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是什麼心態,如何培養?

南風幾時


同理心的培養在目前國內的家庭和學校教育中還比較缺乏,美國在這方面做的非常好。

在美國生活的這3年裡,聽到最多的一個單詞就是sorry。美國真的是一個很喜歡說sorry的國家,他們的sorry通常包含三種含義:

第一種是對自己犯的錯誤道歉。比如,孩子在公園玩滑梯不小心踢到了對方、或者對別人吼叫,類似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求孩子先道歉。

第二種是為可能會對別人造成麻煩說抱歉。比如,在狹窄的走道上迎面走來兩個人,彼此經過時對方會說sorry,雖然沒有肢體碰觸,但他們覺得有可能還是給對方造成了困擾,出於禮貌說sorry。

第三種是出於禮節而說。比如,當對方和你說一件自己不幸發生的事情時——親人過世、車子壞了、太忙錯過了飯點——這時一句“I am so sorry”是必須的,這裡的抱歉有更多同情的意義在裡面。

這種sorry的態度是挺不錯,但聽多了總會覺得流於形式,尤其是第二種和第三種,我並沒有真的給對方造成困擾,或者和我聊天的那個人根本就不熟、甚至是陌生人,這時你也要一隻手扶在胸前一本正經地說“I am so sorry”,說實話,是不是有點假?

有一次,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孩子的老師Ariel,她說,美國的學校非常重視會說sorry這件事,甚至會安排專門的禮儀課教孩子認真道歉。Ariel說,雖然是簡單的一個單詞、一個短句,但卻是培養孩子同理心(empathy,也譯作共情)的基礎。

簡單來說,共情就是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為什麼美國的教育對共情的培養特別重視?

首先,我們寄希望於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所有美好品質,比如善良、友愛、堅強等幾乎都需要共情做基礎。一個對他人痛苦冷漠的人,很難想象他善良吧。

其次,理解和嘗試感受別人的痛苦,可以阻止孩子去傷害他人。

比如,一個攻擊性強的孩子,他只有真正感受到傷害別人的同時自己內心也是難受的,他才能發自內心的去停止攻擊,而不是暫時迫於家長的權威、體罰才停止。

最後,只有真正做到共情,孩子才會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伸出援手幫助他人。也就是張愛玲說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而同理心的培養在目前國內的家庭和學校教育中還比較缺乏,所以才會頻頻出現這樣的親子慘案新聞:

缺乏溝通、不善表達、忽略孩子的感受、邊界意識模糊……這些經常被育兒專家耳提面命的問題本質都是缺乏同理心。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同理心的家長能培養出一個同理心健全的孩子,而一個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很難成為一個好人、甚至是正常人。所以,讓孩子養成同理心這件事刻不容緩。

培養同理心第一步

先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不少家長應該都碰到過這樣的場景:孩子把自己的房子弄得亂七八糟,你想讓他收拾乾淨,但他無動於衷。這時你會怎麼辦?

一些缺乏耐心、脾氣暴躁的家長可能直接就開吼了,孩子如果還不執行、頂兩句嘴,家長可能就要動用武力解決。但我們是尊崇科學育兒的家長,怎麼能訴諸於吼叫和武力呢?

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給孩子耐心解釋:寶寶,你看房子這麼亂多不好啊。你想找東西也不好找,說不定還會被地上亂七八糟的物品摔倒。能把房間打理好的人才是有條理的人,而有條理會讓你一生受益無窮……(後面省略一萬字)。說到口乾舌燥,有心一點的孩子可能會動彈一下,但更多情況是你說了一堆道理,孩子還是無動於衷。

既然解釋不行,那就換個招吧,育兒專家還說過,給孩子一些建議,讓他們執行起來有頭緒。於是,畫風變成了這樣:寶寶,你可以先把被子疊了,然後把垃圾筐倒了、書都放回書架上,10分鐘就可以搞定了。

