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山縣小水電綠色發展轉型記


興山縣小水電綠色發展轉型記


(興山縣城全景)

原標題:借地發展 治水興山——湖北興山縣綠色發展轉型記

興山縣是鄂西山區縣、三峽庫區縣和老區貧困縣,縣內大小山頭3580座,溪河156條。上世紀70年代,興山立足縣情,打造了小水電和磷化工兩大支柱產業。進入新時代,化工圍江和小水電過度開發造成的環境問題已成為當前興山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矛盾。

“作為長江經濟帶上的山區縣,我們正在探索一條綠色發展之路。”湖北興山縣委書記汪小波認為,興山正趕上長江經濟帶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機遇,要突出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兩大重點,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在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飛地經濟協同發展等方面走向全省前列。

生態修復 共抓保護

隨著廠房機電設備被逐一拆除,位於長江支流香溪河流域的湖北興山耿家河水電站終結了它生產發電49年的使命。工人師傅們依依不捨地拆卸發電機組等設備。這意味著香溪河流域內的耿家河、臥佛山兩座小水電站從此退出歷史舞臺。這是三峽庫區修復長江生態的重要一步。

站長吳廣頗為傷感地說:“哎,電站沒有了。但對於下游群眾來說是件好事,他們從今往後再也不會為用水犯愁了。”

興山縣水資源豐富,水能蘊藏量32萬千瓦,上世紀70年代,當地按照“水電起步、礦山突破、林果特開花”的思路,拉開了小水電開發的序幕。星羅棋佈的小水電雖然改善了山區人民生產生活條件,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但現在看來,也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系統。

“興山縣對待小水電的態度,符合水利部提出的‘關、轉、改’的措施。”國際小水電中心主任程夏蕾解釋說。從去年初開始,興山縣就對全縣小水電採取了分類管理措施,對擬關停電站進行評估,列出清單;對全縣80座引水式電站採取工程措施,保證10%-30%的生態流量洩放,同時在河道內建設生態堤壩,並全面禁止在河道採砂;關閉流域範圍內50頭以上畜禽養殖場。去年底,興山縣集中開工“河流生態修復、景區生態開發、城鎮汙水處理、碼頭環保防塵”等十大生態修復項目,總投資17.2億元,計劃3年內完成。


興山縣小水電綠色發展轉型記


(香溪河生態壩)

今年上半年,縣裡還啟動了汙水處理廠提標升級改造項目,建成了平邑口工業園區汙水處理廠,完成了劉草坡化工廠汙水處理深度治理等項目;加快了香溪河綠色廊道景觀建設進度,已完成人工造林3700畝,封山育林5000畝;強化了施工、道路、港口、碼頭和工業物料堆場揚塵治理,城區環境空氣質量位居全市第一。這些舉措都是十大生態修復項目正式開建的前奏。

“興山是三峽庫區水土保持功能區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生態屏障,貫穿全境的長江一級支流香溪河作為興山的母親河,其生態大保護尤為重要。我們必須把流域生態修復好,確保一河清水入峽江。”汪小波告訴記者,下一步還將關停一批影響香溪河生態修復的小水電站。保護長江母親河是大事,是造福子孫後代的事,必須實行流域整體聯動、系統推進,目前興山縣正在謀劃與神農架、保康、房縣等周邊地區開展區域協作和生態聯動,推動流域共治,確保一河清水匯峽江。

飛地經濟 躍出大山

“找遍全縣,沒有一塊連片百畝的平地;客商下了飛機,要顛簸4個小時到興山。”興山縣骨幹企業興發集團總經理易行國回憶過去的情形時說,山區縣的工業經濟基礎設施薄弱,吸引投資曾經很不容易。2004年,在宜昌市和猇亭區的支持下,以興發集團收購原宜昌中磷化工為契機,興山在宜昌開發區猇亭工業園“借地”500畝,建起宜昌精細化工園。


興山縣小水電綠色發展轉型記


(猇亭工業園)

“跳出興山、發展興山”,困難迎刃而解。興發集團在猇亭工業園以商招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紛紛集聚,生產成本大幅下降;隨著產業鏈的擴展,工業園從最初的500畝擴大到4000畝;如今,全集團已有1800多名本科及以上學歷員工,其中70%集中在猇亭工業園。如今,興發集團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六偏磷酸鈉和中國最大的三聚磷酸鈉生產企業。

興發集團的案例是興山縣打造全省“飛地經濟”示範縣的縮影。山區縣發展與保護的矛盾非常突出,飛地經濟是破解矛盾的有效方法。興山堅持縣內發展與“飛地經濟”兩手抓,縣內按照“轉型、提標、升級”的要求改造現有園區,加快發展碳基硅基新材料產業,鼓勵支持鄉鎮招商項目落戶園區,不搞“遍地開花”,不搞“村村冒煙”,減輕了縣內生態環保壓力。縣外在宜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通過縣屬國有企業興發集團牽頭,與兄弟縣市借地借力,按照“共建共享、協同發展”的原則,先後建設了10平方公里的“飛地經濟”工業園區,有力支撐了縣內大保護。

文旅融合 農興民富

昭君故里,香溪河畔,一個曾叫“陳家灣”的移民村悄悄變了臉,成為了昭君別院。沿路在村裡逛一圈,路過不同形態的民宿,看看千年古史的古井,對著大榕樹許個願,再去逛逛百年老宅。累了,去有落地玻璃的奶茶店或者老宅改造的茶書吧歇歇腳,再順著木質步道往山上爬,摘摘路邊的柑橘,直到爬到山頂,在昭君歇過腳的昭君臺上,遠眺香溪河畔的興山美景。如今,小村不僅告別了髒亂差,還成為年接待28萬人次的旅遊村。


興山縣小水電綠色發展轉型記


昭君別院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是湖北省首家鄉村旅遊合作社,成立於2015年,由昭君別院88位農民組成。陳學新是合作社理事長,也是昭君別院旅遊帶頭人。他介紹,村民以現金、房屋、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統一規劃、改造、裝修、經營、服務和結算。同時,打造不同旅遊業態,可以由房屋所有人自己經營,也可以交給合作社請人經營。社員可在合作社工作,領取工資。年底,合作社利潤分紅,利潤50%留作繼續發展資金,30%作為社員分紅,20%用於村裡的集體經濟和幫扶貧困戶。

昭君別院的旅遊模式,為村裡傳統農業帶來了新變化。村裡家家戶戶都種柑橘,通過陳學新打造的電商平臺,網上最高賣到每斤8元左右。目前,昭君別院已改造120多戶民居,打造出“美食一條街、電商一條街、民俗一條街、農特產一條街”。這個不賣門票的村落,依靠美食、民宿、農副產品等,將鄉村遊變為鄉村經濟。

“如今的興山縣,綠色生態有機農業生產體系初步建立,精品果園、高效茶園、標準菜園、生態藥園等高標準產業基地遍地開花,環保生態養殖模式興起,昭君白茶、薄殼核桃、興山臍橙供不應求。農村電商加快發展,大山深處也能一窺天下。農旅實現深度融合,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成為興山富農增收的搖錢樹。”興山縣縣長曹宏偉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