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一向都會聽張良的建議,為何劉邦要殺韓信時張良卻沒有阻止?

韓聖希


根據題主的提問,有書君認為,需要先更正兩個不確切的說法。

首先,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是指的劉邦與項羽楚漢相爭的時代,劉邦想依仗張良的謀略對付項羽。

而韓信被殺已是大漢天下初定之時了,此時的劉邦功成業就,躊躇滿志,根本不會特別聽誰的話。

其次,韓信被殺之時,劉邦正率兵在外地平叛。

嚴格來說,韓信並非劉邦所殺,而是被呂后和蕭何合謀殺死的,當然也不能排除劉邦幕後主使的可能。

話說至此,我們再轉到正題討論。

且不管韓信是被呂后所殺還是劉邦幕後指使所害,一直對韓信非常欣賞的張良,在韓信被殺時為何袖手旁觀呢?今天有書君就來分析一下這件事。

一、張良很識時務,他不想阻止。

用“一條好漢三個幫”這句俚語來描述劉邦成就千秋霸業的歷程非常恰如其分。

對於創業打天下時代的劉邦,蕭何,張良,韓信,三人各具所長,缺一不可。

因此在歷史上,三人又被稱為“西漢三傑”。

其中蕭何資歷最老,曾為劉邦舉薦了許多棟樑之才,韓信就是他拉來的;張良足智多謀,是不可多得的智多星軍師。

而韓信,則是個軍事奇才。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平定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又北上降服了燕國。

他被後世人奉為“兵仙,戰神”,他統領士兵打仗的本事,甚至勝於劉邦。他被蕭何譽為“無雙國士”。連劉邦自己都說“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韓信功勳卓著,因此在天下初定的大漢王朝具有極高的地位。在他統領過的,與他一起出生入死共創大漢基業的士卒中有一呼百應的威望。

當時七個諸侯王勢力範圍廣闊,擁有軍隊,徵收賦稅,實力足以與朝廷抗衡。而且個個驍勇善戰,足智多謀。

在劉邦的心中,這些手握兵權的武將的存在本身就是威脅大漢政權的一顆顆地雷,早晚得一一剷除。

而韓信更是七王之首,說他“功高震主”一點不為過。劉邦把他由齊王改成楚王,再由楚王貶至淮陰侯,明眼人都看得出,這就是要滅了他的節奏啊。

劉邦忌憚每一個可能覬覦他皇位的人,他甚至不放心跟著自己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的連襟樊噲,何況是打仗本事比他都大的韓信呢!

“兔死狗烹”,自古君王大致如此。劉邦也不例外。這些張良心裡明白得很。他是韓國貴族的後裔,依靠劉邦推翻了秦朝,報了家仇國恨就了了心願了。他可不想招惹與自己無關的是非。

後來,天下平定,張良做出退隱的人生選擇,去跟著赤仙子學道,也表明了他這種想法。

二、韓信咎由自取,張良不能阻止。

如果僅僅是功高震主或可原諒,關鍵是韓信還先後三次在劉邦被困,危難之際提條件,索要封賞要挾劉邦。

韓信第一次要挾劉邦是在平定齊國後。他自我感覺功勞卓著,便派使者送信給劉邦,請求立他為假齊王。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形勢危急,對韓信這樣居功要挾之舉當然十分憤恨。

第二次,是劉邦與項羽決戰於垓下前夕。劉邦約韓信,彭越出兵,合擊項羽,兩人卻按兵不動,結果劉邦大敗。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被迫臨時為韓信加封土地,並封彭越為梁王,兩人這才率兵前來,估計劉邦當時就有殺了他的心。

第三次是趙相國陳豨發兵反叛。劉邦親自率兵平叛,臨行前令韓信隨從。不料,他竟然稱病不從。這顯然又是在要挾索取。

這三次臨陣要挾,讓劉邦從心底裡對韓信打上了解不開的死結。

劉邦當時就氣的破口大罵,是張良從大局考慮,一次次勸說提醒,告誡劉邦現在是必須要重用韓信的時候,劉邦才壓下怒火,一次次跟他妥協。

在這種背景下,劉邦平定了天下,騰出手來了,不收拾韓信才怪了。

而此時,時局今非昔比。張良如果再勸阻劉邦,不但他肯定不會聽,沒準兒還會連累自己。張良那麼聰明的人,才不做這費力不討好的買賣。

三、張良與韓信交情不深,張良沒必要阻止。

張良跟隨劉邦較早,因此他對劉邦的忠心要遠勝於他跟韓信的交情。韓信是後來加入的,他們二人之間並沒有多麼深厚的革命感情。

“蕭何月下追韓信”,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典故。

韓信和蕭何的關係應該算得上鐵桿兒了。然而殺韓信,具體策劃人正是蕭何。

鐵桿兒好朋友已成仇敵,只不過是普通朋友的張良,當然沒必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他了。

況且,韓信的軍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霸王項羽都是其手下敗將,那麼劉邦死了之後,還有誰能控制得了他呢?

