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扇15有沒有矢量?

壹號菠菜


沒矢量就別叫渦扇-15了!

【網友製圖,可實際上並非如此,這並不是渦扇-15】
網上傳的神乎其神的渦扇-15“峨眉”發動機,一直被認為是未來殲-20隱身戰鬥機主力發動機,雖然現在沒有曝光其具體外形。但是我們從剛剛在珠海航展曝光的殲-10TVC矢量機動測試中我們看到,中國正在抓緊研製矢量發動機。

矢量發動機能都戰鬥機帶來近距離格鬥等空戰優勢,保證殲-20在近距離格鬥時候能量守恆。從當前來看,F-22有矢量發動機F-119,蘇-57有矢量產品30、117S。未來殲-20隱身戰鬥機估計也會上矢量,這個前提就是渦扇-15發動機研製的順利。

從技術更迭來看,殲-10現在用的三元矢量發動機,那麼渦扇-15依照技術沿襲,採用三元矢量設計模式最為可靠。這是世界範圍內少有的模式,像美國F-22採取二元矢量發動機。三元矢量發動機主要特點就是可以迅速的為戰鬥機提供改變姿態的操縱力。

三元矢量發動機最早是俄羅斯人設計,在蘇-37、米格-29OVT所展示的,技術特點就是依靠發動機可調式收斂一擴散噴管,改進噴管周邊的控制系統、液壓作動筒、調節片、等設備,然後操縱噴口周邊等部件,實現尾噴口小角度的轉向。並且可以領發動機噴流產生較大的推力。三元矢量發動機是以較低技術代價獲得了戰鬥機性能上最大提高。並且令殲-10、未來殲-20機動性能高漲,格鬥係數並不會比F-22隱身戰鬥機差太多。未來殲-20隱身戰鬥機能否渦扇-15,就得看我們科研人員的辛勤付出了。


南國軍情


渦扇15發動機當然有矢量尾噴了。渦扇15發動機的矢量尾噴技術已經開始在一架殲10B戰鬥機上開始試飛測試了,取得數據並且修改暴漏的問題後,很快就會量產進入殲20、殲10等戰鬥機上使用了。

圖為俄羅斯的117S發動機的三維矢量尾噴,可見其動作機構非常複雜。


我國渦扇15發動機使用的矢量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先進的隱身軸對稱三維矢量技術,該技術目前還沒有國家採用,117S發動機雖然採用了軸對稱三維矢量技術,但是並沒有採用鋸齒形收斂片和隔熱套來降低紅外和雷達反射特徵,因此並非是一款隱身發動機尾噴。目前看來,渦扇15使用的這款矢量尾噴還具有尾噴口短、能量保存好、操控機構簡單等優點,重量相比F22的二維矢量發動機尾噴要降低不少。

圖為我國正在殲10B戰鬥機上測試的新型隱身軸對稱三維矢量尾噴。


其實,矢量尾噴技術並不算什麼太高大上的技術,很多國家都通過偏流板研究和體驗過航空發動機尾噴矢量技術,包括我國都在上世紀80年代製造出來過二維矢量尾噴技術,也和目前F22使用的偏流板尾噴是一致的。但是矢量尾噴真正能夠用於實際裝備的卻很少,主要難點就在於飛控技術和機械動作機構上。

圖為渦扇15發動機的設想圖。


飛機在高速的飛行中,一旦使用了矢量發動機,必然是要求矢量發動機配合飛機的其他動作機構,同時起作用,比如在瞬盤動作的時候,飛機的側傾、垂尾的舵的變化一定是要和發動機的動作相匹配,同時生效才能充分發揮矢量尾噴的技術的。早期的矢量技術是需要人工操作才能實現推力的矢量變化的,比如印度空軍的蘇30MKI戰鬥機,在飛機進行機動的時候,飛行員需要單獨給發動機下達一個矢量動作,還需要人工操控到比較恰當的位置。

圖為我國三維矢量發動機的動作形式。


這種人工操控矢量技術在高強度的實戰中很難施展出來,原因就在於在飛機需要進行矢量機動時,往往已經進入格鬥距離,此時飛行員承受的各種壓力極大,能夠越簡化操控,才能讓飛行員更集中精力與敵機對抗,而複雜的各種操作,將會分散飛行員的注意力,因此印度使用的這款俄羅斯研發的矢量技術被評為基本無用,只在低烈度對抗中起到作用。

圖為試飛中的矢量型殲10B。


而在最新的矢量技術中,比如已經用於飛行的美國F119發動機、俄羅斯117S發動機和我國的改進型WS10B發動機上,都採用了電傳飛控技術,採用了電子計算機的姿態控制,飛行員只需要一個簡單的姿態指令,整個飛機上,包括髮動機尾噴在內的動作機構都會自動的調整到適應這一動作的姿態和幅度上,同時生效,飛機可以瞬間實現高機動的施展,這是這三款發動機之所以能夠進入服役的根本保證。

