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海峡的这首史诗单曲,堪称摇滚乐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那些无数次循环的好歌佳作,静静的躺在歌单里舍不得删掉。也许是因为听过太多遍,已经和作者心意相通,也许是为了给自己留个念想,哪怕只是瞅一眼歌名也能滋生出感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私藏的循环单曲,听到透彻之后,那些惊喜点和感触点早已烂熟于胸了。之后再听,更像顽皮的孩子在期待好玩的玩具。迎接一个个共鸣的按时出现,妙不可言的体验。


当看到一个触动人心的场面或事件,音乐人往往会在脑中萌发强烈的创作欲望,甚至旋律歌词都是迸发式涌出的,挡都挡不住

据说,Telegraph Road是恐怖海峡乐队的Mark Knopfler在底特律郊区旅行时创作的,电报路是当地的一条路名,他看到这座辉煌之城由盛而衰不免心生感慨,便写下了这首14分钟多长的作品。


恐怖海峡的这首史诗单曲,堪称摇滚乐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虽然这首歌传唱度不高,但不可否认它是一首杰作,无论是音乐层面还是思想层面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作者在编曲中的创意也让人非常惊讶,一种享受的惊讶。

Telegraph Road打动人的地方太多了,讲述感、代入感、描绘感、节奏感和律动感都相当独特,结构和想法也很是出彩。好的摇滚乐作品,能让人主动去热爱去思考。

0~1:34秒

沉闷的雷声,尖锐飘忽的键盘音缓缓而起,预示着这将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站在略高于地平线的地方,仔细打量着眼前的景象,复杂的心情难以言说。53秒后木吉他响起,分明是黄昏的色调,阴沉的天气让人倍感压抑。

1:34~2:16秒

沉重的贝斯声,舒缓的键盘,将主视角的电吉他引出。似乎有思索的味道,也有欲言又止的惋惜之情。

2:16~2:50秒

叙事的开始,平淡的讲述这座城市的从无到有,画面感很强,作者一边走一边看一边讲,带着游吟的感觉。

2:50~5:00秒

是城市的快速发展期和迅猛发展期,人们建设着家园,收获着财富,并深深爱着这片土地。这一段的乐器和演唱,有非常强的勾画能力,甚至可以感知到城市发展的速度,似乎一座座大厦拔地而起,一户户人家陆续定居,一间间工厂先后开张,一条条小路被拓宽延伸……原来的不毛之地正在变得熙攘繁荣。

5:00~7:15秒

乐器音色为之一变,情绪也随之改变,不再是之前的热烈和深爱,转而变得悲凉无助起来。这里正在变得拥挤不堪,车水马龙的表面繁华之下却满是凋敝荒凉。旋律里带着疑问,带着不解,带着无奈。

7:15~8:10秒

作者将自己从讲述者的角度代入了当地工人的角色,尽管热爱工作却不可能再有工作机会,面对失业和繁重的生活压力,抱怨已经无济于事。已经陆续开始出现成群结队离开的人们,他们打算远赴他乡寻找新的家园。不想说再见,但是不得不离开。

8:10~9:40秒

思考和反思的段落,为什么会这样?昔日粗犷和不计后果的发展导致了今天尴尬的结局,我们曾亲手缔造了这里,如今,我们又亲手埋葬了这里,这里有我最美的和最坏的各种记忆片段。野蛮发展,悔之晚矣。

这一段落,失去家园的哀怨之情非常强烈,And I don't wanna see it again唱出时,难过的心情被推到了顶点。

9:40秒之后

长长的乐器演奏表达了很多东西,纯音乐里隐藏着很多画面,紧张的收拾行囊上路,不舍的回望曾经的家,复杂难言的离家之苦,幻想着去到他乡的生活场景……绝望和希望并存。

同时也有作者对这座城市的感悟和情绪抒发,在经济大发展的进程中,与利益和速度相比,人永远是脆弱和被碾压的。辛辛苦苦那么多年的建设,如今人去楼空,反而又回到了原点,但没有人能够左右这些变迁。可是,变迁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人不该是最重要的么?

整首歌的结构异常紧凑,有平实诉说有矛盾刻画也有观点态度。乐器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跳跃灵动的键盘音和呜咽走心的电吉他。还有一点很难得,你可以真切清晰的体会到演唱者的语气与情绪的关系,各类乐器音色与相应段落的关系。

看似所有的情结都系于这条普通的电报路上,但其实是在以小见大。这绝不仅仅是在写一条电报路,而是通过一首歌在写一座城一个国乃至一个时代。创作者展现出浓重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走过不同的“电报路”,然而此生却再也不想重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