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格洛克手槍系列沒有擊錘?無擊錘的好處和壞處是什麼?

我是一隻好兔子


說到底,擊錘也是靠彈簧驅動的

而且擊錘還是得帶動擊針才能擊發子彈。但擊錘這個玩意吧,容易抽出來的時候鉤褲子啥的。

不過擊錘式的槍支保險相對比較靠譜(想想SIG家從擊錘改為無擊錘之後,走火率就被完成段子了)

好了,我們還是說下無擊錘——擊針平移式手槍

其實這類手槍無非就是把本來放在握把後邊,帶動擊錘的彈簧丟到了機針上...

擊針式手槍在上膛,復位的時候,擊針筒在隨套筒的復位,被一個阻鐵卡住。

然後,開槍的時候,扳機控制落下那個紅色的卡鐵,釋放擊針,機針被後面彈簧帶動往前敲打子彈菊花

擊錘式和擊針式兩黨的撕逼在國外不罕見

如果兩把槍都是上膛狀態,擊錘式第一發得多一個掰擊錘的動作,不然雙動扣扳機力度巨大...很容易打偏。而且開槍前還得開保險

而Glock不用考慮這個,他有個小扳機,那個就是保險,一起扣下就能開槍

某種角度來說,擊針式材料更少,更簡單,不容易勾住,所以很適合普通吃瓜群眾買來用,不用太多訓練就學的會。而且他更便宜,但可靠性沒擊錘式的好(走火,惡劣環境)


瘋狗的輕武


先看一個設計的教科書式的手槍 博雷塔M9

我們會發現在射擊的時候這把槍就是依靠擊錘來觸發子彈底火的。


從最簡單的理解來說 結構是下圖的樣子:

靠板機釋放擊錘,通過捶打撞針引爆子彈的底火。

然而如果是這樣的設計是不是會發現槍會特別不安全呢?在早期也有類似去掉擊錘利用撞針上的彈簧釋放來敲擊底火的設計。但早期工藝很難做到這點。

於是 就回到博雷塔M9這種教科書式設計的手槍上:

我們可以看到M9的撞針在候補分了截,擊錘擊中後面的一截後帶動前面一截撞擊子彈底火。

這就是我們能看到的M9的保險裝置了。拆下來是下圖的樣子:

如果轉動保險按鈕那麼這個保險機構會整體轉動,於是後半截撞針就偏離了之前直線的部位,這樣就從物理上講撞針和擊錘隔離開來,這樣不論槍支跌落還是猛烈撞擊那麼懸浮在槍機裡面的撞針都不會觸發子彈底火。


擊錘的作用其實是——安全設計。


說回格洛克,他們家的槍其實是使用了很早期沒有擊錘安全設計的改良版。

例如早期的M1908 就是無擊錘手槍


回到題主提出的格洛克來。我們可以注意到格洛克系列的手槍板機是有兩層的

這就是格洛克的改良設計,在無擊錘槍上增加了前置保險機構。板機上面的小板機負責將保險機構抬起來,下面的大板機負責釋放撞針。

無擊錘的好處就在於外形簡單、內部結構簡單、拔槍就射反應速度高。不好的地方則在於其可靠性並沒有有擊錘的版本高。同時這種無擊錘槍的扳機力其實要大於有擊錘的版本。


軍武數據庫


格洛克手槍之所以沒有擊錘,是因為採用了平移擊針結構。所謂平移擊針結構也稱主動擊針結構,直接由擊針簧推動擊針擊發彈藥的槍械結構。平移擊針結構的手槍擊針和槍機採用分離式設計,扣動扳機後解脫阻鐵、槍機由復進簧推動向前運動實現上膛和慣性閉鎖,繼續扣動扳機則擊針將會解脫、並由擊針簧推動向前運動擊發彈藥底火,從而實現開火動作;在擊發過程完畢後,槍機和擊針分別受復進簧和擊針簧作用向後運動、並回歸待發狀態,此時若再次扣動扳機會重複上述動作,直至不再有彈藥上膛。平移擊針結構中事實上由擊針直接發揮擊錘的作用,因此格洛克系列手槍不設擊錘。

除格洛克系列以外,“勃朗寧”系列手槍、魯格P08、南部十四式(即俗稱的“王八盒子”)、瓦爾特P99、GSh-18等型號的手槍也採用平移擊針結構,可見這種結構在半自動手槍設計上由來已久,目前使用也比較廣泛。平移擊針結構對於操作者較為友好,相對來說不容易產生鉤掛、誤操作或撞擊走火等情況,其缺陷是不太容易觀察是否處於待擊狀態,對於一些習慣使用擊錘外露設計的手槍的射手來說難以判斷上膛狀況。總體來說,格洛克手槍擊錘不外露的設計利大於弊,其設計上的安全性已經在多次在實戰環境中得到了檢驗,這也是格洛克公司將該設計沿用至今的原因。


軍機圖


恕我直言,沒有比1911更經典的手槍了。等同於AK槍族的地位


用戶7692135948653


連玩具槍我都不知道長什麼樣,你和我談什麼零件結構區別


在刀疤上成長4587


我李雲龍沒見過 想tnd見識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