孩子“嗯”了一聲,身體依舊很誠實的沒有動。

為什麼吼娃、解釋和建議都不好使呢?動用家長的權威可能會一時有用,但長此以往孩子對吼叫免疫了,就會無動於衷;而解釋和建議也會失效,是因為家長所說的那些話孩子聽過很多次了或者早都理解(作為家長我們經常會覺得孩子還小,其實他們心智發展的速度比我們以為的快很多),你說的理由並不能打動他。

更重要的一點是,無論是解釋還是建議,全程的主導者都是家長,孩子始終處在被動位置,是接受“指令”的那個人,難免有逆反心理。

如果換個思路,讓孩子在動手打掃前,先問問他待在亂糟糟的房子裡,自己有什麼感受?家長看到這樣的屋子又是什麼感受?如果有客人來做客他們是什麼感受?問問孩子如果你去別人家做客,看到這樣的房間心裡是什麼感覺?結果也許會大不同。

一切先從感受出發,這就是美國老師培養孩子共情能力的方法。

想要理解別人的感受並感同身受,第一步先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中國人喜歡看淡或隱藏自己感受,比如同樣是孩子摔倒後哭這件事,中國家長通常會先勸慰孩子“不哭”、“要堅強”,而美國家長則是詢問感受,“你摔疼了吧?”、“媽媽知道你很疼”。

在孩子的心智還沒有發展成熟前,他們的行為都是以感受為基礎的。他們必須先了解並認真對待自己的感受,才能關注並認真對待別人的感受。所以,美國老師非常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和情緒。

從3歲開始(甚至更小),美國老師會教孩子認識有關感受的基礎詞彙,最常用的方法是“虛擬情景對話”:假如愛瑪的氣球被別人搶走拿去玩了,愛瑪也許會?

學生可以在情緒卡片裡選擇傷心、生氣、失望等各種詞去填充。

稍大一些,老師不僅讓孩子說出情緒,還要教大家如何處理情緒。我曾在教室見過類似這種Feelings Workbok的練習冊,每一頁都是一種獨立的情緒,可以做成海報,教孩子識別和應對此類情緒的發生:

比如,針對失望這種情緒,可以讓孩子嘗試畫出自己的臉、羅列出可能讓自己感到失望的3件事情、用自己的話去定義失望的含義、面對失望時自己可以做哪些事處理這種情緒。

在孩子的人際交往中,美國老師總結了一套簡單的模板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培養同理心第二步

讓孩子學會置換感受

掌握情緒類的詞彙並表達出來是培養共情的第一步,接下來的重要一課就是學習置換感受。

孩子對共情之所以難理解,主要是因為在“同一件事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感受”,以及“同一件事自己可以有不同的感受”這兩個情景中的訓練不夠。

兒童心理學和行為學專家早有實驗證實,孩子4歲時就能對一些“複雜”的情緒有感覺。

比如,自己和小夥伴在外面玩得很開心,但沒有按時回家,家長可能會擔心;面對登臺表演才藝這件事,自己會覺得光榮、同時也會覺得緊張。

這些對複雜情緒的認知都是培養共情的“先天基因”,只是過於細微容易被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家長忽略。家長要做的就是可以像美國老師那樣,通過Empathy Games做練習。

美國老師會在卡片上寫下各種場景中發生的事件:在公園裡他摔倒了、他沒有按時完成作業、她幫同學擦了桌子……

初階玩法是問孩子:他會有什麼感受?

更復雜的玩法是:他有什麼感受?/他的朋友/家長/老師會有什麼感受?

虛擬情景練習後,家長可以再舉實例,比如像前文提到的不收拾房間啊的例子,這時孩子更好理解、也更願意配合。

Empathy Games的進階玩法是在詢問感受之餘,讓孩子學會從其他線索來判斷一個人的感受。

還是用前面打掃房間的例子做範例,除了詢問自己和家長面對亂糟糟的房間有什麼不同感受外,可以問孩子:你如何通過看/聽來知道媽媽對這件事的感受?

