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涼刺史董卓不過區區五萬人馬,為什麼都奈何不得他?

用戶156890353


我看了許多回答,都沒有切中題目。

題主所問,並非董卓把持朝政時期,而是董卓在涼州的時期。但是題主也搞錯了,董卓並沒有當過西涼刺史,只當過幷州刺史。他在涼州時,身份是前將軍。

董卓是東漢軍隊中的一員悍將,他身強力壯,性格粗野,勇猛好鬥。早年他在名將張奐麾下,在一次與先零羌的戰鬥中,表現出驚人的勇敢精神,取得斬、俘萬人的重大勝利。此役也奠定了董卓在西北軍中的地位與聲望。

在歷次西北戰事中,董卓都是我行我素,目中無人,不把上司放在眼裡,甚至對朝廷的詔令陽奉陰違。

第一次是頂撞總司令張溫。

西北爆發北宮伯玉叛亂後,朝廷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董卓為破虜將軍,轄十萬大軍討伐叛軍。在作戰過程中,董卓對張溫的命令裝耳聾,不理不睬,壓根兒不把統帥放在眼裡,一副傲慢自大的模樣。

董卓的軍職比張溫要低,何以他敢如此狂妄呢?

首先他瞧不起總司令張溫。張溫身居“三公”之列,卻是出錢買來的。作為總司令,張溫沒什麼作戰經驗,缺乏指揮才能,第一戰就被叛軍打得暈頭轉向,還是靠董卓來給他解圍。其次,董卓出生於西疆,其軍旅生涯二十年,多數時間是在西疆度過,在西北軍中有很高的威望。他傲慢地認為,要解決西北羌亂,非自己莫屬。

缺乏魄力的張溫雖然一肚子不高興,卻對董卓無可奈何。當時孫堅進言,應治董卓不服從軍令之罪,把他砍了。張溫認為董卓在西疆威名遠揚,若是殺了他,靠誰平定亂軍呢?

性格決定命運。張溫軟弱的性格,註定使他下不了殺董卓的決心。在他看來,董卓及其部下都是一群野蠻人,如狼似虎,他沒膽量拿董卓開刀。一位統帥對部將畏懼到如此程度,註定只能一事無成了。在若干年後,當張溫被董卓所殺,一定後悔沒有聽從孫堅的勸告。

第二次是違抗皇帝的詔令。

董卓不僅敢違抗張溫,甚至連皇帝的詔令他都敢違抗。

為什麼呢?董卓把這個時代看透了。這是一個混亂的年代,槍桿子裡出政權,握有兵權才是硬道理。只要有兵,比如盤據西北的韓遂、馬騰,割地自雄,朝廷根本沒有能力剿滅。這就叫做實力。

當時朝廷裡有不少大臣看董卓不順眼,覺得這個人太過於囂張,目中無人,讓他執掌兵權,無異於養虎為患。漢靈帝之所以器重董卓,乃是因為董卓在西北羌胡部落中威望頗高。但是董卓已經越來越難控制了,漢靈帝決定削去董卓兵權,一紙詔書,召董卓入京,擔任少府之職。

對朝廷調令,董卓的回答是:不!

理由呢?董卓的理由實屬誇張,他說:我手下這些將士,多來自湟中,還有許多羌胡騎兵。我接到詔令後,打算動身返京,豈料被士兵拖住不放,他們稱政府沒能發放糧餉,家人飢寒交迫,沒法過日子。羌胡人狼犬習性,微臣也無法制止他們,只能暫且逗留,加以安撫。

靈帝一看,傻眼了。董將軍把自己描繪得像一個受害者,彷彿被一群士兵挾持似的。

明明知道董卓裝神弄鬼,可是朝廷卻束手無策。

此時漢靈帝已是病重,不削董卓兵權,他死了也不安心。於是皇帝下旨,把董卓提拔為冀州牧,讓你統理一州之地,該滿足了吧。不過有個條件:董卓必須把自己的軍隊交給左將軍皇甫嵩。

董卓看清楚了,朝廷就是千方百計要奪其兵權。他既對冀州牧垂涎欲滴,也不想放棄兵權,便奏報朝廷說:“我手下這些將士,跟隨我有十幾年了,與我情同家人。他們都感念恩德,希望為我效死沙場。請准許我把他們帶到冀州,效力邊陲。”

