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擅長以少勝多的用兵之人是誰?有何歷史依據?

水月長安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最偉大的戰役,毫無疑問是戰神項羽的彭城之戰。

項羽以超人的軍事能力,以3萬騎兵在版日內擊潰劉邦漢軍56萬,殲滅接近30萬,餘部大多潰散,幾乎吃掉了劉邦的主力。

項羽是個不懂政治和外交的武夫,但不可否認他是一個軍事奇才。

在項羽的一生中,創造了包括鉅鹿之戰、彭城之戰在內震驚世界的輝煌戰役,永載史冊。

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不到5萬的楚軍殲滅俘虜秦軍40萬人。

即便最後的垓下之戰,漢軍五路大軍、合計近七十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楚軍之勢。

而項羽只有10萬人,精銳部隊大多已經戰死,不輸就怪了。

我們看看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之前,劉邦形勢一片大好。他通過一系列軍事和外交行為,拉攏了幾乎所有的反項羽力量,麾下兵力高達56萬。

當時淮河以北除了彭城附近和燕王臧荼所控制的燕及遼東地區之外,已經盡被劉邦為首反楚力量佔據。

此時項羽還在和齊軍混戰,劉邦乘虛出兵佔領楚都彭城,掀翻了項羽的老巢。

這種情況下,項羽失去了大部分根據地,麾下兵力不過10多萬人,又面臨南北兩線作戰。從軍事角度來說,項羽必敗無疑了。

然而,這種絕境下的項羽毫不氣餒,發揮了驚人的軍事才華。

他留下步兵裝作繼續攻打齊國,親自率領3萬騎兵隱蔽行軍,長驅直入,撲向彭城尋找劉邦主力決戰。

大家想想,騎兵在沒有後勤保障情況下長距離行軍,從山東趕赴徐州,本來就是極為危險的。一旦被劉邦優勢兵力合圍攔截,不要打,自己也會因為軍糧斷絕而完蛋。

同時,就算3萬騎兵殺過去了,又能怎麼樣?

當年還沒有馬鐙,騎兵的威力有限,大多是在馬上射箭,冷兵器肉搏還必須下馬,和步兵區別不大。

誰知道,項羽不顧危險,抓住劉邦疏於防範的有利戰機,果斷出擊。

項羽3萬騎兵突然殺到彭城,完全出乎漢軍的預料。

當天拂曉,項羽集中3萬主力發動猛攻。劉邦大驚,也急忙調動主力攔截。

但項羽騎兵勢不可擋,從劉邦防禦漏洞殺入,四面攻擊劉邦的指揮中心,導致漢軍大亂。

激戰到中午,項羽大軍以一當十,已經在彭城郊區斬殺劉邦部隊10多萬人。

因為項羽騎兵來的太快,作戰力又太強,劉邦的部隊根本攔截不住,甚至出現兵敗如山倒的情況。

劉邦也是久經戰爭,見勢不妙立即率部向後撤退。

然而,項羽騎兵發揮機動性又是,又在谷、泗水二水堵住漢軍,趁著他們渡河的有利時機猛打猛殺。

漢軍大亂,自相踐踏。

劉邦見逃不掉,急忙試圖逃入南呂梁山區,藉助山地躲避。

但項羽根本不給他機會,連續追擊,漢軍站不住腳,又被殺死數萬人。

漢軍至此已經失去有效指揮,全軍潰敗到靈壁(今安徽宿州靈壁城)以東的睢水上。

項羽最後一次攔住劉邦,殺得血流成河。

漢軍為了逃命,只得跳入睢水,溺死者不計其數,“睢水為之不流”。

項羽再次斬殺十多萬人。

而此時忽然西北大風猛襲而來,飛沙走石,樹木連根拔起,一時間天昏地暗,吹打得項羽軍陣營混亂。劉邦趁此機會,僅帶10餘名騎兵突圍而逃。其父、其妻被楚軍俘獲。

彭城之戰,項羽以3萬騎兵擊潰劉邦56萬之眾,殲滅30多萬人,餘部四散。

劉邦主力基本被殲滅。


薩沙


中國近代史上最擅長以少勝多的軍事統帥除了毛主席外,還有一位來自於山西五臺、畢業於黃埔軍校一期、歷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紅軍敵前總指揮、八路軍129師副師長、第一縱隊司令、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等職的徐向前元帥,也是十大開國元帥中唯一的北方人。

