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雲博這件鎮館之寶大有來歷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很高興給大家接著分享一些博物館館藏國寶的故事,今天是第七期,今天我們聊一下雲南省博物館館藏的鎮館之寶,也是雲南古文明的代表之作--牛虎銅案的故事。

在上世紀的考古圈中流傳著一句著名的俗話:“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這句貌似開玩笑的話語,其實卻體現著上世紀中國考古大發現中,一南一北兩件傳奇國寶的故事。

“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雲博這件鎮館之寶大有來歷

銅奔馬

馬踏飛燕現在叫做銅奔馬,也叫馬超龍雀,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

銅奔馬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造型極為精美,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體現了當時漢代工匠極為出色的鑄造水平和藝術水平,可以說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文物,是國寶中的國寶!如今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能與“馬踏飛燕”齊名,雲南省博物館這件鎮館之寶:牛虎銅案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也是極品,我們今天就聊聊牛虎銅案這尊雲博鎮館之寶的傳奇故事。

“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雲博這件鎮館之寶大有來歷

牛虎銅案


一、牛虎銅案簡介

戰國牛虎銅案,高43釐米、長76釐米、寬36釐米。器物主體為一頭大牛,站立狀,牛角飛翹,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飾一隻縮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狀,張口咬住牛尾;

大牛腹下中空,橫向套飾一隻站立狀小牛。大牛與小虎用模鑄造,一次成型,小牛則另鑄再焊接於大牛腹下。

作為古滇國的一件祭器,牛虎銅案在力學和美學上都達到了極高水平,幾近完美,既有中原地區四足案的特徵,又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和民族風格,此銅案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極具藝術觀賞價值,是中國青銅藝術品的傑作,更為我國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

“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雲博這件鎮館之寶大有來歷


二、一斤三塊錢的銅還是無價之寶?

上世紀60年代,雲南省江川縣的一些農民在李家山挖出一批古代文物,後來被證實這些文物來自2000多年前神秘的古滇國。這引起了專家的興趣,隨著對李家山滇池墓葬進行考古發掘,很快發現,在李家山附近分佈著近百個古滇國墓葬。

1972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對李家山24號墓進行發掘時,發現了包括牛虎銅案在內一批豐富的隨葬品。

剛剛出土的牛虎銅案已經斷成好幾截,牛頭是牛頭,盤子是盤子,小牛是小牛。當年參與發掘的雲南省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張永康說,發掘時,請了20多個當地人。每天的工錢是兩三毛。當時很多老百姓都難以理解,為何要花這麼多錢來發掘:“你們挖的銅,每公斤能賣3塊。我替你們算了賬,最後還是虧了。”

張永康就給農民解釋說:“我們不拿了賣,是拿了給國家收藏、研究。”

當地人又質疑:“收起來麼,爛了嘛。有什麼用。”

張永康回答:“我們會修復的,要拿來研究雲南的歷史。”

1972年,牛虎銅案發掘的簡報刊登在文物雜誌上。當時剛好在甘肅發現了馬踏飛燕,於是就有了“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的說法,牛虎銅案在當時的名氣非常大。

“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雲博這件鎮館之寶大有來歷

牛虎銅案


三、意義

古滇國存在於戰國到漢武帝近500年間,但是除了史記上有提到一筆,找不到其他資料。但通過出土的青銅器,可觸摸到這個神秘國度。

祭祀禮器往往是統治者權威的象徵。像牛虎銅案這樣的禮器,絕不是一般貴族可以擁有的。因此有專家推測,這座墓葬的主人應該是一位王室成員。還有專家認為牛虎銅案的主人有可能就是滇王本人。

“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雲博這件鎮館之寶大有來歷

牛虎銅案造型的地標

在2000多年前,不僅僅是大漢,像匈奴、滇國等國,牛都是財富的重要標誌,吃牛肉是地位和權力的象徵。而且古滇族人認為公牛是傳承生命的種子,是他們民族繁衍不息的象徵,更加珍貴。這尊牛虎銅案對於古滇國的民族史、農牧史、冶金史、美術史、民俗史等等,均具有重要的價值。

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全網閱讀過億的歷史原創博主,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