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些三農創作者愛拍一些趕集的視頻,你喜歡趕農村的大集嗎?為什麼?

養殖龍哥


他們拍集市視頻,經處理很受歡迎。這說明了人們對農村集市的依賴和留戀。



農村大集可以說是農村人的樂園,和萬花筒一樣,包羅萬象,貫穿農人的生產,吃的,穿的,用的等。一般集市有牲畜市場,豬,馬,牛,羊,等。木材棉花交易,糧油交易,服裝布料交易,農用農具交易,特色小吃等涵蓋了農人的方方面面。誰能離開集市呢?



集市又是個文化圈,信息源。趕集人都是方園周圍村莊的,見面了不免諞東諞西,他村發生了啥事,你村誰家啥好等,問寒問暖哪,那個熱情,樸實現在無法體會了。所以又有誰個不愛趕集呢?

現在社會發展快,信息廣,加上農民們多外出打工,村村都有自己的購物超市,所以集市遠沒有過去那樣紅火了。但人們對集市的那種情結依然存在。


老農小時在集市上走丟過一次,但依舊愛去,一直至今。想想過去,看看現在,心中有種惆悵的滋味一一那也許鄉愁吧。


一樹一世界劉


趕集,是一種美好回憶,可以很快的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特色,物價等。我挺愛看這一類節目的,也許是對兒時的懷念,也許是想了解更多的地方,也許是想看看自己沒見過的西里古怪的東西等。

小時候家裡比較的窮,父母也沒有什麼技術,只能在家種點菜,逢集時去賣掉,賺點錢。我們鎮上逢集我只要不上學每場都會去趕,幫父母搭個手。我記得上小學時每次去幫一天的忙,我爸爸都會給我一塊錢,一個冬天下來,我易拉罐裡裝了27元。還有兩天就過年了,爸爸沒捨得自己賣雙新鞋,我把自己的罐子剪破,用25元錢買了一雙棉鞋給爸爸,他當時也沒有說什麼。但是我知道他內心是感動的,我當時也特別滿足。上初中時我們放暑假會在離我們十公里遠的鄰鎮去買水果(那離縣城遠點,農民自己種的水果便宜)用自行車帶30斤左右到我們鎮上賣,一個暑假自己買了套衣服,剩下的就是可以吃到好多水果,感覺好幸福😁。雖然當時沒賺到錢,可是感覺比現在拿到工資時還高興😊

現在很久都沒去趕集了,時間不允許,就是沒事了也很少到街上去轉了。趕集是我童年的回憶,看趕集,可以解鄉愁。可以學習瞭解當地的物價,風土人情。可以瞭解鄉村。








羌城表弟


農村趕集成為一種默契了,例如某些地方分135、246、369、等日期尾數為趕集日,每一個鎮都有一個趕集日。

趕集的那天,一大早就有各種各樣的小販來擺賣各種小商品,有生活用品、衣服、鞋襪、被、農用工具、蔬菜種子等等,有的農民更把自家的農產品拿來賣,以增加日用補貼。

由於成本低,價格也相對合理,很受農民朋友歡迎。

趕集的人大多數是中老年人,小孩等,他們更接受這種的方式。

他們趕集但不一定要買東西,其主要是看熱鬧,可以看到熟悉的人,拉一下家常等。

聽聽各村近期的新聞,因為好多村中的雜碎事都可以從墟日中打聽回的。

趕集中看到有便宜的適合的東西偶然也會買。

其實一些三農作者,拍些這樣的視頻也不錯哦,讓城裡的人有些人感受不到的農村事,也可以通過視頻去感受。

更能讓生活在城裡的農村人回顧感受一下。


鄉村之田園風光


不光喜歡趕農村的大集,城裡的農貿市場啊,大集啊都喜歡趕。

一、買賣商品

以前在農村物資比較匱乏,手頭也沒多少錢,家裡想買東西得時候如果去城裡就太貴了,而且來來回回也不方便,所以我們這的村每五天一個集,大村輪流趕集,今天是張店的,明天是牛莊的,五天一輪迴,大家相約要好的夥伴一起去採購,家裡需要的東西一般都是在大集上買的,又便宜又好。家裡又剩餘的東西也可以拿到集市上去賣掉,以前老媽就專門去濰坊等地進貨一些小商品來維持家用,供我們讀書,平時種地也不耽誤。