二維矢量發動機非常落後,圖為測試二維矢量發動機的俄羅斯戰機,其體積巨大。


而拋去動作模式以外,矢量尾噴本身的形式也對其優秀與否產生影響,比如F22使用的F119發動機是二維矢量,偏流板實現形式,本身就存在能耗大、重量大、動作形式單一等問題,並沒有三維矢量發動機先進。而俄羅斯的117S就比較先進了,不但是三維矢量,而且是十多片收斂片組成的動作機構,能耗較小,但是動作機構比較複雜,因為他是直接套在AL41F型發動機的尾噴上的,而非全新開發,重量大、動作複雜。

圖為地面上停放的殲10B矢量型。


我國正在測試的這款隱身軸對稱矢量尾噴,則不存在以上任何問題,他不但使用了電傳飛控和全權限數字化操控技術(FADEC),而且還使用了全新設計的收斂片式尾噴,採用向內收縮的收斂片來實現矢量動作,動作機構非常簡單,不但能耗少,而且動作反應更加迅速,屬於非常先進的新型矢量尾噴了。


海事先鋒


這個問題比較早,但是不耽誤我們再次確認一下。WS-15發動機的標配就是矢量噴口,而在10月29日亮相珠海金灣機場的殲-10BTVC戰機就是在為WS-15發動機驗證矢量控制系統的。在11月6日殲-10BTVC做的超機動表演贏得了太多國人的歡聲鼓舞。


由於WS-15發動機一直沒有研製成功,而矢量控制技術又不可能等到WS-15研製成功之後,在進行研製,那樣就大大浪費了時間。所以我們早在80年代美國提出矢量發動機的時候,我們國家就追蹤這樣的技術。到了90年代,看到了俄羅斯的三元矢量發動機技術,我們做了優劣的對比,開始做三元矢量控制技術的科研。

20多年的積累和研製,終於我們在2018年11月6日讓我們自己的矢量發動機在殲-10B戰機上,一飛沖天,盡情演繹著“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漂落葉”等超機動飛行特技。讓我們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這種矢量控制技術的國家。

本身殲-10BTVC戰機就是在為矢量技術做實驗,做驗證。從殲-10BTBC戰機的表演,就已經證明了其矢量控制技術的成功。那麼就為WS-15發動機安裝矢量控制技術鋪平了道路,這樣安裝矢量控制系統的WS-15發動機的殲-20就可以滿血復活,成為一款真正具備4S性能的隱身戰鬥機。



WS-15發動機設想圖

而在11月6日的我空軍殲-20運-20飛行展示記者見面會上,由東方衛視記者提問,“我們的殲20戰機未來是否會安裝這樣的矢量發動機?”而殲-20總設計師楊偉搶先回答,“你怎麼知道我們就沒用呢?”這是楊偉極大的暗示我們的殲-20戰機已經安裝了WS-15矢量發動機,至於何時會露面那我們只能期待了。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WS-15發動機安裝矢量控制系統是必然的過程,而整個前期工作都已經完成。我們目前所欠缺的就是發動機的定型,和大量的量產。當我們的WS-15發動機能夠成批量建造的時候,那麼我們的殲-20戰機也會是像下餃子一樣,大量出現在我們的天空之上。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


淡然小司


答案是肯定的!渦扇15擁我有矢量是殲20的必要選擇,是發動機發展歷史的選擇!!!

因為渦扇15是四代機的專配!四代機迫切需要的就是小涵道,大推力矢量發動機才能更能遊刃有餘,靈活機動馳騁天下…

目前,我國的渦扇10B發動機業已成功裝配,而且也有矢量發動機開始試車試飛,但奈何渦扇10B推力只有14噸,而且推重比相對只能達到8也不是很高。而目前美國的四代機F22的發動機F119推力已經多達1.6噸,推重比已經超過了10,據說美國F35四代機推重比高達12,更主要是它們的四代機發動機不但推力大,還是矢量噴口,可以上下改變尾口噴出方向…所有這些都需要在完善中的渦扇15發動機上要有質的改變…

推力越大,發動機帶載能力就越高,推重比越大,效率就越高,相對同樣的燃油獲得的有效功率卻很大,而我國發動機起步較晚,能有現在的水平就已經是很是不簡單:渦扇15推力18噸左右,推重比可到10,但已經很是成功,如果加上可多方向改變尾噴口矢量的組合,讓中國的四代機性能更強……

超機動鴨翼佈局更容易平衡機身改變方向,矢量組合讓反轉騰挪更迅速靈活,軟硬件的智能飛控系統讓飛機隨心所欲,先敵發現,先敵打擊,快速回避,像閃電般快速靈活…所有這一切,都必須有先進的矢量技術發動機——渦扇15來實現


力通科技論壇


肯定是有矢量的。

渦扇15是我國為第四代隱身戰鬥機殲20研製的新一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技術先進、性能強悍。雖然還沒有正式露面,但是矢量推進技術是肯定具備的。

俄羅斯的二元矢量驗證技術,這個噴管簡直了。增重估計有一噸。

目前看,主流四代發動機,無一例外都具備矢量推力技術。美國F22使用的f119發動機,俄羅斯為t50開發的新一代發動機“產品30”,都具備矢量推力技術,渦扇15作為作為我國下一代主力發動機,矢量推力技術只是應用的諸多新技術中的一項。

