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孫中山一起的黃興結局是什麼?

Ai089757


儘管黃興去世的時候,章太炎為黃興寫下很威武霸氣的輓聯:“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實際上在黃死後,就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一個在辛亥革命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英雄人物,最後也只能是暗淡的結局。

很多人將孫中山和黃興的搭檔看作天衣無縫,只要精誠合作,一定會取得成功,實際上是黃興拿孫當兄弟,孫拿黃興當槍使。

為革命志向放下成見追隨孫中山的黃興

晚清時期的革命運動大部分都是以地域為基礎的反清組織,逐漸發展起來成為革命組織,比如,興中會是以廣東為基礎,領袖主要是孫中山、汪精衛、胡漢民等人;華興會以湖南為根基,領袖主要是宋教仁、黃興等;光復會是以江浙為根基,領袖主要是陶成章等。

這些組織散落在各地,有著不同的革命訴求,不同的組織方式,只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推翻清政府,正是懷揣這樣的革命願景,多個革命組織在日本成立了同盟會,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質的資產階級政黨,革命有了統一的口號,統一的大綱,統一的願景。

同盟會的成立,極大的凝聚了反清的力量,對於反清革命運動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然而這個組織終究是臨時拼湊的班子,成員在革命理念上還是有諸多不同的,尤其在接受日本人資助的問題上,宋教仁等人極力反對,而孫中山則認為,只要日本支持中國革命,即使放棄滿洲也在所不惜,正因為如此,同盟會在1907年就上演了一部分家大戲,孫中山的老班底到南洋另立總部,光復會集體退出,按照道理來講黃興應該和宋教仁繼續一起並肩作戰,但是孫中山太會講了,什麼三民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說得一套一套的,黃興就被感召了,追隨孫中山了。

所以,黃興能夠以一個湖南人的身份追隨孫中山廣東幫,實在是放下了地域成見,忽視革命手段,要跟孫中山共創大業。

黃興是一把好槍,可惜沒用在正地方上

然而,雖然黃興拿孫當兄弟,孫是在拿黃興當槍使,在1907年同盟會分家之後,黃興幾乎全程領導了孫中山指揮的起義運動,實際證明,黃興的確是一把好槍。

從1907年到1911年的四年間,黃興參與指揮了欽州、城防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州、廉州、上思起義,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等,儘管在過程中黃興始終身先士卒,英勇作戰,然而這些起義都已失敗告終,並且被當時一些評判家認為是零星式的自殺運動,拿革命青年的命不當命,並且將除黃興以外的孫中山、汪精衛這一票領導人稱為遠距離革命家,也就是革命不靠行動光靠嘴。

然而孫中山的革命理念是要鬧革命就在廣東鬧,範圍擴大就是兩廣,再多點就是雲桂,其他不能再遠了,這種基於地域上的革命精神,縱橫認為也是孫中山未能做大的根本原因,胸懷不夠寬廣。

宋教仁等人就認為應該將革命的重心放到長江流域,並且一直在華中地區活動,實際證明武昌起義的成功將孫中山多年的廣東革命故事打得是支離破碎。

槍是好槍,沒用在正地方,因此人們評價黃興領導的從未成功過一場的革命運動解釋為“越挫越勇”。

最後與孫中山分道揚鑣,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本來以為革命成功就能過上好日子,結果清政府被推翻了,又冒出個袁大頭,當時的民國那真是剛剛推翻了一個世界,還沒來得及重建,因此充滿了混亂,能夠控制時局的,實際上還真就得是袁大頭,在辛亥革命中,南北兩派也達成協議讓袁大頭當大總統。

結果當時的宋教仁在到北京的路上被人殺了,與宋教仁關係一向很好的黃興還沒說什麼,當年在日本跟宋教仁吹鼻子瞪眼的孫中山不讓了,這不是打我們革命黨人的臉嗎?丟你老母,幹就完了。

黃興當時不太同意二次革命,因為要是能打過北洋軍,辛亥革命過程中就不必跟北洋軍議和了,再說清政府都推翻了,還鬧啥勒!