二、放鬆娛樂交流

集市不光可以買賣商品,也是大家放鬆交流的場所,平時種地早起晚歸,每天回家都累個半死,趕集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場所,叫上朋友拉上夥伴,邊玩邊吃,是很好的娛樂活動,走兩步就碰上親戚朋友,大家拉拉呱,交流一下近況,我平時跟我媽一起去逛的時候,基本是走兩步就看不見人了,回頭一看又拉起來了,說說誰家又生娃了,誰家娶媳婦了,拉的不亦樂乎。

三、文化帶動

人是群居動物,大家傾巢而出似乎成了一種習慣,就是沒什麼要買的也要出去逛逛,關心下蔬菜價格,村民的生活,融入這個集體,參與這場活動,趕集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深入骨髓,不管走到哪,當地農貿市場都是我最想去的地方。


養殖龍哥


三農創作者主要是宣傳農村的大好行勢,和農村新的特色和文化,他們拍趕集的視頻是為了激發外地的群眾,和在外地打工的家鄉人,對當地情況顯示的一種感覺,和情形,從而喚起外來人,和在外工作的本地人對當地的吸引和關注。

對於農村的大集我也不是很喜歡了,因為現在集市上能買到的東西,在超市和小店裡都可以買到,只是價格要貴點。況且現在趕集沒有我小時候趕集的熱鬧和新鮮,也沒有小時候的感覺了,再加上時間緊張,也沒空去趕集了。


羅朝春106


農村人賣東西也實在,特別喜歡在集市上看到鄉親們看到熟人手拉手打招呼攀談的場景。











莉的山珍海味


所謂農村大集,又稱逄場天,或單日,或雙日各有俗成。趕集日期各自叉開,互不重疊。

每逄大集日,十里八鄉的鄉親你邀我約,呼朋喚友,扶老攜幼,或買或賣或遊玩或觀光各取所需。

農村大集,尤以農民居多,又以土特產為主,農民鄉風淳樸為人忠厚,買賣便宜公道,不會淄銖必較,多以開口喊價,搭口還錢即成交而著名。引來眾多鄰近的城裡居民採購生活用品,大集上的物質豐富,品類繁多,淳香天然,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買不到的。

農村大集之所以為“三農”創作者偏愛,因為它是基層農民生產生活的集中體現,是被濃縮了的“農村版”《清明上河圖》更是基層民眾生活的“晴雨表”是三農創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我愛大集,更喜歡趕大集,並對大集充滿情感:還真的要從童年時與母親趕大集說起!

在那個至今都令人刻骨銘心的年代裡,農民生活舉步維艱,艱難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我的母親象全國農村婦女一樣,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勤勞而智慧,寬厚而善良的人。離過年倘有三月,母親早早的用舊布爛衫層層疊疊的作了我幾兄妹要鞋穿的鞋底——千層底。拿出了在.孃家時練就了的本事女紅(針線活.)千針萬線熬光了母親空閒的夜晚。做鞋穿的面料長寬不過尺餘,哪個年代曾愁壞了多少慈母的心呵!

買布吧,沒有購布證.(物質極度短缺,買什麼都憑證)也沒錢,最終決定買布頭{供銷社賣剩下的頭尾廢料}六分至八分錢一塊,可就是這數家裡也拿不出。

秋種後,父親和姐(當年姐十六歲)各隨個隊,二佰多人一分為二,一隊赴北,一隊赴東,各人帶乾糧被蓋,去支援國家基礎建設,可我家僅餘一床被子,爸爸帶走姐姐又沒有,反之爸爸的又沒有。愁壞了人呀。好在媽媽人緣好,找人商量決定與同村姑娘搭夥。

臨走時母親把全家唯一的家檔四元壹角錢——父親貳元,姐姐貳元又壹角。出門半年,以備不時之需,姑娘節省,但例假時是要開銷的。目送著漸漸變模糊的身影,平生弟一次見母親雙眼晗滿了淚水!

