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代「活字印刷術」沒有發生技術迭代?

為什麼中國古代「活字印刷術」沒有發生技術迭代?

上回說道,青花瓷沒有入選「四大發明」是挺可惜的事,首先感謝@來不及說抱歉 同學的提醒,我補充講講活字印刷的故事。學習群在討論這個的觀點時,有個同學補充,如果不是在整理《夢溪筆談》這本筆記小說把畢昇找出來,恐怕畢昇就永遠默默無聞了。

同時,他問了我一個問題:

「活字印刷術為什麼沒有發生技術迭代,以至於最後落得個邊緣化結果呢?」

過去,我們看待這個問題,往往從技術的角度談它。

很多人會說,燒製的活字規格必須極其統一,字與字之間做不到嚴絲細縫,版面就會參差不齊;用蠟固定的時候,技術要求也很高,固定不好版面會凹凸不平。

這種想法的邏輯是不嚴密的,一項新技術從剛開始的不好用,到技術成熟大眾愛用,本來就要三步迭代過程的。

第一個階段,技術非常不成熟但潛力很大,對技術非常敏感的人,才能發現它的價值。比如1999年通用汽車公司生產的第一代電動車EV-1,充電一次只能夠當天上下班,只有技術達人才才能看出它的價值。

第二個階段,可以使用但價格昂貴,無法量產或普及。早期的特斯拉電動車就是這種情況,其價格相當於中檔保時捷,因此馬斯克賣了6年,一共才賣出去不到20萬輛。

第三個階段,技術成熟價格合理,產品能惠及大眾。等到特斯拉3系電動車出現,價格上它與傳統汽車差不多,但電動車的好處它都有,發佈一週就訂出去20萬輛。

中國古代的活字印刷術實際上發展到第二個階段就戛然而止了,到了明朝中期已經有成熟的銅活字技術,但直到清代印刷的主力還是雕版印刷。

這是為什麼呢?

01

活字印刷好不好呢?首先我們要說說它的前身,雕版印刷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網上有種說法,說雕版印刷幫助中國古代社會完成了一次躍遷,我覺得這種說法一點也不誇張。

我們知道,唐朝的《西廂記》雖是虛構愛情小說,可是人家崔鶯鶯的原型,是北方世族博陵崔家的小姐。如果不是家道中落,怎麼也不可能和張生這種平民扯上關係的。

唐代的世家大族為什麼會沒落呢?是科舉制度的出現。印刷術的發明,推動了大量書籍的出版,降低了人們學習的成本,才使得科舉這種新的交互方式得以發展。

再從中國首都位置的演化來看,印刷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更加明顯。

周、秦、漢、唐等朝代選擇長安作為首都是明智的選擇。長安位於關中平原,四面環山、易守難攻,不但水利糧食等資源比較豐富,而且民風彪悍,精良的士卒、優質的軍馬等軍事戰略資源都非常容易獲得。

一個政權的建立首先要解決打天下的問題,這可是高風險行業,為了激勵鬥志總要封官許願。所以我們發現,朝代初期總會在長安附近形成一股強大的軍功貴族勢力,最典型的就是隋唐時期的關隴貴族。

但到了王朝中期,國家面對的首要問題發生了演變,由打天下變成吃飽飯和鞏固皇權。

吃飽飯很好理解,長安以東部中原地區才是經濟中心,首都靠近中原能更好解決經濟問題。鞏固皇權則更現實,皇帝不願再被軍功貴族包圍著了,要去民間選拔人才制衡他們,而民間人才的預備隊是中原的富家大戶子弟。

除秦以外,以上朝代的首都都在長安與洛陽來回變遷過。但是,這個問題到宋代就出現了徹底的解決,宋、元、明、清的首都都在中原地區了。

因為印刷術的普及,平民子弟很容易就能讀書了。知識的大傳播意味著國家很容易選擇從平民中選拔人才,人才多了逐漸彌補了地理上的不足。

一方面豪族社會被摧毀了,另一方面更多的人才出現彌補了地理上的不足,中國的社會形態才從「豪族社會」躍遷至「古代平民社會」。

為什麼中國古代「活字印刷術」沒有發生技術迭代?

02

活字印刷操作使用又靈活,一套就可是拼出所有圖書,既然它是雕版印刷的2.0版,為什麼就是推廣不起來呢?

一句話,需求不高。

我們想想,印什麼書會用到活字印刷呢?

