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的精隨是什麼?

張笑笑正能量


道德經講述了對於萬事萬物的認知以及如何提升自身德行。

一陰一陽謂之道,道是指萬事萬物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都有經歷六個階段,在六個階段中,又經歷三種狀態,在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機緣下,有的時候過程會快一些,有的就會慢一些,因此在人生髮展過程中要時刻自己創造並抓住機緣,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德:無為、無私、清心寡慾、戒除貪念。


王鵬睿院長講慧門術數


《道德經》五千言,已經很精華了,如果再要在精華上提煉精髓,那麼,《道德經》的精髓,無非就是三點:

一、辯證法——關於方法

《道德經》最奇妙的一點,就是他的辯證法,看待任何事情,處理任何事情,都要用辯證法。而《道德經》的辯證法至少告訴我們以下幾點:

1.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是對立的。陰陽、彼此、內外,物我、得失、成功失敗、榮辱、貴賤、為與無為、男女、教學、……如第一章的“道”和“可道”、“名“與“可名”、“無”和“有”。而二元的對立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反者道之動”。可以說,事物對立是絕對的。

2.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又是相互依存的。事物的對立是絕對的,同時,事物的相互依存也是客觀的,也是絕對的。《道德經》第二章講:“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不立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立了一物,必有另一物與之對應存在。

3.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又是相互轉化的。萬事萬物的對立,是發展的起點,萬事萬物的發展的過程。萬事萬物相互轉化,是發展的最終結果。世界之所以不斷變化發展,就是萬事萬物在不斷的相互轉化。

二、管理學——關於過程

管理學也可以說是統籌學,也可以說是謀術,老子是最講究謀的,要深謀遠慮,謀術還要分陰謀陽謀。用管理學的話說,管理需要從長計議,必須有明文的政策,和暗中的人心。

1.管理好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有利因素怎麼處理,不利因素怎麼處理,處理好了,都有用,處理不好,都沒用。“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處理好了,壞事變好事處理不好,好事變壞事。

2.管理好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用辯證法三原則,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永遠是對立的、統一的和相互轉化的。所以要學會“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必以身後之”,要做到“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最後才能達到"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才是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含義。直取利益,把自己利益與他人利益對立起來的人,得不到最大利益。

3.管理好現在和將來。"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所有的將來,都是現在的積累。將來不是一個結果,將來現在的延續,如果現在不努力不珍惜,將來就不存在。

三、成功學——關於目的

有人說,《道德經》不講成功,因為《道德經》講“無為”。這種望文生義得理解,真是害人害己。

世界上一切書籍,一切知識,都是在談成功,都是未成功而準備。《道德經》例外。

只是,到底什麼是成功,成功的方法是什麼,怎麼衡量成功,說法不一樣。《道德經》的成功學,精髓在以下三方面。

1.成功不是成就自己,而是成就他人。“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成功的途徑是付出,不是索取。“ 萬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3.成功的衡量標準是低成本零傷害沒有副作用。“夫唯不爭,故無尤。”不傷害到他人,不給自己帶來副作用,不要以生命為代價換取任何東西。“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道德經》是能者強者聖人講的,他不是弱者思維。他需要人站在天地的高度看問題。所以他的辯證法、管理學、成功學是其與眾不同的精髓。






楊遠義—佛伶


《道德經》五千字,最終歸到人。在從人的生理,心理,思維,道德,等方面,從根本上解決人的問題。人得了道,與道合一,才能成為一個有益於社會和他人的人。我從三個角度分析一下:

第一:道德經的核心無疑是“道”。大道無形無相無情,卻能生一,生二,生三,生萬物。運行日月。道生萬物,卻不自恃自彰。人應該頓悟道,效法道,不居功自傲,功成不居。

第二:反者道之動。任何事物都在向相反的方向運動,福禍相依,難易相成,居安思危,益之則損。人也一樣,不能得意忘形,應順應事物發展,自然而然。

第三:虛無是大道的本體常態。自然是大道運化萬物的過程。清淨者無中生有,靜中生動。無為是大道的性能,自然功用,依規律行事。樸素也是道的屬性。柔弱不爭,不爭而爭,無為而無不為。





自哲學


在上一期,居士我分析了《道德經》的核心概念——道。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就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那麼《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呢?

