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堅持戰略東移亞太?

第一軍情


美國第一次明確在國家戰略層面顯示出戰略東移亞太是奧巴馬政府在第二個任期內提出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但是戰略東移是美國自蘇聯解體之後就在不斷推進的政策。






美國之所以這麼不遺餘力的推進戰略重心東移亞太,是因為亞太地區是以前美國沒有用心經營的地區,或者說以前亞太地區的戰略地位沒有現在這麼重要。如今僅僅東北亞就佔據全球接近20%的經濟總量,足以見亞太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了,亞太地區成員廣泛,是全球治理最重要的經濟引擎地區,美國自然要提升自己在亞太的參與度,甚至要起到領導作用,在上屆政府中,前國務卿希拉里、前國防部長帕內塔都是“亞太再平衡”的重要推手。美國從伊拉克、阿富汗撤軍,將60%的軍事力量加強部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在新加坡、韓國、日本、菲律賓、澳大利亞不斷加強軍事存在,這些都是具體表現。


第二點就是不斷崛起的中國,目前中美關係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而美國一直一廂情願的認為中國是美國確立霸權路上最大的挑戰,甚至認為中國人過得窮才是美國的福音,解決掉蘇聯之後美國就開始轉頭治這個心頭的病了,所以把大批的航母編隊列到亞太地區,嘔心瀝血組建TPP組織,不斷渲染自身的軍事存在和地緣政治影響力。而事實上我國沒有對美國形成任何威脅,我國一直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沒有造成任何地區問題,也並不想參與這些事務,美國則不斷的渲染中國威脅,企圖把我國拉上博弈的棋盤。


而在特朗普政府上臺之後,“亞太再平衡”戰略沒有再被抬上桌面,但是特朗普是個很鬼的人,他嘴上不說,行動卻比奧巴馬還要著急,加上有日本等國家為美國東移亞太背書,特朗普不緊不慢的推進自身的戰略東移,諸如日本提出的“印太戰略”和以前的“民主安全菱形”等一系列花哨的戰略和中美貿易戰,都是在為美國背書。

美國戰略東移,是美國的國家戰略,我們只要安心發展國力,做好世界和平發展和人類進步的事情就可,妄圖把我國綁上激烈博弈的棋盤是不現實的。


飛龍環球觀察


誰都知道,美國是地球上的一霸,也是影響國際戰略局勢變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只要國際上稍微有點風吹草動,事件背後往往都能夠看到美國的身影。在進入21世紀以後,美國對自身安全和軍事戰略進行了多次重大調整。自從911事件以來,美國一度將國際恐怖主義作為最現實最緊迫的安全威脅。尤其是小布什政府執政8年來,對外政策奉行著單邊主義,過分依賴軍事手段,在伊拉克戰爭等問題上一意孤行,導致美國硬實力和軟實力受到挫折,其影響國際事務的能力明顯下降。

而奧巴馬政府執政以來,面對這些內外難題進行了不斷戰略調整,但是直到如今依然沒有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而這都是從阿富汗撤軍,伊拉克戰爭後遺症,插手敘利亞問題導致的嚴重後果所帶來的。

面對這些混亂局勢,美國仍然堅持戰略重心東移,從政治,經濟和外交多方面加大對亞太地區的關注,插手亞太地區的安全防衛事務,這對中國周邊安全帶來了長久而深遠的影響。由於近年來,中美兩國共同利益不斷增多,兩國關係分歧點也越來越多。在中美高層接觸中,盛行著兩種觀點,一種是,美國對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抱有懷疑的態度,但是要讓美國相信中國不稱霸,堅持走這一戰略還是很困難的。另外一種是隻要中國不斷髮展,中美對抗就不可避免,這一觀點得到了美國很多精英的認可。

因為美國一廂情願的認為,中國崛起對自己三個方面構成了挑戰。第一個是資源挑戰,在地球上美國消耗資源的需求是最多的,而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有些方面甚至超過了美國,畢竟地球資源有限。第二個是,發展模式挑戰,中國提出了“制度自信”的發展方向對國際影響力持續下降的美國來說是一種挑戰,第三個是中國不斷擴大的軍事實力挑戰。