第一種,《四庫全書》、《康熙字典》、《二十四史》等大型藏書。這類書籍民間買得起的人不多,也只有文淵閣、嶽麓書院等機構需要幾套,與其印刷還不如用手抄呢!有學者統計,明代文淵閣藏書中,手抄本數量遠遠超過印製版,佔到了70%之多。

第二種,《論語》《詩經》等四書五經教課書。這類書儒生是科舉必修書,因此需求很大,但偏偏沒必要用活字印刷。雕版等壽命很長,據北京大學鄭也夫老師計算,一塊雕版最多可以印3萬次,這在今天印刷業都不算小數字。所以,印這種書雕版足夠了。

第三種,個人出版物。某個人寫了一本書在當時發行量也不大,字數也不算多,手抄也解決問題。實際上中國古代手抄圖書佔到了51% 。

以上說了活字印刷的優點發揮不出來,下面談談它的缺點。

剛才我偏偏不敢提大家常說的「活字印刷成本低」,實際上我們算一筆帳,會發現過去忽視一個對比。

一方面,活字印刷多出了一個不小的工程量,即校版、活字,要完成這兩步需要識字的工人。在古代識字可是個門檻,別說不一定能找到識字的工人,就算真的找到,工錢要的一定也不低。

另一方面,雕版印刷實際上對工匠要求更低。刻字是不一定要雕刻工識字,在他們眼中只是刻一個圖形。在明代印刷業發達的江南地區,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刻工群體,有了師徒的傳承,這些不識字的雕刻工的手藝越來越精湛,印的書越來越美觀。

這樣一來一回,活字印刷的成本反而高的驚人。

03

牆裡開花牆外香,活字印刷卻在歐洲遇到了春天。咱們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有個叫古騰堡的德國人,也發明了活字印刷卻有著不同際遇。

古騰堡有沒有受中國活字印刷的啟發,學術界尚有爭論。我們放下這個門戶之爭,看看為什麼「古騰堡活字印刷」就成功了。

首先,歸功於拉丁文就幾十個字母、符號,這樣校對、歸位的難度比漢字大大降低了。

其次,古騰堡優化了技術,進行了工序標準化。古騰堡製作了「古騰堡字母庫」、手搖印刷機和專門的油墨。根據吳軍老師研究,按照古騰堡的操作規範,一個人上墨,另一個人印刷,流水線作業一小時能印刷出240張美觀大方的書頁。

最關鍵的是,古騰堡活字印刷不是孤立的技術發明,而是圍繞技術展開了一系列社會再分工。

古騰堡本人就是出版商,發明這項技術後,他和徒弟們帶著輕便的印刷機走向歐洲各個城市,一邊尋找投資,一邊印刷書籍,短短20年這項技術就在歐洲迅速推廣了。

賺到幾桶金後,出版商們就願意花高價培養排版工人,雖然拉丁文字母校對要簡單一些,但會識字的工人效率更高,因此歐洲第一次培養出有文化、懂寫作的產業工人群體。

同時,出版商們為了賺錢,開始尋找有寫作能力的作家寫書。出版商先給作家一筆稿酬,讓他們專心創作,「約稿」這種商業模式誕生了,職業作家隨之慢慢興起,出版商也有了源源不斷的「原料」。

在歐洲,由於古騰堡印刷術的推廣,圖書數量迅速增加。下層民眾可以直接讀到《聖經》和其他著作,羅馬教廷的信息不對稱一下子就被打破了。所以歐洲後來的宗教改革、啟蒙運動,都和古騰堡活字印刷術有關

我們回過頭來看古騰堡的成功,古騰堡的創造力未必高過畢昇,但不同的是古騰堡發現了需求,並利用周邊系統進一步推動了需求。

為什麼中國古代「活字印刷術」沒有發生技術迭代?

古騰堡活字印刷的《聖經》,圖片選自“得到”app

04

我們紀念畢昇,還是因為打心底裡的尊敬他。

雕版印刷,不就是一塊木板反著刻,然後抹點油膜,把紙往上一蓋嗎?可中國的工匠們根據外國傳來的印章技術和拓碑技術,過了幾百年才發明出來的。

嬰兒恆溫箱是婦產科醫生斯蒂芬·塔尼逛巴黎動物園,受到小雞孵化器啟發發明的。它的出現使重過輕的新生嬰兒死亡率從66%降為38%。每一個數字,都是一個人的生命。

所以,回到很多創新的原點,你才知道那有多麼不容易。而且我們相信,一項技術一旦邏輯對了,技術的迭代速度是難以想象的,它們捲土重來的速度比你想象的要快得多。

今天我講活字印刷的故事,講畢昇和古騰堡不同的際遇是想強調一個道理,任何時候不要忘記,只有需求才能決定價值。

這是經濟學「需求決定論」的表述,如果展開來說就是:

做人,要做真正有用的人;做事,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事;做產品,就要做真正有用的產品……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正好看到一個採訪,特別能說明我的感受。

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被問到是否擔心美國總統特朗普,因為福耀是中國公司而制裁他時,曹德旺說:

“我是企業家,我在美國做生意,我做的事第一是研究美國人需要什麼東西,第二是我能不能按他們的要求作出滿足他們需要的東西……”

“如果我都能做到,質量也能達到他們的要求,他們什麼制裁、TTP都沒關係。為什麼呢?你美國人自己需要,又不會做,當然要去買了。”

贏家永遠是那些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