看到沒有,董卓官也要,兵也要,可謂是老奸巨滑。

漢靈帝下詔嚴厲斥責董卓,並責令他即刻前往冀州上任。這一回想必董卓黔驢計窮了吧?然而,歷史常會發生意料之外的事,漢靈帝突然死了。

皇帝一死,意味著什麼呢?權力鬥爭。

在這一點上,董卓的政治嗅覺真是相當靈敏,他預感到政權過渡不會一帆風順,京師一定會動盪不安。所以他完全不理會朝廷的責備,率領大軍返回到黃河以東,時時關注洛陽政局的變化。這才有了後來董卓入洛,把持朝政的故事。

可以說,董卓是在豪賭。可是,他賭贏了。


君山話史


為什麼要說區區呢?

這篇談正史,不演義。官渡之戰,袁紹總共10萬人馬,在當時已經是恐龍級的BOSS,曹操開始是2萬人馬,後期湊到3萬多人。官渡之戰以後,曹操的實力達到頂峰,也就是10萬人馬。其實在三國,有一支勢力經常被忽略,就是劉表,他也有10萬人。夷陵之戰,那是劉備的人生巔峰,他的主力進攻部隊7萬人。所以在三國時期,10萬人是一夥勢力的頂峰。董卓的5萬人是很大的一股勢力,並不少。

而董卓是當時大漢王朝西北軍閥的領袖。西北軍是當時戰鬥力第一的部隊,沒有之一。董卓這5萬人馬是當時漢朝最精銳的政府軍。注意哦,政府軍,人家是有正規編制的,不是割據勢力。同時代的袁術,袁紹實際上是家族武裝,跟董卓是不能比的。

董卓在歷史上其實是豪俠級的人物,這些估計很多小編有拷貝,我就不詳談了哈。董卓的能力超強,帶領的是一群西北狼,無人能敵。不幸的是他最終也是被自己的狼:呂布,幹掉了。呂布殺董卓實際是個非常普通的政治謀殺,貂蟬是小說杜撰的人物,不存在的。帶領這樣一群人,確實得睜著眼睛睡覺,兩隻,估計董卓的死是因為他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睡覺了,這樣肯定不行。



董卓死後,西北軍閥陷入內亂:呂布,李傕,郭泗,樊稠,張濟這些人自己打成一團。這幾位單獨拿出來一家仍然是霸主。後來的張繡是張濟的侄子,已經是西北軍閥的旁支了,注水的了,但依舊能把曹操打得大敗,死了兒子曹安民和愛將典韋。

除了這幾位,還有楊奉,董承,都是西北軍出身,在當時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看看,這就是董卓5萬人分裂出來的。董卓不死,西北軍閥保持團結,是不會有後來的三國的。這支力量太強悍了。董卓死後,西北軍大股的就得分成5路,而這5路人馬,隨便誰都能弄死曹操,袁紹這些人。問題是他們自己打起來了。



西北軍混戰的時候曹操才5000人,而他這5000人是屬於私人武裝,家丁,絕對打不過2000西北軍。

看到這,我們就能發現,董卓的西北軍跟晉國是何其相似。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天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三家分晉。晉國分成了韓趙魏,這三家也是相當能打的。戰國開局,魏國一家就把秦國打得滿地找牙,趙武靈王甚至想滅掉秦國。晉國太強大了,分裂成三家也是各個的能打。



回到董卓,他如果不死,西北軍保持團結,魏蜀吳是不會出現的,漢朝也會再延續一定時間。在間接上,董卓也是造成了袁紹最終失敗的人。董卓的部隊是政府軍,漢獻帝是董卓立的,所以董卓的出身行為還是符合道統的。但後來袁紹反董卓,問題是漢獻帝是董卓立的,如果你反董卓成功,那漢獻帝肯定是要廢掉的。所以袁紹反董卓,實際上就是反了漢獻帝。說到這,大家應該就可以明白:為什麼挾天子令諸侯這麼明顯的好牌袁紹不打,偏偏讓曹操搶去了。不是袁紹不想,是不能,他最開始就跟漢獻帝結仇了。而曹操掌握了漢獻帝,把自己擺到了正義,天理的一方,佔據了政治,輿論高地。袁紹則變得被動,為最後的失敗埋下禍根。


何老師允武


電視裡把董卓醜化的不行,試想一下,要袁紹和曹操等人十八路諸侯一起圍攻的人會是一個大腹便便的人嗎?歷史記載董卓英勇魁梧,氣力驚人,出生西涼地區,因為為人大方,結交羌人,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勢力,那就是西涼軍,簡直就是西涼地區的扛把子!