鼓勵孩子通過注意別人的面部表情、語音語調、身體語言等線索來思考別人對某件事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更好的建立起共情。

培養同理心最後一步

讓孩子真正學會表達歉意

共情未必都與道歉有關,美國學校重視道歉是因為孩子年紀尚小時,總會有意無意對別人造成困擾和傷害,所以學習道歉是一門必修課。

中國家長也在乎孩子道歉這件事,但要麼流於表面,要麼以降低孩子的自尊為代價。

“快和姐姐說對不起”、“你不道歉媽媽不喜歡你了”......類似這樣的話我曾在國內的朋友、同學那裡聽過很多次。結果通常有兩種,要麼是孩子乖乖道歉了,可明顯不情願,要麼是憋著勁兒就是不開口。

當孩子不理解需要道歉的原因、以及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怎樣的感受和後果時,僅僅單純說“對不起”是沒用的。

所以美國老師會教孩子什麼是正確的道歉,也就是下面道歉海報裡的四個步驟:

我們可以看到,說“對不起”只是道歉最表層的內容,真正的道歉更要能做出彌補、對未來有指正作用。

綜上所述,美國學校培養孩子共情的方法對家長有一些借鑑作用:

  • 讓孩子充分理解各種情緒類的詞彙——沮喪、傷心、驕傲、生氣、快樂……

  • 鼓勵孩子經常表達自己的感受,積極和消極的事情造成的感受都需要說出口,這是培養共情能力的重點;

  • 多問問孩子別人會對這件事有什麼感受,讓孩子明白同一件事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情緒;

  • 教孩子如何認真道歉,這不僅是共情能力的基本功,更是做人的基本功。


移民幫


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早上你出門的時候磕了下膝蓋破皮,來到公司發現另外一個同事手臂也擦破皮,還流了不少血,你能體會到這種疼痛,這種情感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相對來說情感比較豐富的人更具備這種特質。當你看到一段文字或者一首歌,會感動到流淚;看到有人獨自坐在路邊哭泣,會感到難過,這就是同理心的表現。

但大部分人若不是親身經歷過,同理心是很難被喚醒的。

舉個例子:前陣子廣東臺風的時候,有一張照片,是一個男子為了不讓自己的小貨車被吹翻,隻身在暴風雨中支撐車身,最後車翻人亡。下面留的言有人說:為什麼這麼傻,難道車比命還重要嗎?

真正體驗過生活艱辛的人,都能理解這位男人的做法,這輛車就是承載著整個家庭的希望,他願意豁出自己的性命,去保留家庭的希望,這其實是人生的無奈。

有沒有同理心,產生的想法截然不同,結果也會不一樣。

在職場,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同理心的特質,但必須有同理心的意識。

從對方的視角去看待問題,才有可能切身感受對方的困境。特別是領導者對下屬,出了問題如何更好地找出根源,才能更精確地解決問題。

培養同理心意識

在工作中怎樣培養同理心的意識呢?這裡列出幾個要點供大家參考:

1、耐心傾聽對方說什麼

緊張的工作節奏,讓人的耐心越來越差。但是無論是對領導、同事還是上級,都要學著去傾聽,耐心聽別人把話講完,在這個過程中,判斷對方話語的邏輯。

2、在聽的過程中理解對方

很多話如果不仔細聽,是不好分辨其中的含義。

上司聽下屬講話,下屬是為了求助還是抱怨?

同事之間的對話,是為了吐槽還是求教?

下屬聽上司講話,上司是命令還是商量?

不同的情形就有不同的應對方式,有些只要聆聽聽就可以,有時候就要出手援助。

3、切入對方的情境

分析問題的原因,比如領導為什麼這樣說?為什麼會覺得這樣做不行?下屬最近的工作狀態為什麼不太好?

