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之名,祭奠南京死難同胞,德國人拉貝先生記錄全過程


13日上午,百餘名南京市民和抗戰老兵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山碼頭紀念碑”前舉行了一場民間公祭。

13日上午,國家電網公司光明志願者團隊到位於光華門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緬懷在那場浩劫中死難的同胞、祈願和平。 光華門是中國守軍抵禦日寇最為頑強的戰場之一,發現的民國磚築堡壘遺蹟是這段歷史的重要見證。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北極閣附近遇難同胞紀念碑,“一塊紀念碑就是一個叢葬地!一塊紀念碑下埋葬著無數死難的同胞!” 截至2015年底,已經發現且被認定的叢葬地有23處,其中立碑21處。

孩子是吾師

主辦者穿著中國民間傳統服裝“漢服”,採用傳統祭祀方式“讀祭文”、“祭酒”、“鞠躬”、“鞠躬”向81年前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致以最高的禮節。 活動結束前,現場所有人在主持人帶領下宣讀“和平宣言”期盼永久和平,期盼歷史不要重演。

南京1213志願者聯盟的周女士說;“明天就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國家公祭日,我們在此沉痛哀悼在抗戰中逝去的個體平民,從人性關懷的角度,用打破慣例化的悼念呼喚理性的愛國,呼喚和平”。

鼓樓醫院成為南京大屠殺期間唯一對平民開放的醫院,也是當時南京唯一的醫療救助機構。 南京大屠殺期間,這三幢小樓,成為救助大量避難平民的主陣地。留守醫護人員不顧個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難,救治了大量傷病員。這樣的故事,感動了在場的每位同學。

1997年,《拉貝日記》出版。在標誌著中國開始全面抗戰的盧溝橋事變60週年的時候,這部被長期塵封且具有重要價值的歷史資料的首次出版面世,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拉貝日記》後被譯為中、英、日、德四種語言, 他寫的記錄南京大屠殺的《拉貝日記》,成為記錄南京大屠殺的最有力的證據之一。

南京大屠殺期間,拉貝先生挺身而出,聯合南京市內的留下的美英等國商人、傳教士、大學教授等20多名外國人士,組建了由他任主席的“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為中國難民提供庇護。患有糖尿病重疾的拉貝將自己的住所讓了出來,讓無數的中國難民躲在他的家裡。在拉貝的領導和組織下,收容救助的中國難民高達25萬。難民們被安排妥當,拉貝才離開中國。當拉貝走的時候,難民們列隊歡送,向這位平凡而又偉大的德國人鞠躬致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