正是基於這些認識,憂患意識強烈的美國對中國非常不放心,因為它維護全球霸權的戰略決心是不會改變的,美國處境越困難,中美關係難度就越大,中國越快速發展,兩國摩擦就會越多,這也說明了中美兩國關係的複雜性。(歡迎關注第一軍情,如有其它問題,請各位軍迷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美國曆史上曾經多次對其戰略重心進行調整,建國初期美國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北美大陸的的領土擴張上;在其羽翼漸豐之後,又提出了“門羅主義”,苦心經營美洲大陸,不允他國染指;一戰、二戰及其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其戰略重心又移至歐洲,一為控制歐洲,二在對抗蘇聯;冷戰結束前後,美國為了保住其能源來源及石油美元,又把重心調整至中東地區;自奧巴馬執政後,美國又開始重點經營亞太地區。


通過回顧美國戰略重心的轉移歷程,我們發現影響美國戰略轉移的主要因素有:美國的實力、世界財富的集中及前景良好區域、美國主要遏制對象以及美國的盟友情況。

當奧巴馬當政以來,美國之所以推出亞太再平衡、印太等戰略,重心開始向亞太轉移,小編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迅速且潛力巨大,作為亞太國家,美國當然不想錯過發展機遇;二是美國認為有可能挑戰其霸權地位的國家位於該地區,它必需要把更多的安全資源轉移至該地區,以便推行遏制戰略;三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友迫切需要美國的更深介入,以便使它們更加安全。



因此,美國戰略東移亞太正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姜運倉


由於美國的戰略東移任務太重,僅僅依靠美國一個國家完全辦不到。因此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了“印太戰略”,得到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支持,這就是美國倡導的戰略東移亞太。



近年來隨著歐洲和亞洲國家經濟不斷騰飛,導致美國在世界上的經濟總量和政治影響力不斷下降。而美國認為它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霸主地位受到了威脅。所以必須重新對亞太地區進行軍事、政治、安全、外交管控。2009年美國開始收縮在歐洲部署的軍事力量,將美國60%的軍事力量,部署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美國軍隊又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撤軍,美國把軍事力量轉移到了新加坡、泰國、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家,實現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力部署。



由於美國的戰略東移需要很多盟友,因此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安倍晉三的支持下,推出了“印太戰略”。他宣稱“印太戰略”成為美國新的亞太戰略。美國實行“印太戰略”的目的,即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採取包括政治、外交、軍事等手段,抑制亞洲的崛起、削弱亞洲的影響力,維持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霸權地位。“印太戰略”核心國家是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越南、新加坡。與此同時美國與

亞太盟友進行了軍事演習與軍事合作,試圖鞏固美國與亞太盟友的關係。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是“印太戰略”最先提出者,也是最積極的推動者。由於朝核試驗等原因,安倍晉三經常在日本媒體上說:“日本正在面臨巨大的國難危機,日本需要美國做日本的保護傘”。為了拉攏美國總統特朗普,日本積極維護美國的利益,安倍晉三已經把與美國的合作,當成了日本的“救國偉業”。



新加坡與印度關係也非常好,新加坡曾經公開表示,支持印度搞核武器和洲際彈道導彈。印度在過去10年已經購買了150億美元的軍事武器。2017年11月份新加坡國防部長訪問印度期間表示,歡迎印度海軍常來新加坡訪問。



澳大利亞也希望在國際政治中佔有一席之地。由於澳大利亞人口少、軍事實力不強、綜合國力有限、在世界政治舞臺中沒有多少話語權。因此澳大利亞希望依賴美國在亞太地區稱霸,來提升自己在世界的影響力。目前“印太戰略”已經形成,美國的陣營劃界非常清晰。未來的發展將取決於美國的態度,希望亞太地區永遠和平安定。歡迎大家各抒己見,留言、評論、交流。


杜達特洛夫斯基


眾所周知,自冷戰期間開始,亞太地區便是美國對外戰略的三大戰略重點地區之一,另外兩個地區為歐洲和中東。但在美國戰略東移亞太之前的幾十年間,歐洲一直是美國的首要戰略重點地區。


