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清華,富北大,不要命的中科大”是什麼意思?

pjj11


從建國初期50、60年代起,坊間流轉的“窮清華,富北大,不要命的中科大”。



清華大學的學科以理科為主。其學院內不僅很大而且還很空曠,在裡面生活簡直就像在農村一樣。


所以進入其學習的大多數都是寒門子弟,他們的目的是能學好一門技術,將來能找個好工作。


北京大學的學科是以數文科為主,學院裡也很大,而且它的門府和內部都裝修得富麗堂皇。能進北大讀書的大多數都是幹部子弟,或者都是家境比較好的家庭的孩子。



科大臨近百寶山,它是以科技研究為主要的大學。他是國家前幾批科學家於1958年建立的。它的目的是建立實驗室,為國家培養科技人才。它被稱為“中國的麻省理工大學”。


在改革初期,我們新中國從過去被動挨打到艱難地成立為新中國,在國家領導人,在中國人民心中都覺得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只有我們國家科技強了,才能敵對列強的欺負。


所以在科技上,科大一直全心全意致力於科學研究。我們國家的兩彈功勳科學家錢學森也在其任教。作為科學研究者,他們的學習生活是異常艱辛的。…


科大的學習非常重,五年的時間就要學習完清華,北大六年的學科。學習期間也非常緊,而且學習也非常深,五年的時間就要跑到科技的前沿。


我們都知道做實驗的人他們的生活狀態幾乎是處於廢寢忘食的狀態。


有時候一次不成功,或者中途出現新的想法,他們會一直繼續處於實驗中。一次,又一次不停地做……直到成功。


因此科大學院裡的學生都是三多人士。開夜車的多(加班),拿藥罐子的多,戴眼鏡的多。



隨著我們時代的不斷髮展,我們國家也變得越來越強。北大,清華,科大的學習生活狀態也在慢慢隨著時代發展而改變。三所作為國家的頂級學府,他們的教學目標也在慢慢在原來的基礎上改變。


現在已經轉變為“貴清華,富北大,走遍天下數科大”了。


不管時代怎麼改變,清華,北大,科大作為我們國家最高的學府,它們都為我們國家培養了很多人才,為我們國家作了功不可沒的貢獻。


有書知道


首先,90年代的說法是:苦清華,鬧北大,不要命的去科大,一定程度反映三個牛校在課程設置、學風、校園風氣上的差異;


其次,現在的窮清華,富北大,不要命的中科大,是指清華工科出來能快速就業掙錢,北大文理,出來就業掙錢少,所以家裡富有的去北大,不急於掙錢。然後中科大校風嚴格,一年三學期,學生學習非常辛苦,甚至超過高中階段!

最後,看看大家對此事的看法:

1 兒子在中科大讀了一年了,說比讀高中還苦。

2 佩服中科大的學風,大學是求學的最好時機,應該多學一點。

3 嚴進嚴出,中科大是當下最好的大學。

4 還原歷史真面目:沒有當年清華頂尖的文理哪來今日北大文理的輝煌?52年院系調整時清華把整個文理都給了北大!當今年青人恐怕都不知道吧!就象當年浙大和交大把整個理學院都給了復旦一樣!

5 科大學習學的太苦了,兒子在那裡,說比高三還苦。

6 中科大是唯一可以放下一張書桌的大學,學風淳樸,老師平易近人。中科大給我太多太多的感動,因為我兒子現在中科大讀本科。

7 我家大寶也在中科大,今年該上大三了,六月底回來一個星期就回校了,他們一年三個學期,真的比高中辛苦,中科大真的是學風嚴謹,掛科率全國第一!

最後,時代在發展,觀念要更新!北大清華中科大,頂尖人才聚府下, 遨遊宇宙書滄海,擎天一柱鑄華夏。


遊戲大咖王


這話最初流行於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也就是中科大剛建立不久的時候。



當時的清華大學,是以工科為主的頂尖高校,慕名求學的主要是平民子弟。而北京大學的話,側重文理方面的學科,不少高幹子弟都在北大上學,所以有窮清華富北大的說法。

為什麼叫不要命的上科大呢?



