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末時面對列強入侵,百姓不會積極反抗?

用戶58877987167


在清末的反侵略戰爭中,清廷幾乎就沒打贏過,這和統治階級的無能是分不開的,但是當列強入侵時,老百姓為何不積極反抗呢?要是換到現在,其他國家若是敢踏進我中華大地,我國各個階層同胞、各族人民絕對會團結一致奮起抵抗。所以這個問題很複雜,不同時代意識形態有差別,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認知和想法去和古人做比較。

那時候的百姓還沒有國家的概念。而且自清軍入關後,在政治經濟上的許多政策都是重滿抑漢,還實行“以漢制漢”的方法,以至滿漢矛盾重重。江山是愛新覺羅家的,天下是滿人的,打仗全靠八旗子弟,這麼說來還真沒老百姓什麼事。

在那個時代,受交通等因素影響,信息傳播速度本來就比較慢,再加上清廷的愚民政策,大規模實行奴性教育,使得老百姓思想愚昧,一些落後地區根本就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更別談反抗列強了。只有當老百姓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時,百姓才會反抗,三元里抗英鬥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而且,當時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國家,本身生產水平不高,老百姓只關心能否吃飽飯。滿清後期吏治腐敗,苛捐雜稅層出不窮,清廷大失人心。所以當列強入侵時,有的人甘願當“帶路黨”、清軍戰船被擊沉,百姓還開口叫好等事例就不足為奇了。對於社會底層受盡壓迫的百姓來說,清廷比洋人更加可惡。

清朝當時畢竟淪為了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朝廷的腐敗更是消磨了人的正義感。百姓受盡壓迫,民族意識徹底瓦解,在列強入侵時無動於衷,只求自保,這可以說是當時整個社會的悲哀了。


兵說


這個問題很複雜,並不是由某一個單一原因所導致的,也不僅僅存在於清末。我們先看一些現有的解釋:

有人說是民族問題,因為清代統治者是少數民族。但是,清代晚期以來,自曾國藩、李鴻章崛起後,漢族軍事力量是抵抗外侮的主要力量,他們並不因為滿族統治者是少數民族就不再維護了。在進一步說,即使在抗日戰爭期間,在河南還出現過老百姓幫助日軍繳了國民革命軍的槍。所以,民族問題不是唯一原因。

有人說是階級問題,因為上層統治者特別是皇族、士大夫階層可能會維護上層統治地位,但老百姓就不會。這個也有例子,比如,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時候,北京城內外的老百姓還幫著送吃的,搭梯子。但是,無論是漢族還是滿族貴族士大夫,也同樣存在投降的現象,比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廣東巡撫柏貴就身為滿族卻成立了近代史上第一個傀儡政權,開了先河。漢族士大夫方面,帶領英法聯軍去圓明園的,就是大家熟悉的大詩人龔自珍的兒子龔半倫,他可是真正的帶路黨。所以,單純拿階層問題來解釋,也不全面。

還有人說是清政府的腐敗導致的。這就更不具有說服力了。明朝政府在腐敗方面不比清政府好到哪裡去,”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句話就是在明朝出現的,(清知府,是清廉知府的意思,不是清朝知府)。可明末抗清的風起雲湧,可圈可點。因此,朝廷腐敗也不是唯一原因。

因此,清末的老百姓有時候還會幫助侵略者打自己人,這是眾多原因調和而成的。其中,最核心的幾條原因如下:

一是清代的中國尚未建立起現代國家。老百姓只知道有家,有朝廷,不知道有國。古代的國的概念,和今天不太一樣。我們今天熟知的國界線、邊境、國旗國徽國歌,等等,在西方也只有幾百年歷史,是在法國大革命後才逐漸形成的。傳到中國來就更晚了。因此,沒有國家的概念,也就談不上愛國主義。

