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問題癥結在哪裡?

Judy1043816


馬上人到中年了,我作為留守兒童今天我來說說,我也是留守兒童中的一員,從小和爺爺奶奶長大,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沒有五年,(本人29歲),留守兒童家裡大部分都是貧窮,我們父母那一輩的文化水平不高,只有去廣東打工。哎!自己還經常抱怨父母不陪伴我和妹妹,每年春節後父母出門打工母親都會看著我們流眼淚,自己每次都會看著船走好遠好遠了才會回家,自己也會從小感覺自卑和性格懦弱。

高中沒有畢業自己出身社會,才發現生活的不容易,少了對父母的埋怨,多了對父母的感恩之情,自己心裡面暗暗發誓一定不讓我的孩子像我一樣,02年到深圳工廠工作滿一個月才300塊錢做了七八個月,感覺一直下去和父母不會有什麼區別,最後通過堂哥的介紹去了下沙的酒店工作兩年,學習了很多東西(不管黑白),自己有時候一瓶礦泉水都捨不得買,這個時候認識了很多(金絲雀)了,看他們一天無所事事的,想到了一些賺錢門路,把自己幾年賺的錢全部投了進去開麻將館,租了個一房一廳的房子,買了四臺麻將桌,五個小時150,經常叫他們來打打麻將,那個時候競爭也大,我每天還要給他們做飯,逢年過節也請他們出去吃飯,三四年後賺了不少錢!看著餐飲好做,08年過後去無錫開燒雞公火鍋店幾年也賺了點錢,禽流感來了沒有生意關門,12年開始做什麼虧什麼,女朋友家裡說如果結婚要30萬,在他們那裡買房子,還要叫我做上門女婿,最後也沒有在一起,自己根據做餐飲怎麼多年的經驗也寫過一份計劃書,找過蔡文勝先生別人都沒有時間理我!

後面感覺生活壓力撲面而來,感覺自己都老了十來歲,這樣下去不是事,14年過年和父母商量為了結婚後孩子的生活學習環境在老家縣城買了房子,15年下半年高鐵,機場開始修建,房價上漲了一倍,昨天我老爸打電話在說我們那房子有人給一百萬問賣不賣。

我們如果不想以後讓自己的孩子也是留守兒童還是要努力工作賺錢吧!且行且珍惜。



Chunhui李


留守兒童是一個灰色的群體,孤獨,無助,容易受傷害,又被人遺忘的角落,並且各地都有。

父母為生計所迫,全國流動,沒有固定住所,造成了孩子跟著爺爺奶奶,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留守兒童。


我們這兒有一個悲劇,父母在外面打工,兩歲多的兒子跟著七十多歲的爺爺奶奶,孩子感冒,夜裡啼哭,爺爺眼不好使,把老鼠藥看錯成板藍根,讓孩子服下,造成悲劇。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是爺爺奶奶,往往歲數大,精力不夠,不能夠很好照顧他們。

還有一對雙胞胎姊妹,八歲,想念蘇州的爸爸媽媽,暑假坐車去蘇州,把家長嚇壞了。

留守兒童為什麼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呢?在父母所在地生活學習呢?這牽扯三個問題。



第一,學籍問題。我們上學是憑學籍就地入學,意思是選擇學校有限制。如果你非要到大城市上學,有高昂的擇校費,一般打工家庭承受不了。考大學也需要學籍,沒有學籍就會對將來大學有影響。

第二個,就是戶籍問題,不是地方戶口,你的新農合醫療保險就無法入,看病不能報銷。兒童容易生病,這也是兒童留守農村的一個原因。

第三,家庭貧困。許多家庭很貧困,無法在城市養活孩子,父母都在上班,不可能請一個護工幫忙照顧,孩子只能留在鄉下,做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需要全社會一起協作解決,徵府也要盡到自己的責任。


飄飄妖冶


首先,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要先搞清楚,什麼是留守兒童。顧名思義,就是爸媽不在身邊,孩子隨爺爺奶奶甚至外公外婆生活,更有甚者寄託給隔壁鄰居或者親戚一起生活的。可以想象這樣的生活對孩子的童年成長非常有影響,今天我們不討論影響,我們來聊聊導致這個問題出現的原因在哪兒!