自20世紀60年代起,亞太國家的經濟開始起飛,先是日本,後是亞洲四小龍,然後是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國,最後是中國,亞太國家紛紛在經濟上開始了快速發展進程。冷戰後,除了日本,以及1997年的亞洲經濟危機期間,亞太各國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帶動亞太地區在世界經濟和戰略格局中的地位不斷上升。進入新世紀後,中國,印度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中國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印度經濟總量也進入世界前十名。正是基於這種態勢,美國認識到亞太的重要性。

與此同時,在歐洲,美西方經過冷戰後不斷的戰略擴張,已經極大地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並確立了美國在歐洲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在中東,伴隨著新技術特別是頁岩氣革命的發展,美國對中東油氣資源的依賴度越來越小,中東在美國外交戰略中的地位也相應下降。


受這兩種態勢驅動,美國自奧巴馬第二任期開始啟動了亞太再平衡進程。特朗普上臺後雖然放棄了這一提法,但從特朗普政府的首份報告看,特朗普實際上並沒有放棄戰略上東移亞太的步伐,而是範圍更廣,用印太取代了亞太,但實質沒變。


西域都護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是當今世界的霸主。美國前任總統奧巴馬就曾提出重返亞太戰略,我覺得以下幾點原因導致美國堅持戰略東移亞太。

相比於亞太地區,中東和西歐地區戰略重要性正在減弱。

以前美國的石油不能自給,主要依靠從中東波斯灣地區進口石油來滿足國內的工業化需求。因為中東是石油的寶庫,美國必須控制住中東地區才能保障美國國內的石油供給安全。但是現在今時不比往日,美國已經從石油進口國轉型成為石油出口國,隨著美國國內石油資源的開發,美國已經不需要中東供給石油,所以中東在美國人眼中的重要性已經衰弱了。美國也沒有必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軍力來時刻控制著中東地區。



西歐地區的國家多半是美國的盟友,以前美國將戰略中心放在西歐地區是為了防止蘇聯趁虛而入,將西歐紅色化,現在蘇聯都已經解體了,更何況俄羅斯現在已經沒有能力控制和影響西歐,而且北約已經擴展到了俄羅斯家門口。因此美國現在也沒有必要把戰略重心放在西歐地區。


中國和俄羅斯是美國最具競爭力的對手,中俄兩國都在亞太地區。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軍事等方面取得長足發展,中國已經保持了幾十年經濟的高速發展,現在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僅次於美國,位於世界第二位。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已經開始引起美國的警覺,美國無論在國際經濟還是政治上都開始與中國競爭,視中國為對手。美國將戰略重心放在亞太地區就是為了圍堵中國,就是在向中國秀肌肉,向世界展示美國依然很強大。


美國更是視俄羅斯為樹敵,美國和俄羅斯兩國在很多國際性問題上都存在著巨大的分歧,比如在敘利亞戰爭,打擊伊斯蘭國勢力的問題上美俄兩國更是爭的不可開交。俄羅斯也位於亞太地區,美國將戰略中心重返亞太,一方面可以制約俄羅斯,另一方面也可以牽制中國。

在亞太地區美國有眾多的盟友,有很多小弟會聽從美國的號令。

在亞太地區韓國和日本絕對是美國的鐵桿盟友,是和美國拜過把子的小弟。美國在韓國和日本都有駐軍基地,軍事基礎比較強大。除了日韓兩國以外,美國在亞太地區還有澳大利亞、菲律賓、泰國三位盟友,除此之外印度和美國是戰略伙伴關係,是美國的準盟友。在整個亞太地區就有六個美國的盟友,如果美國在亞太地區號令一發,這六個小弟肯定會聽從美國的號令,唯美國命是從。


基於上述原因美國肯定會重返亞太,將戰略中心轉至亞太地區。


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見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將虛心接受大家的批評指正。

喜歡的朋友可以評論關注一下。

謝謝大家。


三農見聞


不管是亞太戰略也好還是中東戰略或者歐洲戰略也好,美國製定這些戰略的目的,都是在鞏固自己全球霸主的地位不動搖而發動的。

而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的,美國從二戰結束到現在的數十年裡,把英聯邦肢解掉、把蘇聯搞解體,在中東地區連續發動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戰爭,儘可能掐掉所有有可能會對其構成威脅的國家,再到現在的亞洲再平衡戰略,都是在圍繞著這一任務在行動。

