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兒子個個龍虎,為何諸葛亮的兒孫卻是草包?

武新旺


司馬懿的兒子為什麼厲害?

那是因為司馬懿捨得,也就是說捨得讓他們吃苦,在司馬師司馬昭成年後,司馬懿只要領兵打仗就帶著他那兩兒子,慢慢的司馬師司馬昭就在戰場上勵練出來了,司馬懿死後,兩個虎狼兒子奪了曹魏江山建立了晉朝。

而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就不行了,其實這不能怨諸葛瞻,因為諸葛亮從來沒勵練過自己兒子,七出祁山一次也沒帶自己兒子出征,不僅僅是諸葛亮沒讓自己兒子上戰場勵練,就連張飛兒子趙雲兒子等蜀國開國元勳的後代諸葛亮都沒有給他們機會北伐勵練,也不知道諸葛亮是怎麼想的,諸葛亮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蜀國官二代們成天養尊處優,就知道吃喝玩樂,等到諸葛亮死後,蜀國那些官二代們是治國領兵一概不會,在鄧艾率幾千殘軍殺到成都城下時,對蜀國忠心耿耿的諸葛趙瞻父子出城迎敵結果在兵力佔優勢的情況下全部陣亡,雖然說很悲壯,但是卻毫無其父諸葛亮風範,估計諸葛亮酒泉之下也不會瞑目的。而且還不僅如此,在當時成都明明還有抵抗力量的情況下,劉禪居然投降了,而且張飛之子親自出城納降書,這哪有張飛的一點血性。

對比之下,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司馬懿對孩子的培養是成功的,因為他們都懂得慣孩子就等於害了孩子,尤其是亂世之中,所以看看曹操司馬懿的孩子都很成功,曹操的兒子曹丕曹璋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司馬師都稱得上是豪傑,可劉備諸葛亮就差遠了,蜀國官二代們一無是處責任全在諸葛亮,如果諸葛亮北伐能帶著他們讓他們聽聽槍炮聲,估計蜀國怎麼也不會向鄧艾的幾千殘軍投資吧。

最後說,諸葛亮是個好軍師,但是諸葛亮不能說是個好父親好老師,就是現在諸葛亮這種類型的領導和父親都很多,對培養孩子沒耐心,事必躬親,可這樣最終害了孩子。

蜀國的敗亡諸葛亮要負很大責任。


天宇的文史情懷


諸葛亮的兒孫都是草包嗎?

蜀國晚期,人才凋零。公元263年魏國派兵伐蜀,劉阿斗在萬般無奈之下,他只有請求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出戰。諸葛瞻從來就沒有打過仗,但在蜀漢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他還是義無反顧地率軍到綿竹抵禦鄧艾,但終因敵強我弱而慘敗,諸葛瞻本人也戰死於沙場。

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不愧是諸葛一門,也是忠烈之士。當他看到父親陣亡後,也不顧一切地衝進魏軍陣中同鄧艾拼命,結果也以身殉國。

所以說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祖孫三代,都是為國盡忠而死的,這樣的英雄子孫,令人敬佩不已!但從另一方面講,諸葛瞻的軍政才能和他父親的確沒在一個檔次上。



程勝軍3


諸葛亮與司馬懿就是死對頭,儘管諸葛亮很聰明,卻沒有熬過司馬懿,累死在五丈原。兩人都很聰明,但是志向不同,教育兒子的方式也不一樣。諸葛亮為了蜀國江山,常年在外面奔波,幾乎沒有時間去管教兒子。即便偶爾會管教一下,也都是品德方面的。告訴兒子如何做人,卻沒有時間細細講解軍事以及政治方面的事情。

有人說,諸葛亮那麼聰明,為什麼不培養自己的兒子做繼承人呢?其實諸葛亮這麼做,不是不願意盡做父親的責任,只是在避嫌。畢竟當時諸葛亮是蜀國的一把手,是打不破的神話。位居高位,如果再將兒子教育得特別厲害,肯定會有很多閒言碎語。

為了避免,諸葛亮沒有將兒子教育的那麼聰明,反而成為了志大才疏之人。品德十分高尚,軍事能力以及政治能力卻不行。當諸葛亮時候,整個蜀漢都處於一種搖搖欲墜的狀態,急需要有一個像諸葛亮那樣的人出來挽救局面。於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靠著父親的影響力,登上了高位。如此沒有大智慧的人,還看不慣姜維。認為北伐就是浪費時間和國力,卻不知道姜維是通過北伐的方式,將蜀漢緊緊捆綁到一起。

三十六歲的諸葛瞻對蜀中的形勢並不瞭解,面對達到劍閣的鄧艾軍隊。他沒有選擇去劍閣駐守,而是與鄧艾決戰。下屬曾經提出過合理建議,卻被諸葛瞻否決。沒辦法,諸葛瞻學了三十多年的宮廷禮儀,根本沒有帶過兵。

在決戰中,諸葛瞻大敗。鄧艾派使者來勸降,但是諸葛瞻還是有著血性的人,直接砍了使者的腦袋,親自督戰。可是最後還是失敗了,諸葛瞻父子三人命喪綿竹。假設當時諸葛瞻沒有出城與鄧艾決戰,而是等待姜維的援軍,蜀漢有可能不會滅亡。儘管諸葛瞻是庸才,但是一家子為蜀漢犧牲,也是值得敬佩的。

而司馬懿教育兒子的方式,就是經常將兒子帶在身邊。從軍事到政治,一一進行指導。兒子們得到了父親的真傳,在司馬懿死後,兩個兒子迅速接班。事實也證明了司馬昭與司馬師的能力很不錯!