二是清末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但這種變局僅有少數人看到。明末的時候雖然也沒有國家的概念,但是明朝的士大夫能夠認識到,滿清的入侵”不是一家一姓的興亡,而是天下興亡“,所以明朝的士大夫和老百姓那麼激烈的抗清,就是因為捍衛的不僅是國土,而是價值觀。那麼,到了清朝,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但是,只有少數精英人士,比如李鴻章,晚晴的留學生群體等,才逐漸發現西方的入侵,並不是馬背民族的野蠻侵略,還包含著宗教、制度、軍事、教育等全方位的文明的擴張。但是,對老百姓來說,意識不到這一點,只能憑藉自己的好惡進行選擇。


danyboy


大凡外國入侵,中國曆朝都會有百姓和政府一起奮起反抗。但清末除了一個三元里抗英和義和團活動了一下,老百姓壓根就沒反應。甚至虎門海戰時清軍艦船被擊沉老百姓反而拍手叫好。真是匪夷所思,這是為什麼呢。
給八國聯軍搬梯子

說白了就是老百姓對清政府認同感太差了,壓根就沒把大清國當成自己的國。為什麼會這樣?不外乎兩個原因。

一是清政府統治者是滿族人,雖然嘴上喊著滿漢一家。但無論政治還是經濟都採用崇滿抑漢的政策。滿漢矛盾始終貫徹整個清王朝,導致以漢族為主的大清國民眾和政府離心離德。在清朝建立之初就強行易服,民族矛盾激化,就發生了很多類似揚州十日這種慘案,老百姓都是記在心裡的。為防止漢人造反,漢人在清朝受到諸多限制,不許當兵,朝廷也是採用滿人為主,漢人為輔的抑制政策。清朝設立八旗制度。在全國各地駐有八旗士兵。各地八旗的人享有各種特權,加上極速腐化在各地胡做非為,除了打仗是不事勞作,全靠國家供養。給民眾造成極大負擔,老百姓自然怨聲載道,怨恨八旗和清政府。
運送物資

其次是清朝末期國家腐敗,民不聊生。清朝後期八旗腐化,貪汙成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清政府在對外戰爭中一敗再敗,禦敵無方。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不得不割地賠款,然後壓榨百姓。打不過外國人還不能欺負下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嗎?慈禧那句“寧贈友邦,不予家奴”就是清政府無恥到極點的寫照。老百姓在他們眼裡就是群幹活的奴隸而已。還不許有要求。清政府防範自己老百姓遠超於防範外國人。《孟子》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國不知有民,還能指望百姓心中有國嗎?

據說,在鴉片戰爭時龔自珍的兒子龔半倫曾擔任英法聯軍的翻譯。在談判時龔半倫完全和英法一夥,對清政府百般敲詐。清政府代表恭親王奕欣大為不解,氣的大罵他:“你等世受國恩,如今卻為虎作倀,甘願去做漢奸!” 龔半倫聽了後沒有半點羞愧的意思,反而呵斥恭親王說:“我本來想報效國家,可是上進之路被你們全部堵死,還讓貪官盤剝得衣食不全,被逼得只能乞食於外邦。今你罵我是漢奸,我看你們才是真正的國賊!”如果這件事是真的,可見民眾對清政府的痛恨,據說火燒圓明園都是龔半倫給英法聯軍帶的路。

連讀書人都如此,底下老百姓就可想而知了,向八國聯軍賣補給,給八國聯軍扶梯子就一點也不意外了。
八國聯軍中的中國人


朱鐵平


看了這個問題我覺得很有意思,面對列強侵略無動於衷可以說是個很扎心的現象,可是為什麼導致這種現象呢?這主要從兩方面講。


1、民眾思想所致。

面對列強的瓜分,民眾什麼想法?這天下是皇帝的天下,這天下姓愛新覺羅啊,關我們什麼事?不有那麼一句話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愛新覺羅的子弟都不著急,抽著大煙,貪汙腐敗平民百姓著什麼急?傳統的封建思想加上農耕文明,安土重遷的思想,我小平頭百姓著急啥,種好地亂世中有口飯吃不好嗎?況且儒家思想告訴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風雨飄搖的時代,胡口照顧家都難,我搞什麼平天下呢?況且起義有好處嗎?未必有好處啊,起義不成功被洋鬼子槍炮剿滅,成功了功高蓋主對統治者構成威脅不還是個死嗎?這買賣不划算啊,老百姓一想不幹。