母親一手提著用舊花布改造成的花布兜,一手牽著我與鄉親結伴成行,大集上門可落雀,稀稀拉拉的人買賣者更是屈指可數,商品更是少得可憐。

母親與陌生人神秘的比劃著手勢,並低聲的說著什麼,突然,陌生人猛搶母親的花布兜,母親不肯鬆手,急切的爭辨:國家的派購我們完成後餘下來的呀!陌生人那肯相信,拽著花布兜一用勁雞蛋立馬成湯,順著花布兜底更象母親絕望的傷心眼淚,牽起線線的流淌……

年少的我,驚恐的盯著陌生人,望著母親那被絕望而又痛苦扭曲了的臉嚎啕大哭並恐懼的哆嗦起來!集上的鄉親互不相識,見此情景嘆氣搖到頭——你給一分他送兩分錢,母親感動的語不成聲。

大集,給我留下了深深的不能忘卻的記憶!

多年後,一次巧遇當年的陌生人,對母親表示謙意。原來他是市菅會工作人員,著便服,充買主,專逮私自售賣農副產品的人。

他說:國家一窮二白,工業更是從零開始,需要以農養工,農副產品也只准上交政府.用來保障軍隊,機關,學校,工人及城市居民的副食品供給。

農民勒緊腰帶,節衣縮食,負重前行,為工業發展壯大,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歷史不會忘記農民的偉大功績!

——創作於2018.12.11.


徐世雲4


我喜歡趕農村大集。趕集即使打小就形成的生活習慣的一部分,更是一種淡淡的鄉愁。

趕集用現在的眼光看,實際就是農村的超市。按以前的標準,能到集市去買菜,是好生活。我們那兒形容有錢人,往往有這麼句:他家集集都趕。不過趕集買的不只是菜,還有份很放鬆,很享受的愜意。

集是輪流舉辦的,按農曆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分地進行,規模有大有小。每逢大集,尤其是臘月的大集,自面四八方的人們,還有那使人眼花繚亂的各式各樣的商品,真是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簡直是無法形容的一種享受,心裡總有說不出的感嘆!

以前的大集有“遊、娛”的功能,說書的、唱戲的是集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生活不發達的年代,那些忠實的粉絲基本逢集必到,場面非常熱鬧。

當然,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進步,現在的大集雖然在形式上和以前變化不大,但是,性質、地位以及趕集的體驗,已有很大變化,百姓的依賴程度也大不如從前。但不管怎樣,集市會長期存在下去,並依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忠武王后裔


對於農村趕大集來說,特別是對於七八十年代的人,那都有很深刻的印象,在當年農村條件並不好的情況下,那時候的小孩子都喜歡跟著大人去趕那集,趕大集意味著能買些好吃的零食,集市上那種熱鬧非凡的氣氛,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現在三農創作者拍一些趕集的視頻,更能激發起很多在外的農民工朋友,找到了一種家的感覺,想起了在家趕大集的情形,對家的眷戀也就更加深刻了,因此這樣的視頻對於在外打工的人們來說,還是很具有吸引力的。


目前農村的大集,已經沒有了過去的那種繁華,趕集的人數也比原來少了很多,這也是因為很大程度上各地農村都有了生活超市,平日裡在集市上能買到的東西,在超市就可以解決了,也就沒有必要再去趕大集了。

要說喜歡不喜歡趕大集,過去還是非常喜歡的,可以買到更便宜的東西,更多的還有那種喧囂熱鬧的氛圍,現在反倒是恰恰相反,沒有什麼事的情況下,一般我不喜歡去趕大集了,這也是因為現在每天的時間都很緊張,沒有那種空閒去閒逛,更重要的還是,現在趕集也找不到過去的那種感覺了。


農大知事


農村人接地氣,城裡人沒見過,農村趕集還是有些農村的風俗習慣,市裡人曾經吃過的經典美食現在也只能在農村看見了,市裡也越來越嚮往農村人的生活,經典小吃琳琅滿目,多少市裡人逢集都不遠萬里到農村趕集!越是過年年味也越濃郁!期待我家的年貨大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