應對世界其他新崛起國家的挑戰,是美國成為世界霸主之後必然要面對的問題。

當今世界是一個不斷蓬勃發展的世界,每一個國家都承擔著帶領本國人民走向興盛的義務,這就使得世界各國之間的關係始終都處於競爭狀態,而在這樣的狀態下, 強國與強國之間必然存在著激烈的對抗,這也是為什麼人類在進入文明社會之後,戰爭卻越打越殘酷的主要原因,因為誰想獨霸利益,成為最舒服的那個人。

因此不管是任何時候,國與國之間都在鬥爭,而美國今天的寶座,也是在戰後從英國人手中奪過來的,儘管他們兩者在二戰時還是堅定的盟友關係,但是這並不妨礙美國人在戰後對英國下黑手,肢解並奪取英聯邦國家的市場。

然而等到美國人從英國手中奪得世界霸主的寶座之後,其他國家自然就開始把矛頭指向了美國,這是霸主才可以擁有的“待遇”,而美國在二戰結束之後,也開始不斷的在迎接這樣的挑戰。

先是蘇聯的崛起對美國構成威脅,緊接著就是歐盟成立開始與美國在歐洲爭奪利益,而等到了21世紀之後,蓬勃興起的亞洲各國,也同樣在挑戰著美國在亞洲的利益,所以在21世紀之後,將戰略目光轉向亞洲,是美國國家發展的必然選擇。

美國在亞洲推動“亞洲再平衡戰略”,目的就是為了打壓日益崛起的亞洲各國。

對於今天的美國來說,他想要維持住自己世界“NO.1”的地位,只有兩個途徑。一個是通過努力發展自身,然本國的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利用這種壓倒性的優勢來迫使其他國家屈服。

這一點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到2000年期間,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因此在那段時間裡,美國人在國際上幾乎是一言九鼎,沒有那個國家敢於和美國正面對抗。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其他國家的努力趕超,美國這種經濟、科技上的絕對優勢正在逐漸被打破。

在21世紀之後的十幾年裡,亞洲國家經濟正在不斷的崛起,並迅速對美國形成了追趕的勢頭,其中最主要的經濟體——中國,從2000年初的世界第六,迅速躍升到2010年的世界第二,此外在印度在最近的十幾年裡,經濟也在高速增長。這不由得讓美國對於亞洲國家的崛起感到擔憂。

所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1年的時候提出“亞洲再平衡”戰略,其目的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要遏制俄羅斯在亞洲東部戰略觸角的延伸,努力在東亞地區建立起一個新的包圍圈,將俄羅斯徹底封死。

而另一個目的就是將美國的主要軍事、經濟力量集中在亞洲,形成主要對中國的戰略壓制,以此來打壓中國崛起的勢頭和速度,為美國下一步戰略部署,爭取更多的喘息時間,同時為以後有可能在這裡爆發的戰爭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美國“亞洲再平衡戰略”已經瀕臨破產,他已經不能再阻止亞洲國家的崛起。

美國推動“亞洲再平衡”戰略,是對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美國政策“重歐輕亞”的一種策略性補償,其目的並不是形成亞洲各國之間的戰略再平衡,而是希望重新形成美國對亞洲各國,特別是對中國在戰略上的壓制,以此來打擊和削弱亞洲國家的發展潛力,為美國的國家安全保駕護航。

但隨著奧巴馬退出歷史舞臺,以及美國債務危機的加深,美國對亞洲各國實施的再平衡戰略實際上能起到的作用,也已經越來越不報以信心,這個由奧巴馬提出的亞洲戰略已經漸漸走向消亡,而其中最重要的證據,就是美國退出TPP談判,以及中國成功主要亞投行,這使得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正在逐步降低。

美國的想法雖然“豐滿

,但現實也很“骨感”,已經崛起的亞洲各國在面對正處於困境中的美國,自然不會再像過去那樣唯唯諾諾,既然美國人已經衰落,那麼崛起的亞洲國家就必然要與其爭奪戰略利益,這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們既然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也自然有信心重新拿回我們曾經失去的東西,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所在,也是國家前進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落下m