當然,相應中山先生的號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黃興還是衝了上去,結果不堪北洋軍一擊,二次革命失敗。

孫中山痛定思痛,決定建立一個絕對服從黨魁的政黨,將原來的革命黨人整合成中華革命黨(有沒有點像中華小當家的感覺),所以入黨人員,無論資格多老,貢獻多大,都必須按手印,宣誓絕對效忠孫中山。從革命願景上來說,革命是為了推翻清朝的統治,達成了,再次推翻袁世凱的專制統治,那麼,孫先生現在這是在幹什麼呢?

尤其是不管資格多老,貢獻多大,說得不就是黃興嗎?因此黃興最後沒有簽字,和孫中山分道揚鑣,不久就因為早年積勞成疾一命嗚呼了。輓聯和葬禮都挺風光的,無奈是一事無成啊!


史論縱橫


黃興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革命黨領袖,與孫中山並稱“孫黃”。因黃興重於實踐,孫中山重於理論,同盟會時期許多起義都是黃興親自指揮,所以黃興在海內外革命黨人中名氣甚大,有時甚至超過了孫中山。但辛亥革命以後黃興逐漸淡出了政治舞臺,他最後的歸宿究竟如何呢?

二次革命特別是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以後,黃興與孫中山在鬥爭策略和理念方面產生了嚴重分歧,1914年6月30日,黃興被迫離開東京前往美國,黃興此舉名義上是赴美治病,其實事實上是與孫中山分道揚鑣。

黃興到美國後,繼續從事反袁鬥爭,從未有另立山頭與孫中山競爭之意。當時黃的許多部下比如李烈鈞、陳炯明、柏文蔚、李書城等人都為黃興的遭遇鳴不平,他們發起成立了歐事研究會,欲奉黃興為領袖,與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一爭高低,但遭黃興嚴詞拒絕。

黃興(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21日)

離開了黃興的孫中山百事不順,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淪為配角,最後中華革命黨也悄悄收場。護國運動結束後,孫中山痛定思痛,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於是專門敦請黃興回國,再次共舉合作大旗。黃興不計前嫌,欣然回國與孫中山相聚,兩位革命巨人和好如初。但讓人可惜的是,此後不久黃興因病逝世,年僅42歲。

再說幾句不算題外的話,黃興一直維護、尊重孫中山的領導地位和威信,同盟會內部曾發生過多次倒孫擁黃事件,都是黃興主動安撫平息。武昌起義成功後,革命黨內醞釀中華民國首位大總統人選,許多人都傾向黃興,但最多還是黃興力排眾議,勸說黨人等待孫中山海外歸來領導新政府。實事求是地說,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黃興之功不亞於孫中山。


民國年間那些事


正好昨天去過黃興身葬地:長沙嶽麓山雲麓峰下小月亮坪,這個墓地就在麓山寺後,遠遠看去:黃興墓莊嚴肅穆,周邊蒼松翠柏,掩映其間......

在未來黃興墓地前,我並不知道,黃興的死竟是如此慘烈。事實上,歷史課本,也不會事無鉅細地講述這些。而這一切,還是我此行路上,經黃興仰慕者告知後才得知的。

黃興的一生,是為革命奔波操勞的一生。他的死,也是因為革命積勞成疾所致。

由於過度操勞,1916年10月10日,黃興就因胃出血住進了醫院。人說,世間最痛苦的是是七竅流血,黃興死時,雖未如此,但其痛苦程度應該絲毫不亞於此。

在醫院經過搶救治療了多日後,黃興繼胃出血後,又出現了多次大量吐血的症狀,與此同時,黃興的食道和胃靜脈也因屈張破裂,而出現了出血症狀。根據醫生的描述,黃興死前還出現了便血的症狀。

醫生推斷,這些症狀都與他一直所患的肝硬化有關。

1,2,3,4,5,通過上面的描述,便可知,黃興死時,身體出血的部位達到了5處。在這種情況下,眼見革命還未成功的黃興一直咬牙堅持著,對,他的求生意志很強。革命尚未成功,作為領袖的他,怎能先去。

但命運,很多時候都並不掌握在個人手中。

10月31日,在經過21天的搶救治療後,黃興終究還是在上海離世了。這一年,黃興年僅42歲。尚屬於日中的年紀!

