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和老二打架老三掛了,Flipkart和Amazon價格戰對印度零售產業帶來了巨大沖擊

在電商巨頭 Amazon 和 Flipkart 的高強度價格戰中,印度實體零售商開始尋求國家的特殊保護,但這一次,搖擺不定的政府似乎並沒有與他們統一戰線。

老大和老二打架老三挂了,Flipkart和Amazon价格战对印度零售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印度是否應該學習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驗,為了保護其初創企業的發展前景而限制外國公司的進入?或接納全球資本,將其作為印度創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並解開外商投資的束縛?到目前為止,印度已經允許諸如 Amazon、Facebook 以及 Google 這些企業在本國電商、社交以及搜索引擎市場中進行優勝劣汰的競爭。

隨著印度的技術前景進入了一個迷茫的階段,這些疑問愈發浮出水面。尤其是在十一月月初的排燈節結束之後,它們更是成了熱點話題。往年的排燈節都預示著印度零售商不斷上升的銷量和銷售額,但今非昔比,今年的情況似乎並不是這樣。

實體零售商逐漸走向滅亡?

由於堅信實體店缺少了與電商巨頭同臺競爭的能力,印度零售商開始催促就 Flipkart 和 Amazon 平臺的“不正當價格”進行裁決。有言論表示,Flipkart 和 Amazon 為了搶佔市場份額,通過海外源源不斷籌集到的風險資金補貼持續降價的商品。

不出所料,Amazon 和 Flipkart 相繼否認了該說法。儘管如此,在排燈節期間,這些網站的銷售活動依然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甚至有傳言稱最高折扣達到了 90%。顯然,Amazon 和 Flipkart 盤踞了印度電商的巨頭王座。

與此同時,線下實體零售商以往通過排燈節獲得的利潤蛋糕正在被迅速侵蝕。

作為中國電子保護主義的支持者,線上商城 ShopClues 和 Droom 的創始人 Sandeep Aggarwal 在接受《金融時報》的採訪時表示,“Amazon 利用子公司提高價格戰成本的做法對於印度其它小企業來說是相當有殺傷力的。”

新德里公司 Snapdeal 的聯合創始人及行政長官 Kunal Bahl 認為,“由於缺少用戶忠誠度,數以百萬的小型在線商戶處境艱難,他們不能像大企業一樣操控庫存和價格。”

Snapdeal 在印度電商市場中的受歡迎程度位於第三,儘管遠遠落後於一、二名,但它是印度第一家向市場模式轉型的企業。

政策起源

早在今年 4 月,包括小商鋪和零售巨頭 Future Group 和 Reliance 在內的零售協會向商業和工業部長 Suresh Prabhu 寫了一封信,聲稱許多印度的電子商務公司無視印度的外國投資規定,操縱其平臺上商品價格,而這是印度市場模式所禁止的。

一直以來,印度的零售政策都是諸多疑惑和糾紛的來源。在 1947 年獨立以來的數十年,為了保護數以萬計的印度小生意人不受外國超市的影響,印度都不允許國外零售商進入市場。

直到 2012 年,印度政府放寬了政策,允許 Gap、H&M 這類單一品牌零售商進行 100% 的投資,多品牌零售商也獲得了 49% 的投資額度。

然而,由於沃爾瑪這類企業的產品直接衝擊了印度數百萬商人和小商鋪,他們被禁止對其經營活動擁有多數股權。矛盾的是,沃爾瑪被允許開發名為“現購自運”的批發業務,這對於那些聚集備貨的小商鋪來說,也是不小的打擊。

隨後是電子商務的興起,伴隨著陳舊、複雜的政策混亂期,印度最大的網上商城 Flipkart 開始售賣以往只有實體零售才出售的商品。

儘管 Flipkart 最初的創始人是兩個印度人,但其創投資金大多數都來自海外。軟銀和 Lee Fixel 的 Tiger Management 是主要投資人。展現出赤裸裸的、毫無羞恥之心的利己主義,Flipkart 的創始人 Sachin Bansal 還連連公開抱怨,像 Flipkart 這樣擁有極大的海外靠山和壟斷地位的公司才更需要保護。換而言之,單一品牌政策面對互聯網似乎顯得手足無措。

由於缺乏監管經驗和鼓勵行業發展的訴求,印度政府數年以來對該領域並未過多幹預,2016 年,印度政府最終決定採取行動,並推出了兩大新政策。第一條是像 Amazon 和 Flipkart 這樣佔據印度 70% 電商市場但只有 4% 零售總額的電商公司將禁止持有存貨;第二條為電商企業不允許從單一實體採購超過 25% 的貨源。印度政府認為,這些政策將間接或直接影響物品的定價。

雖然表面如此,但上有對策下有對策,針對此政策的措施很快就出現了,例如讓印度獨有的前端實體開發票,而外資實體處理後端業務。儘管如此,人們還是希望印度這個據稱民族主義的政府可以採取行動,守衛自己的票倉——數百萬零售商的利益。

迫在眉睫的扶持?

就結果來看,今年發生了兩件大事,為那些向商務部長 Prabhu 提出抗議的印度企業帶來了小小的希望。第一件是印度行業監管部門印度競爭委員會 CCI 正式接手了該案件。另一件則是一份電子商務政策草案的推出,該法案覆蓋了電商交易中所產生的本地數據,也有很多公司希望其能對加劇價格戰的主要外資企業進行嚴厲的制裁。外資企業即 Flipkart 和 Amazon 都在刻意迴避相關的政策話題,而印度瑞來斯實業公司則積極參與,對草案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該政策草案特別鼓吹,“需要保持靈活性,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以確保在未來實施和制定恰當、合適的政策。這樣才能鼓勵國家創新,推動國家數字經濟發展,與全球巨頭和暫時缺少競爭力的潛在對象一起,找到自己的定位。”

印度政府在未來或將引入一份落日條款,有一定可能性逐步淘汰當前惡性降價的企業。同時,草案還建議為行業獨立配置一個監管機構。外國企業的豐滿羽翼最終將不置可否地被削弱。

一個大反轉

近期,印度監管機構 CCI 裁決顯示,印度電商市場並不存在異常的違規現象。這無疑給印度的實體零售商潑了一盆冷水。

委員會宣稱,“縱觀印度當前網絡在線市場平臺的市場架構和建設,並沒有一個企業在這個處在變革階段的市場中處於任何有利的主導地位。”

最為火上澆油的是,政府隨後的態度也產生了一百八十度的急轉彎。

一名商務部的高級官員向印度科技網站 Factordaily 透露,“目前來說,電子商務行業並不需要什麼政策,不過一套規則將幫助行業進入下一個階段。”

顯而易見,印度人民黨政府害怕承當破壞一個價值 380 億美元(約 2,638 億人民幣)行業的罪名。隨著印度下一波互聯網潮的到來,5 億潛在消費者進入網絡,該行業有望於 2026 年增長至 2,000 億美元(約 13,887 億人民幣)。

從戲劇性的變化,以及政府不作為的影響、行動、觀點來看,未來的發展走勢撲朔迷離。畢竟,印度即將迎來大選,拉攏普通民眾的選票顯得至關重要。因此,好戲頻繁登臺也不是什麼值得驚訝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