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金守華在海底88米修地鐵 歷時3年打造深海“蛟龍”

“青黃不接”形容的是人才斷層,後繼無人。對於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來說,這個成語又有另一番含義:地處膠州灣東西兩岸的青島市區和黃島開發區隔海相望,在過去,要從西海岸到青島主城區,開車至少40分鐘,隨著膠州灣大橋和膠州灣隧道的建成,兩條過海公路通道拉近了兩岸距離。

北京人金守华在海底88米修地铁 历时3年打造深海“蛟龙”

都說地鐵是一個城市現代化的象徵。11月6日,青島地鐵1號線海底隧道順利貫通。這條長度達8.1公里的海底隧道,是我國首條地鐵海底隧道,由它所牽起的東西兩岸的聯繫今後也將愈加緊密,2020年底1號線全線通車,乘客坐地鐵通過膠州灣僅需6分鐘。隨著海底隧道的貫通,中國鐵建山東地區總指揮長、北京人金守華也因此收穫了萬千網友的點贊。搞建設的人常被戲稱為“基建狂魔”,金守華說,這背後其實是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以及和中國人團結協作的凝聚力的體現。

最深最長的地鐵海底隧道

凌晨6點,天剛矇矇亮,金守華一個人開著車沿著斜井下到了地下80餘米的施工現場。此時距離7點鐘工人們上班還有一個小時,很多人還都在睡夢中,隨機檢查已經開始了。從施工質量是否達標,到現場工具的擺放,都是金守華關注的點。老金眼睛“毒”,是手下人對這位老鐵建人的評價。他的檢查向來都是隨機的,不提前打招呼,也從來不找人陪同,他對工程的要求近乎苛刻,而這也正詮釋了地鐵建設的安全和責任。

“國內首條”“最深最長的地鐵海底隧道”,青島1號線的建設,從立項伊始就備受矚目,也被貼上了各種華麗的“標籤”。3年前,項目部進場施工。去年,青島1號線建設中期,本報記者曾專訪金守華。如今,1號線順利貫通,時隔一年,再見金守華時,他兩額的鬢角處明顯多了幾分白色。

“搞工程的,哪有不操心的呢。”金守華笑著回應。戴上安全帽和反光背心,記者跟隨他沿著615米長的斜井進入隧道。這裡距離海平面約88米。整條隧道已經貫通,伴隨著點點燈光,向東西兩側延伸,半圓的拱頂上,混凝土已經噴塗完畢。再過兩年,眼前這條隧道中,地鐵列車將會把乘客運向東西兩岸。

地鐵1號線海底隧道最深處比膠州灣隧道還要深,施工難度也更大。金守華說,海底施工,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不確定性大,會遭遇各種各樣的斷層和不同變化的地質,這條海底隧道穿越18條破碎帶,其中海域段穿越4組14條斷層破碎帶。複雜的地質環境給施工團隊帶來許多考驗,而施工人員綜合各種技術手段一一解決,確保了工程安全。

每延米承受300輛汽車重量

地鐵1號線海底隧道全長約8.1公里,其中,海域段長度約3.49公里。要開挖這麼長的隧道,在施工中,辨識前方的地質情況顯得尤為重要。隧道主體部分地處海底80餘米的位置,海水層大約有40米深,從海底再往下40多米,則是由花崗岩、安山岩、凝灰岩等岩石構成的堅硬海床。億萬年來,由於地殼變動,岩層相互擠壓,中間形成脆弱的地方,就是斷層破碎帶。如果破碎帶和海水直接連通,那麼,施工中極易發生坍塌、滲漏、突水,任何一種後果都不堪設想。

