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養老考察:日本養老學什麼?

1970 年,日本65 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7.06%,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日本進入老齡社會比中國早近30年。按照聯合國的標準,老齡化率超過20%已進入超老齡化社會,日本於2007年邁入“超老齡化社會”。2014年,日本總人口1.27億,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佔比達到26%,已成為全球老齡化率最高的國家,預計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超過30%。

國際養老考察:日本養老學什麼?


國際養老考察:日本養老學什麼?

日本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由1970年的7%遞增到1994年的14%,僅用了24年時間,是全球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主要原因是:受經濟的影響、西方價值觀念和社會倫理家庭觀念的衝擊,日本的人口結構逐漸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趨勢過渡。此外醫學發展使得平均壽命不斷延長,日本以世界上最長壽的國度著稱,從平均壽命來看,男性約為80歲,女性約為86歲。在日本過去30年間經歷的發展情況,接下來的30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內中國或將經歷同樣的情況。

自1970年,日本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其養老服務產業開始萌芽產生,政府在這一時期大力鼓勵養老服務產業發展。一直到2000年,日本的養老服務產業都發展較慢,直到2000年,日本實施介護保險法,解決了支付問題的日本養老服務產業迎來了快速發展時期。並且不斷致力於改進和完善養老法律與制度。日本政府將老齡工作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先後制定了《國民年金法》、《老人福利法》和《老人保健法》、《護理保險法》等重要的法律體系,完善老人福利保障體系,保證日本養老產業持續運轉並不斷完善。其中,介護保險法是最重要的社會保障制度,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推進了老年護理服務社會化,較大程度解決了社會性老年護理問題。

國際養老考察:日本養老學什麼?

國際養老考察:日本養老學什麼?

大家普遍認為,日本的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經驗是最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鑑的,因為中日兩國有相近的文化,老齡化的進程也有相似之處,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日本養老這30年的發展歷程中,到底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經驗:

談日本的養老服務產業,不得不說的一點就是日本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定,1970年開始,日本進入老齡化國家,在不斷嘗試各種可行路徑後,日本於1994年提出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自2000年正式實施。

日本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覆蓋的對象包括兩類人,一類是65週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另一類是40週歲到64週歲之間參加了醫療保險的人。在待遇給付方式上,只有服務給付一種,具體類型有居家服務和設施服務。日本允許社會性的福利機構參與長期護理保險服務,但要經過政府的許可。接受長期護理保險的參保人,需要自付服務費用的10%,剩餘的90%由市町村政府制定的長期護理保險預算進行支付。該預算的一半來自參保人的繳費收入,另一半來自稅收收入。

因自付服務費用只佔10%,大大增加了服務的支付能力,目前中國養老服務產業發展,最難的就是支付能力不足,老年人不僅支付能力較弱,而且支付意願也不足,而我們的社會保險,也不能提供足夠的資金來支付服務費用,支付能力的不足,已經嚴重製約了中國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這也導致了,日本的很多經驗,目前我們還沒辦法學習,同樣,日本養老企業進入中國,也鮮有成功的案例。

曾經有朋友提到,日本的養老產品有數萬種,非常豐富,是否可以引入中國,日本的養老產品不論是從設計理念和產品質量都非常好,也適合中國老人使用,但是,日本養老產品的價格要遠高於國內的同類產品,價格非常高,以目前市場的支付能力,在完全依靠個人來支付的情況下,是很難做起來的。而且,以中國的學習能力,只要銷售好,類日本的養老產品,一定會很快出來。不過學習日本養老產品的設計經驗,或者引入日本的養老產品,在中國生產,或許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

國際養老考察:日本養老學什麼?

