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子公司新規來了,將這樣影響你的“錢袋子”

習慣購買銀行理財的投資者注意了,日前,銀保監會正式發佈《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對理財的產品銷售起點、銷售渠道、面籤要求等方面,實行差異化監管,市場化程度更高。這些細化的調整將影響到你未來的投資選擇。

理財子公司,是指商業銀行下設的從事理財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從今年4月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部門發佈“資管新規”,9月銀保監會發布“理財新規”以來,截止到目前,已有近20家銀行公告擬設立理財子公司。其中,四大國有銀行已全部公告設立,四大行子公司註冊資本總計達 530億元。

記者注意到,相比於此前發佈的政策,《管理辦法》最大的特點是在前期已經允許銀行私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和公募理財產品通過公募基金間接投資股票的基礎上,進一步允許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

對此,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這將對資本市場帶來長期利好。一方面,目前銀行理財總規模大概將近30萬億,將來發的公募產品可以直接投資股票,顯然會對股票帶來增量的資金;另外一方面,因為銀行理財子公司屬於一種機構投資者的性質,它實際上有助於資本市場交易結構的優化,保持資本市場更加平穩健康的發展。

中銀國際證券分析師勵雅敏在研報中指出,《辦法》的落地一方面消除了銀行理財與其他資管產品間在投資門檻上的差異,另一方面在資產配置端也給予銀行理財子公司最大的自由度。

政策影響:

從公佈的《辦法》來看,這些調整未來將從多方面改變投資習慣。

公募理財產品可直接投資股票, 非標限制放寬

首先從資產端來看,投資者從理財子公司購買的產品直接與資本市場相關。

據瞭解,此前,銀行理財資金直接投資股票是有限制的,銀行需要發行私募理財產品才能直接投資股票,或者是通過公募基金間接投資股票。而理財子公司則被允許發行公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

不僅如此,理財子公司還可以投資“非標”(非標準化)債權資產,這是其相對於公募證券基金的一大優勢。根據規定,理財子公司“非標”債權類資產投資餘額不得超過理財產品淨資產的35%,但取消了“非標”餘額不超過總資產4%和單一客戶“非標”餘額不超過資本淨額10%的限制。此舉意味著銀行投資“非標”資產的空間大幅提升。

投資風險是不是會大幅增加?一名股份行理財師表示,銀行理財的客戶大都風險偏好較低,銀行理財還是會盡量保持淨值穩定,而且銀行在固定收益投資上擁有相對優勢,預計短期進入股市的意願也不會很強烈。“以後買銀行理財要看投資標的,如果是股票型理財產品的話,投資者要看收益和風險情況。”該人士人士,絕大部分投資者買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是為了追求穩妥,這類產品的吸引力可能不會太大。

投資門檻一降再降,產品銷售渠道更多樣

此前,從商業銀行購買公募理財產品,單一投資者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5萬元,10月初這一門檻剛剛下調到1萬元,近1個多月多家銀行已陸續推出“萬元起”的理財產品。而理財子公司產品銷售門檻還將進一步降低,這無疑極大拓展了購買理財產品人群的範圍。

與此同時,理財子公司的產品可以通過銀行業金融機構代銷,也可以通過銀保監會認可的其他機構代銷。對理財子公司來說,銷售渠道擴充有利於提升產品規模,對投資者來說,這也意味著購買理財產品更加便利。理財子公司可以選擇網絡作為銷售渠道,投資者不需要再去銀行網點排隊面籤。當然,為了保證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理財子公司銷售產品依然要嚴格執行“雙錄”(錄音、錄像)程序,而投資者這一過程完全可以在電子設備(手機、平板電腦)上完成。

允許發行分級理財產品,選擇範圍進一步擴大

此前,商業銀行不得發行分級理財產品,但理財子公司被允許了。所謂分級理財產品,就是按照一些標準把理財產品分成不同的級別。最簡單的分級就是金額,按照投資者資金多少的不同,確定不同的收益率。與此同時,理財子公司還可以設計“優先級+劣後級”這種兩層或多層結構的產品,通過份額及收益分配結構,使得不同級別的投資者享有不同的風險和收益。

一名業內人士介紹,優先級比較穩定,不管產品盈虧如何,都能獲得相對穩定的收益。同時,收益率不會太高;在分配給優先級收益之後,理財資金的盈虧都算作劣後級。這時候就會面臨,賺的時候能賺的更多,虧的時候也會虧的更多。該人士認為,銀行理財之前的定位是穩健型理財產品,尤其是面向普通投資者發行的產品,但是今後理財子公司可以發行分級理財產品,普通個人投資者博取高收益的時候,也要清楚意識到是否能承受更高的風險。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郭欣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