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腰斬”接近“負增長”,或衝擊短期市場預期

M1“腰斬”接近“負增長”,或衝擊短期市場預期

中國央行公佈金融數據顯示,中國11月金融數據表現分化:新增人民幣貸款、社融雙雙環比倍增且超出預期,但M1、M2等貨幣供應指標依舊疲弱,M2持平今年6月創下的歷史最低增速,M1環比接近腰斬,創2014年1月來最低增速,進一步接近負增長。這可能會短期衝擊市場預期,但整體風險不大,因為這種“極低速增長”本身是在政策調控下形成的,隨著“去槓桿轉向穩槓桿”,金融數據大概率會逐漸呈現出相對平穩的走勢!

具體數據如下——

中國1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25萬億元人民幣,預期12000億元,前值6970億元。

中國1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1.52萬億元人民幣,預期13340億元,前值7288億元。

中國11月M2貨幣供應同比8%,續創今年6月創下的歷史最低增速,預期8%,前值8%。

中國11月M1貨幣供應同比1.5%,創2014年1月來最低增速,預期3%,前值2.7%。

中國11月M0貨幣供應同比2.8%,預期3%,前值2.8%。

……

其中最引起博覽財經關注的是,2018年11月,M1創下了1.5%的同比低增速,直追2014年1月的1.2%

M1進一步大幅回落,同比增速從兩年多前的>20%下滑至11月的1.5%,再度加劇M1可能出現負增長的擔憂。鑑於M1增速已經放緩8個季度,貨幣流通速度可能趨緩。市場上有觀點開始擔憂,若貨幣流動速度放緩,提振總需求所需的政策調整力度就會更大。如果不及時引導,物價下行的預期往往會自加速,為未來穩增長和穩市場帶來更大挑戰。

對此博覽財經認為,從具體數據的構成與歷史演變情況看,這種風險不算很大,當前M1的“極低速增長”,有政策調控的原因,也有統計數據的因素,有關方面對此仍然是“相對可控”的

究其原因,博覽財經認為,2017年以來嚴厲管制地方政府舉債,遏制非標,於是資金被回籠,M1增速回落。到了2018年,持續的回落,剛好又疊加高基數,於是形成了一個極低的增速。

我們按照2018年10月底的數據來分析(11月底的數據尚未發佈完畢)。10月末,M1同比增速為2.7%(而M2為8%)。

第一,M2的來源。2018年10月末比2017年10月末的這12個月期間,M2共增加11.5萬億元,其中,個人貸款派生了7.2萬億元,對公貸款派生了8.1萬億元,同時其他渠道卻回籠了4.1萬億元的M2。其他渠道主要是銀行表內投放非標、非銀、委外等。很顯然,今年信貸其實是給力的,只不過金融去槓桿太猛,其他渠道被壓降,大幅回籠了M2

第二,個人貸款並不必然形成個人存款,因為個人借款人領到錢,最後可能拿去買車買房,或者參與其他投資或消費,貨幣不停流來流去,永不眠,最後在2018年10月末剛好沉在某企業的活期賬戶上,即計入M1。同樣,企業拿到的貸款,也可能拿去發工資,形成了個人存款。不管怎麼流,反正這12個月期間新增的11.5萬億元的M2,最後是有6.3萬億元是增在個人存款賬戶上,2.1萬億元增在企業定期賬戶上,僅有1.2萬億元增在企業活期賬戶上。

所以,M1只可憐巴巴地增加了2.7%,即1.4萬億元(企業活期+M0)。

第三,這12個月,企業部門通過銀行信貸或發債給銀行自營,一共從銀行那裡領到7.9萬億元

,但同時,卻要償還4萬億元左右的非標等(銀行表內投放非標、非銀、委外等,一大部分是最終投給企業的),最終全年存款僅增加3萬億元,分別存在定期、活期賬戶中。日常經營中還會把錢付給個人部門,當然也會從個人部門收到錢,但這兩者似乎恰好相抵消,實現平衡。

個人從銀行那獲取信貸8.1萬億元,通過消費、投資付給企業的錢,剛好和從企業那領到的工資相抵消。然後,還有一部分用於投資證券或理財,形成了非銀存款約1.6萬億元,最後還留下了6.3萬億元的存款。看來,雖然過得挺不容易,老百姓的錢包其實還是鼓起來的。

結論很明顯:金融去槓桿,尤其是非標的回籠,讓企業沒留下太多存款

那麼,非標主要投給誰的?業內經驗,七成投向平臺公司,其餘一大部分投向地產公司。於是,結論就更明顯了:2017年以來,

政府開始管控違規舉債,很多地方政府平臺公司或城投公司開始少借錢或償還一些非標、貸款,從而拉低了M1增速。

結論已經比較明確,2015年以來流動性氾濫,地方政府的平臺、城投從信貸、非標大量融資,獲取了資金,放在存款賬戶上(而且不差錢,直接放活期),直接導致了M1增速畸形地高。2017年以來,開始嚴厲管制地方政府舉債,遏制非標,於是這些資金被回籠,M1增速回落。到了2018年,持續的回落,剛好又疊加高基數,於是形成了一個極低的增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