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得姓历史文化研究


卢氏得姓历史文化研究

作者卢惠田

一《新唐书・率相世系表》卢氏源流的确切问题

宋代大学士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书中卷七十ー至卷七十五止。共胪列唐宰相369人,有98个姓氏,其中卢氏有“八相佐唐”。位于《新唐书・七三上姓》有关卢氏得姓源流,欧阳修说:“卢氏出自姜姓,齐文公,子高,高孙为齐正卿,谥曰敬仲,食采于盧,济北卢县是也;其后因以为氏,田常篡齐,卢氏散居于燕秦之间,秦有博士敖,子孙家于涿水之上,遂为范阳源人。裔孙植,字子干,汉北中郎将欧阳修两行文字的叙述,有些符合历史的事实,在中国的《二十五史》中,最早出现卢姓之人,有秦朝的五经博士卢放和方士卢生,其后西汉初年的燕王卢绾(江苏丰县人.与汉高祖刘邦同乡同庚,丰县古代均属中原地区)及山东起义倒秦两武将卢罢师和卢卿。这几个姓卢之人,都是散居在燕秦之间的卢人,他们的祖先都是公元前481年被齐国大夫田常所杀,因发生田常齐,齐国灭亡后,卢城(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19公里处)的卢人,自然不可避免地逃难,逃入燕秦之间的涿水流域之地,在此立足谋生。由于他们尚未到达山东卢城之前,已是西北游牧民族,族号为“卢方国”。进入山东后将居住之地命名为“卢城”,散居在涿水流域时,他们亦以卢为氏。

特别注意的是欧阳修只是说:“卢氏出自氏”和“高徯食采于卢”,并未说:“高僕肇卢”。二十世纪以来,“高徯肇卢”之说相当风行,显然与欧阳修之《宰相世系表》所说不符,亦与袁了凡(明代学者,著有《袁了凡纲鉴》)所说相经庭,明显“高促壁卢”有不实之处。

辽宁卢驿宗长在《卢氏得姓考》中说:“《新唐书》成书于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而齐桓公卒于公元前643年,高于齐桓公同年代人,《新唐书》成书的时间比“高筆卢”的年代要晚1700年左右。在《新唐书》成书之前各种史书典籍均没有“高卢”的明确记载,时隔1700年,《新唐书》的作者怎么能解“高肇卢”的真实情况呢?同时指出《宰相世系表》:齐后以为氏”的上下文义看,其后”应当指的是高之后裔。如此说成立,卢姓自然就高贵些,也自然会得到后人的认同。谁不愿意称自己名门之后’?问题是至今尚没有发现令人信服的依据。目前只能见到的只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讹误百出,难以信服。在二十四史中最早记载卢氏人物的有卢敖和卢植虽然有传,但他们的传记中均没有明确记载卢氏世系,甚至连燕王卢绾,北中郎将、尚书卢植的父、祖名讳都没有,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新唐书》中提到“其后因以为氏高侯作为卢氏的始祖,究竟“其后”是指高徯的几世孙改姓卢?不清楚,为何愿意舍弃当时崇高的高姓不要,而要当时默默无名的卢为氏?这就是漏洞。高徯的儿子高虎、高山,孙子高固等几世孙(假设n=2,3,4……直至无穷)都是其后,他们都是姓高呀!《新唐书》无法指出“其后”,是高徯的第n世孙,此人何名为我卢氏开卢,难道既是高徯又是“卢徯”,一个人兼几个姓?我们卢人被这不确切的“其后固以为氏”愚弄?冤哉!(《呐喊27页》)浙江卢嗣全宗长指出:“唐代卢氏八相佐唐”时期,为了证明自己出身名门,而不惜伪造家族历史的原因,这种做法正源于中国古代,自魏晋以来阀阅望族攀附之风的盛行。须知,魏晋以来进门阀的人都喜欢攀援显达,当时的卢氏也好,其他姓氏也罢,大都热衷此道。即使《新唐书》的编著者也未能免俗,我们不能因为《新唐书》是正史,就盲目轻信。

