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與上海龍華烈士陵園合作,尋訪龍華英烈後人

近日,今日頭條“尋找烈士後人”計劃與上海龍華烈士陵園(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合作,尋訪龍華英烈的親人後代。

首批要尋找的,是事蹟在《英雄壯歌——上海英烈紀念展》中展陳的部分英烈親屬。龍華英烈事蹟集中彰顯了建黨初心,是上海紅色文化的重要根脈。這些與上海緊密相關的英雄,體現了在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過程中,百折不撓、鞠躬盡瘁、慨然赴死的氣節和精神。

今日頭條與上海龍華烈士陵園合作,尋訪龍華英烈後人

龍華烈士紀念館館長薛峰表示:“和平年代,我們更要緬懷革命先烈,弘揚英烈精神。龍華烈士紀念館通過與今日頭條合作,不僅能夠找到英烈的後代,讓他們瞭解自己祖輩為國捐軀的安葬地,讓革命先烈魂歸故里;同時,合作本身也是一種紅色傳統教育的宣傳,有助於英烈精神代代相傳。”

牆外桃花牆裡血,一般鮮豔一般紅

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是一座集陵園、紀念館、遺址為一體的上海規模最大的紅色勝地。據龍華烈士紀念館薛館長介紹:

龍華烈士陵園所在地龍華,是上海的一座古鎮。據歷史學家說,龍華盛名天下,有三個原因:其一,有古建築龍華寺和龍華塔;其二,桃花成林;其三,殺人之地。從清末辛亥革命直至建國,這片土地便成為革命志士與新老封建軍閥、反動派鬥爭的特殊戰場,承載了中華民族百餘年來苦難的歷史。這片土地銘刻了眾多革命先驅在上海所發生的英雄事蹟,更加彰顯了上海這座英雄城市的光輝篇章,成為中國革命艱難曲折,前仆後繼的重要見證。

在龍陵遺址淞滬警備司令部看守所,男牢的牆上用鮮血留下這樣的詩句:龍華千古仰高風,壯士身亡志未窮;牆外桃花牆裡血,一般鮮豔一般紅。桃花與鮮血相映紅的革命詩篇,是革命志士在此關押時留下的。從1927年至1937年間,國民黨反動當局在這裡關押、殺害了數以千計的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

今日頭條與上海龍華烈士陵園合作,尋訪龍華英烈後人

1950年,在原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軍法處刑場遺址發現了18具骨骸及碎骨、鐐銬,經過有關專家考證、認定,這就是1931年2月7日晚被秘密集體槍殺的包括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實、柔石等在內的24位烈士(後稱“龍華二十四烈士”)。1988年1月,原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舊址、龍華革命烈士就義地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華烈士陵園也先後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以及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英雄城市孕育英雄,二十四烈士慷慨就義

龍華革命烈士就義地,位於原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西北約百米處,越過河道,便是軍法處的刑場之一,佔地面積約4畝。此處原是一片空曠荒地,四周雜草叢生,附近有小橋、方塔、池塘和竹籬笆等。

1931年2月7日深夜,“龍華二十四烈士”被強行押至小河邊的荒場上,排成兩排。這時候,不遠處的屋子裡預先埋伏的軍警,從窗子裡伸出了罪惡的槍口,隨著一陣狂射,第一排的同志連口號還沒喊出口就倒下了,第二排的同志在槍聲中振臂高呼“打倒蔣介石”,“打倒國民黨”,“中國共產黨萬歲”!《國際歌》聲此起彼落……據目擊者稱,伍仲文,這位28歲的南國姑娘,是最後一個倒下的,她身上被打了13槍,當打第10槍時,她還在高呼口號。

今日頭條與上海龍華烈士陵園合作,尋訪龍華英烈後人

1950年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根據烈士親屬要求和提供的線索,致函上海市人民政府,要求設法查找“龍華二十四烈士”的遺骸。陳毅市長指示上海市民政局和龍華地區政府,迅速組織力量調查、勘察。後來,克服重重困難,找到了當年附近居民和知情人。

經過挖掘,終於在清明那天發現了當年深埋在地下的遺骸18具和不完整的碎骨、仍鎖在遺骸上的鐐銬,以及銀幣和銅錢數十枚、尚未腐爛而留有槍彈洞穿的羊毛背心。經有關專家考證,確認為1931年2月7日深夜被秘密槍殺的“龍華二十四烈士”遺骸和他們的遺物。而那件羊毛背心,正是女作家馮鏗的遺物。他們是在龍華刑場犧牲,唯一被發現有遺骸的一批烈士。

