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馮玉祥的十三太保更牛,還是閻錫山的十三太保更牛?

用戶59191406885


也許是戲文看多了,民國的好事者們,經常將大大小小的軍閥麾下大將們,組成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十三太保等等之類的組合。國民黨四大新軍閥之二的馮玉祥和閻錫山,自然也不例外。西北軍和晉綏軍中都有大名鼎鼎的十三太保。

閻錫山和馮玉祥(前排左一、左二)

那麼,馮玉祥和閻錫山麾下的十三太保,誰的十三太保更牛呢?

我們先來看看十三太保都是哪些人。馮玉祥麾下的十三太保分別為:孫良誠、孫連仲、佟麟閣、劉汝明、韓復榘、石友三、張維璽,聞承烈,過之綱、葛金章、程希賢、趙席聘和韓多峰。

而閻錫山麾下的十三太保,分別是傅作義、陳長捷、楊愛源、孫楚、楊澄源、梁培璜、王靖國、趙承綬、李生達、李服膺、楚溪春、魯英麟、董英斌。

第一,西北軍十三太保名氣更大,陳就和地位更高。單從名字也可以看出,很顯然,馮玉祥麾下的十三太保名氣要大於閻錫山麾下的十三太保。雖然閻錫山十三太保出現了曾擔任華北“剿總”司令的傅作義,但其他人大部分名聲並不顯,官職也不高,始終在晉綏軍體系內。晉綏軍終究只是山西和綏遠的地方軍閥部隊,成就當然也比較有限。

而西北軍的十三太保成就要高很多。如韓復榘曾擔任河南省主席,後來更成為山東王;孫連仲曾擔任青海省主席,抗日戰爭期間則擔任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和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劉汝明也曾擔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和第四綏靖區司令官。

第二,從軍隊戰鬥力而言,馮玉祥十三太保統領的西北軍,戰鬥力顯然要強過閻錫山十三太保為骨幹的晉綏軍。雖然裝備和後勤遠差於晉綏軍,但是西北軍歷來以戰鬥力強勁聞名,西北軍的十三太保也大部分從槍林彈雨中殺出來,實戰經驗十分豐富。

而晉綏軍始終屬於守成有餘,進攻不足的狀態,從未以戰鬥力聞名。雖然晉綏軍湧現出了傅作義這個以善守聞名的名將,但是傅作義更多的是憑藉個人的卓越天賦,其他12個人顯然無法與西北軍十三太保相比媲美。

晉綏軍士兵

第三,就忠誠度而言,閻錫山麾下的十三太保完勝馮玉祥麾下的十三太保。閻錫山的軍隊從辛亥革命勝利後就已經成立,一直到1949年被徹底消滅,從未出現過大規模叛變倒戈的行為。麾下的十三太保也一直對閻錫山忠心耿耿,哪怕閻錫山中原大戰失敗後下野,也沒有動搖十三太保對閻錫山的忠心。

而“倒戈將軍”馮玉祥麾下的西北軍,雖然成軍歷史並不短,但“經歷”卻極為豐富,馮玉祥曾帶領麾下多次倒戈,而手下的十三太保也有樣學樣,韓復榘、石友三等人都幹過倒戈的事兒。中原大戰時,因常凱申的金元攻勢,包括十三太保在內的大部分西北軍將領紛紛率部叛變,馮玉祥徹底戰敗,他的西北軍更是就此灰飛煙滅。

馮玉祥

第四,就學歷而言,晉綏軍的十三太保完勝西北軍的十三太保。閻錫山的十三太保都是軍校出身,除了楊澄源在日本留學之外,其他12個人都畢業於大名鼎鼎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而馮玉祥的十三太保和馮玉祥一樣,都是軍伍出身,沒有機會上軍校,大部分都是從士兵出身,文化程度也僅限於識字寫字。十三太保們由於在軍隊基層中表現出色,受到馮玉祥的賞識,從而在士兵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高級將領。