1:城市發展聚集效應

要知道城市和農村甚至大山裡,那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先不說經濟差距了,乾淨整潔的馬路,聳入雲端的高樓大廈,絢爛多姿的霓虹燈等等,這些農村和山裡沒有嘛。一方面非常的充滿誘惑力,另一方面就是城市裡的機會比農村和大山裡多得多。所以很多人就離開了農村和山裡前往城市淘金。

2: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

早年大家都是務農,我們稱之為小農經濟。彼此過的也差不多,最多你父母包點地,但是你活的也很累。可是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情況改變了,打個比方隔壁張二狗不光種地,還開了個網店,越過越滋潤,後來乾脆搬到好地段開門面,地承包給別人了。這就是經濟發展升級帶來的影響,你看到了也知道了,要到外面多接觸新東西才能越過越好,所以很多人衝著這個念頭開始慢慢往外走,探求新產物。

3: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影響

前面提到小農經濟,這樣的形態特徵雖然很唯美,但是漸漸不怎麼適用於當今社會的發展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效率低下,一塊田分割成好幾塊,你種這個,他種那個。為什麼不直接和國外一樣,建立一片一片農場,打藥水統一一次性打完,這也是時代所驅,這樣效率也很高。所以很多人乾脆覺得種地不賺錢,也就不得不離開農村或者山裡,去城市淘金。

4:國人攀比心理特別嚴重

這得怎麼說,前面我們也提到,農場式的運營也是很有前景的,那為什麼還有很多人跑去人生地不熟的城市淘金了?因為攀比嘛!當你朋友去城市了,每年回家過年那都是自帶光環籠罩的,那是大城市裡回來的,而你就算混的再好,你也不過是鄉下土老冒。所以你越想越覺得,要出人頭地就得去城市混!

說到最後,我倒是建議大夥兒仔細想想自己想要什麼,然後為之奮鬥。目標要切合實際,不要胡思亂想,要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千萬不要自己去彌補你自己不擅長的東西。因為你這麼多年人生告訴你你不適合,你為了實現目標而去刻意彌補那肯定不行。

願你們都能過好自己餘生,為了你自己,更為了你孩子,請不要想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踏踏實實為了孩子們,為了自己,好好活著。

歡迎大家在下方和我互動留言,也歡迎大夥兒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討未來!🙏


為來科技


留守兒童的癥結在於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農村處於資源被竭取的位置,農民沒有國民待遇。農業生產不能為農民帶來大的收益,只能進城務工。

進城務工,努力工作,賺錢,也無不可。但是受限於戶籍制度,長久以來農民工孩子並不能在城市公平的享收均等的教育。農民工自身,因社保,戶籍等原因也難在城市安家,處於城鄉候鳥式的生存狀態。

留守兒童是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犧牲品,並將長期存在,值得全社會關愛。




新農人小鵬


謝謝關注: 孤單、期盼、無助、被人生氣,欺負時,在別人家長大的孩子。

好想你們,能在我的身邊呢,爸爸的威武,媽媽的柔情。

不知道,何時開始的,很容易讓自己跌進回憶裡,一個很久不曾拾起的小物件,或一個似曾相識的場景,就把我拉進過去,遇見過去的自己。其實骨子裡我喜歡安靜可又害怕死寂,總想在繁華的城市選一個安靜的角落,卸下所有的焦躁和不安,和過去所有的不開心不快樂說再見,,夜晚盼,日日盼,夜夜盼。從春天盼到夏天,從夏天盼到秋天,從秋天盼到冬天。盼呀盼,盼呀盼,盼到一年完了,您們才從外面回來。有時候即使那一年完了也盼不到您們回來。您們有時一年回來一次,有時兩年回來一次,有時甚至三年回來一次。我的整個童年您們陪在我身邊的日子也就那麼十多天或者二十多天。可以說,我的整個童年是沒得到您們的關愛和教育。

  

爸爸!媽媽!您們知道我最快樂的日子是哪段日子嗎?我告訴您們吧,我最快樂的日子就是您們過年在家的那段日子。在那幾天短暫的日子裡,我感受到了您們對我濃濃的愛,讓我無比快樂。您們買好吃的東西給我吃,我吃得津津有味。您們帶我爬山,帶我逛街。我像小鳥一樣跳躍著,嘰嘰喳喳地叫著。在那幾天裡,我可以躺在您們溫暖的懷抱裡,我的精神是那樣的安定,那樣的滿足。然而,好景不長,快樂的日子沒過幾天您們又離開了我。讓我又是漫長的等待,日夜的盼望、相思。這本不是我這個年齡階段的人該承擔的,您們卻讓我承擔了。