今日頭條與上海龍華烈士陵園合作,尋訪龍華英烈後人

挖掘出的鐵鏈、手銬以及馮鏗的遺物羊毛背心

經過龍華烈士紀念館的資料梳理,“龍華二十四烈士”中,目前仍有部分烈士的親屬需要尋找,今日頭條“尋找烈士後人”項目將陸續把烈士資料發佈出來,共尋烈士家人。

烈士後人捐文物,口述尋訪加速度

2018年11月21日,龍華烈士陵園主辦的《英雄烈士與初心使命》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英雄烈士研究中心宣佈成立,包括今日頭條“尋找烈士後人”項目在內的幾十家單位參加了活動。一些烈士的親屬來到現場,其中就包括“龍華二十四烈士”之一——王青士烈士的侄子王琦。王琦先生曾在紀念館改陳中捐獻了一份重要文物。

2017年,龍華烈士紀念館在徵集文物的過程中,改陳小組成員與王青士烈士侄子王琦先生見了面。王琦先生主動提及自己身邊還有伯父王青士烈士曾經使用過的銀質耳挖,並願意捐獻。

這個銀質耳挖是王青士妻子的陪嫁品,1928年7月安徽霍邱文字暴動時,王青士為了籌集活動經費,賣掉了妻子大多的陪嫁品,但留下了這個耳挖,在晚上寫標語、印傳單的時候,用耳挖的另一端挑燈芯。王青士烈士犧牲後,這個銀質耳挖一直跟隨著妻子,也就是王琦先生的伯母。後來王琦先生從上海到武漢去看望伯母,伯母特意把這個銀質耳挖交給他,並囑咐他每年清明到龍陵掃墓的時候帶上它,寓意王青士夫婦的“見面”,他將這個銀質耳挖捐贈給龍陵,希望他們夫妻二人不再分離。

今日頭條與上海龍華烈士陵園合作,尋訪龍華英烈後人

今日頭條與上海龍華烈士陵園合作,尋訪龍華英烈後人

王青士侄子王琦講述烈士故事

在2017年的改陳過程中,改陳大綱小組走訪了9個省、直轄市,80餘個區縣,採訪了百餘位與英烈相關人物,並徵集相關文物,最終徵集到各類文物200餘件。在經歷了河北嚴冬的大雪、頂著江蘇酷夏的烈日,行走81060公里的路程,採訪百餘位烈士後代與相關人員(其中年齡最長者102歲)後,最終剪輯出了69段口述史,總時長11小時31分鐘。

今日頭條致力於用科技弘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蹟和愛國主義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而依託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今日頭條App在革命先烈戶籍地彈窗尋親信息,同時根據尋親啟事,按照地理位置優先推薦給革命先烈戶籍所在城市的本地人。“採取這樣的尋親方式,是希望藉助今日頭條的平臺、技術和龐大的用戶基礎,爭取提升找到革命先烈親人的幾率。”今日頭條副總編輯徐一龍表示。

自2018年6月“尋找烈士後人“計劃運行至今,已成功找到160位烈士的親人後代。

龍華烈士紀念館館長薛峰表示:“烈士們的後代往往有我們所不知道的革命先烈們的事蹟,這些事蹟是零散的但又是及其有價值的,因為這些日常往往反映了一位烈士真正的品行與價值觀。”

尋找到烈士後人以後,龍華烈士紀念館將對烈士後代進行口述史的採訪,向家屬徵集烈士故事與文物,以保存這些珍貴的史料。同時在清明節,930烈士紀念日等重大節日邀請後人來祭掃,做好相關的烈士家屬接待與烈士褒揚工作。

緬懷先烈功績,告慰先烈英靈,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今日頭條公益尋人發起“尋找烈士後人”項目,與上海龍華烈士陵園共同發佈“尋找龍華英烈後人”。在以往的成功案例中,媒體接力尋找烈士後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今日頭條誠邀全國各地媒體一起參與到“尋找烈士後人媒體志願服務團 ”中來。

如有革命烈士後人相關線索,或希望共同參與尋找革命烈士後人的媒體,歡迎聯繫頭條尋人(郵箱:[email protected];電話:010-5834177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