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教育的隱藏真相是底層家長正放棄教育。你認可嗎?

自在人生wub


與題目中的觀點相似,最近在網上看到一種觀點:目前教育的真相是高層不玩高考,中層過度焦慮,底層放棄教育。

這個說法在很大程度上概括了當下教育的現狀。所謂高層,是指在經濟地位等各方面具有優勢的人群,他們能夠利用這些優勢,為孩子獲取更為有利的教育條件和環境,他們通過出國,各類競賽等方式,讓孩子有機會更容易和方便接受到更好更高的教育,高考不再是他們升學的唯一途徑。


而經過自身努力,目前有一定積累的中產階級,沒有更多有利條件,又害怕孩子往下滑,回到底層的狀態,所以竭盡所能,期望在學上能幫到孩子,由於競爭太過激烈,所以充滿了對未來的焦慮。

而在底層,寒門難出貴子的觀點一直存在,現在隨著教育優質資源越來越集中,階層固化嚴重等因素,底層的孩子要獲得好的成績難度確實在加大,即便通過努力考上了大學,如果不是一流的高校或者優勢的專業,將來找到好工作的幾率也相對較小,對比前期的投入,好投入,低產出的現象讓很多底層家庭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躊躇不前。


這是一種越來越明顯的現象,我們無法否認,但這個問題我們不能狹隘地來理解。很多家長並不是要放棄教育,而是面對現狀他們無力改變;同時教育也不該狹義地理解為考大學,比如說學技術,實際上也是一種教育,只是方式不同而已。社會的發展,既需要科學家,也需要工匠,科學家只是少數,大部分人最終都將成為工匠。不是說底層的孩子就應該成為工匠,而是現在的情況,很多底層的家長和孩子主動放棄了別的機會,選擇讓自己成為工匠。

所謂底層放棄教育,或許說是面對實際情況,放棄了上升的通道更為恰當。如果不上學讀書,考取好的大學,為將來尋求更多選擇的機會,底層孩子改變命運的道路將越來越窄,隨著信息化,智能化的普及,缺乏相應知識只會讓不同階層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底層放棄教育是當下部分家長和孩子不得已做出的選擇,但個人認為不宜過分鼓吹,很多家長也在為改變孩子的命運而在努力,相關部門也為偏遠地區,農村孩子開闢了很多便利條件,比如說部分重點高校招生時就有農村專項,只要肯付出努力,考取好的大學也並非難事。

最不該放棄的就是教育,特別是對於底層的孩子來說,因為這是為數不多的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改變命運的有效途徑。困難只是表象,但並不是絕對,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象牙塔裡講故事


是的,本人職業學校教師,算是處於底層的教育工作者,對這句話深有感觸。

剛進職業高中這個環境的時候,比較懵懂,一直覺得這些學生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導致中考失利,從而進入職業學校,可是我發現我太天真了。

只有極少一部分學生是因為中考失利的,在這種學校裡的學生,大部分是家長放棄教育的孩子。這些孩子的家長大致有以下幾類:

1.脾氣暴躁型。班主任或者任課老師一旦聯繫家長,家長馬上就來一句話,再不行我不讓他念了。

2.推卸責任型。在學生沒有問題的時候會說就拜託老師了,然後對學生不聞不顧,家長會永遠有事不能參加,和其電話或者其他方式聯繫永遠是一問三不知。假如學生有事,一定會想方設法找學校找老師的問題,用無理爭三分形容定不為過。

3.家庭破裂型。父母離婚或者成立新家庭後後對孩子不聞不顧

未完待續


屋頂上的葡萄


我現在倒真的希望有些底層家長,有清醒的認識,能夠放棄不必要的教育。

第一,家裡困難的不建議讀三本私立學校,四年本科,學不到啥,搭進去10萬元,好幾年賺不回來。因學返貧不應該。

第二,學習不好的,就不要勉強讀書了,文憑沒啥用,不如有能力,現在在大學升學率幾乎90%的情況下,讀不讀大學,沒必要的。

那麼這些學生怎麼辦?我的建議是,讀高職,進技校,學技術,不花錢或者少花錢,畢業還能有份工作,至少可以自食其力,養活自己,能養活自己,這才是教育的成功之處。

成功之路不止一條,而有些院校,學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可能成功,我們並不歧視任何一所學校和學生,但是現實的問題,我們也要面對,脫離現實,最後肯定會被現實打敗。

我們現在的有些教育是存在問題的,學生學完了,對就業並無幫助,如果有條件啃老,那麼,遊戲幾年可以理解,但是,有些條件不好的,是讀不起大學的,如果是讀985,211,砸鍋賣鐵都值得,如果花大價錢讀私立,真的沒必要,就別浪費那錢和耽誤四年的青春了。

四年學一門技術,完全可以學成,也許四年後,某企業,你就是那些大學生的師傅呢。


韓東言


落後農村的底層家長的確在放棄孩子的教育!

