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學習是通往自由的入口

為了人格獨立,你是否擁有“人生歸零”的勇氣,是否擁有隨時逃離原來“圈子”的能力,這是現代社會一個人“自由”與否的標準,而這種勇氣和這種能力,取決於你是否擁有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

與朋友們隨意聊天時,隨口說了一段話,沒想到朋友們都說聽了很震撼,我說的是:在今天這個時代,想要堅守某種道德原則,唯一的途徑是鍛鍊自己多方位的生存能力,不能過度依賴於某個領域、某個圈子或者某份工作,否則你都是不自由的。

如何讓自己成為“自由”的人?

某種程度上,考驗這個時代的生存能力,就在於,一旦你發現自己原來的領域“爛透了”,有沒有離開的能力,有沒有“歸零”的勇氣。

乍一聽,這話說得有些“雞湯”,隨後再細思,又覺得這樣的“心靈雞湯”多多益善,起碼有助於人們在一個規則充滿不確定性的社會里謀求某種“以不變應萬變”的確定性。當你以一人之力不能確保一個圈子、一個領域的規則總是明晰且公正時,你能否擁有掌控自己的能力和自由?而這取決於你逃離的半徑有多大。

如果一個年輕人進入某個機構或“體系”之後,就只能活在那個“體系”的人脈資源之下,註定他逃離的半徑很小,終究逃不出那個組織機構或圈子的“魔爪”。這時,被裹挾甚至“同流合汙”幾乎是必然的選擇,否則,他便無力獨自存活。

但換一個活法的人,也許在組織體制化、圈子腐化之前,早已經掙脫韁繩,在新的領域和圈子重新立足了。這樣的人,必然是那種依靠自己發光,依靠自己吸引新關係新資源的人。那麼,如何才可能成為這樣“自由”的人,擁有更大的逃離半徑,甚至敢於對自己的人生歸零重來呢?答案只有一條:讓自己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終身學習是通往自由的入口


為什麼要終身學習?

當然,“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們”會發問:如果靠關係網和人脈比個人保持學習狀態更容易獲得成功或者更確保成功,憑什麼要我終身學習呢?

我的回答是:

第一,靠個人終身學習獲得的成功誰也拿不走,而靠關係網和權力罩護的成功隨時可能被拿走甚至捲入漩渦;

第二,靠個人終身學習獲得的成功幸福感更強烈。

這兩條理由是否足夠說服你呢?極端一點的反面例子,我們見到太多的豪紳鉅富,靠權力庇護和鑽政策空子積累財富,但轉瞬之間,興亡過手,他們終究是不自由的,他完全把控不了自己的命運,他的命運在“主子”手裡,一榮俱榮,一敗俱敗。

一些不那麼極端的例子,則是一旦依賴權力關係獲得好處之後,你將要對付接下來的一系列“壞處”:你將因為欠了那權力關係人情而不得不說違心話,幹違心事,你將成為維護權力的依附者,你將不得不為你的權力關係背書,你的人格獨立將蕩然無存。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格不獨立”源自一種“低自尊人格”,這種人格表現為自我貶抑和對外部認可的強烈渴望,他們會為了這種外部認可的“成功”而降低自己的自尊,試圖以世俗的成功來補償自我貶損的自尊。

這種人格特質的人終究鬱鬱寡歡,因為他的尊嚴和幸福感源自“權力眷顧”,一旦離開喧鬧的成功幻象,夜深人靜獨處時,他們會為被羞辱和貶損的自尊而深深懊惱,別說幸福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心理健康也在遠離他們。

學習能使人擁有快樂、愉悅的體驗和滿滿的幸福感

如果人格不獨立還不足以全面摧毀你的幸福感,那麼我可以告訴你,“學習”本身,是一件比巴結權力更好玩,更帶來持久快樂、持久愉悅體驗和持久幸福感的事情。

很多人說,學習不是痛苦而煎熬的事嗎?那指的是被動的、被作為任務指派的學習狀態,而源自內在動力的學習,卻總是與快樂相關。連孩子也能體驗這種快樂,如果你不逼他學習的話。我的兒子曾經對我說,“媽媽,當我完成一篇很長的作文時,挑戰的快樂比輕輕鬆鬆玩一件玩具更持久,這種快樂會伴隨我更長時間。”

很多成年人也許在漸漸失去這種快樂的能力。不過,我們還是能夠從他們尋找的替代品身上看見類似的心理結構的存在。中產階層的跑步熱具有這樣的功能,它在某種程度上令人自我感覺“人格獨立”,似乎也能產生尊嚴感和挑戰自我的學習快感。跑步,不依賴於團隊協作,令人在“獨立和自由”的錯覺中補償著社會關係中受到貶抑的低自尊人格挫敗。

但是,恰如事業的成功取代不了人們對親密伴侶和愛情的渴望,跑步也無法真正補償人們在追求事業“成功”中所失去的人格尊嚴。

在權力提供的“成功”便利和助你扶搖直上的資源誘惑面前,往往連最公正的人也會不得不被裹挾,而變得不公正,變得言不由衷,進而成為權力控制關係中維護權力優越感和權力傲慢的一環。

正因如此,在叢林社會,人格操守往往是和世俗成功不成正比的:越是“成功”得一塌糊塗的人,往往越可能是人格上並不堅守的人。這個定律很可怕,卻在某種程度上描述了一個正義缺失社會的真相。

人們渴望接近權力,恰恰源自這種不公平感的蔓延,同樣實力的人,往往在抱怨:為什麼是他獲取資源青睞,而不是我?但這種抱怨背後的邏輯卻並不準備依正義行事,他們只是難過於權力分配的資源為何沒有向自己傾斜。

終身學習是通往自由的入口

愛的力量是深刻而持久的美好價值

不過,不公平感並沒有徹底埋葬人們對社會理想的嚮往,扎克伯格在成為父親之後的捐贈宣言刷爆朋友圈即是此理。仍有很多人願意相信,如果我們能夠建立起一種更為明晰的社會規則,那麼,社會精英的社會責任感會更為強烈,社會精英的靈魂會更為純淨,而不是總在覬覦權力的恩賜。

為什麼是成為父親的那一刻?這源自人類最為根源性的一種動力,人們願意成為子孫後代眼裡富有人格魅力的那個人,而不是給後代帶來道德負資產的“禍害”。

同樣是財富,金錢財富和道義財富,對子孫後代而言,意義是截然不同的。那些寧願留給後代道義財富而不是物質財富的社會精英,才是真正的精英思維,他們深深知道,哪一種財富才是更為昂貴和值得珍視的。他們更知道,哪一種財富更可能幫助後代在一個良序社會長久地立足和受人尊敬。

說到這裡,我可以試著回答本文開篇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擁有逃離和歸零的自由?這是因為,這也許能夠使得你在成為被子孫後代鄙視的人之前,就逃離那個迫使你即將做出令人鄙視之事的環境和圈子。而學習能力,正和你的逃離半徑的大小成正比。

被認為“非如此不可”的事情,往往並不真的只有這一條路。而是人們侷限於自我更新的能力,而只能如井底之蛙那樣看到一口井般大小的天地,他們還不敢逃離,不具備把自己歸零的能力。

在所有能呈現生命之美好的價值中,最為深刻而持久的,也許是愛的力量。而愛正是使得我們願意成為一個更美好的、富有人格魅力的人的核心動力。當你愛你的孩子或你期待中的孩子,當你愛慕著你的靈魂伴侶或孜孜以求一位靈魂伴侶,你將是那個最有條件實現終身學習的人,只要你的愛是足夠熱烈真摯而純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