韓復榘

第五,結局不同。閻錫山的十三太保和閻錫山一樣,雖然在抗日戰爭途中屢遭敗績,但從未有過投敵當漢奸的行為,更在抗戰初期與日寇浴血奮戰過。

而馮玉祥的13太保,在中原大戰各奔東西之後,十三個人的命運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的人成為抗日名將,如孫連仲、劉汝明、佟麟閣,其中佟麟閣更成為戰死沙場的民族英雄;有的人成為令人唾棄的漢奸,如石友三、孫良誠;也有為保存實力違抗軍令消極抗戰,最終被槍斃的韓復榘等等。還有其他從此變得默默無聞。

佟麟閣

總的來說,也許是因禍得福,中原大戰西北軍灰飛煙滅之後,各奔東西的西北軍十三太保反而有了更大的發展舞臺,雖然作為雜牌軍屢遭國民政府歧視,但在抗日戰爭期間,西北軍十三太保的成就顯然要大於閻錫山的十三太保。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西北軍十三太保並非馮玉祥軍中地位最高的將領,在十三太保之上,還有五虎上將,分別為:宋哲元、鹿鍾麟、張之江、李鳴鐘、劉鬱芬。如果加上這五虎上將,閻錫山的晉綏軍就更沒辦法比了。


鳶飛九天2018


從各項指標來看,個人認為閻錫山的晉綏軍十三太保更牛!

馮玉祥的十三太保是他在駐守湖南常德時,重用的十三個營級軍官:石友三、韓復渠,佟麟閣、孫良誠等。因為閻錫山是日本陸軍軍官學院畢業,因此他手下的將官大都出自日本陸軍軍官學院和保定陸軍軍官學院,晉綏軍的十三太保有:傅作義、楊愛源、孫楚、梁培璜等。這些人大部分都是保定陸軍軍官學院出來的。

1、就文化程度而言,晉綏軍的十三太保都是正規軍校畢業,而西北軍大多都是泥腿子。

2、就職位而言,西北軍在1928年北伐成功後,十三太保裡很多都是地方大員了,孫良誠山東省主席、韓復渠河南省主席、孫連仲青海省主席。而閻錫山這邊,基本都是師職將領,當時的傅作義只是一個師長。3、就內部受倚重程度而言,西北軍的十三太保並不是最受馮玉祥倚重的,上面還有更牛的宋哲元、鹿鍾麟,而閻錫山的十三太保在他們內部體系中是絕對的核心。

4、就忠誠度而言,晉綏軍的忠誠度非常高,直到解放戰爭閻錫山戰敗前,十三太保都還在晉綏軍。而西北軍就不行了,馮玉祥自己就是著名的倒戈將軍,上樑不正下樑歪,屬下也差不多,特別是石友三。5、就抗戰貢獻度而言,晉綏軍十三太保沒有投敵的,而且打了很多硬仗,西北軍這邊,也有佟麟閣這樣的抗日英雄不幸犧牲,但也有棄守濟南的韓復渠直接被槍斃了,還有漢奸石友三、孫良城叛國投敵。

綜上,我認為晉綏軍更勝一籌。


小賈講歷史


閻錫山的十三太保(軍官)為楊愛源、孫楚、梁培璜、楊澄源、傅作義、王靖國、趙承綬、李生達、李服膺、楚溪春、魯英麟、董英斌、陳長捷。

對於閻錫山和馮玉祥兩人的十三太保誰更牛,我認為得看怎麼比。

學歷。馮玉祥的十三太保基本上出身草莽,只是粗通文墨;而閻錫山的十三太保除楊愛源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其餘都畢業於保定軍校。從這一點看閻錫山的更牛些。

忠誠。馮玉祥的十三太保倒戈、當漢奸的太多,孫良誠、石友三在抗戰中投降了日本當了漢奸。韓復渠和石友三還背叛過馮玉祥;而閻錫山的十三太保沒有叛變和投降日本的。從這一點上看還是閻錫山的牛些。

地位。馮的十三太保在中原大戰之前大多都當上了省主席,而閻錫山的十三太保大多還是師長。從這一點看,馮的十三太保牛些。


歷史軍魂


從歷史影響力來看,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似乎名氣更大一些,原因是馮玉祥的西北軍在中原大戰垮掉後,十三太保各奔東西,結局形形色色,其中幾個更為我們所熟知。