徐向前是一位難得的軍事天才,不僅用兵如神,而且具有超凡的膽識和謀略,敢打硬仗、惡仗、大仗,既善於游擊戰於運動戰,又善於打陣地戰,以弱抵強、以少勝多、出奇制勝的戰例比比皆是。

早在鄂豫皖蘇區時,徐向前就提出了紅軍游擊戰的七大原則,既“敵情不明,不與作戰;敵進我退,敵退我進;集中作戰,分散遊擊”等原則,與毛主席在井岡山提出的“十六字訣”有著驚人相似之處,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呀,徐向前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1931年紅四方面軍成立時就擔任了總指揮,年僅30歲。

蘇家埠作戰圖

1932年3月,徐向前指揮的紅四方面軍參加震驚中外的、歷時48天的蘇家埠戰役,就是以弱抵強、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1931年9月,蔣介石在發動第三次圍剿失敗後,1932年3月又集中了15個師十幾萬兵力向皖西的蘇家埠、韓擺渡等地瘋狂推進,紅四方面軍兩萬餘人在總指揮徐向前的率領下,集中優勢兵力分割包圍在蘇家埠、韓擺渡等地的國民黨駐軍,利用圍點打援的戰術調動了蔣軍敵前總指揮厲式鼎15個團2萬餘人的兵力前來增援,結果中了徐向前的埋伏而幾乎全軍覆沒,被圍困在蘇家埠、韓擺渡等地的國民黨部隊見援軍無望而選擇了繳械投降。


蘇家埠戰役,徐向前以兩萬多人的兵力殲滅了國民黨三萬多人並擊退了大量來援敵人,繳獲大量的武器裝備。徐向前指揮的蘇家埠戰役開創了紅軍大兵團作戰先例,也是工農紅軍成立以來史無前例的大勝仗,成為了軍史上圍點打援戰術運用最經典的戰例之一。徐向前指揮的蘇家埠戰役也被列入了美國西點軍校教材。

而在1933年曆時10個月的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中,更是以少勝多,以弱抵強經典戰例。國民黨軍閥劉湘率領20萬餘人,在空軍的配合下企圖將紅四方面軍圍剿於川陝邊境,徐向前率領的紅四方面軍8萬餘人以逸待勞,集中兵力組織反擊,運用收緊陣地作戰方針,實施大縱深迂迴包抄、集中優勢兵力分割包圍並迅速給予圍殲等戰術,殲滅劉湘部8萬餘人,蔣介石對川陝蘇區的圍攻計劃也宣告破產。徐向前指揮的反“六路圍攻”取得了紅軍史上殲敵數量最多的戰役,也是徐向前紅軍生涯中最精彩的一仗。

在解放戰爭中,徐向前任晉冀魯豫副司令等職期間,率領劉鄧大軍南下後剩餘的六萬人部隊,加上地方武裝組建成新的部隊,帶病做擔架上一年多的時間裡指揮了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會戰等解放了山西,均創造了我軍史上敵眾我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而我軍史上的十大經典戰役徐向前一人就打了四個,分別是蘇家埠戰役、反六路圍攻、晉中戰役和太原會戰均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歸功於徐向前獨特在軍事指揮藝術,陣地戰、殲滅炸、運動戰等戰術都運用得爐火純青,而蘇家埠戰役運用的“圍點打援”戰術更是我軍史上最成功的圍點打援戰術,徐帥是一位難得的軍事天才。


賽門軍略


以少勝多專業戶,古今首推李世民!