這樣的思考,有助於根本上了解一個人,從而融入情境,避免用自己主觀的意識和經驗去理解別人。

4、允許別人做不到

下屬也好,同事也好,不要用過高的標準要求別人。比如要求剛上班幾天的新人一天電訪500個客戶,或者讓一個從未做接觸過設計的下屬下班前設計出一張海報,這都是不合理的要求。

有的領導光下命令不管實際情況,這是非常讓人厭煩的。

說到底,同理心是一種與他人互動中,不斷體驗和覺知的過程。大多數人在職業早期,同理心意識並不強,一是經歷較少,而是性格特質使然。

也許多愁善感的人,更容易有同理心,而且隨著人的成長,同理心會不斷變化,對人和事的態度,會呈現出包容的心態。

帶著同理心批評人

有很多領導,在批評下屬時,非常嚴厲,劈頭蓋臉一陣痛批。

批評人是管理工作之一,但因為有時候情況複雜,可能會產生意料之外的結果。不能說嚴厲批評人不對,但是一味嚴格的做法,可能會激起下屬的不滿。

批評人同樣可以運用同理心,有幾個要點:

1、批評是為了幫助一個人改正,而不是得罪一個人

大多數人都愛面子,跟願意接受鼓勵,所以先了解下屬的性格,根據他的承受力來決定批評方式,看看在當時的情境下下屬能不能接受。別因為批評把人家給得罪了,雙方都容易結下樑子。

2、批評要控制時間

有的領導一批評人就沒完沒了,訓斥大半天,把其他一堆老黃曆的事都翻出來說。千萬要控制好時間,適可而止,任何人,聽久了批評,整個心思都沒了,還怎麼工作?

3、控制涉及範圍

別為了批評一個人,拿另一個同事的成績去說事,這樣會在團隊內部製造更多矛盾。人都是有自尊心,一旦被做出對比,心理會嫉妒不平衡,理解這一點才能做到就事論事。

4、不要人身攻擊

有的人容易激動,批評的時候會夾雜人身攻擊和粗話,侮辱人格是最沒用素質的批評。這樣的人不具備成為一個領導的能力,試想下你是下屬,會怎樣看待一個罵你的上級?

5、批評最好選擇一對一

如果是嚴重違規,或者是屢教不改的態度問題,那麼大眾人面前給予批評是對的,若是充分了解情況,用多嚴厲的方式都不過分,以此來警示其他人。

但如果是工作上的事,採取一對一場景更好,這樣能夠深入瞭解問題所在,即使說重了也可以保留下屬的臉面。

批評人是必要手段,但不是為了傷害人,是為了帶好隊伍,這個時候同理心的意識尤為重要。

人人都要有同理心

人常以自我為中心,在解決事情時主觀意識太強,反而讓結果變得糟糕。時代變了,人與人之間想要穩定的合作,同理心必不可少。

也許很難設身處地去為每個人著想,但對於與我們有直接聯繫的人,置身於對方的情境去理解,往往能更好處理問題。

在今天,每個人都應該培養出同理心意識,理解他人,才能理解自我,畢竟人都是情緒動物,跟自己感同身受的人,誰不喜歡呢?


林達講故事


同理心不是一種心態,是心理學、心理諮詢中常用的一項技能。同理心(Empathy),也譯做“設身處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亦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同理心一詞源自希臘文empatheia(神入),原來是美學理論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觀經驗的能力。19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鐵欽納首度使用同理心一詞,指的就是這種行為模仿(motormimicry)。他認為同理心源自身體上模仿他人的痛苦,從而引發相同的痛苦感受。使他用同理心一詞與同情區別,因同情並無感同身受之意。

關於如何培養同理心,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是先覺察自己的感受情緒的能力,瞭解自己的基礎水平。有研究表明,同理心的基礎可能來源於人類大腦的鏡相神經元。每個人在天賦有差異,也就是說每個人同理心的基礎水平、神經元的數量有差異。一般來說,女性同理心的基礎水平要高於男性。從事業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我發現女性諮詢師比男性諮詢師多一倍以上,就是一個例子。
二是豐富自己內心的心理地圖、情緒體驗的能力。可以通過讀書(文學、歷史,去細細的體驗別人的情感)、看電影,傾聽別人說話等方式。要試著從多種角度去理解人性、去體驗他人的情緒,從而建立自己關於情緒的表徵。
三是研究一些頂級心理諮詢師(比如羅傑斯)的個人案例,文字、音頻諮詢、視頻資料,並寫出感受。
四是多做一些實踐活動。多與人交往,學著觀察他們的微表情、微動作等,傾聽他們的語言,站在他們的角度,體驗他們的內心世界。
千萬記得,培養同理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保持專注和耐心,你的同理心就會有長足的增長。
以上回答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陳旭龍
自我介紹:國二諮詢師,陝西省心理師協會會員。認知-行為取向。從業4年,個案時長1500小時以上,督導時長300小時以上。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同理心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交往的重要能力,可以理解為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感受他的想法,情感。俗語常說“傷在你身,痛在我心”就是同理心的體現,比如你去醫院的時候看到別人被針紮了,是不是也會產生疼痛感。