先補個知識點,馮玉祥手下還有個“五虎將”是不在這十三太保之中的,否則閻老西是沒得比的,這五個人分別是:張之江、李鳴鐘、宋哲元、鹿鍾麟、劉鬱芬,因不在問題當中,不便展開介紹了,重點提句劉鬱芬,最高職務是汪偽軍隊總參謀長,漢奸巨孽。

回頭說馮老總的十三太保,篇幅所限,只表一句。



孫良誠:投蔣,投汪,偽軍第二方面軍司令,漢奸。

孫連仲:投蔣,重用,臺兒莊有功,第十一戰區司令,赴臺。

佟麟閣:宋哲元二十九軍副軍長,七七事變殉國,英雄。

劉汝明:投蔣,較用,國軍兵團司令,赴臺。

韓復渠:投蔣,山東省主席,失地,槍斃。

石友三:投蔣再叛,反覆無常,抗戰中再欲投日,活埋。



其它不太出名的有張維璽(漢奸)、過之剛(韓部)、聞承烈(韓部)、程希賢(漢奸)、葛金章(韓部)、趙席聘(解甲)、韓多峰(起義)。

馮玉祥的西北軍和五虎將及十三太保的軍旅記錄,簡直就是半部民國史,豐富的不要不要的。而閻錫山晉綏軍的“十三太保”活動範圍受閻老西的侷限,除傅作義自成體系外,都集中在山西及周邊,哪有西北軍諸將的“多彩人生”。


度度狼gg


論名氣自然是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更大,因為西北軍出身的這些人大多是牆頭草,為了眼前利益可以數背其主,不少人甚至在抗日戰爭中當了漢奸。

十三太保原本指的是唐末軍閥李克用的十三個兒子(其中十二人為義子)組成的“偶像天團”。這些人作戰勇猛,名噪一時,是李克用的左膀右臂,於是後世常用十三太保來形容一些類似的人物組合。

民國時期軍閥林立,各路軍閥身邊總有一些心腹,人數少的被稱為“五虎上將”,多一點的就湊成個“十三太保”,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馮玉祥和閻錫山的手下。

馮玉祥的十三太保是一路跟著他摸爬滾打多年的兄弟,分別是:孫良誠、孫連仲、佟麟閣、劉汝明、韓復渠、石友三、張維璽、過之綱、聞承烈、程希賢、葛金章、趙席聘、韓多峰。

閻錫山的十三太保是:楊愛源、孫楚、梁培璜、楊澄源、傅作義、王靖國、趙承綬、李生達、李服膺、楚溪春、魯英麟、董英斌、陳長捷。

單論名氣,自然是馮玉祥的更勝一籌。因為西北軍多是牆頭草,倒戈將領們的足跡遍佈大江南北。

比如孫連仲,中原大戰倒戈蔣介石,在臺兒莊戰役中浴血抗敵;

佟麟閣,二十九軍副軍長,七七事變時在南苑犧牲,是抗日戰爭爆發後犧牲的第一位軍級將領;

韓復渠,中原大戰倒戈蔣介石,韓復渠任山東省主席,但面對日寇擅自撤退,被軍法處置;

石友三,著名的倒戈將領,先後與馮玉祥、蔣介石、閻錫山、張學良、日寇和我黨之間反覆,根本沒有一點原則,1940年再度投日後被我黨擊斃。

相比之下,閻錫山的十三太保知名度就很低了,因為晉綏軍基本就在山西這一塊玩過家家,不和其他人來往。其中最著名的是傅作義(平津戰役投誠,促成北平和平解放,建國後任水利部長)、孫楚(反共急先鋒)和陳長捷(抗日名將,內戰時任天津警備司令,後被俘)三人,其他人可以說是默默無聞。