爸爸!媽媽!您們知不知道您們不在家的日子我是怎樣過的嗎?爺爺、奶奶要帶伯伯的兩個兒女,叔叔的兩個兒女,還有我們倆兄弟,共5、6個小孩。他們年紀也大了,還要種地,還要做家務,還要帶這麼多小孩,根本就忙不過來。我三歲就要照看弟弟,五歲就要去地裡拔草,燒火做飯,掃地,照看弟弟。這些事本不是我這個年齡階段的人該做的,可是,由於您們不在家,被生活所逼,我不得不做了。

   當我有不懂的家庭作業想要您們教我時,您們不在身邊;當我有不懂的問題要問您們時,您們不在身邊;當我有不懂的......,您們都不在身邊,我感到是多麼的無奈無助!

   爸爸!媽媽!您們能不能多些時間在家陪我呢?您們總說為了讓我們過得好要多賺些錢,沒時間回家。可是,我並不需要花您們多少錢,我不需要穿漂亮的衣服,只要穿著不冷就行;我不需要吃山珍海味,只要有青菜蘿蔔、飯能吃飽就行。真的,是真的,我沒有太高的要求。只要您們能陪在我身邊,教我做作業,教我做事,教我做人,有時帶我出去玩玩,我就很滿足了,很快樂了。

那天爸爸打電話給我說我不聽爺爺奶奶的話,要回來打我。我當時好高興,我說您回來打我吧,我讓您打。為了能見您一面,我寧願讓您打。放下電話,我就開始守望著您的歸來。我守呀守,望呀望,可是,一天過去了,您沒回來;兩天過去了,您沒回來;您十天過去了,您還是沒回來。您又騙了我。

得到支持,盼望父母的心切,失望、高興,悲傷辛奮。願得到一家。



文章音樂寶安


集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於一體的留守人口問題是改革開放以來伴隨巨大的社會變遷、快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所出現的頗具現代性的中國人口問題,關乎人民的福祉、家庭的和諧以及社會的發展等重大話題。


其中,留守兒童問題頗為引人關切,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也是千家萬戶的希望,留守兒童也不例外。

但不爭的事實是,為數不少的留守兒童深陷於缺乏親情和父母之愛的心靈困境,以及脆弱無助和缺乏保護的生活困境。

1

一般地,農村留守兒童的定義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無法與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滿十六週歲農村戶籍未成年人。對留守兒童的數量,不同的部門和不同的統計口徑有不同的估計。

據教育部統計,2014年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達2075萬,這一龐大的弱勢群體已成為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社會轉型代價的承受者之一。亦有數據稱,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驚人的6000萬人。

2016年3月底以來,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國範圍內聯合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截至目前,不滿十六週歲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

其中,由(外)祖父母監護的805萬人,佔89.3%;由親戚朋友監護的30萬人,佔3.3%;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的31萬人,佔3.4%。有36萬農村留守兒童無人監護,佔4%。

2

留守兒童問題的核心是其成長過程中“父母角色的缺位”導致父母之愛和照顧的雙重匱乏。這種非正常的成長環境所帶來的心理-情感-精神的傷害是巨大的。



根據調查,父親外出和雙親外出留守兒童比例較高,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面臨母親缺位的困境。社會心理學認為,母親的角色和母愛的力量深刻影響著兒童的心理健康。

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處於監護不良或監護缺失狀態,特別是“母親缺位”問題嚴重,不僅僅是兒童監護者、生活照料者的缺位,也是情感陪伴者、問題解決者的缺位,更是精神發育、心靈成長引導者的缺位。

留守兒童正處於身體發育、心理成長的關鍵期,由於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呵護和認識上的引導,容易走向偏激和極端。由於長期的親情缺失,心理、情緒和精神健康方面存在問題和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性格內向,缺乏愛心和社會交往的主動性、積極性。

留守兒童普遍患有“親情飢餓症”。愛的極端匱乏使得有些孩子甚至覺得生無可戀、死不足惜。留守兒童自殺事件時有耳聞、令人痛心,最可寶貴的生命在這些孩子的眼裡緣何輕如鴻毛、賤如草芥?當他們感受不到家庭的親情、人間的溫暖、生活的樂趣和生命的意義,一旦遇到外在的逆境時就很容易被自我否定的心理黑洞所吞噬。例如,一個著名的事件發生在畢節。