二.卢人了解“盧”字释义有利于卢氏寻根

商朝称各部落或种族集团为“方国”,卢氏所聚居之地,被称为“卢方”或“卢方国”。周代以后,称西部非华夏部族人群为“戎”,姜太公的姜姓原为“羌”,后改为“姜”,同样被称作为羌成”,美的含义是“牧羊人。“卢成”或“卢方”是姜方(成)族中颇为强悍善战的一个部落。

我们卢姓人应该对自已姓卢的“盧”字,有个简单扼要的认识,对祖先以前生存的艰难困境,所创生的“卢姓”及“卢”字的含义了解。“盧”字头上是“声”字,解释为:这支卢人是虎方一系的族人,他们是以虎为图腾的,在标志的族称时,以虎作为微识。“度”字下面的是一个“皿”字,王夫之《说文广义》云:“卢,饭器也,盖钵盂之类,以盛饭者”。卢人祖先出外游牧,常携卢器,用以蒸煮饭食。逐步发展将柳枝编织卢器上泥巴,放在火上烧烤,食物能熟而篮不坏。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蓝外糊的泥巴变硬成为陶器,其器底部也因烟薰火燎而留下黑色烟灰,“卢”字有黑得含义,大概由此而引申的。”至于“慮”字中间的“田”字,亦与炎帝子孙有关;因炎帝是以耕、牧为主的,初以牧后以耕为主。炎帝号列山氏,《国语・鲁语》云:“烈山氏之子柱”。《左传》称:“烈山氏之子柱为稷。”(昭公什二年)。现在在香港、东南亚各国,以及台湾的卢姓人,每年都有纪念烈山五姓的联谊活动,这五姓就是:(吕、卢、高、纪、许)。

宋·沈括在《梦溪笔读》中说:“夷人谓“黑”日卢”。可见卢”是西戎卢人的方言。”难怪卢人所到之地,多留下以“卢”命名的山、水、村、镇、县、地方的原因。

三、考古发现公元前(12501150)年的卢方国人

从《史记》中、我们可以知道:从商汤王灭夏。至周武王灭商封王,经历了十七代,共31个皇帝,时间是公元前约16世纪至公元前1027年。

商汤王(即成汤)灭夏樂,称为“商”,都城迁于“毫”,即今之郑州市。经九位皇帝后,第十位王名日:伸丁・就提出迁都于器(今河南荣阳):河亶甲自器迁相(今河南内黄):祖乙迁底(今山东定陶);南庚自庇迁(今山东曲草)1盘庚自迁股(今和河南交阳市)。此五代人,十王,相隔只有一百多年,平均二、三十年即近都次,可见商代王室内部素乱争权程度。由盘度之帝辛(即纣王),可以说:商代的中兴走向灭我国从1928年以后,就开始重视对安阳股墟文物的发据工作、从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到1990年止,已出土甲骨文十五万片以上,其中中国于台湾共藏有12.7万片,其余均散失在欧美和日本。在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前1150年间,商廪辛和康丁王执政时代,甲骨文载:“卢白澡,其征平乡”((邺中片羽)三下三六・-0)此文的意思是卢方已被商征服,商王请卢伯饮宴。殷墟妇好蔡出土的铭文大玉戈,有文云:“卢方皆入戈五。”意思说卢方曾向商王朝进贡玉戈。”在(小屯南地甲骨)六六七片甲骨有文日:“卢方白源王派?大吉”。意思是“在商王武丁时,卢方于股商的关系一直很好。”((殷商文子甲编)三六五ニ)记载:“甲成ト,翌日乙,王其没卢白溪。