要說董卓不過區區五萬人馬,為何十八路諸侯卻奈何不了他?這得從兩個方面去分析:

一:董卓的西涼鐵騎戰鬥力驚人

俗話說,東西不在多在於精,人也是一樣,西涼鐵騎個個以一當十,加上董卓善罰分明,得來的金銀珠寶全部分給將士們,西涼將士個個為其賣命。據說韓遂和馬騰造反,朝廷派漢末名將皇甫嵩來結束戰亂,結果卻無功而返,後來朝廷派董卓前去鎮壓,三下五除二就給平叛了,從這裡來看,董卓也是有軍事指揮才能的,並不是電視劇裡那樣。後來因為董卓進京,廢少帝立獻帝引起大多數人的不滿,曹操居然想到去刺殺董卓,最終失敗。於是曹操“發矯詔諸鎮”,十八路諸侯皆來響應,但是卻被董卓的西涼鐵騎打的沒脾氣,袁紹被打的暈頭轉向,居然想要另立新君,被曹操反對。所以說盡管當時董卓只有五萬西涼軍,可戰鬥力超乎你想象,十八路諸侯在董卓面前不值一提。

二:十八路諸侯人心渙散

歷史記載各路諸侯“多少不等,有三萬者,至有一二萬者”,這樣看來得有至少三十萬兵力,可是人多沒用啊,全是烏合之眾,各懷鬼胎,先是濟北相鮑信為爭奪頭功自亂陣腳;再是袁術嫉妒孫堅,剋扣了孫堅的軍糧;最後虎牢關大戰董卓見形勢不對要跑路,曹操追擊,可袁紹不讓。十八路諸侯基本上就面臨瓦解了。

而實際上只有十一路諸侯,而且大多是新招來的士兵,缺乏訓練沒有戰鬥力,真正有實力的也就徐州的陶謙、幽州的劉虞和公孫瓚、遼西的公孫度、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焉,但是他們都不想損失自己的利益去攻打董卓,說到底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董卓愛怎麼樣怎麼樣。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觀看最新動態】


羽評郡主


因為董卓的實力最強,強過其他諸侯幾個檔次!為什麼這麼說?


軍事方面:

指揮水平 ,董卓掌戎數年,從一個底層軍官依靠軍功,一路摸爬滾打做到鎮守西北的地方大員, 手下大將如雲。

軍隊威望,董卓每有戰鬥所得“悉分與吏兵,無所留”。這麼大方的統帥那個兵不喜歡? 軍隊士氣有保證。

更重要的是,董卓手下的西涼軍隊,是真正多年駐守邊關的正規軍,而內地的漢朝中央軍還有各大家族的部曲,戰鬥力真要比起來也就是小學生水平。


這就是為什麼在三國前期的中原大戰中,呂布開始逮誰治誰,因為他麾下有西涼軍的殘部。但是這些並非精銳,精銳在李傕郭汜手裡,所以呂布打不過李傕郭汜撤出了長安。 而李傕郭汜那些還不是最精銳的,是董卓女婿牛輔的手下散了之後重新整合起來的,就這批兵力,仍然打敗了呂布,打敗了馬騰韓遂……

再加上董卓的對手實在不怎麼樣,各位討伐董卓的諸侯各懷鬼胎,有如一盤散沙,,當然拿董卓沒辦法。


吳勘


董卓由於少時的經歷,也不完全是有勇無謀之輩,長大後還是有點謀略的。當年韓遂在涼州起兵,董卓被任命為中郎將討伐韓遂。在望垣硤北,董卓被羌軍包圍,在軍隊快要斷糧之際,董卓假意要進行捕魚,築壩截流,待下游水小之時命令部隊渡河通過。等自己的部隊完全通過後,拆壩放水。羌軍發現之後水已經很深了。所以說董卓還是小有謀略的。


