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地頭的儒雅新農人

東北人張和平紮根秋長從事有機種植20載

田間地頭的儒雅新農人

張和平在有機蔬菜大棚裡打理蔬菜。

長髮及肩,面容平和,散發出儒雅書生氣質。見到了張和平,您很難把他和職業農民這個身份聯繫起來。曾在機關工作兩年,崇尚自由的張和平在26歲那年南下深圳,做過電腦貿易、機械設備進口等工作,後來受大環境影響資金鍊斷裂,休整之後投身農業從事有機蔬菜種植和運營。

從1998年至今,張和平從事有機種植整整 20年,自2012年落戶紮根秋長周田村創辦四季分享有機農場。

外貿生意失敗投身有機農場經營

毗鄰雞心石水庫的一處平原上,是四季分享有機農場安家的地方。這裡被山林與水庫環繞,既給農場帶來天然屏障,也為農場的各類蔬菜源源不斷地補充著養分與水分。田間小道兩旁建有連片露天菜場與溫室大棚。農場內種滿各類蔬果,一派綠意萌動、生機煥發的景象。

在農場的菜地上,記者見到了正在採摘蔬菜的農場主人張和平。

張和平出生於1961年,是漁農居、四季分享、尚品農莊、泰康有機農場創辦人,2012年加入我國最大最早的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20多年前,張和平從一名貿易行業老闆轉身成為農人,過程充滿艱辛,回望來路,“期間許多情節已經找不回最初的表達了”。如今,有一種精神感召和理想的力量讓這位東北男人紮根在秋長這片樸實大地上。

1985年,畢業於東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的張和平被分配到機關單位工作。這在當時是人人都想要的香餑餑,但崇尚自由的他認為機關工作枯燥無味,1987年毅然到深圳下商海闖蕩。風光時,他代理起西門子、日立等大品牌的中國市場營銷,一年盈利可達幾千萬元。1996年,他所經營的貿易企業資金產業鏈斷裂,他遭遇了人生低潮。但他進入了人生休整期,開始反思生活,尋找內心的歸依。最終,他搖身一變,成為俯首土地甘做孺子牛的農人。

改變原有的人生軌道,需要很大的勇氣。從這一年起,張和平在深圳創辦“漁農居”,嘗試摸索有機農產品的種植和經營。經過一番磨練,他對於有機蔬菜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發現有機農業的生產並不能單純地進行商業化運作,過於追求利益的本性,將偏離他“追求健康的有機生活,獲得新鮮健康食材”的初心。

張和平將初心轉化為實際行動,2012年將四季分享有機農場落戶秋長周田,並引進了CSA模式,打破原先由投資人合夥創辦的理念,定位“有機生活引領者,鄉建與環保志願者”。

相中周田村生態環境進行有機種植

為什麼落戶秋長周田村?

“作為眾籌模式的CSA有機農場,選址非常嚴格,既要求農場生態環境好,包括空氣、水和土壤的無汙染,符合有機標準的要求,適宜有機種植;同時還要求交通便利,方便深圳和惠州的莊主會員前來參觀體驗。”張和平說。

秋長周田村毗鄰雞心石水庫,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地,水質清澈,甘甜怡人,農場灌溉水來源於水庫源頭水。周圍原生植被茂密、生物種類繁多,沒有任何汙染源。土壤潔淨,經檢測,重金屬鎘、DDT和六六六均為零檢出,是一塊難得的良田,非常適合有機種植。

要做好有機農業,絕非那麼容易。除了選址,養地、選種、田間管理、產品質量管控,每一步都需腳踏實地,嚴格按照國家有機標準進行種植和生產,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所以每一棵上市的有機蔬菜都十分珍貴。

農場的運營模式是從蔬菜生產到宅配的全產業鏈服務,農場自建冷鏈物流,沒有中間環節,蔬菜從採收到配送到戶不超過24小時。會員主要分佈在深圳和惠州,從深圳到農場自駕車僅需1個小時左右,從惠州到農場僅需約20分鐘。

隨著經營模式的升級,農場2015年啟用線上商城,可供消費者自由選菜。目前,會員數近5000人,活躍會員3000多人。因為採用有機種植模式,經過6年多的發展,當地的農藥味再也沒有以前那麼濃了,以前雜亂無序的農田漸漸形成了一定規模。村民小組的經濟收入進一步提高了,村民就業機會也得以增加。

本組文/圖 本報記者黃尉宏 通訊員古錦強許文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