我們再來看看,日本養老企業進入中國的情況,以兩個例子,來看日本養老企業在中國的業務發展情況:

一、做養老機構運營的禮愛,禮愛曾在北京有運營過一家小型養老機構,是非常典型的日式小型養老機構,一共12張床,在全部住滿的情況下,勉強做到收支平衡,後來被關閉了,目前禮愛在上海運營一家養老機構,目前處於項目試點階段,還未在中國有大規模的擴張。

二、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日本最大的養老企業日醫學館,日本進入中國已經有好幾年了,報道稱,2012年,日醫學館進入中國,主要以人才培養為主,自2016年4月起開始在中國提供上門看護服務。不過,中國人通常是請住家保姆看護老人,上門看護服務未能吸引很多顧客,到2017年3月,日醫學館在中國虧損14億日元。因此日醫學館正式提供面向痴呆症患者的居住型服務,目標是到2019年3月實現在中國盈利,到2021年3月使在中國的銷售額擴大至現在的10倍,即200億日元。

報道稱,2017年12月中旬,日醫學館在北京開設了一家有23個床位的看護設施,入住者每月繳納費用為40萬日元(1日元約合0.06元人民幣,即2.4萬元/月)以上。設施工作人員與入住者一起做飯,鼓勵入住者反覆回憶過去的事情,目的是通過這些方法減輕入住者的症狀。這是日醫首次涉及養老機構運營,和禮愛一樣,沿序了日本養老機構的風格,嘗試小型機構。

那麼日醫在中國的經營情況,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我們通過媒體對日醫中國負責人的專訪,來進一步瞭解:

日醫的核心競爭力其實是該公司有一整套人員培訓方案,同時,在提供養老服務過程中,也會有專門的評估人員對老人的狀況進行分析,最終形成護理方案。所以我們看到,在中國,目前日醫主要開展的還是護理人才的培訓業務,但這一部分業務,也受到一些限制,日醫提倡專業介護人員需要多年經驗積累,所以該公司給員工進行長期培訓,且由於培訓費用比較高需要員工自行承擔。“大概一名介護人員培訓費用要超過7000元人民幣,這筆費用在工作過程中逐步收取。從員工培訓和客戶服務兩頭收費,正是日醫在日本開展的商業模式。”增田崇之說,“也正因為這樣的方式,公司對員工的篩選很嚴格,幾乎只有大學本科以上人員才能提供介護服務。”,這些決定了日醫所培養的護理人才,成本高,能力也不錯,屬於養老行業的高端人才,但是,目前初級養老護理員的工資每月約在3500元左右。若老人不能自理,費用也不過4000元左右。同樣是做服務,相比養老護理員,育兒嫂的收入就算得上可觀。據瞭解,從事育兒工作的,基本都是每月4000元起步,帶孩子經驗豐富、從業時間久的高級育兒嫂,每月收入能達到6000-1萬元。低收入,是目前形成養老服務缺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據增田崇之介紹,中國的養老服務基本都採用駐家式,但日醫主要提供短時間服務,即90分鐘為一個單位,收費170元左右,根據老人不同的需求,提供包括助浴、褥瘡護理等服務。有點象中國的鐘點工。而在實際工作中,養老護理人員的要求,要遠遠高於家政鐘點工,在對業務素質、技能要求都非常高,而收入卻非常少。用增田崇之的話說:因為包括提供養老服務的家政人員,在中國的地位很低,介護的理念還沒有被社會普遍接受。當然,我們希望能改善這個產業,讓養老服務逐漸成為相對更高層次的服務,但這需要較長的過程。短期內,為了保證企業利益,我們的目標人群鎖定在富裕階層,未來希望高端養老服務能夠更為普及。

日醫中國總經理坂本健介紹:進入中國市場前,公司內部討論最多的是關於時期的問題,中國沒有介護保險制度,其他早於日醫進到中國的企業也並不順利。我想每個企業在做戰略決策應該遵循的規律都一樣,不論外資企業還是內資企業,進入另一個國家或另一個城市,要開展一項新業務的時候,是要把自己最強的業務板塊拿過去。儘管日醫的設施數量也很龐大,但我們最強的是為居家養老提供介護服務和介護人才培訓。所以日醫肯定是拿自己最強勢和最有優勢的內容進入中國。