董卓任西涼刺史時,受大將軍何進之邀向宦官施壓,兵行半路聞何進被宦官張讓等所殺,所以又以勤王的名義引兵入京。

其實,進京時董卓並沒有多少人馬。但是要怎樣才能鎮住百官呢?還是要兵多才行。董卓便命令軍隊於夜深人靜之時,悄悄潛出城去,第二天早上又大搖大擺地進城,反反覆覆,每天都有很多的西涼軍源源不斷地進入洛陽。百官們也摸不清董卓到底有多少軍隊。


百官們見董卓兵多勢大,都不得不聽命於他,對他很多的所作所為都敢怒而不敢言,都拿他無可奈何。這樣就為他日後行廢立之事做了很好的鋪墊。他還發展了一些洛陽土著為他出力。如呂布、王允,曹操等。只不過這三人對他都心懷鬼胎,最後還喪命於呂布之手。


西從頭越


漢末時期,董卓是當時最有實力的地方實權派之一。不過董卓進京時,他所帶的兵馬沒有五萬人,按照《九州春秋》的記載,撐死了也就三千人。

卓初入洛陽,步騎不過三千。——《九州春秋》

並且董卓在進京前,其實他已經被調離西涼軍了。當時漢靈帝對他明升暗降,一面晉封他為幷州牧,一面又讓他將兵權交出(交由漢末名將皇甫嵩指揮)。董卓心裡清楚,如果兵權沒了,他就完蛋了。

於是董卓接受了任命,但是不交兵權。他上書給漢靈帝辯解道,說自己掌兵十年,士兵上下跟他的關係太好了,都要為他賣命。朝廷讓他去幷州,這個他沒意見。但是西涼軍的士兵也要跟著他一起去幷州。隨他一起“效力邊垂”。

漢靈帝一看董卓這麼狡猾,便遣使者去下詔責備董卓。然而董卓那廝手上有兵,對漢靈帝有恃無恐。最終,董卓還是帶了五千人向幷州出發。但是走到河東郡後,董卓就不走了,因為洛陽發生了內訌。

什麼內訌呢?就是著名的十常侍之亂,大將軍何進被殺。接著何進一黨又進行報復,把宦官也大殺一通。導致京城大亂,連個能主持大局的人都沒有。

說到這裡,要吐槽一下東漢末年的那些軍閥和士族們了。那些人就是柳條上串王八,一類貨色!董卓能進京把弄朝政,不是他有本事,而是京城中有內應。這個內應也不是別人,恰恰就是袁紹!

那麼袁紹和董卓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董卓有個身份一直被人忽略,他並不是個簡單的土鱉軍閥。實際上他早在漢靈帝熹平年間,就被司徒袁隗(袁紹、袁術的叔叔)徵辟為掾吏。所以他是在袁氏一族的支持下,才得以火箭高升,一路坐到了幷州刺史、河東郡太守的位置。

因此可以說,董卓就是袁家的門生,跟袁氏也有很緊密的利益關係。而董卓能進京,就是袁紹出的主意。


在董卓進京的前夕,大將軍何進打算將宦官誅殺,但是他的妹妹何太后不同意。於是袁紹就提議,乾脆我們汝南袁氏與你合作,大家一同剿滅宦官,完成陳蕃竇武當年未竟事業。何進採納袁紹的建議,確定了徵召外兵進京,武力逼宮的決策

其中,由何進派出去,從洛陽出發至外地徵兵者共五路。

第一路:王匡至徐州徵調五百強弩。

第二路:鮑信至兗州泰山郡徵兵

第三路:毌丘毅至揚州丹陽郡徵兵。(劉備曾隨行)

第四路:張楊至幷州徵兵。

第五路:張遼至冀州徵兵。

另外,由何進下詔,從外地調往京城洛陽的部隊有三路。

第一路:東郡太守橋瑁從東郡至成皋縣。

第二路:武猛都尉丁原從河內郡至孟津

第三路:幷州牧董卓從河東郡出發,至關中上林苑

這個命令下發後,遭到了鄭泰、盧植等人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董卓不靠譜,於是何進對董卓敬而遠之,拒絕其進京。所以就只有橋瑁和丁原兩路人馬進了京。