其實《道德經》五千餘言,言簡意賅,無一廢字,已經是老子哲學、道家哲學的精髓了。如果非要從《道德經》中再提煉出精髓,我認為是兩個字:“”和“”。

在《道德經》中,無是道的別稱。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章)萬物是由道創生的,老子在此處又說萬物生於無,可見無=道。這個“無”不是指什麼都沒有,而是說道無形無相,沒有具體的屬性。《道德經》中說: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也就是是,道這種東西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沒有形狀,好像是沒有東西一樣。

道沒有形狀,因為有形狀的東西都是在特定時空中的具體之物,有生滅變化。而

道是恆常存在的,不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都是無限的,所以沒有形狀。

道是天地間萬事萬物的本原與本體,一切事物都是從道中創生的,所以道不能有任何具體的性質。因為具體的性質總是相對的,冷暖、明暗、大小、長短……如果道有具體的屬性,就不能生成與之相反的屬性了。如果道是冷的,就生不出暖,道是明的,就生不出暗……因此道沒有具體的形狀與性質,被老子稱為“無”

萬物以道為本,也就是以無為本。以無為本的意思是:萬物的生長、發育沒有特定的目的,也不憑藉外在的力量,而是順應著各自的本性,自然而然。而人也要順應萬物的自然屬性去做事,不妄為,不強求,這就是“無為”。可見老子說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

《道德經》說:“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很多人望文生義,以為老子是個陰謀家,要人表面上無為,背地裡無所不為,其實並非如此。這句話的真意是:不妄為,順應自然規律去做事,所有的事情都會自然成就。“無為”是因,“無不為”是果。

老子哲學還特別重視“”。世界上每一種性質都有其對立面,如有無、難易、長短、高下等等。這些性質相互對立,卻都是從道中產生的,因此它們相互成就,不可分離,如果離開其中一方,就不會有另一方了。

比如我們說某物高,是因為有矮的東西和它相對,所以沒有矮就沒有高。因此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二章)同時每一種性質又會向其對立面轉化,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五十八章),禍與福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

所以《道德經》特別重視對立面的作用,認為如果能從反面考慮問題,產生的作用會勝過僅僅從正面考慮問題。

具體而言,世上每個人都爭強好勝,想向上爬,所謂“人往高處走”,這就是隻看到正面。老子認為,具有最高道德的人會像水一樣,因為“水往低處流”。世人爭強好勝,學道的人就要柔弱不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二十二章)。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夢露居士讀國學


泛泛道德二字,出自道德經,卻是需要我們去正本清源的兩個字。

道——這個字在甲骨文中的類象,是在描述一個首領在路口中若有所思。

德——在路口中的眼睛。如果把眼睛比作“明”來理解,我想是不是可以解釋為人在路口中若有所思後恍然大悟。

那麼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思考“道”是可以啟發人的思維,是形成“德”的條件。?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把道德經元章與我個人的解釋供上: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釋:

個體所用語言描述的道,都不是恆常久遠之道,因為物隨時遷,所以名詞形容的事物不能完全等同於所要描述之物的全部。無,說的是宇宙萬物的開始,有,說的是宇宙能量轉化成物質顯現出來而孕化萬物。所以常無之道,是我們所看不到,卻又能感受到奧妙之道。而常有之道,是我們所能看到顯現出來的事物,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有”的變動軌跡,從而發覺“無”的端倪。這兩種道同時存在,互相轉換,幽深玄妙!


人受於天地之養,天地被自然所囚,整個宇宙大部分體積被空“無”所充斥。。。

小編認為道德經是在講述一種力量,可以啟發深度思維的力量,它推動時間運動,物質轉換。

老子通過對道的描述,從而讓人們瞭解或感受這種空無的力量。這種力量,會通八方,融貫宇內。是時間的前後,和空間的大小之中皆存在的力量,甚至存在於方方面面,人類的人事,哲學,數學,邏輯中都在普遍欲以闡釋或揭示的力量。

道的特徵為:

1,道不顯象為空無,無光無色無物。所有真空環境中都存在的能量。為大道,為總源頭,為宇宙的基與因。

2,道顯象了的表現為,事物的運動軌跡,運轉道理,為物道,為有,它孕育萬物。

3,空無與物道可以相互轉換,而空無是物道的根基,物道使空無存在意義。

4,物道,顯象之道的運轉道理,是我們瞭解空無的力量的窗口。可以使人揣摩到大道,空無之道的奧妙。

5,大道之性情,為自然,為必然。就像宇宙大爆炸開始了,就意味它正在走向毀滅。理解了這個就明白了所有的道的大方向,因果關係是自然而然的必然,其因化果只是時間問題。

三才思想“天地人”貫穿華夏的人文思想體系。我們客觀的看待事物,同樣也會考慮到人的行為的主觀呈現,也會成為客觀的一部分。人的行為無法改變大道,但也在不斷的改變我們可以看得到的大乾坤中的小世界。

由於每個個體認知有所不同,所以人類內部常常沒有統一意見。認知不同就會引發局部,小規模,以及大規模的諍訟。由於人類自身的這一矛盾性的存在,導致人類不具備整體協調能力,

所以我們改變自然的能力有限。

當讀者瞭解至此,老子的主張就來了,他認為人應該順從大道的自然性。謹慎認知和運用我們的能力,熟知人的好上,好廣,好高,好善,好多,好美性等等諸多性情是促使我們進步的源泉,同時也是滋生與它們相反事物的根基。

故而很多時候我們無法認知我們的行為是否具備疏導“道”的條件,這時,我們攜帶的變數就會使我們自己產生無妄之災。所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是也。講到這裡,讀者們也許可以明白為什麼老子說自己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老子的教導主張行不言之教,就可以理解什麼叫做自然而然,道法自然,什麼叫虛懷若谷,什麼是無為而治等諸多道理。

至哉五千言,老子先是客觀的描述了道的本源為無,而後他的哲學通通與“無”有關。首尾呼應,妙不可言。那是否可以理解為道德經的精髓就是在講述

空無的力量?

喜歡點關注。


朝昂先生


一、順其自然。科學的本質是什麼?是正確的認識規律,正確的使用規律,改造世界。規律面前人人平等。順應者改造世界,創造世界,設計世界,取得成功;違背者自然淘汰,必然失敗。

二、大道至簡。是認識的最高境界。世界的表現形形色色、千差萬別,十分複雜。但基本規律是非常簡單的。透過繁茂蕪雜的大千世界,把握最簡單的方法,才是最上乘的境界。比如,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切社會現象高度複雜的社會形態,如何一次性變為最簡單,只有極少數人可以做到。你敢想嗎?天天研究《道德經》《易經》的書呆子們?不要看振振有詞,理論一套一套的,假的,娛樂了幾千年了。



一葉扁舟l


《道德經》又名《老子》,李耳所著,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是一部有名的奇書。

個人愚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就是《道德經》的精髓。一句話概括萬事萬物的發展運行,變幻莫測。一曰道法自然,二曰無為而治,兩者高度統一。同時,老子始終強調一切順應天意,順其自然,謀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這種樸實無華的哲學思想是和儒家哲學思想格格不入的。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哲學思想,過分強調禮儀、善良與忍耐,強調以德治國。在老子看來,虛偽而又虛假,華而不實。以德治國的基礎是要建立在人人自律的道德基礎之上的,人人都要德行高尚,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時也是唯心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而老子的哲學觀念更多的是客觀唯物主義思想。


老杜遊學


老子的《道德經》包含了世界觀,方法論,認識論,人生觀,軍事軍,辯證法等。

其精髓是世界觀,認識論和辯證法。

世界觀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人類萬物和宇宙並非上帝創造,而是源自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認識論是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知,不知,上。不知,知,下。鄙人對老子認識論的領悟,是我個人唯一的過人之處。在2013年高考作文(天津卷)——《不知而知之》一文中有詳盡解析。大家可以關注我,以後我會把此文發到今日頭條。

辯證法有對立統一規律和柔弱勝剛強。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是對老子辯證法的高度概括。


楊朱學派


精髓在易!表在日月,意在日月方外。

日月可觀陰陽,辰星可悟太極,萬物可察古今春秋與往來。

一時一刻,半人半馬。一首四肢五行全,一星東西南北分。南辰北斗,陰陽相安。日下月上,晝夜自成。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今日復今日,今日必將去。動變不盡,時空異處?天空無物而寬廣,心如止水而泰康。地有山川河海,人有血脈肉靈。均在流通不止,晝夜未盡?





三月二十


一個道字了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