石頭說歷史


先有了這個概念咱再來看他手下的十三太保:楊愛源、孫楚、梁培璜、楊澄源、傅作義、王靖國、趙承綬、李生達、李服膺、楚溪春、魯英麟、董英斌、陳長捷。

其中,五臺系的有楊愛源、王靖國、趙承綬,這三人可謂閻錫山的心腹,而其他“太保”中,不屬於山西籍的有梁培璜、楚溪春、陳長捷、董英斌。

從這個比例中可以清楚看到,閻錫山的具有很強的地域概念。這也是他為什麼,一生經營山西,號山西王的,卻無法再突破。

閻錫山的十三太保的特點是:五臺係為核心,山西籍為爪牙,非山西係為黨羽,且這十三位都是保定陸軍軍官學習畢業。這是共同點。

再看馮玉祥,馮玉祥的西北軍,是當時最苦的,但卻又是最彪悍的,一則是馮玉祥帶兵很嚴,且跟自己的手下,能打成一片,比如,馮玉祥為整頓軍容,在堅持兵士時,經常讓脫鞋,檢查腳趾甲長不長,若長的話,馮玉祥就會親自給修剪腳趾甲,結果西北軍中的一個大頭兵,竟三個月不洗腳,自然臭不可聞,卻笑嘻嘻的道:“到時候我燻死長官(馮玉祥)”

從這個事情上其實能看出,馮玉祥的的西北軍為何那麼彪悍了。而馮玉祥的十三太保的特點是,五湖四海,卻都是北方人。

(圖片介紹:韓復渠)

名單如下:孫良誠、孫連仲、佟麟閣、劉汝明、韓復榘、石友三、張維璽、過之綱、聞承烈、程希賢、葛金章、趙席聘、韓多峰。

那麼到底是馮玉祥的十三太保厲害,還是閻錫山的厲害?這要看戰績,閻錫山和馮玉祥,兩人還真交過手,且主將便是各自陣營中的十三太保。

(圖片介紹:傅作義)

在1926年,馮玉祥的西北軍進攻山西,閻錫山領晉軍拍馬迎戰,晉軍根本擋不住西北軍彪悍的衝擊,紛紛敗退。眼看大廈將傾,這時還不顯山露水的傅作義站了出來,率一個團的兵力獨守天鎮——西北軍西行的要衝通道。

西北軍用了一個師的兵力強攻三個月,愣是沒打下來。這可給了閻錫山喘息之機,立刻重整旗鼓,全線反擊,結果戰局逆轉,西北軍全線潰敗,晉軍最終全勝。

(圖片介紹:閻錫山、馮玉祥、蔣介石)

這一戰閻錫山樂瘋了,不只是因為他打敗了馮玉祥,還因為發現了傅作義,從團長擢升旅長;沒多久再升中將師長,這等晉升速度,堪稱晉軍中獨一份。

所以從戰績上看,閻錫山的十三太保要比馮玉祥的十三太保厲害,畢竟人家勝了。但這僅僅是一場戰鬥,若放在更長時間觀察,顯然是馮玉祥的十三太保影響更大。

(圖片介紹:抗日英雄佟麟閣將軍)

比如韓復渠、石友三、都曾成為一方諸侯!孫良誠、孫連仲、劉汝明、佟麟閣,也堪稱悍將。尤其是佟麟閣將軍,是抗日戰爭中第一位為國捐軀的高級將領!

而閻錫山的十三太保中,只有傅作義一枝獨秀。所以要比較誰厲害,我更傾向於馮玉祥的十三太保。


靜者為王的江湖


起隋唐英雄中的好漢們,大家對十八條好漢一定不陌生,隋唐好漢楊林是怎樣一個人物呢?真實歷史上是否有原型?而其他朝代是否也存在十三太保呢?今天來給您講講。

靠山王楊林一生為隋朝打過的仗數不勝數,為隋王朝的建立和統一都立下了汗馬功勞,於是被封為了靠山王。靠山王,靠山王,說的就是楊林是隋朝的靠山。所以如果還要問靠山王楊林厲害嗎?這就是最好的答案。一個人可以做一個王朝的靠山,你說靠山王楊林厲害嗎?

這開隋九老依次排名是:忠孝王伍建章(隋唐第五條好漢南陽侯伍雲召之父)、大元帥高熲、靠山王楊林、上柱國賀若弼、大都督魚俱羅、昌平王邱瑞、下柱國韓擒虎、雙槍將丁彥平、越王楊素。單田芳本《隋唐》評書中,將其列為隋唐第九條好漢。縱觀隋唐、說唐、興唐各版,其名次排名都在第八名和第九名之間浮動。