結果,袁紹私招董卓進京!董卓還是大搖大擺的朝著京城而來。何進得知,派種劭先後兩次勸阻,最終將董卓逼退,暫退到洛陽城西二十里處紮營。但是洛陽城還是在董卓的眼皮子底下,他隨時都可以進城。



之後一個月,洛陽大亂。

先是宦官殺了何進,激怒了何進一黨。接著以袁術為代表的何進一黨殺進了皇宮,把宦官們殺的雞飛狗跳。並且這還沒完,那些凡是跟宦官有關係的,比如司隸校尉樊陵,河南尹許相等人,也紛紛被殺,並且還是被袁紹殺的。後來殺紅了眼,董卓的弟弟董旻聯合吳匡,把何進的弟弟,車騎將軍何苗也給殺了(懷疑他與宦官有染),並且控制了何苗的部隊

隨著何進被殺,宦官被屠滅,支撐著東漢政治平衡的三個支柱:宦官、士族、外戚,一下子就倒了兩根。士族們沒有受到任何的影響,影響力反而還加強了。這個結果,恰恰就是袁紹最想看到的。

但是,士族也分好幾派,並不是所有的士族都是汝南袁氏的馬仔。而且有些人還是何進的死黨,這些人與袁紹的利益並不一致。所以董卓就成了關鍵人物。因為只要他加入哪一派,另外幾派就只能等死了。

在何進被殺的第三天,董卓也知道了洛陽的情況,於是率軍前往洛陽。才二十里,半天就趕到了。

董卓剛到洛陽,立即就得到了袁家掌門,太尉袁隗的認可。先是拜他當司空,接著又支持董卓殺丁原,吞併了丁原的幷州軍。再加上董旻之前吞併的何苗餘部,董卓一下子就發財了。

他找袁紹、盧植商議廢立。盧植不同意,棄官而走。袁紹也不同意,也棄官而走。但是董卓不在意,他還是在進京後的第三天,廢了漢少帝



說到這裡,我覺得有一點很奇怪。按照《九州春秋》的記載,董卓進京時,率領步騎不過三千人,他覺得兵太少,害怕京城人士不服。便隔四五日,派遣兵士半夜潛出出四城門,第二天早上高舉旌鼓而城,號稱"西兵復入至洛中"。讓大家覺得得董卓的兵馬數不勝數,不敢反抗。

率四五日,輒夜遣兵出四城門,明日陳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復入至洛中”。人不覺,謂卓兵不可勝數。——《九州春秋》

但問題是,按照十常侍之亂和漢少帝被廢的時間記載。

十常侍之亂是公元189年8月27日

漢少帝被廢是公元189年9月1日

也就是說,董卓他是在進京之後的第三天就廢掉了漢少帝。三天時間,這就明顯與《九州春秋》中所記載的“率四五日”有明顯矛盾了。時間對不上啊!

所以我覺得,董卓進京後,他兵強馬壯應該是事實,吞併了何苗和丁原的部隊,他能不兵強馬壯麼?但是《九州春秋》中記載的董卓玩心眼,靠小把戲嚇唬人,應該就是虛構的事情。



這個質疑先放一邊,再說回袁紹與董卓。當董卓兵強馬壯後,何進的心腹鮑信對袁紹說,我們殺董卓吧?結果袁紹不同意!然後鮑信貌似心裡明白了什麼,怕是你們袁氏一族早就跟董卓是一夥人了吧?於是,鮑信當天就帶著兵馬跑路了……

到了第二天,董卓說出自己要廢皇帝時,袁紹跟董卓吵了一架,然後也跑了……

董卓呼紹,議欲廢帝,立陳留王。是時紹叔父隗為太傅,紹偽許之,曰:“此大事,出當與太傅議。”卓曰:“劉氏種不足復遺。”紹不應,橫刀長揖而去。——《獻帝春秋》

隨後若干天,京城的有志之士,也紛紛向關東跑路。比如典軍校尉曹操。

當這些人全跑路後,董卓自然而然的就控制了朝廷,並開始了他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以上便是董卓控制京城的全過程。從敘述中可以看出,董卓能夠進京,玩弄朝政,與京城中袁氏一族的鼎力支持是離不開的。其中袁紹是關鍵人物,他叔叔司空袁隗則是幕後主使。整個過程(殺何進、殺宦官),就像是一個早就計劃好了的陰謀。當宦官和外戚全部都被幹掉後,士族就成了唯一獨攬大權的群體。