但黃興的一生雖然短暫,卻摧殘奪目,充滿傳奇。這樣的一生,無論短長,對於生命本身來說,就已經意義非凡。

與同時代的有志之士相比,黃興最為人稱道的是他過人的眼光和遠見。

還在日本主持同盟會工作時,黃興就意識到了儲備人才的重要性。

在他的號召和組織下,當時在日本留學的陸軍士官生,就有近百人加入同盟會。這些人裡,包括李根源、李烈鈞、程潛、李書城、趙恆惕、黃郛等後來的民國風雲人物。在各省響應武昌起義的也是以這批人為主。

在回國前,他就指出了陸軍學生的出路,李書城回憶說:

“黃先生以為陸軍學生須在回國後掌握兵權,但又不可暴露革命的真面目。 ”

正是因為有他的指導,陸軍學生回國後,才將注意力放在了兵權上。也因此,這些最終掌握兵權者對黃興信任有加,這也是黃興能手握兵權的重要原因。

黃興的過人眼光和遠見,還體現在他的大格局上。

回國後,他曾發起創辦了《世界報》,希望人們以“世界之眼光為眼光、世界之生活為生活”。黃興給五個兒子分別命名:歐、中、美、球、寰,女兒的名字都有一一個“華”字。

在這些之外,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他還有著今世人難以理解的人類情懷和世界眼光。

這點,在他給教堂的題字中,就可見一斑。1912年黃興回鄉之後,為一個教堂提字,至今流傳,上書著:

“耶穌聖名,敬拜宜誠,辭尊居卑,為教世人。”

相比上面講述的這些,黃興一生,留下爭議最多的,是他與孫中山的關係。

晚清時期,黃興和孫中山同為革命領袖,兩人在能力和革命貢獻上不分伯仲。世人都說,一山不容二虎,革命也是如此。

同盟會最初的組成,是黃興領導的華興會和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

從成立之初的力量和影響上看,興會的力量及影響都較興中會為大,但黃興卻在選舉本黨總理時說:

“我提議公推孫中山先生為本黨總理,不必經過選舉手續”

此後,黃興便開始與孫中山以上下級的身份共事。據鄧家彥回憶,同盟會成立後,“克強先生(黃興)對於總理,畢恭畢敬”。

從這點結合後來黃興屢次維護孫中山地位來看,黃興與孫中山之間,雖最初是合作伙伴關係,但後期,他一直認同孫中山適合這一位子。

那麼,既如此,兩人之間何以會頻頻爆發矛盾分歧呢?

這一點,在我看來,絕不是黃興想取代孫中山,或者不滿孫中山統治。而僅僅是因為:黃興與孫中山各自理念不同。

簡單講就是:略言之,孫中山有權變,習慣隨著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改變應對策略;而黃興則更重原則。這點,從兩人討袁時的不同策略就可以看出。

此時的黃興主張通過法律途徑或許就能把袁搞臭搞倒,而中山則決心通過武力打倒袁世凱。但黃興知道,此時革命黨這邊,無論武裝實力還是經濟實力、革命力量都遠不及袁世凱,勝負不打可知,打後,果然,革命力量瓦解,於是孫、黃都亡命日本。

這次以後,孫中山並未認識到自己的決策有誤,二次組黨時,他依舊要求所有黨員聽命於他。這無疑讓黃興不滿,黃興是堅持原則的人,他雖服從孫中山的領導,但同時也堅守原則,這注定,他不會堅持“錯誤”。所以,他對孫中山此時的獨裁傾向產生了不滿。隨即,他出走美國。

而此時的孫中山,卻還在黃興出走後寫信給他說“失敗是因為黨內人心渙散”,意思是,黃興反對孫中山武力討袁導致討袁失敗。

此時的黃興並未公開表示過什麼,但他心裡肯定對這個“領導”多有不滿。他出走的目的表面看是任性之舉,實際上,卻大有希望孫中山能因他的出走有所反思的意思。但遺憾的是,孫中山似乎從未真正冷靜思考過。

