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場上的秦腔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剛剛平定太平天國不久的左宗棠,接到一紙任命:繼任陝甘總督。

原來,同治皇帝即位以來,陝西、寧夏等地趁著太平天國和捻軍勢力滲入,爆發了大規模的叛亂。平叛工作一直不樂觀,叛亂勢力如燎原星火,難以撲滅。危急關頭下,同治皇帝想到了湘軍統領左宗棠。

久經沙場的左宗棠在西征路上頻奏凱歌,很快就鎮壓了包括陝西鎮靖諸堡在內的大片叛亂勢力。多次大敗清兵的鎮靖地方武裝頭目董福祥,被左宗棠逼得山窮水盡,只得率領手下投降。董福祥性格張揚跋扈,給左宗棠留下一個壞印象,認定他難以制服,留在軍中將會成為禍患。於是,下令將其推出斬首。

很快,刀斧手一切就緒。正當董福祥命懸一線之際,他竟然引吭高歌起來,激越豪邁的秦腔聲響徹刑場。

董福祥唱的是一曲《斬青龍》。

《斬青龍》講的是隋唐之際的故事:末路英雄單雄信獨闖唐營,被擒問斬,一腔難酬的壯志,都化作臨刑前的大段悲歌。秦腔藝人為數百年前的英雄譜寫的唱詞,此時成了董福祥最貼切的自況。他也有滿腹韜略,一身本領,卻要成為刀下的鬼魂,再無用武之地了。

左宗棠營中的將士們,每天在戰場上衝鋒陷陣,與刀鋒和血刃為伍,早已對斬首見怪不怪,卻從沒見過有人臨死之際,竟能縱情歌唱,一個個目瞪口呆。悲壯的秦腔,唱得滿營將官心潮澎湃,唱得兩邊的刀斧手也忘記落下手中的刀,不知如何是好。

當董福祥唱到“雄信本是奇男子”時,左宗棠坐不住了。他快步走到營外,好奇又略有敬意地打量著似已入戲的董福祥。然後,微微頷首,露出笑意。他命令左右給董福祥鬆綁,又置備酒食,端起酒,朗聲向董福祥道:“我特來與‘單將軍壓驚。”

左宗棠聽懂了董福祥的弦外之音。

一個在生死關頭無所畏懼,用如此至情至性的舉動表達內心情懷的人,堪稱真正的好漢。左宗棠作為三軍統帥,需要的就是這樣的英雄好漢。刑場上的歌聲,讓左宗棠重新認識了董福祥。而左宗棠對董福祥的赦免,也給滿營將士和新降的武裝勢力留下“慧眼識英雄”的印象,令他在軍中的威信更上一層樓。

左宗棠這一幕“刀下留人”,為其覓得了一支銳不可當的勁旅。董福祥的人馬,被精編成一支稱為“董字三營”的部隊。他們熟悉西域地形氣候,瞭解當地風土人情,願意為識才愛才的左宗棠賣命。後來,董福祥成為左宗棠收復新疆的一員悍將。在左宗棠的保薦下,董福祥不斷加官晉爵。

刑場上的秦腔,傳奇地挽救董福祥,也為晚清西域的版圖完整助了一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