與其給大漢江山留下韓信這麼個隱患,劉邦覺得還不如提前為兒孫將他剷除掉。

作為漢朝的開國大臣,張良既然洞悉劉邦的這份深謀遠慮,又怎麼會去阻撓呢?

根據以上分析,有書君認為,韓信雖是軍事奇才,他的死,也確實令人為英雄扼腕,但他的政治智商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他既不識時務,又不會做人。所以,當蕭何選擇了為呂后出謀劃策,韓信就成了任人宰割的魚肉。

而唯一有可能救他的張良,無論出於何種考慮,都不會去救他。畢竟這是劉家的天下,多說無益不說,弄不好還會引火燒身。

少管閒事,明哲保身,自然是聰明人的上佳選擇。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劉邦手下有兩大集團,一是豐沛集團,二是諸侯王集團。張良原本並不是劉邦集團的人,他是韓國貴族公子,祖上五代為相。秦國滅亡了韓國以後,他致力於刺殺秦王,不過並未成功。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以後,他便追隨韓王恢復韓地。不過後來韓王為項羽所殺,他復國無望,才無奈之中跟隨了劉邦。

劉邦能夠奪取天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團結了諸侯王集團。不過說到底,劉邦和諸侯王不過是短暫的合作關係。到最後,劉邦還是將那些異姓諸侯王各個擊破了。所以張良即使投靠了劉邦,為劉邦立下了很多功勞,他其實還是不可能與劉邦豐沛集團的那些人相比的。劉邦到了晚年,甚至連蕭何這樣德高望重,處處謹慎的人都只是表明信任的。據說蕭何自偷偷弄壞自己的名聲,大量強買田地,才讓劉邦心安。

至於張良,其實他和韓信是差不多性質的。不過張良還是會明哲保身,很早就功成身退了。韓信則不然,他一直是以國士對待劉邦,但是時代已經變了,劉邦還是對他不放心。畢竟以韓信的能力,如果真的起兵,劉邦多半是很難打過的。至於說張良阻止劉邦殺韓信,我只能說張良本身就很危險了,他與韓信沒瓜沒葛,又怎麼會這蹚渾水?


歷史是什麼


綜合來說,韓信存在重大過錯,張良又喜歡低調做人,加上兩人本無交情,所以當面不會出面求情了。

第一,張良本人知道明哲保身,從高祖登基之後,基本就不怎麼過問政事了,每天不吃飯修仙。後來呂后為了太子劉盈地位穩固,讓呂澤連哄帶嚇才逼得張良出了主意。所以,對於勸說劉邦(呂后)不殺韓信這種事,和張良沒有任何利益,自然更不會主動求情了。

第二,劉邦能聽從張良,也是因為張良在楚漢戰爭中的戰略分析有道理。韓信其人是否該死暫且不論,但絕對是個桀驁不馴的人物。他攻下齊國的時候就想自立為假齊王,在垓下之戰之前又故意拖延邀功,被貶之後還不屑與樊噲為伍。這樣的人留著對皇權難道不是威脅?

第三,削除異姓王也是符合中央集權的,張良曾反對過酈食其分封六國的計劃,對於削弱韓信自然是再支持不過。而張良和韓信本身又沒什麼交情,張良一直在劉邦身邊參謀,而韓信基本都獨立作戰,所以殺不殺韓信他當然也懶得管了。


林屋公子


第一,韓信不是劉邦殺的,是呂后殺的。

韓信死的時候,劉邦在外平亂,這時有人舉報韓信謀反,呂后聯合蕭何,計殺韓信,這便是赫赫有名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第二,張良不幹朝政。

劉邦平定天下之後,張良就要去修仙,迴避朝堂,所以不會貿然出面。

第三,劉邦忌憚韓信。

之前有人告過韓信謀反,劉邦問諸將,答曰,坑豎子耳,說明劉邦欲殺韓信之心人盡皆知,否則為何沒人替韓信解釋一二。

第四,這次韓信是真謀反。

韓信第一次被告謀反是誣告,但劉邦忌憚韓信,還是奪了他的王位,砭為淮陰侯。而這次韓信被告謀反可是證據確鑿,他聯合在外起兵的叛軍,準備在京城發動政變,事情敗露被殺,合情合理。


納特帕格sfk


一.家庭背景不一樣。韓信為一個劍客,落魄時到處蹭飯,覺得只有出人頭地才能體現自己的才幹,緊張自己的前途,是典型的鳳凰男心理;而張良為韓國的士族,雖然落魄,但是一身的氣場還是有的,對待名利也是看得比較淡。