同理心在很多場合都非常重要,但現實中許多人做的不夠好,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比如生活上,情侶之間生氣爭吵,總是覺得對方的脾氣不夠好,而自己只是壓力太大才被迫吵架;職場上,同事和自己合作一件事情,同事沒有做好會覺得他很笨或者沒有理解自己的意思,而自己要是搞砸了是因為覺得事情比較困難。缺乏同理心,不利於和他人搞好關係,也讓自己的情緒變得不愉快。

同理心是可以靠後天的培養提升的。同理心的提升包含三個階段:

1認識階段,拋開自己的想法,體會別人腦子裡是怎麼想的。這需要做好兩點,傾聽和詢問。和他人相處溝通中,需要表達,更需要停下來仔細傾聽,瞭解別人的想法和訴求;當你對對方的想法不清楚的時候,不要妄加猜測,有時候需要仔細的詢問,陳奕迅有一首歌shall we talk,唱的就是情侶因為相互不瞭解不說話而生悶氣。

2情感階段,感受別人當下的情緒,是悲傷鬱悶還是快樂興奮。這需要站在立場的深思,假設我遇到這件事會有什麼感覺,比如孩子考試考砸了,孩子自己本身可能已經很難受,家長要做的不是批評,而是鼓勵他下次打個翻身仗。

3關心階段,不僅僅體會別人的情緒,還關心對方這時候需要什麼。比如朋友處於沮喪和失落時,最需要的是讚美,鼓勵,恢復信心。而不是缺乏同理心的“冷安慰”。很多人會說一些詞,“這沒什麼大不了”,“我早就跟你說過這樣是不行的”,這些只在乎自己判斷的詞語,絲毫沒有考慮對方目前的需要,反而會讓朋友情緒更為低落。

同理心不能速成,它和個人素養和思維一需要日積月累的修習和提升。希望大家都能培養優秀的體察他人情緒並管理好自身的能力,在人際關係中游刃有餘。

       

       



雲天瓶


同理心(empathy)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也被叫做“共情”“共感”,是指能設身處地的理解他人的情緒感受,通俗來講就是感同身受,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它包含了不同層次的內涵,主要體現在自我情緒覺察和控制、傾聽、感受和關懷的能力方面。同理心的表現有不同的層次:

1. 說話做事不太估計他人的感受,較少從別人的角度想問題,無法引起他人的共鳴,也不會耐心傾聽。

2. 可以從別人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行事會考慮別人的感受,溝通時也可以用真誠的言語表達,盡力傾聽。

3. 能夠引導他人講出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從對方的角度想問題;會讓對方覺得被理解,被包容;能用心傾聽;會照顧他人的需要。

4. 可以透過表面的言語行為看到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感受,讓對方感覺你就是他的知己;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不帶評判的傾聽,真誠的表達關懷。

可以看出第四種是最高水平的同理心表現,

對於同理心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

1. 覺察自己的情緒。同理心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感受他人的情緒,那麼要首先培養對情緒覺察的敏感性,這個就可以從自身做起,練習傾聽自己的內心,關懷自己的感受。

2. 學會傾聽。即便做不到最高層次的同理心,起碼可以學習做一個好的傾聽者,這意味著不要評判對方的言行,也不要強迫對方按照你的想法去做,而僅僅的讓他感覺有人願意去理解他去支持他。

3. 反饋你的感受。當你認真聽了對方的講述,你可以試著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也許就是他的感受,表達情感也是一種能力。讓對方覺得有人懂他,這本身就是一種療愈的力量。


鵜鶘心理陳小康


李開復在他最新的TED演講當中指出,同理心是人區別於人工智能的重要一點。

同理心究竟是什麼呢?

