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自動駕駛商業化之年:百度Apollo、谷歌waymo交卷,AT跟隨

2018 年即將結束,這一年自動駕駛領域可謂風起雲湧。

這一年,利好政策不斷釋放,各地相繼發佈自動駕駛路測牌照,上海、北京、杭州等地已是先行者。

這一年,自動駕駛的創業賽場格外慘烈。「初春」之後便進入「深秋」,5 月之後已鮮見大額融資消息。

這一年,巨頭們的日子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7 月的百度 AI 大會上,整個行業也見證了全球首款 L4 級量產自動駕駛巴士「阿波龍」的量產下線。

而當 Waymo 2018年的估值已超過 1500 億美元的時候,中國的另外兩家巨頭,阿里和騰訊,則以遲到者的身份進入這個已經異常擁擠的賽道。

這一年,自動駕駛也面臨諸多質疑。Uber「製造」了第一起自動駕駛撞人致死事件,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系統又在山景城附近引發交通事故,人們不禁要問,我們值得信任自動駕駛嗎?

上述這些構成了我們觀察 2018 自動駕駛行業發展的線索,而這個關鍵之年所上演的故事,勢必會對接下來的行業格局產生巨大影響。

2018自動駕駛商業化之年:百度Apollo、谷歌waymo交卷,AT跟隨

1. 政策利好

2018 年,全球各國政府都開始積極擁抱自動駕駛,併發布了一系列利好政策。

繼去年 12月北京出臺中國首個自動駕駛路測規定之後,上海、重慶、深圳等地相繼發佈相關政策,並開始發放首批道路測試牌照。3 月,百度先後拿下了北京和福建的首批自動駕駛路測牌照。

2018自動駕駛商業化之年:百度Apollo、谷歌waymo交卷,AT跟隨

4月,交通運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聯合印發了《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範(試行)》,第一次從國家層面就規範自動駕駛道路測試作出規定,這也意味著,自動駕駛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認可和支持,也為各地推進符合地方實際條件的道路測試提供了基本方向。

與此同時,基於自動駕駛的出行服務也逐步在全球擴展。4 月,美國加州的法律已經允許在公共道路上部署自動駕駛汽車,這也讓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成為可能,隨後,亞利桑那州也發佈了相關法律。

而在中國,長沙、廣州相繼出現了自動駕駛出租車。其中,基於百度和長沙市的合作,國內首批自動駕駛出租車將在長沙規模化落地測試運營,預計明年規模達到百輛。

更多的路測牌照以及更積極的政策引導,卻沒有「喚醒」自動駕駛的創業市場。

2. 創業分水嶺

進入 2018 年,小馬智行曾以 1.12 億美元的融資震驚業界,隨後的幾家創業公司的融資基本都在千萬美元級別。自 5 月份開始,整個自動駕駛創業市場已鮮見其他新面孔,除了 7 月份小馬智行又一筆上億美元的融資,整個市場陷入一片沉寂。

事實上,儘管自動駕駛發展潛力巨大,但技術複雜多樣,也涉及多個領域,不僅需要大量資金,也需要技術、生態的投資佈局,即便是 Uber 這樣的獨角獸,也在自動駕駛領域遭遇巨大挑戰。

而放眼全球市場,自動駕駛的基本格局也開始走向集中化,一方面是傳統車廠開始發力,逐步「收編」創業公司。如創業公司 Cruise,背靠通用這棵大樹(該公司 2017 年被通用收購),獲得軟銀願景基金 22.5億美元的投資,其估值也超過 100 億美元。

2018自動駕駛商業化之年:百度Apollo、谷歌waymo交卷,AT跟隨

另一方面則是,從生態到技術,正在向汽車領域新軍集中,如 Waymo 和百度。Waymo 簽下了菲亞特-克萊斯勒和路虎捷豹,併發力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而百度,則在這一年不斷擴大生態圈,並明確了 L4 級別自動駕駛的量產時間線,領跑中國自動駕駛市場。

從這個角度去看,2018 年自動駕駛的各種利好政策,在推動整個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加速了行業洗牌進程,尤其在資本大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之下,資本市場開始謹慎對待自動駕駛創業市場,而過去幾年在技術、產品上廣泛佈局的巨頭們,則進入一個收割期,這在國內市場尤為明顯。

