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一市民22年收藏古农具2万余件!

福清一市民22年收藏古农具2万余件!

福清网

提供最鲜活的福清资讯,记录最有温度的福清生活

福清一市民22年收藏古农具2万余件!
福清一市民22年收藏古农具2万余件!

古时纺纱织布的机器、保存蜂蜜的木桶、喷水灭火的筒唧、碾米去壳的土砻……走进黄海恩的家,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农具摆满了整个屋子,这些雕刻着时光烙印的农具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细数22载的收藏岁月,黄海恩风雨无阻,四处奔走,锲而不舍地网罗各种“古董”农具。说起收藏古农具一事,黄海恩身边的朋友都称他是“玩物丧志”、“丧心病狂”。可黄海恩却笑着告诉记者:

“这些古农具刻录着祖辈们的勤劳与智慧,我收藏这些农具、学习传统工艺的目的很简单,只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历史,尊重历史,让更多孩子能从小学会吃苦耐劳、勤奋上进。”

福清一市民22年收藏古农具2万余件!福清一市民22年收藏古农具2万余件!

收藏“古董”农具 留住历史记忆

福清一市民22年收藏古农具2万余件!

黄海恩家住福清市石竹街道高仑村,出生农村家庭的他从小就对“古董”农具十分痴迷。19岁时,黄海恩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常问身边的孩子,‘你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吗’,大多孩子给出的答案是‘超市买的’。很显然,他们对于农作物的生产、制作流程一无所知。”黄海恩感慨地说,

为了给后代寻找并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祖辈们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这些古农具便是对历史最好的见证。可现在,这些曾经为创造美好生活做出重大贡献的生产、生活用具正逐渐被人们淡忘。

一想到这,黄海恩就更加坚定收藏古农具的想法。22年来,他奔波于福州的各个农村中,走村串户地搜集旧农具,学习传统工艺。让黄海恩印象深刻的是,10余年前,他曾为了一件藏品往返一都镇不下50次。

黄海恩告诉记者,当时他只有一辆摩托车,来回一都镇一趟需要3个多小时,“但是没办法呀,一都镇一户郑姓村民家中的‘古董’榨油机保存完好,实在太吸引我了”。可让黄海恩感到沮丧的是,那户人家宁愿将榨油机弃置在一旁,也不愿将其转让出去。想到榨油机放置着会慢慢腐坏,黄海恩心急如焚,隔三差五地骑着摩托到该户农民家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示自己收藏古农具的决心。

皇天不负苦心人,在来回奔波了50余次后,黄海恩终于从该户村民手中购得“古董”榨油机,并学得相关工艺。

福清一市民22年收藏古农具2万余件!

旧时的织布机

学习传统工艺 将建设“农耕文化展览馆”

“这是打油机,它利用杠杆原理,通过撞击油槽上放置的码子产生压力,然后将菜油挤出来。”“这种比较短的镰刀多用于割取水稻,至于这稍微长点的镰刀,人们常用它来削甘蔗皮”……听着黄海恩的介绍,看着一件件藏品,记者眼前不由浮现出一幅幅农民辛勤劳作的画面。

黄海恩告诉记者,在收藏“古董”农具时,他更加看中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如果只是为了收藏而收藏,那藏品就只会成为一种摆设。所以,只有传承传统工艺,才能将祖辈们的智慧更好地展现于市民”

可随着藏品数量逐渐增多,黄海恩的烦恼也接踵而至:许多农具器械的占地面积大,该如何妥善安置?安置都成问题,他又该如何将农具中的“奥秘”展示给市民呢?

值得庆幸的是,在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下,黄海恩目前正着手建设福清市农耕文化展览馆一事。“展览馆建成后,2万余件的古农具便有个栖身之所了。到时,我们也能通过操作古农具来全面展现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精髓,让市民在馆内一览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黄海恩笑着憧憬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