就其個人武藝來說,十三傑中排名第八,掌中一對水火囚龍棒,馳騁沙場數十載。

為了維護大隋朝的安危,靠山王當然要領兵帶將前去鎮壓。從對付瓦崗寨的一字長蛇陣到對付十八路反王的銅旗陣,作為主帥楊林身先士卒,費盡心機,與義軍鬥智鬥勇,可見其忠心耿耿。

現代史學界已經對曾國藩重新評價,不再只把他看成殘殺太平軍的劊子手,對楊林也該如此,“屢敗屢戰”的精神本就寶貴,而論其初衷對於他本人來說也無可厚非,隋朝本就是他開的,自己不保誰保。對於英雄人才,楊林甚是愛惜,手下十二駕太保就可見他對人真誠,送李元霸寶馬“千里一盞燈”,送秦瓊盔甲寶劍長槍都是例子。

不過,最令人稱道的就是楊林的“十三太保”。那麼,在歷史中還有哪些朝代有所謂的“十三太保”呢?

太保本來與太師、太傅一起稱為三公,級別相當高,後來,隨著歷史演變,漸漸失去實權,成為一個有名無實的榮譽稱號,後來甚至淪落為對綠林好漢的稱呼。

但是自從李克用養了十三個好兒子之後,十三太保在歷史上也漸漸多了起來。

後唐太祖李克用有十三個義子,因為皆獲太保銜(無實權),人稱為十三太保。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進、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審、十太保十太保李存賢、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利、十三太保李存孝。

其中李存孝最厲害,百戰百勝,有句話說:王不過項,將不過李。

而最真實的版本中,蔣介石授意其心腹、黃埔畢業生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等人成立“中華民族復興社”,由蔣介石核定幹事13人為該組織骨幹,被稱為“十三太保”。然而名單中,大家比較熟悉的也就是戴笠、胡宗南二人了。


刀墓手札


要說這十三太保這個梗最近是越來越火了!

史論縱橫一直也對十三太保耿耿於懷,因為在讀初中的時候,我哥就是十三太保的老大,所以,恩,我上學沒交過保護費!

正史上的十三太保是唐朝末年李克用的十三個兒子(很多是養子);演義裡最出名的十三太保當屬隋唐英雄傳裡靠山王楊林的乾兒子十三太保。

最近大火的《遠大前程》除了上海灘的三大亨,又提上海灘的十三太保,呵呵,要我說,他們誰都沒有我花果山十三太保老大齊天大聖更囂張!

好了,梗說完了,說說馮玉祥和閻錫山的十三太保吧!

從十三太保就能看出馮玉祥和閻錫山的用人策略。

馮玉祥的十三太保,是馮玉祥在長期混戰中提拔起來的軍官,號稱十三太保,這個名單是:孫良誠、孫連仲、佟麟閣、劉汝明、韓復榘、石友三、張維璽、過之綱、聞承烈、程希賢、葛金章、趙席聘、韓多峰。

其中,很多大家都聽過吧,比如,孫連仲成為抗日英雄,韓復榘後來成為山東軍閥主政一方,比如石友三,也是先後七次倒戈,臭名也算昭著。

有人統計,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三個成為抗日英雄,四個成為大漢奸,可以說,從實力上來說,馮玉祥的十三太保還是各有所能的!

閻錫山的十三太保,是閻錫山主政山西三十多年培養起來的軍官,他們是楊愛源、孫楚、梁培璜、楊澄源、傅作義、王靖國、趙承綬、李生達、李服膺、楚溪春、魯英麟、董英斌、陳長捷。

其中,傅作義應該是最出名的吧,剩下貌似都不太出名!這裡面的原因就是,閻錫山任人唯山西人,唯五臺山人可以受到重要,閻錫山的十三太保中,有九人來自山西,在民國初期的山西有一句話是,“會說五臺話,就把洋刀跨。”

可見,閻錫山的軍政都是以山西係為根本。


後來馮玉祥聯合閻錫山發動反對蔣介石的中原大戰,結果二人被打敗後,雙雙下野,但是閻錫山能夠東山再起,正是因為手下將領地域色彩濃厚,唯閻錫山命是從,蔣介石根本吃不下,蔣介石無奈只能讓閻錫山復出。

馮玉祥倒了之後,他的十三太保則各奔東西,後來馮玉祥想東山再起,也沒有得到十三太保的支持。

但是,閻錫山的十三太保其實也限制了閻錫山的發展,閻錫山的格局只在山西,所以,手下的格局更小,除了傅作義後來成名(不是因為打勝仗,呵呵),其他大多默默無聞,說明閻錫山的眼界也就在這了。和閻錫山不一樣的是,馮玉祥一直想要一統中國,所以手下將領都很有能耐(雖然有的和馮玉祥一樣渣),但是,我認為幹大事的人,應該用人唯能,雖然馮玉祥最後被打敗了,但是馮玉祥的十三太保離了馮玉祥照樣好使!