作為農村出生的孩子,我自己是通過考出農村改變命運。我原本是不相信農村家長會放棄孩子教育的,直到看到一件事,忽然明白了。

事情是這樣,一個孩子的父母外出務工,孩子交給奶奶帶,孩子不聽話,經常逃課,奶奶管不了,父母管不上。於是奶奶為了讓孩子不闖禍,讓他跟著本村包工頭去工地做事,原本是鍛鍊,準備讓孩子受點苦,願意回來繼續上學。

可就在當年的冬天,孩子奶奶出世了。孩子爸媽回來趕喪事兒,爸媽讓孩子一起去外地,孩子不願意,她和爸媽沒啥感情。奶奶出喪那天,孩子哭的死去活來。後來,孩子除了繼續在工地幹活兒,沒有第二個選擇了。現在這個孩子十三四歲吧。

老家農村裡念個三五年,出去做事的比比皆是。說來慚愧,這和我還有關係,我是村子裡20年唯一考出來的211、985的本科,可是我在北京也混的一般,村子裡有人說:讀書有啥用,你看那誰,成績那麼好,讀大學了,據說在北京房子也沒有。引來一批不贊同孩子讀書的人的讚許。

所以,孩子教育不是簡單的事兒。有些是被迫放棄教育,就如上所言。有些是家裡需要人手。有些是認為讀書無用。


板磚觀察


階層正在固化,內蒙已經實行,考不上高中直接回家,花錢都不讓你讀高中,高中考不上堅決不讓你復讀,回家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吧。只有這樣的方式才能阻止人口不斷外流。其實不然,內蒙古經濟指數可以說是倒數,沒有任何實體經濟。內蒙古人口以後將來會面臨人口斷崖,基本上一家一個,以前還要兩個,現在基本上沒有了。有能力的年輕人都出來了,沒什麼發展的只能留在本地。教育直接是一個填不滿的大坑。慢慢內蒙更是一個廖無人煙的地方。每次回家能碰見幾個年輕人都算不錯了。基本上都是剩下老人在家。街上八點鐘大街已經沒有人了。在以前還有幾個人在溜達,如今也沒有了,空蕩蕩的。


DIYunShengXue


以前不認可,總想任何一個家長都會竭盡全力地為孩子的教育付出。但這個基本看法從上週產生了一點疑慮。事情源於上週跟一個孩子上高中的家長對我說,他家孩子從初一到現在在補課方面的花費就29萬多了,其中初一至初三花費25萬,剛上高一又報了一個英語班4萬多(優惠價)。他對我說在孩子初三畢業前的最後一個月,全班三四十人只有四個人還堅持在學校複習,其他同學都由家長和學校簽訂一個協議後去x東方之類的教育機構去參加衝刺班了。我聽到這些話感到很驚訝……很無語……。同時,我也想到那些社會底層子弟怎麼辦?如果這樣下去會不會固化一些東西?不敢再往下想了。


福臨69


本人正好在一所城市薄弱公立學校任教,生源家庭多半是這個城市中的中低收入者,以外來務工人員為主,他們的第一個特點是居無定所,90%以上家庭的住房是租房,並且房屋所在地為本地城中村,因為那兒房租便宜。家庭成員多數屬於城市打工者,半數以上是體力勞動者,這樣的家庭基本符合題主所說底層家長了。

可就是這樣的家長,依然未放棄教育。

教育是個很大的話題,有正面教育也有反面教育。所謂底層家長,其實也能擁有優質教育資源,拜各城市教育主管部門均衡教育思想所賜,公立學校的教育資源基本還是公平公正的,我所在學校幾乎不會因家長經濟問題而將學生拒之門外,可以說,他們和普通城市孩子一樣享受了九年級義務教育。

但同時我們也知道,僅僅是依靠學校教育,要獲得更優質教育資源是很困難的。眾所周知,中國人口眾多,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部分邁入中產階段的家庭,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參與到了教育資源爭奪戰中來了,頂級教育資源是沒機會獲取,但優質教育資源還能搏一把,該花錢的花錢,該拼人脈的拼人脈,想方設法為下一代謀取更多教育資源。

而底層家長,對這一切只能望而興嘆。作為城市低收入階層,每日勞作,勉強可維持一個家庭在城市的基本開銷,能用於教育投資的少之又少,即使這樣,他們還是力所能及地擠出資金給孩子。

然而問題的根本並不在此。

教育是花錢的事,但花了錢卻未必能做好教育,這背後拼爹不僅拼經濟硬實力,更是拼家庭軟實力,很可惜,底層家長在這方面劣勢太大。首先在對教育的認知停留在較淺層面,無法正確進行家庭教育或沒時間進行家庭教育,先天就落後一步,其次在教育的投入上,遠遠不如同城市的其它家長,一座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也是有限的,用於一部分人,必然忽略另一部分人,最後,不是不想,是不能,進而不想。