同理心其實就是共情,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相比於同情心,就是對別人的苦難只會產生關懷和理解。

但是同理心究竟有多麼強大的作用呢?

1、思維

王陽明打仗平定寧王之亂的時候,非常兇險!

兇險到什麼程度呢?王陽明當時手上一個兵都沒有,而寧王朱宸濠密謀十年,足足有十萬兵馬。

但是王陽明鎮定自若,臨危不亂。利用兵部諮文交代“各地勤王兵馬共二十四萬”,因為他知道寧王一定會看到。又寫信給寧王的謀士和手下將領,說“朝廷知道你們一片忠心,不過是在寧王身邊以做臥底,以待時機擒賊首來報效朝廷。”然後把這些信件找了一些演員讓他們揣著出去。

手下當時都疑惑不解, 即便是使詐,但是您這個也太離譜了吧?誰都知道不會有這麼多的兵啊。

但是陽明先生說:先別談管用還是不管用,就說寧王看到會不會懷疑?

最後果不其然,寧王看到信件之後,也不敢輕舉妄動了,趕快派人出去打探消息。等他的消息打探回來,才發現王陽明騙了他。但是這時候離他起兵造反已經過去十幾天了。

也就是在這十幾天內,王陽明抓緊調集士兵。寧王的軍隊開始出發去打安慶的時候,王陽明出其不意地去回攻寧王的老巢南昌。所有手下都不理解,因為寧王肯定會捨棄南昌的。但是根據王陽明對寧王的瞭解,他料定寧王是守財奴的性格,必定會回攻南昌。

果然,又被猜中了。寧王一聽到南昌被圍,趕緊要回攻南昌。手下趕緊勸他,但是寧王說了一句“你們的家眷被王陽明保護得好好的。”手下們也說“這是王陽明的反間計啊。”寧王竟然說“我倒希望王陽明這樣對我呢。”

最後,王陽明在鄱陽湖大戰寧王,寧王兵敗被活捉。

細看這場戰役,王陽明非常透徹地瞭解到寧王的心理,最後熟練地運用同理心預測到寧王的下一步動作。

這就是“功夫在詩外”,想來王陽明已經在心裡默默地推算過很多次寧王的行動,才會有這樣的舉動出來。

還有我們非常熟知的諸葛亮的空城計、草船借箭,這也都是對對手心理的十足把握。

同理心對於思維的培養實在是厲害極了!對於我們在平時生活當中,處理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談判、買東西的時候,把自己當成對方,對生活都是大大有利的。

2、格局

李世民又一次在朝堂上講一個故事。西晉有個大名士叫何曾。有一天,何曾回到家,吃飯的時候跟兒子說:你這一代,起碼還能活命,但是到你兒子這一代恐怕就危險了。他兒子就很奇怪,問父親: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現在國家不是挺好的嗎?何曾搖搖頭說:“現在皇上在朝堂之上,不談國家大事,談的盡是一些張家長,李家短,如果這樣下去,朝局是非常危險的。因為現在剛建國,所以你這一代,還勉強能夠苟延殘喘下去,但是等到你兒子這一代,就非常危險。”後來果不其然,何曾的預判應驗了。

李世民講完之後,朝臣們都在說,這個何曾真是有眼光啊。但是李世民卻搖搖頭。說這個何曾,雖然看到朝廷的危機所在,但是卻沒有給皇帝提出來。只是回家,在自己家裡去說。唐太宗說完這個,話鋒一轉,就說:你們有些人。總是在說魏徵給我提很多建議只是在作秀,真是小家子氣!魏徵這樣做,才是真正的為國為民的大忠臣啊。

相比貞觀之治,明清兩朝妒賢嫉能的專制制度毀掉了多少忠臣良將的一生,比如一代清官海瑞、打響北京保衛戰的于謙於少保、兩肩正氣一代偉人的王陽明等等等等。實在是讓人感到可惜!

