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手長勞勞

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學了。這是好事,是大好事。高興之餘,難免想到了責任。學生不虛度年華,老師怎樣教書育人,經濟和精神的負擔又牽扯上了多少個家庭。

提起這個話題,我就想起了好多年前的一件往事。那是2002年8月的一天,我到昆明火車站送人。站臺上送行的人很多,送子女上學的佔大半。個個車窗前是依依不捨的話別,步步站臺上是喋喋不休的叮囑。

在我右手邊的車窗上,爬著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年,下面站著他的母親。母親總是不讓嘴巴閒著,一會兒說“錢裝好,箱子放好”。一會兒又說“出門在外比不得在家裡,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莫愣頭愣腦的,要和同學處好關係”。想想又說“晚上不要搞得太晚,天氣涼了,睡覺前整點熱水燙燙腳”。兒子並不在意,抬著頭到處張望,興奮的臉上給人一種自負的感覺,好像要炫耀一下:怎麼樣,我考上省外的大學了。他不時地對母親擺擺手“你回去吧。我懂,我曉得。”

我理解這位母親那牽腸掛肚的心思,但是,她的兒子似乎並不領情。

隨著一聲汽笛長鳴,火車緩緩地駛出了站臺。送行的人們也慢慢的散去。只有那位母親還高高的抬著手,身體微微前傾,眼巴巴的望著遠去的列車,一副若有所失的樣子。我深深地嘆了口氣:唉!心裡想起了那兩句老話:兒行千里母擔憂。可憐天下父母心呀。

我當兵那年,父母也是這樣的送行。母親也是這樣嘮嘮叨叨的叮囑,這樣高舉著佈滿老繭的手,眼巴巴的望著滿載新兵的卡車駛出了縣城。我當時哪有現在的感覺,只看到了胸前的大紅花,耳朵裡滿是歡快的鑼鼓聲。

到新兵連後,戰友們說我那繡花的鞋墊是“四舊”,排長戲稱是“民間工藝品”,我紅著臉把它丟進了燒開水的爐子裡,熊熊烈火把那“千針萬線”化成了灰燼。母親趕做的“剪子口”,新鞋擺成了舊鞋,我沒有穿過一次,不是捨不得,而是嫌土,不敢穿出去見人。只因為我在的部隊比較特殊,城市兵較多,有許多的幹部子弟,還有五六十年代的大學生。

不是做兒女的無情。是不懂。所有的父母都是從做兒女過來的,他們能理解兒女。但是,好多兒女還沒有做過父親或母親。青春的身體裡還沒有裝著滄桑的心。

後來,當耳邊聽到了稚嫩的“爸爸”之聲,我才慢慢的、一點一滴的體會著做父母的操勞和艱辛(咱不說錢,只談心)。要養育一個兒女,把他培養成人,是多麼的不容易,要操碎多少心。從十月懷胎盼到洗尿布;從送進幼兒園到供成大學生。工作了,成家了,還是放不下心。兒女一切的一切,都系在父母的心坎上。肚子餓了,父親下廚,衣服破了,母親找針。著涼受風寒,父母忙著送醫院找醫生。兒女上學,父母操心,兒女出門,父母擔心。兒女出成績,父母笑開顏,兒女有失誤,父母就痛心……

在茫茫人海中,我看到了,有的父母為了兒女失去工作,放棄追求,改寫人生。眾多父母則是默默勞作,無怨無悔,平淡無奇,忙碌一生。有個父親靠沿街乞討來供兒子上學,有個母親為女兒捐腎,有個老人靠撿破爛來撫養孤兒,不是親生情也深。有個母親病魔纏身卻咬牙硬挺,不是怕死,因為閨女尚小,撒手人寰她怎敢放心。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夫妻硬挺著兩噸多重的水泥板,哪來這種神奇的超常力量,因為下面是他們愛情的結晶。只要護住小寶寶,他們就誰也沒在顧及自身……

天下的父母怎麼就這樣的痴情?

歲月不饒人,慢慢的我也老了。在公園中,我看著天真活波的孩子就高興;馬路上,我瞧著活蹦亂跳的學生就走神;菜市場,我見了買菜割肉的父母就共鳴;醫院裡,我見到老態龍鍾的長者就心疼。

為什麼我會變得如此善感多情?我默默地在品味人生。我常常想起,父親那蒼老稀疏,如同秋風裡的蘆花般飄搖的白髮,母親那深陷密佈的,就像大象的眼睛一樣的皺紋。我領悟到了:沒有父母那棵彎腰樹,哪有我這千尺藤。

老話說“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報父母恩”。報恩不報恩,隨心功德,起碼是養兒要懂父母心。十來歲時,年幼無知;二十多歲,少年輕狂;三十左右,血氣方剛,年輕氣盛。在這些年齡段,兒女孤高自傲,看不起平民;兒女想展鴻鵠之志,要做達官貴人;或許兒女臉薄靦腆,性格孤僻,不願搭理人。說過一些過激的話,做過一些出格的事,父母都要理解,多給些寬容,多有些耐心。要是兒女到了四十好幾,還不理解父母那顆心,你的智商、情商我哪裡還說得清。

也許,有人懷疑,我的爹孃咋就不象歌詞裡唱的老父親、老母親。朋友,那是祖祖輩輩的精華,是千百萬父母的縮影。現實中的爹孃,有性格,有脾氣,有缺點,有毛病。苦的時候會抱怨,煩的時候會罵人。

人們常問:人來這世上幹什麼?這樣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最終還取決於自己的“三觀”,你願意做個什麼樣的人。

有的人命運多舛,流年不順;有的人生在福中不知福,無病呻吟。自己總覺得今生來得冤枉,後世不再做人。責怪父母不徵得自己的同意就讓他出生。我就不明白,在你0歲的時候,能回答什麼呢?生不能選擇,死難道可以嗎?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社會變革,殘酷戰爭,哪樣是自己能選擇的事情?

當然,也有可選擇的,就是走什麼樣的路,靠自己選。好走難走,怪不得別人。俗話說,一娘養九子,九子不象娘。孔夫子3000弟子出72賢人。在同樣的環境中,各人的發展是不盡相同的。還是毛主席說得好。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來起作用。石頭永遠孵化不出小雞。這是至理名言。需牢記。不妨在夜深人靜時,望著潔白的月亮,對著青幽幽的天,清清物慾充斥的腦,歸歸浮躁不定心。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人孟郊的這首詩寫得真好。我喜歡這樣的詩句。它看不到波瀾壯闊的場面,也聽不見驚天動地的雷霆之聲;沒有春花秋月的卿卿我我,也找不出華麗的辭藻和爛漫的意境。它樸實無華卻寓意精深。它是祖祖輩輩的寫照,世世代代的心聲,是人生感悟的結晶。這樸實無華的詩句正是普天下父母的化身。

舉手長勞勞
舉手長勞勞
舉手長勞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