即甲骨文则说:商王康丁抓住卢白溧以作人牲祭神。表明卢方国于段商的关系已是敌对仇国了,卢白将被用作祭品杀掉。又如属于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文,有一片ト辞:“成子ト,宾贞,今タ用三百羌于丁,用,十二月。”意思说:“十ニ月成子那天占ト,贞人宾问卦,今天晚杀三百名羌奴祭祀祖丁(即祖丁王)可以吗?“用”字是“验辞”,意思是“按原计划执行了”。商康丁王一次抓住三百名羌族人(很有可能其中也有卢方国人),用来对其祖宗祖丁王的祭品,何等残忍!这也是姜子牙要协助周武王,联合羌族八国(其中主力之一有卢方国)起兵灭封的原因。从甲骨文的铁证,说明在公元前1250至公元前1150年间,已出现卢方国,卢方国的卢白原来与商康辛、康丁王交好,商王还请卢伯饮宴,但杀人如麻的奴隶主王国,始终不将异族人当作人,称之为“卢狨”。这些物证说明卢姓人在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前110年之间,已是有姓氏存人。并非高俣所赐,因为高侯出生大约是公元前740至公元前728年之间,比卢白源的出现还迟五百年哩!

据福建水定《龙潭卢氏宗谱》载:“卢氏得氏于商朝或商朝以前。在商朝有卢方这样的方国,且有卢白以卢为氏的人物。我卢人和庸人蜀人,羌人,攀人,微人,彭人,濮人是周武王亲自统率的伐商联军的西士之人。灭商建立周朝后,我卢人受封于泰山之西,古平阴西南的济水之演,建立子爵的卢国,称之为卢方国,后被齐国春并,人们称卢方城为卢邑。周朝之时,卢邑为卢氏聚居之地。卢氏比春秋食采于卢的高候至少早四、五百年。高不是卢氏得始祖。

四、姜尚为周武王军师率卢方等八国伐封东迁于齐

周武王究竟何年伐纣?只知道是周武王十一年甲子这天早晨起。占卜的结果定能于当天将商纣王消灭,但究竟是公元的何年?始终是个谜。二十世纪末,国家集中了许多地质学家、天文学家、甲骨文专家,、计算机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几百人综合进行研究,已正确推算出周武王伐纣是在公元前1027年,正月甲子这天早晨,姜子牙任周武王的军师,并率领八个伐商联军的西土之部族,共同讨伐商纣王,参加牧誓,据《史记》牧誓之后跟着书日:“誓已,诸侯兵会者四千乘,陈师牧野”。商纣王(商辛)亦拼湊了十七万军队,决战牧野。由于商封王十分残暴,早为子民所痛恨,双方交战开始,商封士兵即出现“前徒倒戈”,商纣的士兵出现掉转矛头,与周武王士兵一起反攻商纣。商纣王逐逃回殷都,自焚而死,武王来到商纣王自焚的地方,举箭连射三发,并砍下商纣王的头,悬挂在白旗上示众,商朝已亡。

据《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武王尊姜子牙为师,尚父,故又称目尚”,是为齐国。与姜太公前往征战伐商封的卢方国部落人,亦随姜太公到了齐国之地,并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18公里,作为定居之地,构筑起“卢城”。卢城的居民即是卢方国人,即声城部落的一部分,并非因卢城面得姓,商是声方国部落的人,创建起“卢城”,也说明卢姓的卢戎族,他们以产为氏,是早千公元前1027年的事。

五、卢方国人创建卢城与高偶食采于卢

周王国建立之后,原居西北游牧为生的卢方国人,相当部分人参与推翻商的斗争,而后随姜太公到了齐国,这支卢人开始磁入华夏民族的团体之中,是为中华卢姓的主体。自从姜太公为齐国之国君开始,一直至姜太公的十一世孙为止,虽然仍属于奴隶社会时代,在史B5上仍未发现芸族人以“卢为奴隶”的记载,总体上讲姜族与卢姓人还是和谐共处的,可以说是“卢氏人体养生息,养精畜锐”的大好时代。不过自差太公为齐国国君之日起,在史书上并未见有“以卢城部落之领袖,为齐国大夫”的记载。尽管如此,卢城乃人物极盛之地,《史记卷150·列传45》载:“扁者,渤海郑州人也,姓秦氏,名越。又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可见先秦时代,卢城此邑,人物之盛矣!