有格才有品,有品格自高。有了格局,胸懷都會擴大。

楚莊王又一次開聚會,忽然,一陣大風吹來,把燈全部給熄滅了。楚莊王最心愛的那個妃子突然大喊一聲,“大王,有人摸我的手!趕快把燈打開,我把他的帽子上的纓帶扯掉了。”楚莊王立刻命令所有人:“所有人都把纓帶扔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絕纓之宴。

又過了三年。楚莊王。楚國和晉國交戰,初中被困,後來,有一位大將,英勇殺敵,就出楚莊王。楚莊王就問他,說:以前沒發現,你這麼能征善戰啊。這位大臣回答:大王,那天晚上你不殺我,這是對我極大的寬容。從那天晚上開始,我就發誓,一定要為大王你肝腦塗地。

同理心會讓你想得更多,更長遠,更有胸懷,也更有格局,當然最後也獲得的更多。

3、情緒

同理心帶來情緒的緩解,緩解帶來理解,理解帶來愛。

我們都知道那個著名的舉案齊眉的故事。相傳梁宏是當時非常著名的高富帥,孟光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丑女之一,但是孟光跟當時的媒體說:我雖然長得醜,但是我的志向在女人當中無人可比。梁宏聽到這個,非常好奇,就去看了一下,果然,最後娶了孟光。但是結婚之後,梁宏發現,孟光也是每天只喜歡梳妝打扮,所以婚姻生活也不是非常的和諧。

梁宏志向高潔,寫了很多當時抨擊朝政的文章。但是朝廷肯定不允許,就派人來捉拿他,在逃亡的過程中,孟光一直緊跟著梁宏,後來逃到南京的一家富戶裡面,去做長工。其實如果真正樑宏,願意做官的話肯定也不用去做這份苦力活,但是梁宏不願意與這些當朝佞臣為伍。梁宏也非常理解丈夫的這種行為,所以每天丈夫回來之後,要把案板舉到眉毛這裡,當然梁宏也會非常恭敬地從眉毛那兒接過來。這就是兩個人互相理解,最後導致愛情的加固。如果一般的女人,這個時候肯定會埋怨丈夫。

在我們現代離婚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其實很多婚姻的失敗都是因為雙方不理解導致的,其實只要雙方多多瞭解一點,就會發現對方的很多行為的合理,也更願意去為對方、為這個家庭去付出了。

曾國藩說“功名利祿皆是浮雲,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很多女性總是盯著特別細枝末節的東西,脾氣也非常暴躁,導致在家庭生活中,戲精本質顯露,總是嫌棄對方不夠理解她,但是真實的情況往往並不是她們想象的那樣。

當真正運用同理心去理解對方的時候,就發現沒有那麼多的想象力和情緒的觸發了。

曾國藩的兩個兒子都不參加科考,在當時知識分子“華山一條路”的情況下,家裡的很多長輩都不同意,但是曾國藩卻非常理解。就問兩個兒子想要學習什麼,大兒子曾紀澤喜歡西方社會學,二兒子曾紀鴻喜歡物理學,就給他們請老師來教。最後曾紀鴻成為中國當時非常有名的外交家,憑藉一己之力,從俄國手裡收復新疆的伊犁。曾紀澤也是出版了中國第一本電學專著。

同理心對生活的幫助是非常巨大的,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和情感,幫助一個人更好地做事,擴展一個人的心胸和思維。好好運用,才能無愧於我們身上同理心的價值。


姚樹井


同理心是一種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因為理解而尊重別人的心態。它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那麼我們如何來培養同理心呢?我覺得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就差不多了。

首先,我們要了解他們,這是同理心的基礎和前提。人因瞭解而理解。比如,瞭解他的基本生活、學習以及一些情感情況,對他這個人有一個基本的認知,知道他是個怎樣性格的人。只有對別人具有充分的瞭解,才能理解他的某些行為,理解了他的某些行為,才能比別人更懂他,然後就能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站在他的立場為他考慮。