在大家眼裡,諸葛亮的後代不如司馬懿的後代,卻不知道這裡面也有不為人知的原因!


智在三國


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簡直是混賬,難道說亂臣賊子就是龍虎,為國盡忠就是草包?

諸葛亮的獨子諸葛瞻,在諸葛亮去世後繼承了武鄉侯的爵位。由於諸葛亮生前的有意安排以及劉禪對諸葛家族的抑制,使得諸葛瞻一直沒有獲得政治上表現的機會。

但這並不影響諸葛瞻在保家衛國時的英勇。公元263年,鍾會鄧艾伐蜀,諸葛瞻在綿竹抵擋。在已經接到後方成都即將失守的消息的時候,諸葛瞻悲痛欲絕,英勇陣亡。他的長子、諸葛亮的長孫諸葛尚也和父親一同殉國。



反觀司馬師兄弟,除了會搞政治陰謀一無是處;到了司馬炎那一輩,雖說統一中國,其實是撿了蜀漢滅亡和東吳凋零、以及北方對南方壓倒性優勢的便宜。再往下一代,都不用說那個弱智司馬衷,光說那些八王之亂的混蛋,以及把國家拖進五胡亂華深淵的廢物,還配稱之為龍虎?最多不過是斷脊之犬!


如果說陰謀家就是龍虎人物,為國獻身的人反倒是草包,我只能說,題主的價值觀也許真的有問題。


青言論史


答 l super

單從能力上來對比,諸葛亮的兒子確實比司馬懿的兒子差多了。諸葛瞻的確能力一般,鄧艾偷襲陰平南下時,如果他能據險而守,蜀漢未必會滅亡。相比之下,司馬昭司馬師兄弟倆的能力都挺強,不然也無法掌控朝政呀。

不過諸葛瞻力戰而死,為國盡忠的勇氣值得我們敬佩,他的兒子諸葛尚也陣亡了。

諸葛瞻

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導致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兒子能力差距那麼大?難道諸葛亮都不培養諸葛瞻的嘛?

當然不是,諸葛亮也是很重視兒子的教育問題,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便是諸葛亮對兒子說的名言。那究竟是為啥子?

最關鍵的原因在於年齡以及壽命!

諸葛亮

司馬懿30歲生長子司馬師,33歲生次子司馬昭,諸葛亮47歲才生長子諸葛瞻。這是啥概念呢?就是說諸葛瞻還沒出生的時候,司馬師已經17歲左右了。

司馬懿有大把大把的時間栽培兒子們,他活得長久,而諸葛亮不一樣,他死的時候諸葛瞻不到十歲,十歲的小屁孩,你教他打仗?你教他治國?鬧呢?

其次,諸葛亮總攬朝政太忙了,司馬懿是個重臣相對閒。

眾所周知,後主劉禪無能,諸葛亮總攬朝政大權,天天勞心勞力,後來五丈原累死了,哪來的時間陪孩子睡覺玩鬧?司馬懿相對空點,曹睿是個明君,會打理全國,司馬懿只需要做好分內之事。

司馬懿

最後,司馬懿很重視對司馬師和司馬昭的鍛鍊。

司馬懿行軍打仗大多帶上他們,還讓他們在曹魏當官,什麼務農啊,治政啊,行軍啊等等,他們大多數都幹過,再加上他們本身就聰慧,久而久之,能力越來越強。

司馬昭

教育兒子確實是個大難題,本身聰慧程度不同,如何讓孩子各方面能力都提高確實挺難,相比於司馬懿,諸葛亮這點上確實沒做好。


小刀文史


第一司馬懿肯讓孩子吃苦,懂得鍛鍊磨練孩子;第二司馬懿活的長,能夠親身給孩子們傳教,引導他們。而反觀諸葛亮的話,第一他只活了五十五歲,沒有司馬懿活的久;第二長期在外征戰,七擒孟獲、六出岐山,沒有對孩子做到言傳身教。第三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打仗的時候不帶著孩子,因為他孩子比較小(道聽途說的別罵我)還有可能就是諸葛亮並不想讓自己兒子做什麼將帥之才,想讓自己的後代從文,握筆桿子,看看諸葛亮多累啊,這一點可參考他出山時,跟他家裡交代的話,估計他也是想學范蠡,張良之類的。


枸杞緣淵


生長環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諸葛亮的兒子生長環境和劉禪相識,養尊處優慣了。外出打仗老子上陣了自己起不到多大作用。司馬懿長期處於被打壓的境地,生存環境及其惡劣,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司馬師 司馬昭雖然智謀比較低可生存能力強。


藍色冰吻73727311


很簡單,不是人不行是沒有權勢。司馬懿身後是當時北方第一大家族司馬家族,有這個大背景子孫登上歷史舞臺自然是輕而易舉,反觀諸葛亮一家在荊州尚且是投親奔友寄人籬下,入川之後更是無根基無背景,只有皇帝的信任和先帝的詔命,子孫先有所作為談何容易。


天馬199968715


這裡有個正常代差的問題,司馬懿的代差正常,而諸葛亮的代差不正常,諸葛亮54歲去世,按道理兒子該二三十歲了,可是兒子很小,小得不正常,能受上代多大影響?


qzuser237923988


當代也不是這樣嗎。老人語:“神計秒算。辦決了”有些人智多計光。後代傻瓜。愚肉,也是老人說的:你如果行過了頭,後代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