只不過,董卓就像是一個野獸。他最後野性大發,失控了!不僅一腳踢開了袁隗,最後還咬死了袁隗。自己一個人獨攬大權,儼然以皇帝自居。而這一切的一切,就在於他手上不僅握著自己的西涼軍,還吞併了丁原的幷州軍(呂布加盟),後來又吞併了何進的餘部(張遼加盟)。最後發展成了當時最大的軍閥,無人能敵!

最後再說說袁紹為什麼要跑。我覺得,袁紹最早應該與袁隗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在廢立皇帝這個事情上,袁紹與叔叔的意見不一致。袁隗同意廢,袁紹不同意。其結果就是袁紹逃出京城,袁隗繼續與董卓合作。後來的結果證明了袁紹是正確的,董卓翻臉就咬主人,而且還是提拔他的恩公。當董卓的地位爬到袁隗之上後,袁術也跑了,而且還是帶著虎賁軍一起跑的。

這就叫與虎謀皮,以為自己是訓虎的,結果把自己給玩死了。


Mer86


乍一聽還真是難以置信,董卓就這麼點西涼軍,竟然入駐京師後,獨霸朝綱姦淫妃嬪卻無人可阻,為啥會這麼這樣呢?是東漢王朝太羸弱還是西涼軍過於強大呢?



這還得從董卓的西涼軍講起,西涼(大概是現在的甘肅一帶)一直被公認為是偏遠地區、苦寒之地,但是相對惡劣的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西涼人勇猛善戰的特質,所以從客觀上講,西涼軍雖然是支地方武裝,但其戰力遠勝於京城禁衛軍,包括一代梟雄曹操也曾對西涼軍評價很高。


除了西涼軍戰力強這個原因之外,不得不說,董卓還是有點謀略的。進京的時候只帶了幾千人,卻謊稱五萬大軍,震懾住了漢廷的公卿大臣,之後收呂布、平丁原、還自募了些散兵遊勇,再加上自己的本部人馬,確實也有數萬精兵。而當時的東漢朝廷內憂外患,兵稀將寡還沒什麼戰鬥力,自然無法抗衡董卓的西涼軍,就讓董卓趁虛而入撿了個大便宜,過了回皇帝的癮。


納蘭談史


董卓發家於涼州。這個地方,在漢朝的地位頗為特殊。它歸中央政府管轄,但是又與胡人、羌人等少數民族為鄰,土地貧瘠,居民“鞍馬為居,射獵為業”,男人不事耕種,女人不事紡織。他們靠什麼為生呢?“守塞候望,懸命鋒鏑,聞急長驅,去不圖反。”說白了,就是替朝廷戍守邊疆。而朝廷也確實要依賴涼州,因為涼州兵“習兵壯勇,實過餘州。”羌人、胡人之所以不敢入侵京師,主要就是受到涼州兵的牽制。久而久之,甚至出現了“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現象,強兵良將,皆出自涼州。

涼州兵不僅僅戍守邊疆,同時也供內地。《漢書•地理志》記載:“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所謂六郡,即涼州的天水、隴西、安定、北地,以及幷州的上郡、西河。從西漢開始,涼州就為朝廷的禁衛部隊選送兵源。由此可知,漢朝的中央禁旅,其實也是以涼州兵為主。由此也形成了以地域關係為紐帶,在中央有人說話,在邊疆有人響應的涼州軍事集團。

董卓本人,生在涼州,長在涼州,自然是涼州軍事集團的一員,後來則成為這個集團的首領和代言人。他的嫡系部隊,是所謂的“秦胡兵”和“湟中義從”。這裡的“秦”是指涼州的漢族士兵,“胡”無須解釋,“湟中義從”則是湟中地區的“月氏胡”。他們英勇善戰,長於騎射,其戰鬥力絕非內地武裝可以比擬。