其次,我們還要擁有一顆慈悲的心。假如你對某個人沒有一顆慈悲和關懷的心,你又怎麼可能會注意到他,注意不到他,你又怎麼可能願意去了解和理解他,那麼就更不可能願意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了。這樣以來,遇到事情以後,你肯定會是選擇抱怨他,好像都是他的錯,才完成了某個結果。假如你有一顆慈悲的心,就會不自覺的關懷他,就會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問題,在某個時刻你會發現他也很可愛,他也不容易的,也許這並不是他一個人的錯,他也努力了,他也不想這樣。或許你還會想,假如被冤枉的是你,你會怎麼辦?會不會也像他一樣的委屈呢?這樣想,你就不會再這樣去做了。也就做到了同理心。

再者,我們要尊重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生而平等,不管他們和我們有多麼大的差別和不同。我們都應當給予他們一份尊重,只有尊重他們,在思想上樹立平等我們才能夠學著去理解他們,理解他們所做的事。每一個平凡的個體都有著自己不平凡的經歷,我們要學會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絕不能先入為主。學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問題。和他們建立起心與心溝通的橋樑。

如果這個世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多一些同理心,我們就會多一些寬容和諒解,世界也會更加美好。



靜巷人


同理心也叫共感,換句話簡單來說就是換位思考,就是從對方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去感同身受。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諮詢師或助人者能理解來訪者,並準確地傳達這種理解是,來訪者將更易於接受他們個人經歷中先前否認和防禦的方面。

從人本主義心理來訪者中心式的諮詢中,諮詢師要想做到較好的同理心,就需要摒棄自己的價值理念,穿著來訪者的鞋子,用他們的方式去看世界,而不是根據諮詢師自己個人的預測和經歷來回應或者提供建議。

要想培養較好的同理心,就要讓自己暫時停留在來訪者的生活中,謹慎地在其間調整自己的姿態,不要去做出判斷,而是去感知來訪者在生活中很少覺察的意義。但是也不要嘗試揭露來訪者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到的情感,因為這個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問題。諮詢師要用新奇的,當時不要驚異的眼睛去觀看來訪者害怕的事情,我們只是不斷地感知,並且把這份感知能夠通過與來訪者頻繁的交流來檢驗這種感知的準確性,同時能夠讓來訪者在你所做的反饋中得到引導,並且在諮詢中,通過指出來訪者生活經歷中可能存在的意義,讓他們自己能夠關注到這種有意義的指示信號,來引導他們更完全地體驗自己在生活中的那份情感,從而達到自我的感悟。

當我們想要處於同理心進入共感狀態時,最重要的是要求自己暫時拋棄自己的觀點和價值觀,放空自己,用一種無偏見的姿態進入對方的世界。當然,要想做好這一點,這需要自己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以保證自己不會在裡面迷失方向,能夠讓自己安全地返回自己的價值世界中。


鵜鶘心理


同理心其實就是心理學上講的共情能力,就是別人說的話,經歷的事,你雖然是旁觀者,但是你也能做到感同身受,能感受到那種情緒,這就是同理心。

有些人天生就有很好的同理心,就是感情豐富,能理解到別人所說的事,所表達的情感。大部分人同理心會慢慢提高,因為隨著經歷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喜怒哀樂都體會過,你就能體會到別人經歷同樣的事的時候的感受。比如上學時候總聽大人說還是上學好,你不理解,但是真正工作了,就知道了,因為上學無憂無慮,學習好努力就可以,而成人社會,不是努力就可以解決一切的事的。再當有人和你說上學好的時候,你就能理解他的感受了,因為你經歷了。

但是同理心其實只是程度上的,因為世界上誰經歷的事都不完全一樣,尤其是幸福的人有著一樣的幸福,無非是程度的區別,各不幸的人卻有著各自的不幸。從自身角度出發,沒經歷過,想去感同身受總是很難的。

所以與其說怎麼培養同理心,不如說怎麼儘量去理解別人,去換位思考,做出理解的態度。很多時候不是人與人之間是否有同理心的區別,而是你願不願意,想不想去換位思考,去理解幫助別人。

你的心事與困惑,我們願意傾聽,歡迎關注“青音約”的頭條號,向我們提問,我們幫你解憂,讓我們一起活出本真,愛人悅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