3. BAT的排位賽

如果將時間退回到 2017 年 4 月,當 Apollo 第一次亮相的時候,或許沒有人會預測到這是一個改變自動駕駛行業規則的開始。

正如上文所言,自動駕駛是一個異常複雜的產業鏈條,遠不是一家公司能覆蓋,這也就需要有一個可以貫通產業鏈上下游的平臺,不僅對接基礎技術研發,還要賦能車廠,更要推進場景落地。

這恰恰就是 Apollo 的使命所在。作為全球範圍內的自動駕駛開放平臺,Apollo 自 2017 年 4 月之後就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在技術領域,先後和英偉達、英特爾、微軟建立合作關係,這些合作將推進自動駕駛芯片、服務器市場的整合速度。

在車廠生態上,公開資料顯示,已經涵蓋了整車及零配件製造商,如福特、戴姆勒、寶馬、北汽、一汽、奇瑞、比亞迪、金龍客車、博世、大陸、採埃孚等,都已加入 Apollo 的生態圈。而出行服務上,首汽約車、盼達用車也與 Apollo 實現了合作。

除了上述技術、車廠的合作之外,Apollo 的技術開放平臺也在快速迭代。去年 7 月份開放了封閉場地循跡自動駕駛,9月份則開放固定車道跟車自動駕駛,去年底輸出簡單城市路況的自動駕駛能力。2018年年底開放特定區域高速和城市道路自動駕駛,2019年公佈高速和城市道路自動駕駛Alpha版,最終在2020年之前實現高速和城市道路全路網自動駕駛。

2018自動駕駛商業化之年:百度Apollo、谷歌waymo交卷,AT跟隨

而在當下最為激烈的 L4 自動駕駛領域,2018 年 Apollo 賦能車企的量產時間表已經非常明確。

7 月,與金龍客車合作,全球首款 L4 級量產自動駕駛巴士「阿波龍」在廈門生產車間批量下線,量產規模已超100臺,通過與軟銀集團旗下自動駕駛公司SB Drive 的合作,將其銷往日本。

2018自動駕駛商業化之年:百度Apollo、谷歌waymo交卷,AT跟隨

11 月的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與一汽紅旗達成合作,共同推出 L4 級自動駕駛乘用車量產計劃,該車也是中國首款L4級自動駕駛乘用車,2019年小批量下線示範運行,2020年大批量投放更多城市運營。

如果將上述這一切放在國內自動駕駛賽道上,尤其以 BAT 為一個「群組」去看,百度已經具備了先發優勢。

2018 年,長期以互聯網汽車為切入點的阿里,也在 9 月份正式進軍自動駕駛市場,依託阿里A.I. Labs,將物流作為自動駕駛的第一個落地場景,這也意味著,阿里的自動駕駛探索正式起步。

幾乎與百度宣佈和一汽紅旗發佈L4級別自動駕駛乘用車量產計劃同時,騰訊也發佈了自己的自動駕駛計劃。不過即便是與剛剛起步的阿里 A.I. Labs 相比,騰訊的自動駕駛思考依然停留在非常初期的階段,缺乏生態合作、沒有明確的落地場景,更是遠遠落後於 Apollo。

4. 自動駕駛的「發令槍」已打響

110 年前的 1908 年,福特 T 型車問世。由此開啟了一個由汽車塑造的偉大世紀,汽車改變了人類生活進程,並重新定義了現代城市。

2018自動駕駛商業化之年:百度Apollo、谷歌waymo交卷,AT跟隨

而站在 2018 年末的時間點去看,過去這一年行業的變化,不管是政策逐步放開還是巨頭的諸多舉措,都讓我們格外期待即將到來的自動駕駛時代。

根據麥肯錫的一份數據報告,預計至2030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自動駕駛相關的新車銷售及出行服務創收將超過 5000 億美元。

考慮到中國特殊的交通狀況,這也是屬於中國自動駕駛公司的機會,而在這場極度消耗人力、物力、財力的比賽裡,BAT 們依然具備不可撼動的優勢,但顯然,百度已經處在一個領先者的位置,這一格局或將左右 2019 年乃至接下來的的自動駕駛市場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