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手機裡裝了36個網貸APP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那個手機裡裝了36個網貸APP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很多人事不要等走上天台才後悔莫及


在逾期90天的大限來臨之前,李想顧不得他早已殘缺不全的個人信用,厚著臉皮想盡辦法,最終還是東拼西湊還完了某銀行最後一筆6萬多元的消費貸。還款成功後,李想掐滅指間的菸頭,望著無邊的夜幕長舒了一口氣。這意味著,他暫時逃離了被銀行起訴、乃至淪為“老賴”的局面。


一步踏錯

李想是某大型房企的一名設計人員,在半年間連續跳槽兩次之後,他的年薪從10萬漲到了如今的20萬。如果不是兩年前歐洲盃期間一時“犯渾”,已經在省會城市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的他,未來的日子也許會越來越有盼頭。

然而,這些足以讓許多人心生豔羨的“小確幸”,在那次為期一個月的歐洲足球盛宴過後,像泡沫般被一個個輕輕戳破。急於在境外“菠菜”網站挽回損失的李想,從此開始了一發不可收拾的“擼口子”生涯。本來已經行駛在通往幸福人生快車道的他,在那一刻踩下了急剎車。

那年歐洲盃開始,在“菠菜”網站初嘗甜頭的李想懷揣著“讓家人過得更好”的念頭,一頭扎進了買球的深坑。從歐洲盃,到後來的NBA、五大聯賽乃至不少人聞所未聞的某國聯賽,賺快錢的想法一步一步將他引入深淵。

錢輸光了想回本,就瞞著家人找身邊朋友和小貸公司借。高額的利息和在“菠菜”網站不斷“打水漂”的付出,讓李想很快債臺高築。在債務總額高達四五十萬元之後,他感覺再也無法瞞下去了。家人和妻子陸續為他拼湊了十多萬,但也只是杯水車薪。在苦苦支撐近一年後,賣房、離婚,一件件事情還是接踵而至。

離婚後,孩子歸男方撫養,由李想父母照顧。在賣房所得的分配問題上,李想抱著“不願虧欠她”的想法,把車子和大部分房款給了前妻,自己拿了二十多萬元用於償還債務。

本以為在跳槽之後,努力工作兩三年可以將欠款還清成功上岸。但賣房的事情並不順利,由於信貸政策縮緊,原計劃3個月能交付的尾款一直拖到將近7個月,這期間,他只能靠一些民間高息貸款和不斷地“擼口子”來償還之前的債務。

拖累親友


一個細節可以幫助瞭解李想在向身邊人借錢時,經歷了怎樣的絕望。兩人的一個共同好友告訴林峰,李想之前四處求人,借錢都借到一個幾經搶救的癌症患者身上了。“他已經走投無路了”,這位朋友對林峰說。

大面積的還款逾期、信用卡額度被腰斬、支付寶賬戶被凍結等壞消息令李想的上岸計劃雪上加霜。在以貸養貸的同時,李想在幾乎借遍所有能說上話的人之後,只能央求從小到大的同窗好友林峰通過信用卡TX的方式為其借款,並允諾所產生的手續費由其本人承擔。

從最開始的幾萬,十幾萬,到後來信用卡額度透支去借各種網貸和信用貸,林峰一方面真心想拉一把曾經的好友,另一方面又擔心李想淪為老賴丟掉工作,喪失償還債務的能力,鬼使神差地不斷舉債為其填坑。面對李想每次還不上錢時花樣繁多的謊言,林峰都哀默大於心死想要及時止損,最後竟為他背上了70萬的債務。

“每次問你還有沒有別的欠款,你為什麼不說實話?我要被你拖累死了你知道嗎?!”看著永遠像無底洞一樣的籌款需求,林峰幾近崩潰,歇斯底里地質問李想。

“最後一筆六萬多了,之前36個短期貸的APP都刪完了。能再幫忙想想辦法嗎?萬一被起訴,對方費用還要我承擔啊。”李想小心翼翼地問。

那個手機裡裝了36個網貸APP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李想刪掉的36個網貸APP

“要是當初沒有認識你該有多好,怪我自己傻,沒有風控意識……”林峰苦笑道。


等待上岸

面對每個月超過兩萬元的本息以及十多萬元的親友債務,月薪不足兩萬的林峰苦笑對李想說:“我現在是為你打工了,辛苦工作五年買的房子也相當於為你準備的了……”而李想只能用一張約定年息12%的70萬借條予以回應。

“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在一次被身邊看不下去的朋友嚴厲指責後,李想在朋友圈裡如此感嘆,微信頭像依舊是一條鹹魚,下面配文:“人一定要有夢想!即使是鹹魚,也要做最鹹的那條!”

那個手機裡裝了36個網貸APP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林峰的際遇也許更讓人扼腕嘆息。面對無端背上的鉅額債務,心裡藏不住事的他,在一次聊天中將鉅額債務的事情告訴了交往半年多的女友。幾天後,女友便以“看不到未來”為由向林峰提出分手。由於不想耽誤對方,林峰縱有萬般不捨,也只能忍痛同意。

如今,每天起床,林峰都會下意識盤點每月需要清還的欠款,然後提醒自己要好好工作。他還向房產中介打聽過自己的房子目前能賣多少錢,多久能賣出去。“70萬是我的底線,至少現在資產還是可以跟債務相抵的,房子能不賣就儘量留著等升值,後面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而李想這邊,在努力保住飯碗的同時,也在通過各種渠道尋覓別人外包的設計任務來做,儘管催款的時候經常渺無音訊,但也許這樣能讓他內心減少一點對林峰的內疚感。

實際上,像李想這樣以貸養貸、“擼口子”成性的人並不是孤例。有媒體梳理發現,如今僅活躍在各大QQ群的“擼口子”大軍,保守估計都有十萬人之多。他們將目光鎖定銀行信用卡、網貸平臺等一切可以借到錢的地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進行借錢。他們當中許多人的信條是:憑本事借來的錢,為什麼要還?

但是,在借貸雙方的博弈過程中,終究要有人為不斷產生的壞賬買單。有多少人會像李想一樣痛定思痛爭取上岸?又有多少人熱衷於步李想們的後塵?也許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因涉及個人隱私,文中李想及林峰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