這話有兩層含義,當時中科大還沒南遷合肥,校園是在北京玉泉路上。而玉泉路校區呢,離八寶山革命公墓很近,所以就有不要命的上科大的說法。

當然,出於對科大學風的認可,這話也用來形容科大學生學習的刻苦,有拼命三郎的作風。中科大旨在培養尖端科技人才,專業難度大,學習壓力重,所以這在裡唸書的學生,需要拿出不要命的勁頭兒來搞學習。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清華早已不窮,北大也不僅僅是富,原本在北京的中國科大也南遷到了合肥。但人們還是會經常提到“窮清華,富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的口頭禪,其實何嘗不是對科大的讚賞與認可,在不少公眾心中,中國科大與清華、北大是同層次,並駕齊驅的高校。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第一次看到這個說法覺得很有意思,再琢磨了一下覺得自己真是孤陋寡聞。
清華北大是中國的頂尖學府,是學子們都渴望而又望塵莫及的地方。

2008年元旦,第一次進入清華北大的校園,只為北漂返鄉前沾沾清華北大的書香才氣。
2016年暑期,送侄子到北大報道學習,第二次進入頂尖學府卻以這樣貌似熟悉卻又陌生的寶地。

2018年7月,室友的侄子高考成績優秀,學校有三個名額來清華見習。讓人無比羨慕又佩服。

而對中科大的瞭解僅限於仰望而止於名字的地方。

最初的流傳印象:
流傳的“窮清華,富北大,不要命的中科大”,最早這句話的出自是中科大黨委書記劉達傳。意思是說清華校園很大,特別空曠,像農村一樣,並且學生多來自寒門,希望在清華這樣頂尖的理工科學校學習一技之長,將來可以找一份不錯的工作;

而當年北大的學生基本是幹部子弟或者家境較好的孩子,校門是宮殿式的,校內建築相對豪華,學生家境相對富裕;

而中科大是因為建校地址離八寶山比較近而流傳,不要命的就上中科大。

根據文理科的理解:
清華大學為理科拔尖人才;
北京大學數文科頂尖突出;
中科大雖偏理科生多,但以培養科學技術類人才為重。
都是中國頂尖學府,為國家培養高端技術人才,文理分工明細,不必在乎和講究貧富差距,在這裡都是可以發光發熱的地方。

在課業設計的理解:
當今,清華北大和中科大的實力可以說不相上下,不分伯仲了!

中科大建校的目標就是為了保證中國的科學前沿人才的培養,是老一輩科學家和老一輩革命家共同創辦的大學,創建於1958年。

自第一屆畢業生1963年畢業以來,共培養31名科學院院士和15名工程院院士(不含遊學海外的科大學子),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擁有我國2.5個國家實驗室。

科大被稱為“中國的麻省理工”在教學方針上採取了重、緊、深。
重:科大的學生五年要學的課程比清華、北大六年的課程還多;
緊:時間緊;
深:學生們五年級就學到學科前沿,像兩彈功勳錢學森、郭永懷親自給學生上的課,在全國是獨此一校,相當於現在的碩士、博士生層次的課。

所以科大的師生把“星期天”叫做“星期七”,而且科大學生在高中時絕對是高才生,但到強手如林的科大,拼命尚能勉強應付,稍不努力就跟不上了,只有拼命了。所以在科大出現了“三多”,即開夜車的多、拿藥罐子的多、戴眼鏡的多。

現在,清華再也不窮了而且高貴,北大仍然富;科大的課程仍然是亞洲大學中最難的,但教學水平絕對一流,出國率最高。

如今已經改為“貴清華,富北大,走遍天下數科大”。


有書博物館


對三者學科和學風的一種比喻。

“窮清華”

清華的校訓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而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而載物。

清華大學立校,就是為了我國近代工科不足而設,我們一窮二白,所以身為君子,我們要自強不息,我們要厚德載物,我們要為祖國奮鬥

而清華成立初期,多為寒門讀書子弟居多,其工科在畢業後,五年發展之期,可以很快讓一個農家子弟改變過去的環境!