這以後不久,孫中山與黃興也有會面,但不久後黃興就英年早逝了,實在可惜。

從黃興後來的種種表現看,他依舊會擁護孫中山的領導,只是,同樣地在原則性問題上,他依舊不會讓步,因為在黃興心裡:孫中山重要,但國家人民利益更重要。

歸結:孫中山與黃興的分歧,絕非少數人傳言的“為誰做領導”而引發,而僅僅是因為兩人理念的差異所致。

對於黃興而言,領導人的身份,他從未看重過,他的格局也註定他不會在乎這些。


記者李滿


說實話,辛亥革命無論時間和功勞黃興都要早要多很多。孫中山主要在有危險的時候,他就藏日本去了,危險過去了,他又回吹大炮了,所以國人稱他為大炮!

國民黨和三民主義本是宋教仁創立的,他應該已經當上總理了,前途無量,沒想到在去北京途中,遭到了暗害!隨後總理之位名正言順的給孫大炮撿個便宜!而且他掌權之後把國民黨和三民主義說成是自己的,把蔡鍔、黃興、宋教仁等人的功勞,漫漫沬沒掉,就是一字不提!

如果宋教仁不死,孫中山是永遠沒機會當上總理的。還有得很優秀的人都排在他前面!他不說成國民黨和三民主義是自己的也成不了國父!


手機用戶51154442279


我是“紅雨說歷史”,黃興是湖南長沙人,朱德總司令說“湖南人最霸氣”。確實黃興很霸氣,他和孫中山先生並稱“孫黃”,是偉大的革命家和軍事家。

黃興一身好武藝,學習成績優秀,被派到日本留學。在日本不僅學習了文化知識,根據自己的愛好學習日本現代軍事,練就了一手好槍法。

1903年,俄國要佔領我國東北地區,黃興組織抗擊俄軍,開始了他“馬背上”的軍隊生涯。

1905年,孫中山創立同盟會,黃興在過程中貢獻突出,並且在同盟會的職務,僅次於孫中山。後來,他以出色的軍事才能多次組織同盟會起義。後來,我們熟悉的黃花崗起義就是黃興的總指揮。起義雖然失敗,但是黃興聲名遠播。據說戰鬥中,黃興的食指和中指都被打斷了,他就用無名指扣動扳機,繼續殺敵。我們從孫中山先生《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可以感受到那種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崇敬。



武昌起義後,黃興擔任革命軍總司令,在湖北前線親自督戰,士兵們大受鼓舞。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黃興因為卓越的軍事才華被任命為陸軍總長。後來擔任江蘇討袁(袁世凱)總司令。


黃興在討袁失敗後經過日本,美國漂泊後,回到祖國,1916年,偉大的革命家在上海因胃出血,病逝,死的時候才46歲。


紅雨說歷史


在中國近代史上與國父孫中山並稱為“孫黃”的偉大人物,便是黃興。

1905年,31歲的黃興在日本結識39歲的孫中山,便積極與孫中山一起籌備建立同盟會,同年8月,中國革命同盟會成立,黃興便追隨孫中山一起“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那麼和孫中山一起的黃興結局是什麼?

在同盟會中,黃興是僅次於孫中山的領袖,他是一個革命家,更是一個實幹家,黃興在任執行部的庶務其間。

1905年至1911年六年裡,他領導了或親自參與了十多次大規模的起義。

其中最有名的是廣州黃花崗起義,在這次起義中黃興任總指揮,他帶領一百三十餘名敢死隊衝入兩廣總督府,總督張鳴岐狼狽而逃。

可是後來卻被北洋軍閥的李準派兵鎮壓,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黃興身先士卒雙槍出擊,兩個手指被打斷,身體負傷,無奈撤離廣州,前往香港養傷,起義宣告失敗。

黃興又是一個有大局觀的人,在武昌起義後,已經宜告光復的各省主要領導推舉為他為副元帥,代理大元帥行使職權。

當他聽到孫中山已經從日本歸國,立刻請辭,追隨孫中山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黃興任臨時政府陸軍部總長。

後來大總統被袁世凱竊取,黃興則留守南京,他興辦教育,興辦實業,想尋求一條救國救民的新道路。

然而,孫中山讓步並沒有讓中國走上真正的民主共和之路,1913年2月,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在上海遇刺。

