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髮長文痛批德雲社演員張雲雷:相聲演員想做偶像索性轉行,你如何評價?

讀劇慧眼


相聲演員不能當“偶像明星”?觀眾拿熒光棒舞動,臺上的相聲演員就成了“偶像明星”?原諒我的孤陋寡聞,是在不明白這些邏輯關係。只有兩種可能,要麼就是觀眾太豁達,要麼就是

這篇文章作者太迂腐

傳統相聲藝人都是穿著大褂表演相聲,作者應該倡議下,那些不穿大褂表演的相聲演員,都要“索性轉行”,穿西裝表演相聲就是“把演唱會追星的一套都用在了傳統曲藝上面”。同時,相聲段子都要傳統段子,不能有“新相聲”,什麼流行歌現代舞應該通通在相聲舞臺消失,觀眾呢進入也要換成傳統服裝,這也才符合這位作者的思維。

“某位青年相聲演員...”、“...以至於這位演員的師父也感嘆...”,都說媒體作者很犀利,這位咋這麼慫呢,就直接說張雲雷和郭德綱不就結了嘛,都指槐罵槐了怎麼眼睛還不敢直視,難道是知道自己純粹蹭熱度、所以心虛?或者知道文章很牽強附會而膽怯?這麼膽小如鼠,索性轉行吧,別耽誤了“光明前程”。

通篇文章幾乎和《相聲病了,必須得治》如出一轍,激昂慷慨、催人淚下,甚至大放厥詞、侃侃而談,什麼“數典忘祖”、打造“小鮮肉流量IP”、“毀了藝術誤了演員”,中間又用了大幅文段解說《探清水河》前生後世、投胎轉世,深怕網友不知道作者“學富五車”,恨不得把九年義務教育所學到的知識,一吐為快。還不忘搬出侯寶林大師給自己加碼,以證明自己“理論很正統”。

哎呀我的天啊,能不能換個有說服力點的作者,比鮑教授寫的《相聲病了,必須得治》還沒水準,倒是和鮑教授的“唱《探清水河》就會'喚起舊時代嫖客文化'”邏輯如出一轍,該不會這篇“熒光棒”文章也是鮑教授親筆吧?那就只能“呵呵”了。

有這功夫胡說,不如曝光下娛樂圈的“娘炮”橫行、綜藝無厘頭等亂象。張雲雷也好,郭德綱也罷,都是憑實力表演相聲曲藝,並逗樂和征服了觀眾。如果張雲雷只是長大帥氣而沒任何才氣和曲藝才華,誰會花幾百甚至幾千塊錢去“啥看”?這不是明顯低估了觀眾的“智商”嘛。

德雲社剛剛完成了“四國七城市”的傳統曲藝國外商演,創下了相聲界前無古人的成績,不誇就算了,卻開始“煽風點火”,見不得別人好,實在令人不齒。


岑詮


《新京報》對張雲雷的批評,不能說一點道理沒有,給當紅演員提個醒兒是可以的,但也沒有必要完全否定,否則就顯得過於小氣。

德雲社有兩個演員的走紅讓一些人瞧不慣,前者是岳雲鵬,後者是張雲雷。在很多資深相聲迷看來,岳雲鵬相聲功底一般,在臺上耍賤賣萌的表演風格讓人不好接受,但獲得的人氣又非常之高。這段時間張雲雷又異軍突起,靠演唱《探清水河》等小曲小調,又憑藉本人長得在相聲界算是比較帥氣的外貌,迷倒了一眾迷妹,興起了一種從來沒聽說過的所謂偶像相聲。

其實相比岳雲鵬的半路出家表演相聲多是野路子,張雲雷還是有一定的曲藝學習基礎的。身為天津人的張雲雷從小對曲藝耳濡目染,從八九歲就開始學唱太平歌詞和蓮花落,十幾歲就開始在郭德綱開辦的相聲大會登臺,人稱“12歲的老藝術家”。

這麼多年張雲雷一直在德雲社的小劇場表演相聲,不算太火,但也培養了一眾對他比較欣賞的觀眾。用張雲雷自己的話說,他的表演比較“風騷”,因此很得女性觀眾的喜愛。也就是說,從很早的時候張雲雷就已經開始追求偶像型這樣的定位。事實證明,如今這條路他闖出來了,人氣一時高到少有人及。

欣賞他的年輕女觀眾以及小女生們居多,這些人對相聲瞭解多少,聽過多少段傳統相聲或者八十年代相聲不好說,她們鍾情臺上的張雲雷,她們認為張雲雷表演的就是相聲,或者說是不是都無所謂,只要看到這個人就高興。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之下,在劇場如果聽張雲雷的相聲也就開創了不同於平時的局面,這些小女生不受一般的限制,把聽演唱會的那種熒光棒的陣勢帶進觀眾席,真是讓老相聲迷們開了眼界。

觀眾到底該怎麼聽相聲,其實沒有一定之規,該不該多和臺上互動,該不該叫好喊“籲”,該不該搭話茬兒,我相信這些行動在舊時代最早的相聲園子裡都沒有,但如今都陸續出現了,沒有必要大驚小怪。如果說觀眾哪些言行不合適,隨著時間推移會慢慢改變的,不必過分擔心。