所以,清貧出身入清華,改變一窮二白的國家,也很快改變你自己。



“富北大”

北大上承千年太學之道,下啟近代大學之理,可以說是中華教育的一種血脈的傳承!

文人墨客,吟詩作對。

要知道,在古代,文人代表著一種階級,叫做“士”,這個階級的人基本上屬於中產,是不缺錢的那種;滿足了物質的需求,自然要追尋精神上的昇華!

故此,很多人把北大學子譽為 “士家子弟”。



“不要命的科大”

科大人是很實在的,為什麼我要這樣說呢?

留在安徽合肥的科大,除了做學問、做科研,也沒有什麼風花雪月可以過的,因為以前合肥就發展很落後,到現在還是二線城市;

所以,樸素的科大遇上樸實的合肥,就像一對夫妻,一起奮鬥,一起拼搏!

所以,去科大這所唯一一所沒有擴招的大學,全國本科考核不通過率最高的大學讀書,做好不要命死學的準備,混文憑,是不可能的!


由我答


簡單答一下

長期以來一直有一種說法,窮清華富北大,不要命去中科大。其實是這樣的,清華以工科為主,工科全國第一,學生畢業後馬上可以參加工作(甚至不讀研也可以在國內找到薪水不錯的職位)。這對於學業優異而且急於改變家庭貧困境況的學生而言確實是不錯選擇。而北大的優勢是基礎學科,文理全國頂尖。從傳統意義來說,基礎學科本科畢業馬上就業優勢不大,要經過更進一步深造。適合家境好,愛學術的孩子。所謂清華出大師,北大出大家,大概進一步說明了這個意思吧。

至於不要命去中科大,不太好理解。論學科,中科大優勢在理學,但肯定比不過北大清華(至少本科教育是這樣的)。論學業難度,中國高校四大瘋人院(數院物院化院生科院)都出自北大,也許是中科大處地處安徽省會合肥,艱苦偏僻,特別近年來在科技方面做了不少事,比較勵志吧。


粼遇


作為”大學活地圖“,繆老師回答這個問題再合適不過。

”窮清華、富北大,不要命的中科大“是一句順口溜。誕生的年代再上個世紀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可以從校名、環境、課業、生源、規劃各個方面來分析。

(本文所有圖片均由繆登峰老師親手拍攝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一、校名

清華大學,英文名稱是Tsinghua University,可以”自由“縮寫成THU。看起來是不是更像土豪大學的縮寫?

北京大學,英文名稱是Peking University,可以”自由“縮寫成PKU。看起來是不是更像貧困大學的縮寫?

怎麼看起來都是”窮北大,富清華“哈哈,剛好與”窮清華,富北大“相反!


二、環境

早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時候,中科大辦學地點還在北京,而學校的辦學地點在玉泉路,距離八寶山只有1公里多一點。”不要命的中科大“這麼看是不是也挺有道理的?

當時清華大學建設的還沒有多麼高大上,空曠的很,有點像大農村。而北京大學就不同了,僅看校門就是高大上,豪華的緊。


三、課業、規劃、生源

上個世紀50年代末的情況是這樣的。。。

北京大學開設的科目以人文社科類為主,課業負擔相對來說沒有多麼重。

清華大學開設的科目以工學類為主,課業負擔還是比較重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設的科目以理學為主,課業負擔超級重。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的時候,上北京大學的孩子,有不少是家境非常好,或者是高幹子弟,而上清華的孩子,有很多希望通過工學的學習,找到一份靠技術可以過上穩定生活的機會,所以”窮清華、富北大"也就順理成章了

當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錄取分數是特別高的,基本與清華、北大距離非常近。這也是“窮清華、富北大,不要命的中科大”裡面三所高校並列平行的客觀原因。