孫中山終於明白袁世凱的狼子野心,孫中山組織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黃興看清了無論是武裝設備還是人員配置,敵我力量的懸殊太大,不想做無畏的犧牲。

不想看到革命力量因領導失誤而削弱,黃興主張在不破壞臨時約法的情況通過法制手段和平解決,不贊成武力解決問題。

但在孫中山於江西、廣州等省已經發動討伐袁世凱的行動時,黃興便在江蘇也通電全國討伐袁世凱。

宣佈獨立,然而討袁軍均被北洋軍閥打得節節敗退,最後孫中山,黃興等人只得逃亡日本。

孫中山把二次革命失利歸咎於黃興的當初的不聽從他的指揮,指責國民黨上下不同心,黨內人心渙散,對黃興多有指責。

1914年,孫中山決定建立中華革命黨,所有黨員一律按手印,通過絕對服從孫中山一人的領導。

把黨員根據入黨時間分為三六九等,然而黃興卻是一個講原則的人,不願意聽從錯誤的決策。

黃興痛恨個人獨裁,覺得和袁世凱無異,他也不支持個人崇拜,他心中只有共和體制,期待人人平等。於是拒絕按手印,也沒有加入中華革命黨,然後以治病為由出走美國。

黃興離開孫中山到美國舊金山後,不少擁護者或寫信或勸說,希望他建立新的革命組織,指引愛國志士闖出一條新的救國救民之路,可是黃興卻堅決不同意,他義正言辭地說:“領袖惟孫中山,其他不知也!”

視名利地位如糞土,一心為受苦受難的勞苦太眾求解放,尋找機會救民眾於水火。

在美國的日子裡,黃興仍然心繫中國的民族復興大業,1915年,袁世凱稱帝,他立刻命令兒子黃一歐回國參加反袁稱帝活動。

在美國華人華僑中奔走呼告宣傳反袁活動,還在美國大力籌措資金支持國內的討袁活動,當孫中山提出護國運動,他又為護國軍提供軍餉,寄回一箱箱的銀元,全力支持前線的護國運動。

黃興還寫信給張謇,唐紹儀等人動員他們反對袁世凱稱帝,進行護國運動。當時還向北方劉揆一等發去密令,支持南方各省的反袁護國行動。

多次打電報和孫中山商討護國大事。

1916年,當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去世,黃興高興地從美回到祖國懷抱,7月再次見到闊別多年的孫中山,又一次攜手並肩作戰。

然而正當中年的黃興準備二次成為孫中山的左膀右臂時,他的身體出現了危險的信號,1916年10月,黃興因多年被革命事業嘔心瀝血,積勞成疾。

因食道和胃靜脈脹裂了,出現大量吐血,住進了上海醫院,檢查出患胃出血,還有肝硬化,經過21天的治療,終因醫治無效。

42歲的黃興,心臟停止了跳動,永遠告別了他奮鬥的一生的革命事業,永遠離開了他眷戀的人間。

10月31日,孫中山親自發出訃告電文,稱:“民國柱石,遽然傾壞,顧瞻前途,感慟無極。”悲痛之情溢於言表,又親自為黃興舉行葬禮。

1917年4月,國民黨以國葬之禮,把黃興埋葬在長沙嶽麓山小月亮坪,也算是魂歸故里了!

就這樣一位革命先驅,民國開國元勳,因為革命透支身體,最終被病魔奪去了生命,他的一生不管是在孫中山身邊還是離開孫中山以後都堅守著一個原則:只要是對中國革命有利的事就腳踏實地地去幹!