至於這支部隊有多大規模,史料沒有明確記載,五萬人肯定達不到,一兩萬人估計還是有的。董卓進京,帶了三千人,虛張聲勢,造成幾萬人的假象,這也是他的本事。而且,當他收買呂布,兼併丁原之後,部隊的規模無疑大大擴張了。丁原的舊部,正是與涼州兵齊名的幷州兵,再加上一些匈奴等少數民族的部隊。董卓如虎添翼,實際上已經是無敵於天下,又有誰能夠奈何得了他?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人治得了董卓,至少孫堅便讓董卓很頭疼。這是題外話。


龍鎮


五萬人馬就當時那個條件來說,已經很多了,在加上董卓部下都是善於騎射的羌胡部族,驍勇善戰,戰鬥力絲毫不弱於中原15萬的步騎混編部隊。而曹操發動赤壁之戰的時候,聲勢滔天,號稱百萬,實際上只有十來萬人。由此可見,五萬精銳部隊,在當時是一個什麼概念。

當然,也不是說誰都奈何不了他。羌胡部隊戰鬥力雖然彪悍,但是弱點也很明顯,攻城略地就是他們的短板。

中平六年,漢靈帝剛死,首都洛陽爆發了十常侍之亂,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商量了一下,召董卓進京城。董卓還沒人,何進卻先被十常侍殺了。

董卓率大部隊進京,殺了宦首蹇碩,剿滅十常侍。董卓進京之後,洛陽城內十分空虛——據傳當時董卓只帶了西涼的三千人馬。董卓開始獨攬朝政,為了樹立個人威信,董卓先是廢了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其後在朝廷內大行恐怖統治,弄得朝臣們人人自危,據說大臣們上朝之前,都已經在家裡寫好了遺書。

後來袁紹組織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據史載,當時各路人馬數量都不一樣,多的兩三萬,少的也有一萬人左右。

在曹操和孫堅的猛攻之下,董卓的三千人馬很快就顯現出頹勢,最後只得棄城而逃。

董卓的洛陽之敗,一方面說明孫堅的確英勇,另一方面也印證了羌胡騎兵在守城方面,經驗十分欠缺。

正面廝殺才是董卓部隊的強項,因此,董卓西逃,也沒人敢追。董卓逃到西安之後,靠近大本營涼州,更加有恃無恐。這個時候的中原十八路諸侯,即便全部加起來,也不一定是西騎兵的對手。


雷場貓子


答 | 江隱龍

涼州軍是三國時期戰鬥力最強的軍事集團,沒有之一。涼州軍閥如果不是因為內部不團結,自相殘殺,又沒有好的謀士肯輔佐,絕對不會變成三分天下的局面。當然這也不是好事,如果涼州軍閥主掌了中原,五胡亂華的時代可能會提前一個多世紀到來。

因為涼州軍的組成人員主要是胡人。這裡的胡人是泛指西北少數民族。用鄭泰的話來說,當時天下最強的軍隊不過是並、涼、匈奴、屠各、湟中、義從、八種西羌,而董卓的涼州兵主要就是由這些人組成的。自古以來,關西出將關東出相,涼州為遊牧民族聚居,這些遊牧民族一輩子都在馬背上生活,在騎兵對步兵有明顯優勢的三國時代,遊牧民族的戰鬥力比起漢族人可不是高了一星半點,更何況好馬全在西北。何進請董卓進京勤王,那是絕對的引狼入室。

你可能覺得,董卓那麼厲害,不還是被滅了?董卓是死於呂布的背叛。之後的李傕、郭汜,只因為賈詡的一句話殺回長安,馬上就控制了朝廷,關東諸侯可有人敢西進?後來李傕、郭汜以及涼州兵的第三號人物樊稠,最終還是死於內亂。內亂是還不止這幾個,馬騰也曾經反過李傕——涼州兵內部不和,幾乎是一個傳統。

除了這一批早期涼州將領,後期的猛將也好找。馬超之勇不亞於關羽、張飛;姜維降蜀之後成了北伐的主力,這些都是涼州人。涼州兵猛將強,可惜一沒有合作意識,二沒有謀士,三則是涼州軍閥大多性情暴虐,不得人心,這才使得三國沒有首先統一於涼州兵。諸葛亮北伐時希望蠶食涼州也是這個道理,有了涼州的兵和馬匹,東征曹魏未必就不能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