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為什麼被稱為“雜技之鄉”?

銀振冰


河北省滄州市,被稱為雜技之鄉,這主要得益於吳橋縣。

吳橋縣民間流傳,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吳橋耍玩意兒,人人有一手。由此可見吳橋雜記的普及度有多高了。吳橋縣這地方雜技歷史源遠流長,吳橋縣小馬廠村出土的南北朝時期的古墓壁畫,就有各種各樣的雜技表演形象,所以說這裡為雜技之鄉不為過。

滄州市的吳橋雜技在大元朝的時候,就已經享譽全國了。主要是因為政治、經濟中心北移到北京之後,滄州距離北京更近,更容易有市場,所以河北滄州吳橋雜技,才開始越來越有影響,元、明、清首都都是北京,吳橋雜技繁榮至今。

滄州吳橋,雜技普及度高,有雜技世家,從小開始練習,而且全縣有很多雜技團,各地演出,而且這些人在各地演出求生存的過程中,又發明了不少絕活,總結了不少推廣的套路,繼而再次推進吳橋雜技的大發展。

乾的人多,自然人才就多,自然就出了很多名人,如中國雜技協會副主席夏菊花;原瀋陽軍區雜技團的王喜福的節目錄製成影片;著名雜技表演藝術家邊雲明,去過多國演出,這就使得吳橋雜技越來越被人熟知,也讓滄州成為“雜技之鄉”!


走過路過自然飄過


首先就像其他答主說的,歷史早,吳橋出土的1500年前古墓的壁畫上就有演雜技的場景。這些個都是大家知道的,我再說點大家不知道的。現在吳橋雜技出名還要感謝一個人,

他奏是《世界馬戲史》主編莫克萊爾先生譽為"世界現代馬戲之父"的吳橋人---孫福有。

孫福有,生於1882年,吳橋縣孫龍莊人。小時候家裡窮,父親走的早,一直母親拉扯著。六歲學藝,十歲跟著師父闖關東下高麗,十七歲自己搭班子闖江湖。1920年正式組建中國馬戲史上第一個馬戲團--中華國術馬戲團。1928年帶著馬戲團走出國門,在香港澳門和南洋演出。歷時4年大馬戲團己擁有演職人員120多人,演出節目50多個,並有大象10頭,獅虎馬猴50多隻,兩臺發電機和汽車14輛,鐵路運輸達16節火車車皮,規模和影響之大為世界少有!

1933年,黃河決口,孫福有率中華國術大馬戲團在上海虹口扎篷演出。不到倆月收入二十多萬大洋,悉數賑濟災民。

1945年,孫福有病故。重慶軍界、政界、演藝界及其他各界近萬人參加了葬禮。1948年馬戲團解散。

作為中國第一個大馬戲團雖然結束了,但他創造的劇團組織結構等形式被繼承了下來,孫福有的弟子和傳人在解放後成為全國各大城市雜技團的骨幹。吳橋雜技大世界的廣場中心就是孫福有的半身塑像,底座上刻有莫克萊爾親筆題詞"紀念世界現代馬戲之父--孫福有先生"。

嘛玩嘛玩之父的稱號可不是誰都隨便能叫的,有這頭銜的人都是有創造性的貢獻的!孫福有不光雜技演的好,還發明瞭大棚演出和保險繩,讓自古以來就撂地演出的雜耍走向了舞臺。保險繩就是雜技人的保護神。直到今天也離不開這兩項發明。

可以說早期的好些個大馬戲團骨幹都是孫福有的馬修團出來的,而且大多數都是吳橋人,因為人們有個共性,就是一個人發財了,一個村的人都會跟著他幹,所以孫福有的馬戲團很多都是吳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