用章太炎先生的輓聯總結黃興的一生正合適:“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說實話,相比於孫中山,我個人更加感冒於黃興。


(左黃興、右孫文)

雖然孫中山先生棄醫從政建立了中華民國這份勇略與偉業令人欽佩,但是比起革命所需要的實幹他的能力在無數次革命的實踐中與黃興比還是有點相形見絀。並非詆譭,革命就得各司其職,相形互補。

世人都知道有中華民國大總統孫文,卻不知道無怨無悔在他背後默默扶持他的黃興,或者說有意無意的忽略。

其實,打從最早期的同盟會開始,黃興的地位便不在孫中山之下,那時候的同盟會主要由興中會和華興會組成,孫中山固然為興中會領導人,而黃興更是華興會巨擘,可以說同盟會最終能夠成功與華興會黃興的領導有直接關係。

我們知道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得益於兩方面:黃興浴血奮戰;而孫中山先生則是在外國籌款,並且最終卻只是帶了一腔革命熱血回來。國內真正流血的革命大多數的戰役還是黃興領導的,但是黃興先生視革命事業與中華四萬萬同胞幸福與前途高於一切,並不居功自傲,即便後來與孫中山先生有過分歧,乃至當時競選大總統時期不少人擁護他,他也力排眾議輔助孫中山,這份不以私利亂大局的精神令人欽佩。


(中華民國建立)

後來,孫中山先生欲對袁世凱虛位以待以加速革命成功,但是黃興識破了袁世凱的狼子野心而與孫中山先生意見相左。

最終在孫中山先生一意孤行下革命勝利果實還是不幸地被袁世凱竊取,黃興與孫中山被迫逃亡日本躲避袁世凱追殺。此時兩人矛盾爆發,黃興以治病為由,被迫從東京去往美國。

不久孫中山先生領導了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此時在美國的黃興雖然不同意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卻仍舊與孫文招相呼應在美國替革命籌措軍資與援助,絲毫沒有另起爐灶的意思。

那時候他昔日部下如陳炯明、李烈均等不止一次為他抱不平紛紛建議其成立歐事委員會另起爐灶均被其嚴厲喝斥否決。

顯然,沒有了黃興的二次革命失敗了,倒是蔡鍔將軍的後來的護國運動收效頗豐。


(左起:袁世凱、孫中山、黃興、蔣介石)

護國運動後,痛定思痛的孫中山先生電邀黃興回國再商大事,黃興不計前嫌欣然往之。只是此時次確實不歸路,黃興先生因為長期革命落下的胃病與肝病突然爆發,最終在1916年10月21日無情剝奪了他的生命。

革命事業未竟而巨擘傾倒,悲哉、惜哉,章太炎先生輓聯“

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對其一生事業蓋棺定論。

顯然,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失去了黃興先生的革命道路並沒有走太遠。


不書公子


孫中山要改組國民黨,而國民黨前身是同盟會,都是一幫黑道人士,孫中山想要去除這幫黑道,重新建立一個正規黨派,而黃興是這些江湖幫派的領袖,兩人理念不合,黃興認為孫中山在國外籌錢,不知道自己跟這幫弟兄們在前線革命多麼艱苦,而孫中山認為自己辛辛苦苦在國外籌來的錢,卻遭在了這幫不正規人士手裡,最後兩人分道揚鑣。


途有二寧


黃興是辛亥革命時期的先驅和領袖,與孫中山並稱“孫黃”。然而,作為中國民國的重要創建者之一,在中華民國建立後孫中山繼續活躍於政治舞臺上,但是黃興卻似乎銷聲匿跡了。那麼,他到底去了哪裡,發生了什麼呢?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黃興與10月28日趕到武漢,作為革命軍戰時的總司令。他率領革命軍在前線與清軍鏖戰,浴血奮戰,為各省獨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1911年12月,黃興被推舉為副元帥並代行大元帥職權。12月23日,孫中山回國,黃興發表聲明:“孫中山為同盟會的總理,在他回國後,自己不再代表同盟會,並且指出太平天國幾個領袖因互相爭權奪利,最終失敗,我們要引以為戒。”大公無私,令人欽佩!