齐国到了姜太公12世孙齐襄公时代,因失德无道,骄淫逸,被臣下连称、管致所杀。二大夫拥立公孙无知为齐君,无知封连、管二人为正卿,亚卿,引起齐国诸大夫不满。齐襄公有二弟,为公子纠和小白,皆因襄公无道,早已避祸鲁国和莒国。而公孙无知,及连、管二大夫,亦为齐国其他大夫所谋杀。姜候因知公子小白,有治国之才,遂与其他大夫商议,将小白从葛国接回,立小白为君:这时鲁国知道无知已死,也要发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即位。公子纠手下人管仲,另带一批军队,阻拦住莒国至齐国的道路,与护送小白的队伍发生战斗,小白被管仲射中带钩,装死躺下,被护送人员载在车内,装死躺下,快速驰入齐都。管仲上当派人报鲁,鲁急送公子纠赴齐,待公子纠到齐后,小白内有姜促等大臣做内应工作,早已被拥立为君,称为齐桓公,时在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被拥立为君后,因姜徯自己虽为齐大夫,认为是“国之世臣,素有为人信服”。但自己坚持仁让,力主侄子小白为国君,深得齐桓公的尊敬,所以封姜“食采于卢”,并以其祖之名“高”为之姓。此后称为“高徯”。

由此可知:高被齐桓公封以卢邑作高的食邑,时是公元前685年以后的事,此事比姜太公率领卢方国之族人到长清县内缔造“卢城”又晚了342年,说“高徯肇卢”未免本末倒置矣!

六、卢城人与高徯子孙的关系

自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封高徯“食采于卢”开始,卢城的卢戎人自然要向高徯或高徯的子孙提供俸禄,此乃不言而喻的事。自高徯起,不仅高徯改姓高,为齐国大夫者高无咎、高厚、高固、高弱、高强等,均见于《史记》、《左传》、《春秋》等书中。並未见“高肇卢”一类之传记,莫非某些卢人一厢情愿之所为,豈不为人讥:“卢人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卢方国之卢戎人,生活于卢城之后,从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574年,即高徯食采于卢后,这段时间还是相安无事的,但到了公元前574年,高徯之远孙高无咎出奔莒,其子高弱以卢叛。“卢城”的卢人所以叛齐,是受高弱指挥;《左传》清楚解释事件起因:“是因齐灵公听信谗言,遂高无咎离开齐,而赴莒国,高弱借卢城之力叛齐,齐国派大夫崔杼为将,庆克佐之,“帅师围卢”。后来国佐(大将)自外远征回齐国之后“遂如卢师”(即同情高弱加入卢城队伍),国佐杀庆克,以谷叛。齐侯无奈,“只得于之大夫盟誓徐矣,而复之”。齐侯与大夫盟誓,救免了他们的“叛乱罪”,到了十二月,“卢降”,一场历数月的对持局面,才终于得到解决”。这是卢城的卢人,第一次抗齐之挙。《左传》載: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鲁襄公会合十二国之师,同围攻齐国,齐国的京兹和都两座城邑接连被攻下,唯独普将赵武和韩起所率上军,“围卢弗克”。可见卢城卢戎人军事力量之强大。左传》載:鲁公ニ十九年(公元前54年),齐大夫高止,因专横,好自以为功,被齐国大臣放逐到北燕。故高止之子高竖,“再据卢叛”。齐景公即命间邱要为将,帅师包围卢邑,兵临城下,高整声明:“吾非叛,惧高氏世卿之爵无后也”。于是提出以保存高氏后裔,允许奉祀先祖为条件,归还卢邑”。齐君接受高竖的条件,立敬仲(高)之曾孙高燕,以守高徯之祭,于是高竖归还卢邑。自身率其宗族之人,出奔晋国。自高受封食采于卢以来,经历三朝(齐桓公.孝公.景公),在高氏手中,卢邑之卢人至少经历140年,卢成人成为保护高徯裔孙的屏障和工具。