針對日醫進入中國,一直以來都未投入養老機構,坂本健說:日醫做的是服務,而且最擅長、最有經驗的也是服務,在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肯定是以提供服務為主要發展方向,建立養老機構不是日醫發展的重點,所以也不存在錯失機會這個說法。中國這幾年,護理老人的機構已經以突飛猛進的速度成長,而且中國企業打造的硬件設施都非常豪華,這需要很龐大的資金,就日醫來說,對於這種投入是很謹慎的。日醫認為機構運營不侷限於一個實體機構設施的建設,日醫可以跟中國內資機構合作承接委託運營,比如通過護理區域或護理樓層進行合作,我們來把日本最好的單元式照護模式,引進到這樣的設施裡來,由日醫提供專業的照護方案,為老人和機構排憂解難,這也是一種機構運營方式。

關於介護保險對業務的影響,坂本健說:日本有介護保險制度支撐,每個人享受的服務都一樣,沒有什麼高低之分。在中國沒有這樣的支撐,我們要做這個設施,只能滿足入住我們設施條件的部分人群。對於一個企業來說,這樣篩選目標群體,企業運營機構的規模可能是有限的。

在談到養老從業人員的待遇,坂本健說,作為養老同行,日本可能比中國稍好。在中國,一提到養老產業,又髒、又累、工資又低,這種情況從業人員就會越來越少。作為一個職員,最起碼要養家餬口,如果一位養老從業人員最低生活待遇不能得到保障,又何談形成養老產業鏈。所以希望提高現在養老服務人員的社會地位,工資標準。這不是一個公司能做到的,而是需要養老產業裡的各個企業共同提高從業人員標準。提高職員薪資待遇和社會地位等都是企業要爭取做的,希望在這塊大家能夠共同努力。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應該至少清楚一點:日本最大的養老機構,親自來中國做,都還沒有成功,中國的企業,如果只是走馬觀花去日本學習,能學到什麼呢?

經過我們的研究、分析,我們發現,日本的養老服務產業,以介護和介助服務為主,對於健康活力老人,日本並沒有相應的養老服務,記得在聯盟一期國際醫養研修班上,日本靜岡縣議會代表團在參觀北京太申祥和山莊的時候,就對這類以自理老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養老項目表示不理解,這也印證了,在日本,為活力老人提供養老服務較少。也就是說,日本並未建立從60歲至100歲的完整的養老服務產業體系,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向日本學習。

對於向日本學什麼,我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日本同行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一、人才培養,在2017年5月25日,京交會養老人才培養大會上,日醫學館常務執行役員種元崇子女士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了日本的護理人才培養體系,日本在護理人才培養方面,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日醫在中國所開展業務的情況,說明,日醫充分發揮了養老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這是日本養老最值得我們學習的領域。

二、養老服務理念,以人為本的養老服務理念,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產品和服務的設計上,會站在老人的立場上來考慮,這個是值得我們學習,包括日本養老倡導“自立支援”理念等,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日本養老機構的管理,日本企業以管理見長,精細化的管理,有利於提高效率,但管理過於死板,也成為日式管理的不足。

四、日本的養老制度,也值得我們學習的借鑑,如在我國試點的護理險,主要就是學習日本的經驗,但國情的不同,讓日本的一些並不適合中國,中國還是需要建立符合中國國情,有中國特色的養老制度體系。

五、日本養老產業的發展,得利於介護保險,而介護保險的本質,是解決了介護的支付問題,我們不一定非得學習日本的介護保險,我們可以從解決養老的支付問題入手,更加系統的提出解決方案,畢竟,日本從提出介護保險,到實施,這中間有好幾年的時間,並不能馬上解決當前養老產業發展的問題。

除此之外,特別是在養老產業發展方面,日本並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這方面,和美國比差距較大,在以上幾個方面學習日本的同時,也還要結合中國的國情來應用。

日本養老進入中國,這麼多年以來,鮮有成功的案例,這也說明,不僅我們去學習的同仁沒有成功的案例,就連日本企業直接進入中國,也鮮有成功的案例,反而失敗的案例較多,這就提醒我們,學習可以,但不要寄予太高的期望,日本養老經驗,解決不了中國養老難題!

接下來,我們會對美國、加拿大等國的養老產業發展進行分析,總結哪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也希望大家留言,與我們交流如何學習國際養老經驗,這也是烏丹星老師提醒我們的,學習國外的養老經驗,一定要知道學什麼,哪些該學,哪些不該學,哪些能學,哪些不能學,如果想清楚學什麼,結果就是反而為學所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