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黃興擔任陸軍總長。後來,在袁世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黃興被免去陸軍總長一職,另任為無實權的參謀總長。黃興辭不就任,隨後被袁世凱任命為南京留守府留守,解散革命軍,並且辦理一些政府事務。緊接著,被袁世凱排擠的黃興,開始發展實業和教育事業,企圖實業救國。



1913年,發生了袁世凱刺殺宋教仁案。隨即孫中山發動了二次革命,黃興被推舉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但二次革命很快就以失敗告終,孫中山、黃興等人再一次流亡日本。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他要求黨員入黨時按指印,並且宣誓服從孫中山的命令。黃興同孫意見不合,拒絕加入。1914年7月,他抵達美國,在美國他不僅籌款支持革命,而且還發起了抵制袁世凱向美國借款的運動。

1915年,袁世凱稱帝,黃興為護國戰爭多方奔走,更是借了500萬日元支援革命。1916年7月,黃興回到上海,並且同孫中山恢復了往日的親密關係。但由於他長期未革命事業奔波,積勞成疾,於1916年10月31日,因是到與胃靜脈曲張破裂初學在上海去世,時年42歲。1917年4月15日,黃興國葬於長沙雲麓山下小月亮畔。章太炎輓聯:“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密探零零發


1916年10月10日,時年42歲的黃興老胃病復發——胃出血。

確實是老毛病了,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期間,就患過;1914年和孫大哥鬧崩,賭氣旅美,期間又患過,幸虧醫治得法,才保住了命,但也是經六月之久,才得以康復。這才兩年,這病又氣勢兇兇地來了。

英雄得這種病,跟長期的革命生涯、生活無規律,也有一定的關係吧。

黃興號厪午、慶午、克強等,湖南長沙人,妥妥的湖南小蠻子。

小蠻子從小喜武不喜文,偏愛玩打仗遊戲。進了兩湖書院,也是光喜歡體操之類。1899年,被張之洞派送赴日本考察教育。學界一般喜歡調侃張總督——大清王朝的掘墓人大都是老張同志給扶持出來的,巴巴的從各地選拔人才讓他們去日本深造,卻大都造成了雄糾糾氣昂昂的革命黨,一門心思要埋葬大清王朝。黃興自然也不例外。第二年回來就成了妥妥的革命黨,認定中國非革命不可。

張之洞深怕黃興不夠革命似的,1902年又選派他赴日留學。當時日本針對清國,開辦了諸多長短不一的速成性質的野雞大學。黃興入讀的是宏文學院速成師範科,八個月即可畢業。按張之洞的設計,學成回國後叫他們充任各學堂的師資呢。1903年,黃興倒是學成歸國了,但是,卻是實質的革命黨了,每天不是研究炸彈暗殺,就是在兩湖書院忽悠革命,終被驅逐出境,於是回湖南長沙,繼續宣傳革命,並組織華興會,全國鋪攤子。1904年11月,因萬福華在上海謀刺前廣西巡撫王之春一案牽連,黃舉與諸多同人一道被捕入獄。據同人蘇鵬回憶,黃舉在獄中的表現太萌了:“各人給一冰鐵盂,以供餐粥。其盂不知經幾何歲月,外作灰黝色,若在獄外,見之當作三日嘔。同人等皆面面相覷,不肯食。惟慶午視作尋常,捧之大喝大嚼。慶午食量本宏,罄一盂,問他人曰:‘君等不食乎?’又罄一盂,連舉三盂。餘人見之,皆破顏為笑曰:‘慶午真可人也。’”

慶午就是黃興。活脫脫的湖南小蠻子。我都快笑岔氣了。不過,黃興的胃出血老病,老是讓我懷疑跟監獄裡那三盂冰飯脫不了的干係,或者說,革命同志根本不講究飯食,且飢一頓飽一頓的,才落下的病根兒。之後獲釋出獄,黃興避走日本,從此成為專職革命家。

1905年7月,經宮崎寅藏介紹,黃興與孫中山初次相見,雙方一見鍾情,一拍即合。

1905年8月,同盟會在東京舉行成立大會,到會者約百人。黃興宣讀章程草案,經大會討論修改通過。章程規定,東京為同盟會本部所在地;總理之下,本部設執行、評議、司法三部。選舉前,黃興即提議:“公推孫中山先生為本黨總理,不必經過選舉手續。”會員均舉手贊成。執行部為本部主體,由總理指定黃興為執行部庶務,實際相當於協理,總理缺席時,有全權主持會務。從此,黃興成了孫老大的親密戰友。