七、对东西統及北競卢方国人的考古中发现早以卢为氏

《辞海》(1989年9月第一版5239页)號国条载:“號国为古国名,姬姓。有东西號,及北之分。东號和西號开国国君都是周文王之弟。根据出土文物显示北虢在西周时已建立。东號在今河南荣阳东北,公元前767年为郑所灭。西號亦称城虢,在今映西宝鸡东,西周灭亡后,支族仍留原地,称为小號,公元前687年,为秦所灭,北虢建都上阳(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容),占有今河南三门峡,及山西平陆带,公元65年,为晋所灭。周文王乃周武王之父,而卢方国的卢氏在姜子牙的感召之下,随姜太公协助周武王灭纣,证明卢戎与周周文王、周武王的关系上是友好的。商封王被消灭后,卢方国人不可能全部跟随姜太公东迁,相当部分的卢戎仍留于西部。一部分辗转迁徒于今河南西部的崤山,熊耳山一带定居下来,故周代称这两座之间的人为卢氏人,建有卢城。此城在春秋时属西號所治。《竹书纪年集证》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晋韩龙取卢氏城,卢氏转属韩国,秦代在此建“卢氏县”。出土的青铜戈,亦有铭文“卢氏的”说明卢戎人已经掌握冶炼青铜制造武器。秦晋兴起之后,势力强盛,卢戎被迫向西南迁移,抵达陕西河南、河北交界地。《括地志》云“序州竹山县及金州,古卢国”。即指今湖北竹山县与陕西安康带。春秋时期,他们又从森林地带往东迁移。于今之襄阳、南漳村等平原沃野地带定居,从事农耕,建立卢子国,河南邓县境内有卢阳乡之名,在这些地区先后出土过,春秋中期的“卢氏币”和“卢氏温金”(即金版币)。楚国的黄金货币,已发现的共有六种,其中之为“卢金”。在今安徽寿县东津多花园村,该地区是古卢国境内。这证明古代卢方人知晓制币技术。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先生在论述“中国古代金错工艺”时指出:“1956年河南陕县出土的铜画、铜盘各一件,都刻有铭文“卢金氏孙作宝画(盘),子子孙孙永宝用”。《见卢氏得姓考》。据中国科学院考古报告,发现这两件铜器的地方,是在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由于出土文物墓地距上阳甚近,说明“卢氏金”很可能居住在上阳,並直接由北號君主统率的,专营手工业的高级官吏,在西周、春秋时期,卢金氏能够为自己的家族的“子子孙孙永宝用”而铸造铜画、铜盘,在当时绝不是寻常之事,也是一般家族难以做到的。唯有于北號君主关系极为密切,并且具有一定权势的家族才可以做到。

史树青先生认为:“卢金氏孙,当是子孙三代人都从事这种官手工业,是就当是监督铸造那两种铜器而言的”。这里需要补充一点,即铜画、铜盘上的铭文,均有“子子孙孙永宝用”的字样,说明卢金氏是比较大的家族;第二,卢金氏是当时专门从事管理手工业的官吏:第三,卢金氏是以职为氏的:第四,卢金氏源于鏸金氏据《卢氏源流》7页载:“卢氏县,置于汉代,因山而得名,春秋时为西號邑”。卢氏县之西北有卢氏山,县以山为名。实际上非《元和郡县志》所云“或言卢得道于此”,而名此山,应是西周时,姜太公率八国助周武王伐封,商纣王灭,建立周朝时,周武王依功论赏

而分封。据史载:首封姜太公和有功将领,而后为王室。卢国部落人,为报一箭之仇,亦在姜太公率八国中之一国,参与伐纣王,功成之后,卢方国部落人,不可能均往东向跟姜子牙走,有部分跟周文王弟弟往东西號方向而去,西號都邑后为卢氏县,卢方国在卢氏县西北山地而居,名其山“卢山”オ合乎史实。西汉时设置卢氏县,完全顺其合理。而北號亦为西周之封地,少数卢人,以职业为氏,並不见怪。“宽”,挫磨铜铁骨角等物的工具日“”。《释义》古慮、通用,故史,汉隆慮县,亦称作隆慮县。是故“金氏”,亦可称“质金氏”。究竟是姓盧名金,还是姓“盧金”复姓呢,梁玉绳与杜预理解就不相同。反正“卢金氏”此人子孙三代都是铸造铜币的。

“卢氏币”“卢氏金”,青铜戈铭文为“卢氏的”。证明卢戎族人已以“卢”为标志,即承认自己是卢人,也就是汉代之后的卢姓。

八、小结(祸兮福所依)