二.做事情的態度。他老闆劉邦問自己能帶多少兵,韓信直接說一萬,劉邦問韓信那你自己呢?直接來個多多益善,這不是作死的節奏麼?而張良呢,懂得及時功成身退,不驕傲,不自負。

三.交情不深。韓信與張良從劉邦拉起旗做革命,到劉邦奪得天下,也沒有什麼過深的交集,都是公務上的事情,所以也沒有必要開口。

簡單地說就是道不同不想與謀,關鍵是張良已經深知韓信的狂傲,已經徹底刺激到了劉邦的底線,所以必須死,那麼再求情有什麼意義呢?


農夫說歷史


因為很簡單,殺韓信的就不是劉邦,整個過程中也沒有徵求過張良的意見。

《史記·淮陰侯列傳》裡記錄韓信被殺的過程如下:

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

可見,在發現韓信謀反之後,呂后實際上只和蕭何有了謀劃,而對其他人,並沒有什麼徵求意見的舉動。

因為當時是韓信的舍人被韓信囚禁,其弟弟舉發了韓信即將謀反的事實。

所以,當時的情況,其實是間不容髮,根本來不及搞什麼徵求意見。

甚至劉邦都是事後知道的,《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高祖曰:“是齊辯士也。”乃詔齊捕蒯通。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表》的記載是:

十一年,信謀反關中,呂后誅信,夷三族,國除。

本質上,這是呂后的一次便宜行事,所以高祖的態度是“且喜且憐之”。

一方面高興,另一方面還有些痛惜他的下場。

因為漢高祖本人對於功臣列侯的態度,與他對付諸侯王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淮陰侯韓信本人是由劉邦親手提拔起來的下屬,雖然功大封王,本質上,仍是他的功臣列侯集團中的一員,屬於“老兄弟”,所以,他並不想殺他。

如果劉邦本身早有殺韓信的意圖,根本不需要等待他在陳豨謀反時造反,而是在相對安定的時候將他殺死,對於整個政權的動盪影響要小得多。


劉三解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是因為張良的建議可以幫劉邦取得天下,所以劉邦才會言聽計從。

假如張良妨礙到了劉邦的江山,劉邦也是會眼不眨的除掉張良的。

因此,聰明的張良才會在功成名就後辭官退野,正是因為張良瞭解真正的劉邦,所以才會主動退隱。


劉邦也正是看到了張良不貪權柄,反而尊重張良,用“留侯”的封號來紀念昔日兩人在留縣第一次相遇的往事。

張良即使想要保住韓信,也不會主動出面勸劉邦。既然張良已退隱,他至少形式上都會保持不問政治的作法。

韓信不是劉邦殺的,劉邦也想殺韓信,但一直沒決定,因為替韓信說話的人很多。

出手的是呂雉,這個女人的政治手腕一點也不輸於她的丈夫,正是在她的一手操縱下,連老臣蕭何也不得不迫於淫威,參與到呂后殺韓信的行動中來。

這便是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原創作品,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劉邦殺功臣在歷史上,並不是首創。春秋時越王勾踐,多虧文種和范蠡二大夫將滅王的國家重新復國,功莫大焉。最終越王勾踐對忠臣文種下一道旨意,讓文種為寡人滅夫差於地下,文種嘆日悔不聽範大夫之言,敵國破謀臣亡,狡兔死走狗烹。范蠡早己隱遁於江湖之中,倖免於難。至於劉邦只殺韓信,因為韓信功高震主,現在天下已經太平。如果韓信造反,無人可治。況且韓信收藏了項羽的,大將鍾離昧。因此假手於呂后之手,將韓信殺。當時張良已經在功成名就之後不理,朝中之事了。張良何許人也,能看不出劉邦的心思嗎?會早早退出政壇,專心研究赤松子個個長生不老之方。斬殺韓信之事張良不見的知道,即使知道了,張良在此時為了自己避難,也未見得勸說劉邦。因為張良與韓信他們不是朋友。即使是蕭何推薦的韓信,作為劉邦的大將,不是有蕭何月下追韓信嗎,但最終韓信還是死在蕭何定計,親捉到了韓信,不是有這麼句話嗎,叫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用戶中國布衣


張良和韓信本就不是一路人。

先看張良為人處世。

1.有勇有謀。以書生綿薄之力,找江湖義士大鐵錘,刺殺秦始皇。失敗被追殺,卻能全身而退。

2.善於識人。作為貴族,沒有看不起在路邊丟鞋的老人,而是看出黃石公的不俗,得到破解戰爭的奇書。對於看似流氓無賴的劉邦,卻看出他超人的悟性與胸懷,終輔佐劉邦建立大漢帝國。