起初,親們也算合作愉快。據同盟會成員鄧家彥的回憶,克強先生對於總理,必恭必敬,亦步亦趨。黃興如此作派,除了性格上的原因,應該跟他的思想認識也有關。黃興認為太平天國的不幸在於他們兄弟之間有私心,互爭權勢,自相殘殺,以致攻敗垂成。所以自己革命時就特別注意這個。問題是人家孫大哥不注意呀,所以,黃興的病應該還有一個原因,孫大哥給氣的。

1912年臨時政府期間,作為陸軍總長的他,累得胃出血了;1914年,跟孫老大鬧彆扭,老大這個時候走火入魔了,要組建中華革命黨。他的意思,別人都是假革命,就自己是真革命;凡聽我的,就是真革命,凡不聽我的,都是假革命;我能當了家,這黨才是真黨,我不當家,這黨就是假黨;革命期間,他黨不得存在,天地間,就咱一個黨:黨中所有高級幹部不由選舉產生,由我指派;黨員分級,革命成功後,按級分政治紅包;非黨員,公民資格大大地沒有。那啥,大家聽懂了沒?聽懂了請立約宣誓,加蓋指模,聲明不惜犧牲,就忠於孫先生一人……嚇死黃興了,老大你這是幹嘛呢?老大的小夥伴一看老二不服,就紛紛給老二造謠,說他在日本建有豪宅啥的,氣得黃興差點吐血。老大也討厭死他了,寫信給他說: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為大家都不聽我的,這樣吧,兄弟請再給我一次機會,為期兩年,我幹不成了你再幹。現在呢,你先靜養兩年。從此咱倆只有私誼,公事就不談了呵。於是我們能看到的是,1914年6月22日,中華革命黨召開第一次大會,孫中山任總理;6月30日,黃興就離開日本,去美國驢游去了。雖然地理上隔開了,但兩人因為性格與理念問題,依然衝突不斷,當然,由於共同的敵人袁世凱的存在,兩個還是同一條戰線。1916年4月,孫大哥發電,弟,你回來吧,咱哥倆還得一塊討袁呢。於是黃興途經日本,7月抵上海。問題是,袁世凱雖然死了,但這些搗亂俠接不好盤呀,還是搞得亂糟糟的。黃興也終於給累得,走到生命的盡頭了。

10月10日這次發病,來勢兇兇。黃興吐血數盂,昏厥過去了。經延德醫醫治後,拒絕應酬,臥床修養。但10月31日還是撒手西去,週歲42歲。妥妥的天不假英年,可惜死了。

更可惜的是,死後還出現遺囑糾紛案。黎大總統派何成濬來探視過黃興,結果有何成濬拍發給大總統黎元洪兩封電報,第二封電報上,有自知自己不起,即呼成濬到床頭,非常時期,給你推薦幾個人才吧,他們是李書城、陳嘉會、張孝準、徐少秋、耿覲文云云。結果引起另外一些人懷疑,寫信質問黃興長子黃一歐:二十年來,與你爹出生入死的革命志士何其多,先生臨死前,咋就推薦這幾個寄生蟲呢?黃一歐說,那時候有難言之隱,不好說。六十多年後寫回憶錄,才交待出來,都是他“先繼母”徐宗漢的胞弟徐少秋搗的鬼。

看見“先繼母”別詫怪。我也詫怪過,但已給你們破案。黃興居然一妻一妾:17歲時在家鄉與廖淡如結婚;廣州起義那年遇上了徐宗漢,兩人假扮夫妻,結果弄假成真了。按理說,繼母就是繼承,前仆後繼的意思,就是前妻死了,才娶的後者。不是,妥妥的妻妾並列。一歐說“先君”的安葬事務,都是由別人主持的,“先母、先繼母和我都沒有操一點心。”所以一歐應該叫二孃才對。先繼母容易引起誤會。更妙的是,這一對妻妾還前後腳地,一個在1916年的10月26日,一個在1917年的1月18日,各給黃興生了一個兒子。

這個妾小舅子呢,一直跟著黃興來死,黃興一死,痛感沒了靠山,所以弄了幾個老革命,再把自己的名字編入其中,然後就以何成濬的名義,給大總統發了黃興臨終前給大總統推薦人才的電報……笑死我了,革命尚未成功,舅子粘光先行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