2015年6月9日,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坎鄉茨竹村留守兒童4兄妹集體喝農藥自殺,一時海內震驚。年紀最大的哥哥13歲,三個妹妹分別為9歲、8歲和5歲,4個孩子無人照料,相依為命。對於4兄妹的悲劇,當地許多村民歸結為是孩子們嚴重缺乏父愛母愛的結果。4兄妹生活在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中,在有嚴重家暴的環境裡成長,在母親出走不知去向,父親也外出打工後,性格孤僻的幾兄妹就如同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孤島。

留守兒童的自殺並非一時衝動,而是長期得不到父母關愛,心理逐步走樣、出現嚴重偏差的必然結果。還有一些留守女童遭受猥褻和性侵事件恐怕也不在少數。



3

另有一些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管教,缺乏起碼的法律知識和道德意識,成為社會的害群之馬,甚至犯下謀財害命的大罪。據報道,2017年3月26日下午,湖南隆回一留守兒童殺害了一名73歲老婦,拿走其身上700餘元現金後逃離現場,後被抓獲,等等類似報道不絕於耳。

毫無疑問,留守兒童是一個特別需要關懷和保護的弱勢群體。在父母缺位、家庭殘缺的情形下,無論是留守兒童的精神發育還是人身安全都需要呼籲恰當的社會保護。

4

首先,國家要合力創造新型的社會撫育機制,建兒童之家,促進農村留守兒童正常的社會化進程。依靠學校和兒童之家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對遙遠的父母之愛的管理,由兒童之家出面及時提醒、規勸以及和合父母之愛,做到人雖不在但愛不缺位。

加強父母與孩子的互動,縮短彼此的心理與情感距離。鼓勵父母多親近孩子、多陪伴孩子、多關心孩子。安排農村愛心人士充當代理家長—如有公信力、責任心的村婦女主任擔任代理媽媽的角色,發揚鄰里守望、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傳統。

其次,政府不能放任留守兒童群體自生自滅,而應當扮演好“責任父母”和“第二父母”的角色,擔起相應的保護責任,關心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人格成長和日常生活。

國家調動各級政府、學校、村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的積極性和公共資源,確保社會保護的人力、物力、財力,優化青少年發展的社會保護機制。

通過必要的人力資本社會投資,保障少兒人口發展的正外部性。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

父母缺位但國家不缺位,可以肯定地說,政府濃郁的家國一體情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留守兒童問題。


左手套VS上帝之手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不在父母身邊生活的兒童。他們的父母往往為生計所迫四處打工,沒有固定住所,孩子往往跟著老家的爺爺奶奶生活。

事實上留守兒童的問題往往伴隨著空巢老人的問題:隨著老人的日漸老去,他們帶著年幼的孫子、孫女越來越吃力,而長期和父母不在一起生活造成孩子自小缺乏父愛、母愛,其實很多留守兒童都有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應該說現在已經到了該正視並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那麼導致這一問題的癥結何在呢?

我國目前客觀存在的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導致會有相當規模的農民工以及部分中小城市的人拼命湧向一線城市,可當他們不遠萬里來到大城市務工之後卻漸漸發現自己很難真正融入這座自己為之揮灑汗水的城市,更不用提把孩子接來了。這種制約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孩子的學籍問題難以解決。目前我國的學校教育實行的是根據入學兒童的戶籍居住地就近擇校的原則,如果要跨區域擇校就要承擔相應的擇校費,而這對絕大多數外來務工家庭是難以承受的。而且即使費盡千辛萬苦把孩子接來大城市上了小學,將來升中學還得再交一次擇校費;由於孩子的學籍問題沒解決高考還得回老家考。

我國目前客觀存在的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各地區的社保福利政策也存在落差,而要想享受一線城市的醫療、教育服務首先的先決條件就是具有當地戶籍。不具有當地戶籍的外來務工家庭如果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一旦患病無法享受當地的醫保政策,也就是說更多的時候得自己負擔孩子的醫療費。

最後外來務工家庭一般夫妻倆都是要上班的,那麼孩子由誰照顧呢?請保姆——有那個錢誰還外出務工?

