師爺。

關於“劣幕”,雍正皇帝曾在一道諭旨中作過這樣的評論,他把“劣幕”稱為“不肖之徒”,而這些“劣幕”的劣行就是“勾通內外,肆行作弊。黜陟屬員,則清濁混淆;申理獄訟,則曲直倒置”。一句話就概括了很多品行低下的師爺在官場上和辦案時的典型劣行。其實,“劣幕”在師爺隊伍中佔了不小的比重,有一個很具代表性的劣幕,就是章介眉。他是晚清時期的師爺,此人正是那種善於左右逢源的勢利小人。他曾在浙江巡撫身邊做刑名師爺,正是他在浙江巡撫的耳邊慫恿,力主以先斬後奏的方式處決秋瑾,才使得秋瑾這樣一位女中豪傑慘死。他這些劣行很多都是以撈錢聚財、升官為目的的,正體現了他陰險狡詐的性格。可以看出這些師爺都是謀取私利的,又如何能在訴訟中剛正不阿呢?也難怪我們提到“師爺”一詞時都會想起那些奸詐小人的形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