首先申明一下,這是完全按題意來回答的,因此首先做了排除法:任何一位名留青史的名將或者開國君主,都有過以少勝多的驕人戰例,而且歷史上也有眾多家喻戶曉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如三千越甲吞吳戰、田單復齊戰、光武成名戰、關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而項羽一生,都是打的以少勝多之戰。

但唯有秦王李世民,是以少打多從不敗,但以多打少從不勝,真正的以少勝多專業戶。

615年,十七歲未滿的李世民隨軍赴雁門關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幾百騎闖圍大勝。李淵起兵,雖是李世民“逼父豎旗”,但統兵十萬攻洛陽,不勝。但旋即率餘兵以伏兵計破段達。

其時也,唐軍總帥為太子李建成,麾下南為李靖、北有羅藝、近衛梁師都。李世民僅率秦國公(後為秦王)府一路兵,一破薛舉,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二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三戰虎牢關,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 四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這四場大戰,無一不是以少勝多,特別是虎牢關破竇建德,以700騎兵破十萬已紮營重兵,威鎮海內。

玄武門之變,十八騎獲勝!

便橋之盟,六騎拒敵二十萬眾!

但有趣的是,李世民再統大軍徵高麗,又是一次大敗!

縱觀歷史,以少擊多必勝,以多擊少必敗的人,算不算“最擅長以少勝多的用兵之人”?

當然,如果說是項羽也沒錯的,他可是“三萬鐵騎縱橫天下”,垓下之前天下莫當!


巴山肖鵬


以少勝多非清太祖努爾哈赤莫屬!努爾哈赤十三副鎧甲起兵,十年時間統一建州女真,再用5年征服明朝用了300年時間都沒有徵服的蒙古大軍!還利用合婚,夥同蒙古大軍攻打明朝,在薩爾虎之戰,以少勝多,大敗洪承疇,使得洪承疇為大清所用!努爾哈赤一生多次以少勝多,明軍被打的節節敗退,如果努爾哈赤能多活20年,那麼入主中原的第一皇帝就是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的八旗軍主張,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的戰術,在近代還有很多將軍在用!所以說中國最偉大的將軍,以少勝多的名將,非努爾哈赤大將軍莫屬!希望我的回答大家能夠喜歡,謝謝!



翠樓看天下


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克敵制勝的關鍵是天時地利人和皆具備,而不是靠運氣或是憑一時之勇。從古至今,善於用兵的名將比比皆是,因此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以少勝多的戰爭神話。比如:長平之戰,秦將白起不足3萬人馬消滅了趙國近50萬的大軍;鉅鹿之戰,項羽兩萬義軍大破20萬秦軍;官渡之戰,曹操大敗袁紹;夷陵之戰陸遜大敗劉備;赤壁之戰,周瑜大敗曹操等,數不勝數。所以說,我們很難準確的在這些星光璀璨的名將中選定誰是最善用兵之人。

(努爾哈赤)

在清朝的崛起過程中,薩爾滸之戰就是一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也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從而奠定了清朝最終入主中原的基礎。此戰的領導者,就是清朝的開拓者、奠基人努爾哈赤。

薩爾滸之戰是萬曆皇帝生前的最後一仗,也是努爾哈赤聲名鵲起的一戰。

1619年,萬曆皇帝派楊鎬為遼東經略,楊鎬率總兵杜松、馬林、劉鋌、李如柏,又通知朝鮮、女真葉赫部出兵助攻,合11萬人,浩浩蕩蕩殺奔後金的龍興之地赫圖阿拉。

總兵馬林率15000人,出開原,入渾河上游,從北面進攻;總兵杜松領3萬人擔任主攻;總兵李如柏率25000兵由西南進攻;總兵劉鋌率兵1萬與朝鮮兵15000人由南進攻;楊鎬坐鎮瀋陽指揮,四路大軍會攻赫圖阿拉。看似天衣無縫的部署,實則破綻百出,杜松貪功冒進,全軍覆沒。馬林原地孤守,被努爾哈赤圍而殲之。李如柏膽小謹慎,半路逃跑。劉鋌孤軍奮戰,兵敗身亡。