所以留守兒童是我國目前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的一種現象,只能在我國目前所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完成經濟轉型、協調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才能逐步解決這個問題。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我曾數次隨朋友的公益團隊去各區縣的鄉村小學,為那裡的留守兒童送衣服、學習及體育用品等,也與他們有過長時間接觸。

在一次活動中,志願者們和在場的老師拿出自己的手機,讓被選中的十幾個留守孩子給爸爸媽媽打電話。當電話相繼接通的那一刻,令人難忘又心酸的一幕出現了:十幾個孩子都剛叫了一聲“爸爸”、“媽媽”後,便失聲痛哭。幾位女性志願者當時就抹著眼淚跑到了室外。

這一幕讓我至今想起來,仍心酸不已。

在平時的生活中,這些孩子中的絕大多數與其他非留守孩子相比,並無異樣。但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內心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我所瞭解到一個留守孩子的成長軌跡,或許也是很多類似情況孩子的縮影。


孩子8歲前一直由媽媽帶,在此期間,一切正常。後來媽媽也隨爸爸出外打工,改由奶奶照顧。頭一年還未發現什麼問題,從第二年,孩子身上開始出現問題:喜歡惡作劇,回家不做作業,放學後偷偷去網吧玩遊戲,脾氣越來越大。老師數次與其奶奶溝通,奶奶也很著急,但也直接跟老師說,自己管不住。剛開始還聽幾句話,後來不但不再聽,甚至奶奶再說,他就直接發脾氣摔門就走。

老師只好與他在外地的父母溝通,父母都表示會好好做思想工作,但後來發現仍無改觀。老師又在學校對其苦口相勸,孩子從來都當面說一定會改,可過後依然如舊。

到6年級時,孩子已經開始零星逃課去玩遊戲,並私下抽菸。8年級時,因被老師發現給女同學遞紙條和深夜翻牆外出受到批評,與老師發生激烈衝突後,自己強行退學。


在我看來,最令人憂心的,不是孩子身上出現的種種問題,而是在長達幾年的時間裡,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對此似乎都無能為力。

鑑於留守兒童問題頻發,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擔憂。對此,各地都做了大量工作,試圖從各個方面去幫助孩子解決他們出現或面臨的種種問題。

但我們都應該明白一點: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學校、社會三個方面應該形成教育合力,任何一方的教育缺失,都會對產生重大的不良影響。

對孩子的教育,學校和社會做得再多再好,都無法去彌補家庭教育缺失的短板。只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身邊沒有來自父母的親情陪伴,大的問題或許出現的幾率不高,但各種各樣的小問題,一定會出現。

而最關鍵的是:沒有及時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小問題往往會發展成大問題。一個孩子,對於社會來講,只是一個個體;但對於家庭來講,幾乎就是全部。


狐言論語




孩子是父母的骨肉,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走到哪裡,孩子理應跟隨到哪裡。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之常理。可是,在我們這片土地上做父母的農民進城討生活,他們的孩子卻只能留在農村,形成了一個特有的群體――留守兒童。

是父母不願意將孩子帶在身邊嗎?不是的。孩子進了城,因為戶口的問題,是難以享受到城裡孩子的待遇的。孩子入托兒所、幼兒園吧,得交不菲的“贊助費”、“借入費”什麼的,而且還要託門子。孩子上學吧,那更是困難。雖然現在農民工孩子入學的問題得到了些許的改善,但是農民工的孩子要想與城裡的孩子同在一個課堂上學習仍然困難重重。

總之,由於現行戶籍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使同是祖國花朵的農村孩子在父母進城務工的情況下,加上農民地區貧困,經濟條件差,往往只能呆在農村老家,成為留守兒童。

因此,解決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只能從根本上入手,讓兒童不留守,讓兒童能跟隨父母快樂地嬉戲、玩耍和學習。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現在存在於留守兒童問題。


智慧解文化


在中國有這樣的一個特殊群體,父母由於外出工作等原因遠走他鄉,離開年幼的孩子以換取工作收入。留守兒童已經成為突出尖銳的社會問題;無論是農村留守兒童還是城市留守兒童,長期缺乏家長的直接陪伴,而其他監護人又無法充分填充該角色。留守兒童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如內心封閉、情感淡漠、衝動性較高等。


例如父母為了聯繫方便,給留守兒童買了手機,誰知道孩子天天玩遊戲,玩上了要付費的遊戲,天天都向爺爺奶奶要錢,被爺爺奶奶發現孩子要錢是為了玩手機上的遊戲後,便不給他錢,這時候的孩子已完全被遊戲洗了腦,做出了極端的的要錢方式,一直喊著給我錢,不給就砍死他們。

這也然成為一個現實社會大眾問題,希望有關部門能儘快採取相關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