中國很早就開始了對於矢量推力技術的研究,並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與美國F119發動機採用的二元矢量推力不同,我國的矢量推力技術採用的是軸對稱矢量噴管(AVEN)技術。


美國F22的二元矢量技術



美國F22採用的是二元矢量噴管,噴管呈二維對稱,表現出來就是矩形的噴管,只能上下偏轉20°。二元矢量噴管簡單粗暴,效果好。優點有:氣流引射增加升力;與機身平滑過度阻力減小明顯,有利於實現超音速巡航;隱身效果好。但是圓形噴口向矩形噴口過渡帶來的推力損失較大,普遍認為F22推力損失有7%~10%,對於美帝來說這點推力損失可以承受。

軸對稱噴管(AVEN)可以全向偏轉,想往哪噴往哪噴,不再侷限於只能上下偏轉,可以帶來更強的機動性;結構簡單,不增加太多重量;不需要變換噴口截面,推力損失小。


我國和俄羅斯都是
(AVEN)技術

這兩種技術各有優缺點,從目前情況看我們選擇軸對稱矢量技術是比較合適的。現在我國的發動機推力還是偏低,要是上二元矢量噴口,再損失10%的推力就虧大了。

網上最新圖片顯示,殲10已經試飛了矢量噴口技術發動機,不出意外應該是在渦扇10發動機上加裝了矢量噴口進行先行實驗,等到技術成熟,肯定會用在在渦扇15上。


一坑四彈


話說渦扇-15是否矢推呀?不知道。不過,應該是有的,殲-20的發動機嗎?要實現超機動,WS-15就應該是必須的呀。只是WS-15至今缺乏公開的消息,雖不是傳說中的存在,但殲-20已經入役,配套的發動機應該是晚了點的,你懂得,這東西並不好搗鼓,晚點也要弄好它,看矢推。

杜文龍的解說。2016年珠海,兩架殲-20突然殺出,表演只有一分鐘,從來處來,到來處去,飛走了,觀眾大呼過癮,表演精彩極了!卻看不甚明白,軍事專家在電視裡同步解說道,若非上了矢推,不會有這麼大的高機動,於是風靡者眾,驚歎我們終於上了矢推,也有的不太相信,一直在尋找證據。

大小眼的發現。兩臺航發不一樣,很明顯,應該是國產發動機“太行”的裝機試驗,為確保飛行安全,又裝上一臺三姨夫。照片的出現,說明了太行的成功,有人則說那是渦扇-10B,一個渦扇-15前的過渡品。也可能,要實現跨音速巡航和超機動,只有寄希望於渦扇-15。

渦扇-15還有多少年。不清楚,發動機,我們要承認有差距,晚點實屬正常。我們也知道俄羅斯的T-50剛換了30型,具體哪款沒有公佈。


魂舞大漠


我國專為殲20實現四代機極限機動、超音速巡航性能的峨眉WS15大推力、軸對稱三維矢量噴口發動機當然是有方向選擇推力的(矢量)了,不然怎稱矢量噴口?有圖有真象!


這是去年殲10試飛該發動機各項參數時的發動機姿態對比照片。

該發動除了為殲20得以實現超巡性能之外,它的全向矢量噴口性能讓殲20的超機動能力,在原來已經出類拔粹的基礎上,得以更上一層樓,做到獨步天下、隨心所欲!


渦扇15的360度全向矢量噴口技術與F119的二元矢量技術區別甚大,二元矢量只能做相對方向的上下、或者左右矢量推動,而全向矢量卻可以做360度任意方向的矢量驅動。但在製造工藝要求方面,二元技術當然要簡單的多,而在推力損耗數據上,前面的答友已經給出了詳盡準確的論述,筆者在這裡就不再多費筆墨了。

峨眉WS15發動機研發的技術要點,不只在於它的矢量噴口對戰機超機動性能具有決定性意義,而且它的大推力和節油性能也使殲20在具備了超巡性能的同時,還大大增加了作戰航程(半徑),讓殲20在來戰場上,可以將更遠的敵方關鍵節點目標納入備選菜單,使其成為捍衛祖國崛起、中華復興道路上雖遠亦安的無影衛士。


鐵嶺鋒


矢量噴口跟發動機關係不大,噴氣式發動機理論上都可以裝矢量噴口。所以最後裝不裝,還要看飛控適配情況,比如,不裝就已經很牛B了,為啥要裝一個容易壞的零件?或者20取消鴨翼,用矢量噴口配平,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這個我們還是看吧。


sinosunny


總設計師昨天回答記者提的問題“殲20目前沒有矢量發動機,大概什麼時候可以將殲10b矢量發動機技術應用於殲20?”總設計師回答:“你怎麼知道沒有?”。


Hello老楊同學


像這種國防機密的問題,知道的人不會說,說了的人不知道。而且渦扇15還在研發中,並未正式裝備,一切有關它的性能都只是猜測。但是從理論上來說,由於我國已經研發了矢量技術,所以一旦渦扇15裝備,只要有需要,上矢量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