這場戰爭從開始到結束,只有五天時間,明軍死傷過半。明軍失敗的原因,值得人們沉思,同樣後金取勝的經驗也值得人們借鑑。明軍在沒有對赫圖阿拉形成合圍之勢時,努爾哈赤就利用總兵力不足3萬人馬,將明軍以迅雷不及掩耳分頭擊破,充分證明了努爾哈赤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薩爾滸慘敗,明朝方面從主動進攻變為被動防守,而對於後金的意義非比尋常。所以,努爾哈赤也可以算的上是一位善於用兵之人。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數不勝數,善於用兵、以少勝多的將領也如過江之鯽,如”殺神“白起、“西楚霸王“項羽、”兵仙“韓信”、“天才少年”霍去病、曹操、李世民、李靖、岳飛、成吉思汗、朱棣、努爾哈赤等等,在軍事生涯中,皆有多次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

在冷兵器時代,這種戰例還有很多。難的是進入熱兵器時代,槍炮的年代,這種以少勝多的戰例相對較少,人數較多的一方往往意味著更多的火力壓制和立體進攻防禦體系。因而,這種以少勝多顯得更為難得和珍貴。

而近代以來,最擅長以少勝多的用兵之人首推毛主席,三次反圍剿可以當成世界戰爭史上的教科書般的教材。而除之此外,另一位最擅長以少勝多的用兵之人自然非粟裕大將莫屬,堪稱中國戰爭史上近代最善於打殲滅戰的統帥。

粟裕經典戰例如下:

1、黃橋之戰 (1940年秋)

兵力對比: 7000粟軍——6萬國軍

戰績:活捉第二十四集團軍代總司令兼89軍軍長韓德勤,並將他放回。

中將軍長李守維逃跑時失足落水溺斃。

此役歷時4天,共殲敵1.1萬人,俘師、旅、團軍官10餘名,下級軍官600餘名,士兵3200餘名。


2、蘇中七戰七捷(1946年)

兵力對比:3萬粟軍——12萬國軍

戰績:粟裕對薛嶽、張靈甫、李默庵、韓德勤等大勝,七戰七捷,共殲敵5.3萬餘人。


3、萊蕪戰役(1947年)

兵力對比:27萬粟軍——31萬國軍

戰績:殲國民黨軍1個“綏靖”區指揮部,2個軍部,7個師共計5.6萬餘人,俘敵第二綏靖區副司令李仙洲。


4、孟良崮戰役(1947年)

兵力對比:27萬粟軍——45萬國軍

戰績:全殲國軍王牌美械之74師(全師32000人,全副美械裝備),擊斃中將師長張靈甫,共計殲敵5萬。


5、豫東之戰(1948年6月)

兵力對比:13萬粟軍——25萬國軍(為挽救劉鄧遭國軍全殲的命運與桂軍主力,邱清泉兵團、胡璉兵團、孫元良兵團戰於開封)

戰績:攻克開封,全殲敵人一個兵團部、兩個整編師部、四個正規旅、兩個保安旅、一個正規團和三個保安團,並殲滅援敵一部,共9萬餘人。

敵整編第六十六師師長李仲辛被擊斃,參謀長遊凌雲被活捉。

在豫東殲滅區壽年兵團,黃百韜兵團等部5萬人。

活捉敵兵團司令區壽年、師長沈澄年。


6、濟南戰役(1948年)

兵力對比:12粟軍——16萬國軍

戰績:共殲國軍10.4萬餘人(含起義2萬人),俘國軍高級將領23人,繳獲各種炮800多門。

活捉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


7、淮海大戰

兵力對比:60萬粟軍——80萬國軍

戰績:大獲全勝,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被俘,第2兵團 邱清泉陣亡,第7兵團黃百韜陣亡,第12兵團黃維被俘,第13兵團李彌逃脫,第16兵團孫元良逃脫,共計殲敵55.5萬餘人。

毛澤東:“粟裕同志淮海戰役立了第一功。”

斯大林:“戰爭史上的奇蹟!”