3.智慧超然。不貪戀功名利祿,功成而身退,只做一個邊緣人。他明白鳥盡弓藏的道理。不給劉邦添麻煩,也不讓自己處於危險境界。

再看韓信做人做事。

1.越位。請求劉邦冊立張耳為趙王。這本是皇帝的抉擇。看上去是請求,實際上是要挾。

2.不仁。酈食其已經說服齊國投降。韓信為了巨大的功勞,仍然發起進攻,導致酈食其被烹殺。

3.貪名。攻下齊國之後,以方便治理為名,要求封為假齊王。第二次要挾劉邦。

4.無忠。私藏楚國逃將鍾離昧,置國家法令於不顧。看上去忠肝義膽,實際上毫無政治頭腦。這是實打實的與皇帝對抗。

5.高傲。在眾臣面前,聲稱恥於灌嬰、樊噲為伍。喪失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6.自閉。被貶為淮陰侯後,明明大勢已去,還要策應陳豨造反。終被呂后設計除殺。

張良韓信對比。

張良順天道看大勢,不以個人好惡做事。對自己定位始終很準:輔佐,謀劃,功成,身退。

韓信有能力有本事,但愛名好利。一生都被自己的私慾左右。又想成為大王,被人尊重。又不想失去道義,被人辱罵。左右搖擺隨波逐流。從來沒有看清過大勢。

總結一句話:no zuo no die。韓信的路是自己走的,即使張良勸阻也沒有用。這一點張良看得清楚。所以沒有出手。


Fandy


張良何等人物?我對他的定義是軍事家和政治家。軍事家就不必多言了,他為劉邦打下江山出了很多奇謀,成了後世軍師頂禮膜拜的對象。可能是他在軍事上成就太高,以至於大家都忽略了,其實張良也是位情商極高的政治家。正是因為這個身份,讓他在劉邦要殺韓信時一言不發。

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要有哪些有點?首先要有理想,沒理想的是政客。張良起先是有理想的,作為韓國貴族後裔,他希望趁著天下大亂重新復興韓國。他將這個理想寄託於劉邦身上,跟著劉邦誅滅暴秦。但當韓王信自立山頭,樹起“韓國”大旗時,張良心動了,他覺得自己應該回歸祖國了,於是決心向劉邦辭行,投奔韓王去了。

其次要現實,政治家光有理想不行,理想不能當飯吃,還要認清現實。在韓王信被項羽殺害後,張良復興韓國的理想灰飛煙滅了,如果他還一意孤行,執著於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那就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於是,張良果斷選擇重新投靠劉邦,並絕口不提復興韓國的事情。

只有在理想與現實中把控有度,時時做出調整,才能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生存下來。韓信偏偏是個只懂得打戰不懂政治的軍事家

。比如,當劉邦被項羽20萬大軍團團圍在滎陽之時,身為第二集團軍統帥的韓信,不但不火速救援,還變相要挾劉邦封他做齊王。這是一名臣子該做的事情嗎?這是商人間的討價還價。氣得劉邦想現場開罵,誰知站在一旁的張良一眼看穿了天下大勢:此刻怎麼能與韓信翻臉?韓信助漢則劉邦勝,助楚則項羽勝,必須穩住韓信才能成就大業。於是張良偷偷踢了劉邦一腳提醒他。這就是一名成熟政治家應該乾的事情,不能意氣用事,韓信不成熟,劉邦要成熟。劉邦明白了張良的意思,立刻變臉哈哈大笑:“韓信真沒出息,男子漢要當就當真齊王,當什麼代理齊王?”

從這件事上,張良和韓信還有劉邦的政治水平高下立判。

等到天下歸漢後,張良深知,劉邦這個皇帝做的不踏實,朝內有一幫驕兵悍將,嚷嚷著要好處;朝外有一群諸侯王,各懷鬼胎。他自己被封了個留侯,子孫後代衣食無憂,自以為應該到了閉口不言,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時候了。

劉邦要殺韓信,張良不開口,因為他知道勸不動,劉邦和韓信的矛盾已鬧到不可調和的地步。這是皇帝與諸侯的矛盾,也是中央集權和地方勢力的矛盾。劉邦想要坐穩皇位就要殺光這些手握重兵的異姓王,縱使韓信立下蓋世奇功,威脅到了皇位還是要死,這是政治問題,不是道德問題。既然如此,張良已算到結局,為何還要把自己攪進渾水之中?搞不好,劉邦懷疑起自己來,張家也要滿門抄斬。

等到呂后掌權後,政治環境更加嚴酷,張良乾脆對外宣稱自己修仙了,依靠自己的政治智慧,躲避宮廷中的明槍暗箭,求得安度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