這個對比,我認為和演藝圈的趙本山和郭德綱很有對比性,趙本山和他的徒弟就像閻錫山和他的十三太保,曾經有一句話說的好,離了我趙本山,你們都沒有好!小瀋陽當年如日中天,單飛後,摔個半死,現在還站不起來。

而郭德綱的徒弟更像馮玉祥和他的十三太保,前一陣子曹雲金還敢和郭德綱叫板,撕B,就說明曹雲金的翅膀硬了,離了郭德綱一樣玩的轉。

各位看官,如果認為我說的有道理,歡迎點點關注,我是史論縱橫,風裡雨裡,史論縱橫在這裡等你!


史論縱橫


“十三太保”原本是起源於唐朝(太保”是我國古代官職的名稱,是輔佐皇帝的一品大員,也是後來的三公之一),後來因為頗富盛名,於是到了中國歷史後期,就將許多人物組合、團體都以“十三太保”為號。而在民國時期,就有著名的兩大軍閥也有屬於自己的十三太保。就歷史影響來說,馮玉祥的“十三太保”更牛!

馮玉祥“十三太保”:

在1919年的時候,著名“西北軍”頭領“馮玉祥”有十三個得力干將,當時稱為“十三太保”,他們分別是:孫良誠、孫連仲、佟麟閣、劉汝明、韓復榘、石友三、張維璽、過之綱、聞承烈、程希賢、葛金章、趙席聘、韓多峰。這些人是馮玉祥手下最得力的干將,除了本身的驍勇善戰以外,最重要的還是“具有文化水平”。於是到了1928年,西北軍最終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此時的“十三太保”大都已成為師長以上的高級軍官了。所以馮玉祥的軍官——十三太保,都是一代“名將”啊!

十三太保“韓復榘”故事:

韓復榘(1890—1938年)字向方,1890年出生在河北霸縣勝芳鎮(今霸州)東臺山村一個小康之家。中國近代史上軍閥之一,在20世紀20至30年代聲震西北、華北、中原各地,曾叱吒風雲一時,後投靠蔣介石,官至國民黨陸軍上將。在抗日戰爭中,因其不戰而放棄濟南並密謀反蔣,被蔣介石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處決。

閻錫山“十三太保”:

閻錫山,曾經的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晉綏軍(第二戰區)的司令長官。

民國時期,閻錫山歷任山西省都督、督軍、省長、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山西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長。

閻錫山與馮玉祥一樣同樣有“十三太保”。不過他得十三太保與之不同的是,大部分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雖然沒有馮玉祥的出名,但是也同樣不含糊!綏軍的十三太保有:楊愛源、孫楚、梁培璜、楊澄源、傅作義、王靖國、趙承綬、李生達、李服膺、楚溪春、魯英麟、董英斌、陳長捷。其中我們熟悉的便是傅作義,王靖國等人了!

王靖國故事:

1934年,王靖國升為十九軍軍長,權高勢大,人稱“綏西王”。1949年,太原戰役期間,閻錫山指令王靖國為守城主將之一,王靖國聲言誓與太原共存亡,共產黨軍隊兵臨城下,仍堅持抵抗,4月24日,被解放軍生擒。1952年病逝於戰犯管理所


藝軒文學社


個人認為不管西北軍還是晉綏軍都有不少抗戰名將,西北軍更鬆散,馮玉祥下面不少將軍都和馮本人齊名,而閻錫山治軍更團結,著名的忻口會戰中晉綏軍竭盡全力抵抗,但沒有看到多少出名的將領,因為一幫將帥都被老閻壓著,所以出名不多。傅作義將軍因為稍稍獨立於閻錫山,才被大家所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