社會的階層分化首先開始於教育,尤其是和平時期,正是兩極分化急劇加大的時期。家長在教育的投入越早,優勢越大,並且優勢的擴大是加速進行的。所以在這種形勢下,才有人說底層家長開始放棄教育,其實這不對,他們沒有放棄,只是所做的事不足以爭搶到那些優質教育資源,所以看上去似乎放棄了。


愛數學做數學


中國教育隱藏的真相是底層家長正放棄教育,這種說法我認同的。以前小時,我媽天天嘮叨我說,要好好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可是等我書讀出來了,進了社會了,我卻發現,原來我成績不好的同學,中途輟學,提前進入了社會的同學,她們個個都過得比我好。不是已經當了老闆,就是自己成了人精,在同樣的公司裡,她走後門成了主管,我卻再被她管。

極度的不平衡,造就了我媽的態度也變了,現在的她,不再使勁要求外孫女使勁讀書了,相反,她看中的是學習的手藝技能。有一門手藝,沒多少文化也餓不死自己,這是她的想法,也是我做為孩子家長的想法。



社會壓力大,競爭力更大,只會一味讀書,啥技能沒有,進了社會,吃虧也是肯定了的。特別農村條件不好的家庭,辛辛苦苦花幾十萬供孩子大學讀出來,結果回到農村了,也是幹些養豬,挑糞的農活,還不如不讀書,早點掙錢,減輕家庭負擔的好。

我二舅就在某工地上說過,工地上搬磚的,一撈一大把大學生的,跟我個沒讀過多少書的還不如。好歹,我有泥工活的手藝,不用天天搬磚,曬太陽,但那些大學生不行,他們沒手藝,只能幹些簡單活。
聽到這話,試問,底層家長還願意掏錢供孩子起勁讀書嗎?不會再想了。



光英語這一科,城裡家長可以用幾百元一節課請洋人,一年花費幾萬元;農村孩子行嗎?家長也不會投錢在這長大根本用不著的東西上,…,可英語竟然是必考科,你叫農村孩子憑什麼考過城裡孩子


西紅89


凡事都要看總體,討論這個問題就會出現很多奇怪的現象。

總體上說“底層家長正放棄教育”佔少數,但是並不是極少數,”放棄“與一如既往的”重視“各佔一半?這樣的結論,非經權威調查也不敢肯定。

家長難言的心態

不少家長談及此事,”放棄“與”重視“二者常處於矛盾之中。不少家長嘴上說不重視,重視沒用,但是又不甘心,實際上是家家攀比,跟著潮流走,行動上多數還是重視的。多數家長考慮的是“盡力給孩子提供讀書條件,防止將來孩子長大了埋怨父母"。也有的是希望享受孩子考上名牌大學的那份自豪與光榮感。所以,百姓辛苦賺來的錢,一是用於孩子教育,二是用於房子,三是錢花到醫院去了。用於自己消費的佔比極少。往往孩子大學畢業就業了,家長就會如釋重負。

社會現實是未來的鏡子

讀書真地有用嗎?這要看什麼叫”有用“。過去孩子上了大學就決定了有公職,戶口轉入城鎮,來生無憂了,父母也能酌情沾光,起碼有了”面子“。現在戶口不那麼重要了,公職依然還是家長追求的目標。一般公職,甚至稍好點的國企等熱點崗位,安排的全部大學生比例是多少?熱點的公務員崗位,比例可能更少,不是”百裡挑一“,可能”是萬里挑一“。況且不少人對”公考“的公正公平性深有懷疑,這種懷疑是否是事實?沒有證據,也不能斷定。”朝中無人難做官“,成績再好也未必能考上公務員,起碼這是”底層家長“普遍的觀點。另外,現在及至今後,公務員難當,風險大,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也不可能對家長沒有一點影響。正如有的家長說的:”平平安安的最好,費那麼大勁冒那風險當公務員幹嘛!“失去了這些吸引力,大道理說的再多,對普通家長來說都是”耍流氓“。

德教乏力是現實

不說家長自身的素質,但家長必定不是教育專家。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家長無需多操心。好壞有學校呢?成績再差,你學校也不敢開除,反正孩子有學上,即便孩子犯罪殺人了也不用坐牢。這種意識不可避免地潛移默化入孩子的心裡。況且很多家長工作、生活也是”亞歷山大“。孩子都是自家的好,不都說孩子可塑性強嗎?就是孩子身上有壞毛病,將來一棍子就打沒了。既然來日方長,又何必只爭朝夕?

總之,”底層家長正放棄教育“的現象如客觀存在,責任不完全在家長,完全怪老師也是沒有道理的,是社會現象的綜合反映。

個人觀點,拒絕諷刺謾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