卢氏在公元前1250至公元前1150年之间,商王康辛和康丁期间已出现卢戎部落的酋长卢白源代表卢方国结交,后因商康丁王残暴,抓住卢白等卢戎三百人,作为人祭品,卢戎遂与商王朝交恶。此乃最早出现姓氏的卢人,证明卢戎的卢字,就是代表这个部落的姓氏。

由于奴隶社会的本质,当时居住于内地华夏族人,称西北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为“戎”,甚至称为“狨”,这些民族逐水草而生,文化落后,不懂得汉文。当时,造纸尚未发明,记事只能用竹卷或甲骨,且生活朝秦暮楚,不可能将十分笨重的竹卷书作为随身行李携带,这样来,不仅个人的家族史没有办法记载,就是部落史亦难成书。更主要是中国的奴隶社会制度,一直延长至周末。春秋战国二百多年的历史,完成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度的转变。奴隶是毫无人权的,特别是姜戎、卢戎等等,游牧民族更受到歧视。非一国之君,或像孔夫子一样,世代诗书相传,可能能上溯到商代或其上以外,其它姓氏血缘关系上溯至三皇五帝时代,似乎是洋洋大观,其实亦不过自我安慰而已。就我们卢氏来说,在商代廪辛、康丁时代已出现卢白源此人,商王康丁远请卢伯饮宴,卢白源还给商王进贡玉戈。此事发生在公元前2250至公元前2150年之间,但姜太公在公元前1027年正月联合卢方国等八国,出兵灭商纣,说明:卢姓之得姓是在姜太公之后,显然有错误的。但在姜太公尚未封齐为国君时,卢方国人与姜族又相当友善,且听从姜太公之指挥。姜俣是姜太公的十一代孙他出生约在公元前740年至公元前728年间,受齐桓公封为高,食采于卢是在公元前685年,将高徯作为卢姓的肇始人,不矛盾重重而自打嘴巴,史学家均不谓“姜太公策卢”,而今后人却谓“高徯肇卢”,何理之有?

第二,周武王于公元前1027年正月,举兵灭掉商纣王,差太公为周武王之军师,不仅为周武王运等帷握,而且还联合西北八国成人,卢戎是其中的一国,成功灭后,卢方国人,随差太公到了山东,卢成定居于山东长清县之西南,这是一件大事,姜太公确是卢人引覆述津的大恩人,使大部分的卢成人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脱离了以水草为生的生活,为卢姓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第三,在公元前484至450年间,田常纂齐,将高氏逐赶出齐,将卢氏从卢城逐走,使卢城卢人无家可归,散居于燕秦之间,的确是件坏事。但是事物总是相辅相成的,“福兮祸所伏,祸分福所依。”

卢城的卢人却将此件大祸转化成为卢人的幸福,促使卢人更加强盛、光荣。卢城的卢人逃入于燕国之地后,该地处于交通要衢,素为繁华之地,为北燕重地,桑弘羊列举战国时的著名商业城市时称:“燕之派,蓟;赵之邺郸;魏之温,轵;韩之荣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为天下之名都,皆因此地居五诸侯之衢。”由于卢姓逃难于此地后,涿郡称为卢氏培养后人之基地,特别对文化如饥似渴的卢氏子孙,经过几百年的努力汲取,涌现许多名人,有大儒卢植,“八采卢郎”卢思道,“大历十オ子”之冠的卢纶,“初唐四杰”的卢照邻,有“立言垂范”的卢全,引风下楼的状元卢儲,有“理学名家”卢孝标,有通释易经的卢景裕。在政治上成名的有西汉燕王卢绾,东汉末年大义凛然的尚书卢植,有清白廉洁的宰相卢怀慎,唐代时卢氏有“八相佐唐”。有抗击倭寇名将卢镗、卢歧嶷、卢述等等。卢氏自春秋战国至秦汉、隋唐,千馀年间,使卢氏在历史上成为享有名望的氏族,多出自范阳,人因地显,地因人重,范阳城为卢姓人的望郡。乾隆游江南经过范阳时,亦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

卢氏得姓历史文化研究

运营:TON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