重心東移是美國多年來執行的戰略,但實現的效果和美國採取的行動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簡單地說,美國原本打算將軍事和安全力量的重點轉移到亞太地區,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亞太挑戰者。然而在戰略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兩個問題,第一是,美國並不能隨心所欲地調整戰略佈局,中東和歐洲仍然牽制了美國大量的軍事和安全力量。

第二是,美國發現在亞太地區,目前,以經濟手段對那些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的新興亞洲經濟體施壓,比軍事上採取直接對抗動作,效果至少不遜色,如果不是更好的話。這就使得戰略重心東移的必要性受到了質疑,美國沒辦法棄中東和歐洲於不顧,又可以靠經濟手段特別是貿易,戰遏制亞太力量的興起,把主要軍事力量調整到亞太的需求就不急迫了。

當然,未來,隨著亞太地緣格局的變化,美國最終還是要逐步強化亞太軍事力量的,只是沒那麼著急了而已。在特朗普時代,美國更不會著急,顯然,特朗普更相信用貿易戰就可以擺平亞太。這種判斷是不是過於樂觀,現在還不好說。


葉海林


這個問題要從多方面回答。

首先來說是地緣政治博弈原因。隨著我國經濟、軍事飛速發展,在亞太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美國作為幾十年來世界霸主,必須維持這個關鍵地區的話語權。


其次是經濟原因。目前亞太地區是世界上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動力所在,而中國貢獻最大,美國如果在這個地區被排擠出去,其霸主地位將受到崛起中國的挑戰。

第三,是美國自己內部的原因。自從第一次海灣戰爭開始,美國就將戰略重點放在了中東地區,又在全球進行反恐戰爭。對亞太地區的控制力減弱了不少。而令美國沒想到的是,中國的崛起速度讓美國吃驚!



最後一個原因,日本、越南、韓國和現在的印度等國都站在美國的陣營中,但面對中國的崛起,顯然這些國家的底氣越來越少。並開始感到擔心,他們才是最希望美國回來的人。“小弟”們集體要求美國回來給他們撐腰,美國當然會順杆爬了。說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了針對和扼制中國。


大寶視頻


因為亞太地區有美國最為關注的三大利益:政治利益,經濟利益,軍事利益。這三大利益是美國國家安全最為關注的三個焦點,這三點任何一個喪失,都會令美國的國力和影響力大大衰退,因此美國不得不付出巨大的努力去把戰略重心放在亞太地區。

圖為美國舉辦的環太平洋軍事演習。


傳統上,美國的關注點都是在中東資源產地、東歐各方力量交匯區、地中海沿岸勢力範圍和亞歐非三大洲交匯的區域,現在卻不一樣了,美國最大的關注點放在了亞太地區。美國五角大樓2018年提交給總統的國家安全分析報告指出,大國之間的競爭已經取代了新安全領域威脅,成為美國的第一關注點。大國競爭不言而喻,就是指代兩個國家,一個不言自明,一個是俄羅斯。

圖為美軍三艘伯克級驅逐艦同框。


在東亞那個不言自明的國家,也就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他原本只是一個經濟發展快速,但是在美國看來略有威脅的國家,但是現在不同了,這個國家目前擁有了世界第二強大的軍事力量,甚至開始量產大量的驅逐艦和航母,包括已經服役的15艘盾艦和正在建造的14艘盾艦,航母包括目前已經服役的1艘和已經海試的一艘外,還有2艘正在建造的,其空軍已經緊跟美國腳步,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獲取重型第五代戰鬥機的空軍。

圖為我國新型航母002.


這個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規模已經達到了12萬億美元,而美國的經濟總量才18萬億美元,也就是說,這兩個國家目前在經濟領域的影響力基本已經同起同坐,但是由於美國經濟動力匱乏,面臨著被這個第二超越的巨大風險,這個點可能會在2025年左右,甚至更早,如果美國不去採取措施,那麼美國將會喪失在經濟領域的領導權,這也是美國目前不遺餘力與該國貿易摩擦的原因。

圖為我國規劃中的003型航母。


如果美國現在還不去亞太地區關注關注,那麼那個國家就會從經濟和軍事上達到或者超過美國目前的水平,然後從政治上動搖其霸權根基,美國不去亞太,看來是不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