我覺得該提醒一句的倒是張雲雷和楊九郎的表演。張雲雷對自己的表演風格有自知,師父郭德綱提醒說他不必限制自己先讓大家認識之後再求變化,張雲雷也表示過到一定階段會更規矩地說相聲。而今這樣的階段似乎已經到了,不知他有沒有記得自己當年的想法。因為演員一旦火到一定程度,就不太容易把握自己了。

順便說一句《探清水河》。沒錯,這段小調源自舊時的勾欄場館,唱詞風格不高甚至說很低,但剔除個別語句之後不失為一段旋律優美又無傷大雅的唱段,沒有必要過分苛責。


鄭捕頭


這裡很多人可能對於新京報不夠了解,認真關注這個微博大號就知道,新京號作為官方主流媒體賬號,但基本上沒幹過多少靠譜的事情。

隨便跟大家一件事情,可能很多人就知道了。

前段時間,重慶公交墜江事故,新京報第一時間發佈消息,並且稱事故原因是由於對方小車女司機的不當駕駛所致,後來那個女司機就被噴成大惡人,但最後調查結果出來後,大家才發現被新京報帶了節奏,真相是小車女司機根本毫無責任。

有很多自媒體號喜歡靠熱點來蹭流量,在這些號裡新京報經常被人稱“第一造謠號”和“新聞毒瘤”,因為該號作為主流媒體經常報道不實信息,並且曾來不道歉。

這次很顯然還是一樣,張雲雷這個人講的相聲我還真的聽過不少,說真的,我不懂相聲,不知道他講的“專不專業”,但我很喜歡他的颱風。

觀眾一起唱時,小夥子眼睛通紅,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

再一點,現在看相聲的,80%都是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年輕人的比例真的不多,張雲雷能有這麼多年輕粉絲追捧,讓年輕血液重新來了解曲藝有什麼不好嗎?

所以,如果真要說支持誰,我肯定支持張雲雷,至於新京報,在很多看過他發信息的人眼裡,跟新聞毒瘤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


水清亦有魚


新京報,你這樣捧張雲雷是不對的!



東穆茶葉


一個小小的張雲雷的所作所為竟然被引經據典的拿出相聲大師侯寶林京劇大師梅蘭芳來說事兒,除了他師父郭德綱連岳雲鵬都沒這待遇,這不正是說明他的成就?對於小曲“探清水河”的表現形式的詬病,我就更奇怪了,姜昆說相聲都能在臺上扭屁股跳舞說是創新,那唱個小曲兒用吉他彈奏就那麼不入某些人的法眼?再者說了,憑什麼相聲演員就不能成偶像演員?偶像怎麼了?偶像不過就是些在某些領域取得一定成就而被別人所崇拜的對象,咋的很丟人嗎?當年郎平時代的中國女排五連冠,成為全民的偶像,你新京報出來批評下?袁隆平是所有農業科研人員的偶像,你新京報出來批判下?排雷英雄杜國富就是新時代軍人的偶像,你新京報再出來批判批判杜國富?最後我語重心長的摸摸新京報總編的頭,關切的問一句:你幸福嗎?




變形金剛0802


1298條回答,有一個支持新京報的算我輸



稻草人ScareCrow


這個就有點無法理解了,一個相聲演員,又不嫖娼,不吸毒,不賣國,不偷稅,就是因為功底還不錯,長得還行,有觀眾願意看他,願意拿著熒光棒揮一揮,怎麼了?就不允許嗎?一定要相聲演員像某某某似的?長著一個很普通的臉?就一定是老頭?或者老藝術家?只要他說的相聲不違法,沒幹違法的事,怎麼就不允許有人喜歡他?如果說他出賣國家,幹出有損國家的事,或者吸毒等重大的錯誤,那打死他不算多的,但是張雲雷還沒爆出這些事啊,天下的事這麼多,有人偷稅你不跟進報道,有人吸毒你不去查在哪買的毒品,有人違法亂紀你不深入調查?追著一個相聲演員說他太帥了,使得粉絲追捧?吃飽了撐的?也沒見粉絲做出什麼出格的事啊?就是正常的看看他的演出,又礙著誰的事了?


迷途貓63004532


新京報純屬有病,我一個70後,小時候在爺爺家抱著收音機聽相聲,評書,大鼓,還陪爺爺一起聽戲曲,後來慢慢的相聲越來越沒意思了,長大後越來越懷念那時候的時光,直到偶然聽到郭德綱于謙的相聲,一下子找到了童年抱著收音機聽相聲的感覺了,再後來為了德雲社充了優酷會員,慢慢喜歡上整個德雲社,更是喜歡上了張雲雷楊九郎,起初是感覺這個孩子長得真好,特別穿上大褂,詮釋了什麼叫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再後來看他的演出多了,發現這兩個孩子是真好,同一個段子,每一場都會給你新的驚喜,東西好不好不是某一個媒體或者某一個人說了算,大眾喜歡才是好東西。別的我不知道,我家小女兒10後,今年8歲跟著張雲雷學會了乾坤袋,擋諒,還帶著全班同學一起了解傳統。如果我有錢有閒我也要拿著熒光棒去聽相聲。