施工人員綜合運用TSP地質超前預報系統、超前地質鑽孔取芯、孔內成像、地質雷達法等手段,進行觀察分析,相互驗證地質信息,綜合判別施工條件,準確調整施工方案。“這些專業術語對普通人來說非常難懂,簡單說,我們常規的地質勘探,只需要用2-3種手段判斷即可,但1號線綜合使用了6種方案,長短結合。”金守華說,最遠的探測設備能探到前方150米的位置,短的也有30米,通過相互驗證觀察裂隙形態,判斷滲水程度。而且,項目順利推進,除了技術上的保證,更離不開團隊作戰。

張宗謙是項目生產副經理。2008年,大學一畢業,他就來到了中鐵十八局,成為千千萬萬建設青島基建大軍中的一員。小張工作後參與的第一個項目是膠州灣海底公路隧道的建設。2011年隧道和跨海大橋幾乎同時開通,結束了從青島市區到黃島區必須搭乘擺渡船的時代。海底隧道工程剛結束,張宗謙和同事們又開始投入到地鐵1號線海底隧道的工作中。

地鐵隧道和公路隧道一樣,都是橫跨膠州灣,兩條隧道幾乎是平行的,最近處僅相隔150米。儘管有了修建海底公路隧道的經驗,可是地鐵隧道的修建難度比前者更大。海底88米,意味著海底隧道上方每平方釐米至少要承受8.8公斤的水壓,相當於隧道每延米承受300輛小汽車的壓力。為了將湧水、突水的風險降到最低,施工團隊按照“堵排結合,限量排放,防止形成承壓水”的思路,根據現場的水量設置不同注漿參數,將超細水泥、硫鋁酸鹽水泥等材料製作的漿液注入圍巖中,降低裂隙滲透海水的可能性,增加圍巖的穩定性,還配以土工布、防水板等材料,降低滲水量。

在困難重重中“破題解題”

通過大量的模擬試驗,工程項目部建立了集註漿實時流量、壓力、現場施工視頻於一體的信息化互通注漿監控平臺,可以準確控制注漿中漿液擴散的距離、裂隙填充的密實度,確保工作面前方岩層的加固效果,使裂縫填充密實。

在預防滲水的同時,隧道內的排水問題也同樣重要。金守華指著隧道內壁上的小孔說:“這是洩水孔,每隔三四米就有一個,牆壁內的水可以通過管道從洩水孔流出。 ”隧道設計的滲水量為每米每分鐘不超過0.2升,滲出的水流到底部的洩水溝裡,彙集到泵站的集水坑中,通過吸水機從豎井中抽出,以此降低海水對隧道的破壞。

除了安全問題,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也是金守華需要解決的問題。靠近隧道口有一臺隆隆作響的“龐然大物”,這臺機器不斷地將碎石裝入下面的大貨車車斗裡。這些碎石是每天施工爆破產生的,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將這些開掘隧道所產生的碎石運出去,也成了大家需要攻克的難題。 在很多施工工地,將碎石放進運輸車的最好辦法就是使用吊車。“隧道空間太窄,大型吊車根本擺不開,只能另想他法。”金守華聯想到自己在一些海港港口看到的翻車機,他設計了一款新型翻車機,通過轉動,讓裝有碎石的車廂原地翻轉,從而把碎石卸到翻車機下方,再通過傳送帶運送至卡車。使用這樣的設備,既節省了空間,還可以源源不斷地將爆破的碎石運送出去,大大提升了工程效率。

站在海底隧道貫通處,金守華打著強光手電,檢視著巖壁的情況,他感慨道:“後面的任務還很艱鉅,繼續吧!”從海底回到地面,太陽已經照常升起,工人們也已經整裝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平靜的膠州灣,又將迎來繁忙的一天。同樣熱火朝天的,還有海底88米處的施工現場。金守華深刻感受到地鐵建設的重要性,他對“基建狂魔”的稱號也有自己的理解,一個國家想要繁榮昌盛,首先要把基礎建設做好,近年來中國基建的發展速度、實力令世界驚歎,背後體現的既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更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努力。

記者:劉琳 李環宇 攝影:張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