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古城的標誌——興隆塔

兗州古城的標誌——興隆塔

兗州古城的標誌

兗州博物館院內有一座興隆塔,因該地原有古剎興隆寺而得名,寺久已毀圯而塔巋然獨存。興隆塔始建於隋代開皇年間,此後各代都曾有過修葺,現塔內尚有北宋及清代重修的碑記數塊。塔的造型端莊挺拔,直插雲天,下部厚重,七層以上驟然縮小,上六層為一體,分明縮小,高十四米,狀似“塔上塔”,故又被人稱為“子母塔”,這種形式為國內所僅見。

兗州古城的標誌——興隆塔

該塔第一層至第七層,內有螺旋式磚砌臺階,遊人可盤旋而上,共146級。第七層四面有塔門,出塔門環塔有平臺亦稱觀景臺,平臺寬約兩米,平臺周邊立有雕花石欄,憑欄遠眺,居高臨下,讓人心曠神怡,無邊景色盡收眼底,俯瞰兗州古城狀如棋盤,一目瞭然,各式建築錯落有致,行人蠕動點點如蟻。緊鄰城東的泗河蜿蜒曲折波光粼粼宛如玉帶,及遠望去曲阜孔廟的琉璃黃瓦金光閃閃,依稀可見。

兗州古城的標誌——興隆塔

興隆塔的第七層以上,即第八層至塔頂的第十三層,塔身驟然縮小,仍為空心,塔內曾有木梯可達塔頂。塔頂尖是一個金黃色琉璃葫蘆,俗稱“塔剎”,在陽光的照耀下光彩熠熠,十分醒目。

兗州古城的標誌——興隆塔

興隆塔的第一層是佛室,二至七層內部都有佛龕,佛龕內都有石雕佛像。佛塔每層外圍有磚簷,唯獨一層是雙簷,以上均為單簷。登塔須從一層北門進入,二層以上都有磚雕的盲窗和盲門,樣式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塔內壁分別嵌有十多塊刻石,分別記載了該塔重修重建的不同年代和過程等,十分珍貴。

兗州古城的標誌——興隆塔

佛舍利

佛塔是供奉佛祖舍利的建築,是佛教的慣例。佛塔多為十三層是有一定寓意的,下七層寓“七級浮屠”,上六層寓“六道輪迴”。佛祖生於二千五百年前的北印度迦比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位於中國的西南部,所以各地佛塔也都建在所在寺院的西南角,朝向佛祖的誕生地,以示對佛祖聖地的嚮往與懷念。

兗州古城的標誌——興隆塔

1958年毛主席在兗州火車站接見當地領導時曾饒有興趣地詢問兗州隋塔的情況,也許是方言的原因,當地領導認為是主席關心群眾的吃水問題,問的是兗州的水塔,一番緊張之後便以鐵路機務段僅有的水塔作答,受到了主席“當官要了解歷史”的教導。

兗州古城的標誌——興隆塔

1948年解放兗州城的戰鬥中,守城敵軍在興隆塔第七層平臺上設立了指揮部,居高臨下指揮作戰,對攻城部隊造成了很大傷亡,攻城部隊對興隆塔進行炮擊,致使第七層平臺和第八層九層西南面的塔身被擊毀,門、窗、塔簷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損。

兗州古城的標誌——興隆塔

兗州古城的標誌——興隆塔

石函

兗州古城的標誌——興隆塔

兗州古城的標誌——興隆塔

鎏金銀棺

兗州古城的標誌——興隆塔

金瓶

2008年興隆塔地宮被盜,部分文物被海關查獲,興隆塔地宮的文物就此公諸於世,有石函、鎏金銀棺、金瓶等一批珍貴文物。近年,文物部門在對興隆塔地宮的維修加固過程中,發掘出土一批珍貴文物,包括一座石函,石函內又發現了鎏金銀棺、金瓶、舍利、“佛牙”和玻璃瓶等文物。石棺外還有一塊“安葬舍利”碑刻,介紹了興隆塔和地宮的建造年代、原因和經過,記述了頂骨真身舍利的來歷和供養過程。經鑑定,石函、鎏金銀棺、舍利金瓶為國家一級文物,舍利碑刻、玻璃瓶為國家三級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