我是大學活地圖,我為自己代言。


繆老師妙筆生花


這個說法現在不是很流行了,主要流傳在上世紀90年代,那個時候,教育的資源比較匱乏,清華、北大和中科大都是當時僅有的一些優質教育院校,這裡“窮”、“富”和“不要命”說法,主要是從入學就讀的學子家庭情況和學校的基礎設施出發的,還有就是學生的努力學習程度,下面我們分別具體說一說。


關於清華大學的介紹,大家應該都是比較熟悉的,清華大學以理工類學科為主流,過去很多窮人家的孩子,希望通過讀書擺脫自己的命運,都會選擇報考清華大學,寄希望於掌握一門科學技術,可以立足於社會之中,所以相對其他兩所學校來說,清華的學生家庭條件相對貧寒,而且那時候,清華大學雖然地理位置不差,但是校園的設施比較單一、簡單,就像是農村的學校一般,給人“清貧” 的印象,當然這只是針對以前,現在已不是這樣了。


“北大”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院校,從基礎的設施來看,北大宏偉的校園大門建築,就給人一種震懾,不自覺的肅然起敬,而且縱觀校園,宮殿式的裝修設計,就給人“富足”印象,而且那個時代,能在北京大學就讀的學子多是高幹子弟,家庭的環境較為豐沃,讀書只是他們提升自己的一個渠道,所以這是“富”的含義。


最後看看“不要命的科大”,關於科大的傳說大家或多或少有耳聞,科大中很多的教師也都是咱們科學界數一數二的泰斗人物,例如“兩單一星”的錢老,也曾就職於中國科技大學,有這麼多敬業鑽研的教師,就有更多努力學習的學子,因此“不要命”就是形容科大學子鑽研學術的精神,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尤其是科大的院士評選,更是“千人選一”,這獨一個院士,必然是頂級優秀的人才,可想我們科大學子對自己的要求是多麼嚴苛。


高校的發展,需要自己的特色,這三所院校近年來的發展,也在不斷創新,相信到那時候,將會有更適合他們的時代標籤。


決勝網


北大的學生對人文,政治,經濟更加敏感,在學校的基因中呈現,清華的工科獨領風騷,雖然學風也足夠厚重,但歷史賦予學子的基因呈現獨特的專注於專業能力,從中科大的學風看,對科學態度的痴狂基於因賦予莘莘學子獻身科學使命的堅定。

在學習狀態上,北大的學生對政治經濟充滿激情與熱情,學校也推崇多學科學習,似乎對於思想機構的寬度是北大學生的追求,在生活方式和未來事業中推崇宏大,廣博。清華的學生在自己的專業方向上執著深度的精準發力,對事業的垂直髮展厚積薄發。中國科技大學定位與於培養真正的科學領軍和真正沉浸科研的學者,特別是課程學習的具體過程中強調:

重:課業繁重,前所未有

緊:時間安排,緊鑼密鼓

深:學術高度,深不可測

拼:理科學霸,殘酷比拼

有人說北大,清華國之重器,中國科大創立之初就肩負國家的科學重擔,三所學校都是學習競爭激烈,但北大學生學的飄逸,清華學生學的專注,科大學生學的痴狂。

些許戲言,讓名校風骨昭然若揭,在選擇時也有更多超越數據的判定元素。


王為願


窮清華,富北大,不要命的是科大,這個口號已經過時了。6幾年前後清華大學的校園非常荒蕪,很多大樓都是後來建的。清華大學當時以工科為主,國家正在進行工業化建設。很多窮孩子都奔清華,生活都非常艱苦。說窮清華一點不過分。北大,古香古色給人己富貴的感覺。當時重文輕理的現象依然存在,家境好一點的都學文科。科大當時剛建不久,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功課非常重,學生都是拼命三郎。

現在國家的經濟形勢變了,學校早都向綜合方向發展,條件也都非常好,都是國家重點中的重點。這個口號已經沒有一點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