2、政府不作為,沒有正確引導。

清政府這時候再幹啥?面對侵略割地賠款,繼續享受大保健。晚清政府窩囊啊,打不贏就跑,跑不了就籤條約,要啥給啥,給不起就欠著,我慫我驕傲啊?!跟國外完全不同,不是共同抵抗外國侵略入侵,同仇敵愾,沒有,不是有個義和團運動說“扶清滅洋嗎”?我和洋一塊剿滅你,洋人是爸爸,我聽洋爸爸的,管你什麼團,造反就得死為了救我也不行!這樣的傻逼政府誰敢共同抗擊?還不是個大坑,要挨槍子兒?政府不作為,沒有民族危機意識,人民就更沒有,只能眼睜睜看著淪陷了,我想這便是列強入侵民眾無動於衷最主要的兩點原因了。



脫離高級趣味的王閃爍


“先生,那是你的國”,聽過這句話嗎?

清朝不是民族主義國家,尤其是經歷了200年文字獄後,就連傳統的華夷之辨都被磨得差不多了。外國人打過來了,那有啥關係?

洋鬼子登陸了?他們遠道而來肯定缺糧食缺水,這是商機啊,趕緊發財!

圓明園被燒了?臥槽,趕緊過去看看能不能撿個漏。

八國聯軍來了?趕緊掛各國國旗保命要緊!

當然,也不完全如此,畢竟中外矛盾越來越尖銳,中國也慢慢醒過來了,清末也出現了一些主動反擊外國侵略的“義兵運動”(反割臺之戰,義和團等)。

但總體來說,當時的中國人是渾渾噩噩的,基本沒有民族概念,這就是封建小農時代的常態。

中國人啥時候意識到自己是中國人的?辛亥革命之後,所以後來侵略中國的日本人就吃盡了苦頭。


國史拾遺


哈嘍,大家好,我是火柴。

這個問題問的挺好的,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民其實自古以來都有著非常強的鬥爭性的,但是在清末,面對列強入侵時,當時的百姓卻選擇了消極反抗,這是為什麼呢?今天,火柴帶著您從各個方面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鴉片的大量流入,百姓的大量吸食

即使在清末,中國與外國的貿易還是處於一個順差,畢竟中國自給自足,需要的洋物品少,為了打開中國這麼一個巨大的市場。列強直接向中國輸送大量鴉片,導致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吸食鴉片的熱潮。不僅僅是百姓吸食,軍隊也是,而且軍隊吸食人數比例高的嚇人,這也是為什麼清政府一定要禁菸的原因。百姓吸食鴉片,自身的體質完全削弱了,還拿什麼去積極抗爭呢?

第二,各種不平等條約讓清政府加大苛捐雜稅的徵收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艱難

懦弱無能的清政府在面對列強的炮火下,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妥協。妥協的後果是國家主權一次又一次的喪屍,更直接的後果就是賠的錢一次比一次多,從《南京條約》一直到《辛丑條約》,賠償的銀兩無數。清政府是決然拿不出來這麼多錢的,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徵收苛捐雜稅,割韭菜起碼都會等韭菜長起來,而割百姓,清政府真的是做到了極致。這麼一個垃圾政府,怎麼可能得民心,百姓怎麼可能會去替這個垃圾政府反抗呢?


第三,清朝對於當時漢人的壓制

清軍入關以來做了太多的惡事,臭名昭著的揚州十日與抗日戰爭時期的南京大屠殺不相上下。當政以後更是劃分三六九等級制度,旗人地位最高,漢人地位最低。壓迫漢人,讓漢人處於整個社會的最底層。長久以來政治權利、政治地位、經濟上的不平等,讓百姓更加不會從心裡去認同這個政府。這裡額外說一句,新中國以來的民族政策才是真的不錯的,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雖然偶有瑕疵,但是總體上都是擁護這個國家的,只有擁護這個國家才能在國難當頭時願意挺身而出。

第四,民眾的“麻木”

其實對於那個時候的老百姓來說,換皇帝對於他們的影響幾近於無,該種田種田,該睡覺睡覺,甚至看到了當時洋人的生活,有些人還會覺得換個統治者興許自己能過得更好。

其實在小編看來,給人民平等,讓百姓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才能為國家而奮鬥。然而在那個時代,腐朽的清政府不可能看到的,即使看到了也不會行動的。畢竟貴族的奢侈享樂就是靠著剝削百姓,不讓剝削百姓了,那麼調轉槍口第一個幹掉清政府的可能就是他自己手下的貴族了。