紅袖添亂sxy


其實,能有粉絲把張雲雷當成偶像來追,對相聲來說有利無弊,先得有人關注,再談專業度的問題。不要因為受眾群裡增加了不少外行,就認為偏離軌道了,相聲這艘大船的掌舵者還是從業者,不是受眾。



張雲雷帥氣的外形確實是相聲演員中的“另類”,以至於他的粉絲中很多都不是相聲迷,而是專門為他而關注相聲。乍一看,新京報說的有道理,這種受眾增加再多追的也不是相聲,而且有可能把這麼藝術捧歪了。



其實從有相聲那天起,誰也沒規定相聲演員不能走偶像路線。只不過因為相聲是靠逗笑吃飯,所以很多從業者都是在長相上具備先天優勢的人,比如岳雲鵬這樣的。即使有的相聲演員挺帥氣的,也沒敢往偶像路線上走,而是規規矩矩聽師父的話,在嘴皮子上下功夫。

我想新京報是受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相聲的路子就應該繼承傳統,按規矩辦事。但是不要忘了,再優秀的傳統文化也需要創新,也需要與時俱進。現在是粉絲經濟的時代,講究流量的,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把受眾人群做起來,對相聲行當的存在、發展、壯大,絕對是有好處的。

至於是否專業的問題,那是後話。相聲本來就是一門大眾的藝術,聽眾是內行更好,外行也無可厚非。對於觀眾的要求很簡單,你坐在臺下捧場就夠了。

從張雲雷自身來講,也不會說因為走個偶像路線就把相聲帶溝裡去了。他是沾了外形的光,但並不意味著他只是靠臉吃飯,如果那樣,相信也不會有這麼多人捧他。他的活兒還是不錯的,現在能火得一塌糊塗,不能只歸結為走了偶像路線。而且喜歡他的人,總會有一些轉化率的,慢慢就能喜歡上相聲。


捕魚小分隊


《新京報》,請你先學會換位思考!

各位,請先看《新京報》12月4日發表的原文,該文寫的抑揚頓挫,聲情並茂,讓人無限遐想……

看完大家就明白,《新京報》套路玩的很溜,借用侯寶林大師《關公戰秦瓊》的典故,先把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順水推舟直接把矛頭對準了某青年相聲演員!


該文並沒有指名道姓,但是隻要對相聲圈有些少許瞭解的人都知道《新京報》說的是誰!

那就是如今德雲社最當紅的小辮張雲雷!


因為在如今的相聲市場上,能做到讓滿場觀眾自帶並揮舞熒光棒的,有且只有一個張雲雷,這種通常只有在歌星演唱會上才有的盛況目前除了小辮,沒有任何其他相聲演員能做到!


其實《新京報》倒不如大方坦然,直接把某青年相聲演員的名字公佈,倒也會顯得光明磊落!如今這一番“針對”,實在有失大報風範!

那麼,《新京報》所批評的這種現象,究竟有沒有問題呢,我們對此應該怎麼看呢?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分析:

第一:沒有人有權力阻止粉絲和觀眾的這種自發行為

這種行為是合法且由觀眾自發組織的,沒有任何一方有權力阻止觀眾這麼做,那麼《新京報》對此進行口誅筆伐其實是沒有任何根據的,你可以公正的講你的看法,但你不應預設立場!很奇怪,相聲圈都沒人對此有意見,反而是一家媒體發表不滿,真是奇怪!


第二:從專業角度看

相聲講究的就是“說學逗唱”,“學唱”也是其中關鍵一環,也是一個相聲演員的基本功。很多相聲演員都會“學唱”,而且都不錯!就是《新京報》所提到的侯寶林大師當年相聲小曲也經常時不時的來幾段。不知道為什麼到了張雲雷,會讓《新京報》如此不滿意?

第三:對於相聲這門藝術的影響

相聲也並非一成不變的,也是需要跟隨時代發展的。侯寶林大師把相聲這門藝術搬上“大雅之堂”幾十年後,相聲一度十分蕭條,近乎滅亡。正是郭德綱帶領德雲社在形式上進行了創新,把一度高高在上的相聲重新拉回了人間,相聲才得以重新煥發生機!

而張雲雷把相聲改造成了演唱會,一是豐富了傳統相聲的形式,二是可以為相聲吸引更為廣泛的觀眾群體,所以這對相聲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綜↑所述,我個人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市場風向的轉變,為相聲做些創新和有益的改變有利於推動相聲藝術的發展,而《新京報》作為傳統媒體,對於這事有些過於吹毛求疵,可悲、可憐、可嘆!

另外,關於這次報道,我十分懷疑新京報可能和姜昆領導的曲協通過氣,想想之前沒多久曲協再次掀起“反三俗”運動,想想之前曲協“反三俗”主要反的誰,也許有些東西我們就會豁然開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