1955年,授銜元帥、將軍,以“資歷、威望、戰功”為主要依據。毛主席有意將粟裕封為元帥,但被他所推辭了,但主席認為粟裕不當元帥,大將還是要當的,而且須為十大大將之首,粟裕對此看得很淡,並稱:“評我大將,就夠高的了,要什麼元帥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在戎馬一生的戰爭中,粟裕先後6次負傷,其中三塊彈片一直在他的頭部沒有取出來,直到1984年逝世時,家人才從他火化的骨灰中,發現了這陪伴他近半個世紀的彈片。


八零印記


中國人寫歷史就好比是中國畫,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動輒百萬大軍之類的數字根本不可信。所以,講以少勝多,古人就算了,還是說說我們真正瞭解的這個時代吧。在20世紀的中國,將以少勝多做到了極致的非毛澤東莫屬。

我們首先要了解一個問題,什麼叫以少勝多?它意味著在一場戰役或戰鬥中用劣勢兵力戰勝優勢敵人嗎?你如果這樣理解以少勝多,那就大錯特錯了。在具體的作戰行動中,集中優勢兵力以多勝少是規律,再傑出的將領也做不到在戰役戰術行動中以少勝多。所以,所謂以少勝多,指的是總體上的少而不是局部上的少,局部上一定是以多勝少。1947年我黨了公佈了十大軍事原則,其中第四條是這樣規定的: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是五倍或六倍於敵之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克勞塞維茨也說過,歐洲最偉大的將領也做不到戰勝兩倍於自己的敵人。

只有集中優勢兵力才能打敗敵人,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問題的關鍵是怎麼在總體人數少的情況下通過機動,突襲,隱真示假、巧妙利用地形等等手段造就局部的數量優勢。做到這一點,是一個偉大的將領與庸將的根本區別,正如拿破崙說的那樣,原理是簡單的,關鍵是怎麼落實。

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革命戰爭,幾乎自始至終都在與優勢敵人作戰。這個優勢,既是武器裝備上的,也是武裝力量規模上的。毛澤東作為一個偉大的軍事家,他總能夠在總體劣勢的情況下造成局部二倍三倍甚至四倍於敵的優勢。這就是毛澤東的高明之處。直到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時候,解放軍的總兵力才與國民黨持平。


進擊的女武神



塘坳美如畫


戰爭中“以少勝多”,是個動態概念。老人家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是對“以少勝多”的深刻正確詮釋。戰略上兵力處於弱勢,以必勝信念“以少勝多”藐視他;戰術上“以多勝少”重視他。“集中優勢兵力”是我軍十大軍事原則,是戰勝敵人法寶。

滿清2萬多人入關,戰勝大明100多萬軍隊和2億多人口,是以少勝多的戰略勝利。三國張遼以不足6千人戰勝孫權10萬人軍隊,是戰術上以少勝多的戰例。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在具體戰役的指揮上,韓信的兵力大都成倍多於對方,在對項羽的最後一戰中,以十面埋伏的絕對優勢兵力取得勝利。戰役上集中優勢兵力,是古今用兵要則。

戰術上的“以少勝多”,多指乘其不備的埋伏,偷襲,或對方軍心渙散而以少勝多的勝利。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敵軍軍心渙散失去抵抗力,我一個戰士就可以俘虜幾十個敵人。“以少勝多”是指特定的戰術層面。

“以少勝多”和“以多勝少”是戰爭中的辯證法,不斷在敵我態勢中轉換。水無常形,沒有現成法則,只能從動態中把握。書本上的理論,在實踐運用中,必須去掉其灰色蒙塵,才有生命力渙發應有光彩。


情歡江川


我們用數據說話,

淝水之戰,前秦VS東晉,前秦80萬號稱百萬大軍,東晉8萬號稱十萬大軍,你猜結局怎麼樣?


1:10每人一口唾沫前秦就可以淹死東晉吧?實際上剛好相反,東晉以五千軍隊的傷亡換來了前秦的滅亡,隨之還有N多成語: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投鞭斷流:將所有馬鞭投入江中,便可截斷水流。(這裡指前秦人多勢眾)

草木皆兵:苻堅眼神不好,看到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

風聲鶴唳:苻堅的潰兵聽到風聲鶴叫,以為是追兵呼喊。以上均出自《晉書》,有史可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