火柴看電競


清末政府腐敗,人民水深火熱,流離失所,導致民心背向。這應該是其原因。一個國家,一個政權,當你不顧民生,衰敗被侵略被推倒是理所當然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你不顧人民死活,人民為什麼要效忠你,維護你?這是最簡單的道理。





鑑水漁翁


這是方臘起義時說的,很有道理
1120年,方臘在漆園聚集一百多人,開始了很長時間的演講。演講中,他說宋廷搜刮民脂民膏,他搜出來的東西,都送給了北方的仇敵。人們群情激奮說道,宋廷只顧吃喝玩樂,我們不能忍。
方臘起義
方臘接著說,我們起早貪黑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能吃飽肚子,把糧食給國家,讓國家保衛我們的安全,現在我們有安全嗎?人們說沒有安全,就要自己保護自己。方臘又說,朝廷現在讓我們去賣命,而他們在背後貪圖享樂,這是要把我們置於死地,我們怎麼辦?人們說我們不能等死,我們要活著。

方臘
方臘指著開封方向,說道朝廷讓我們去死,他們自己反而花天酒地,讓我們吃不飽飯,穿不上衣服,我們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們要反了朝廷。於是乎,一場驚天動地的農民起義爆發了。

五七桐


哈哈,這個問題早有答案,還是用二個小故事科普一下,

華盛頓帶領大陸軍打敗英帝國殖民者,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有讒者上言,您建什麼合眾國,你是我們的偉大林秀,應該建立美利堅帝國,你的子子孫孫是二世三世代代相傳,華盛頓正言,我帶領團隊打江山不坐江山是為人民,代代相傳坐江山是為自己,你不要害我,非但我不要二世三世,我的繼任也不許這麼幹,最多二屆,他實現諾言幹完回家種田(繼續農場主安度晚年),米國人不搞個人崇拜,但是唯一給華盛頓建了紀念堂,還是有道理的,這個故事不是我說的,晚清大學者魏源有用文言文寫過這麼一段,諸君可自行查閱。

第二個小故事也是晚清大學者龔自珍之子號半倫,自願嚮導八國聯軍打入北京,老太后落荒而逃,事後發現八國只是索要賠款,並無顛覆大清之意,遂回京談判,恭親王怒氣衝衝罵道“爾乃漢奸”(一個滿人罵漢人是滿人國家的漢奸是神馬意思,哈哈)估計罵滿奸覺得彆扭,龔懟道,“汝看我是漢奸,我看你才是國賊”。

一個國家真正代表了全體國民意志,才是好國家,比如我國。

才疏學淺,大家多多指正,


阿拉貢吉他


主要還是對於國和家的認同感差距較大。

清朝推翻明朝統治中國近三百年,類似之前的蒙古統治中國,在傳統的中國人看來這些屬於外夷入侵統治中國,當然現在都是一個國家了,但在當時,滿清貴族八旗子弟成為不可一世的貴族,而漢人則是以奴才身份屈居人下,說白了大清這個國家是八旗子弟的國家,和老百姓關聯性不大,更何況官府欺壓百姓、苛捐雜稅等負擔讓老百姓人心遠離。

所以,當時八國聯軍首領問帶路黨著名詩人龔自珍的兒子為何不愛國,他回答道在滿清統治下沒有出路,也只有八國聯軍進紫禁城他才能夠隨著進來開開眼界,可見,民心遠離朝廷久已,人心離散,自然老百姓認為誰當皇帝都一樣,犯不著拼命。

事實上,只有百姓成為國家的主人,才能真正的當家做主,而且從制度上給與百姓上升的通道,通過自身的努力可以做到事業上的成功,同時還要廣開言路、實行真正的民主制度,才能讓每一個人把自己的小家和大的國家融合起來,形成魚水關係。

當時大臣問慈禧為何對外侵讓步,她說道“寧與外邦,不給家奴”,最後導致狼狽逃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