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頓口和頂漂,傳統釣和臺釣,解讀的思路是不一樣的

關於頓口和頂漂,傳統釣和臺釣,解讀的思路是不一樣的

臺釣時,我們說主抓頓口,浮漂下頓的時候瞬間提竿,十之八九都能中魚,所以頓口提竿也算是臺釣的基本功了;而抬漂,則是僅次於頓口的一口常見漂相,抬漂的幅度從1目~3目不等,除了鯽魚是立馬送漂,如鯉草都是很穩定的;但是不少釣友有個誤區,就是臺釣和傳統釣,可能抓口漂相都是類似的,所以不少玩慣了臺釣的釣友,由黑坑轉到野釣時,就會覺得抓口有問題;同樣,習慣了野釣的釣友,有時候去黑坑的時候,會覺得黑坑的魚口簡直就是不可思議,這是完全兩種不同的釣法,對於最常見的兩種漂相,解讀思路是不一樣的。

關於頓口和頂漂,傳統釣和臺釣,解讀的思路是不一樣的

傳統釣大多采用底釣,也就是說的雙鉤躺底釣,在觀察到浮漂上抬時,大多數是因為魚吞餌中鉤後抬頭導致的,所以抓口必中;臺釣則不盡然,因為臺釣是懸墜釣法,尤其在黑坑或者池釣中,魚多有浮頭搶食的習慣,所以也有可能是截口;當然並不絕對。

關於頓口和頂漂,傳統釣和臺釣,解讀的思路是不一樣的

情況一、臺釣釣法,浮漂緩緩上抬,半目~1目左右,然後徑直,然後再慢慢的抬1目,諸如這種,這是很典型的鉤餌霧化脫落導致的抬漂。

情況二、因為臺釣採用懸墜離底釣法,所以會讓鉤餌入水相對緩慢,等到入水、沉底這個過程我們稱為行程,不同於傳統釣法,鉛墜沉底,這個速度就很快了;所以臺釣野釣很容易遭遇小雜魚截口,也會出現點漂送漂的漂相。

情況三,鉤餌過硬,餌團過大,臺釣釣法有一鉤懸底,或者會少有一鉤輕觸底,都會讓魚連續撞漂導致頂漂的小動作不斷;

關於頓口和頂漂,傳統釣和臺釣,解讀的思路是不一樣的

情況四、大魚進窩後開始涮餌,如果是傳統釣,對於涮餌發生的雜亂訊號可能就能及時過濾,但是臺釣的話,涮餌就很容易讓漂出現很多頂漂的小動作。

那麼頓口呢,頓口的形成也就是魚在吸食入口的瞬間,帶動浮漂出現的一個明顯下頓,一般常見的是半目~1目,最高不超過2目,具體的下頓目數,則要看魚口的輕重了。那麼傳統釣和臺釣的頓口,又該怎麼解讀呢?首先個人認為,傳統釣中,如出現頓口大多是死口,而且大多數情況下應該是直接黑漂,因為浮漂不管發生任何大點的動作,都是鉤餌帶動鉛墜,鉛墜到底了,還能被拖動,都應該實口,而臺釣則不一定了,譬如:

情況一、臺釣釣法,輕口魚、冬季弱口魚、小體型魚的頓口,這幾種的頓口幅度都不會太大,多至1目,少則半目以下,而且抓口非常不容易。

關於頓口和頂漂,傳統釣和臺釣,解讀的思路是不一樣的

情況二,生口魚不是沒頓口,而是口太猛,感覺中鉤瞬間就逃竄,動作太快、太連續,所以給人的感覺是瞬間黑漂,傳統釣,都是死口了,哪來的頓口呢?

情況三,滑魚涮餌,小口抓,大口放,為什麼頂漂也有滑口魚的事,頓口也有滑口魚的事呢?滑魚有兩種定義,一種是因為多次被垂釣中鉤,後來又脫鉤逃脫或者被人放生,對各種商業釣餌及任何可疑的餌食都不會馬上吸食,而是撞、吸,不等吸進嘴就繼續吐、撞;另一種則是指因為脫鉤,魚唇被拉爛,形成固定的傷口,鉤餌進嘴會從傷口處脫落,但是這兩種滑口魚不管哪一種,都會有涮餌的現象,而且在涮餌的過程中就是不停的吸、吐,表現在漂相上就是頂、頓之間轉換。但是釣這種魚口,就動作越小越真實,動作越大訊號越不真實。

關於頓口和頂漂,傳統釣和臺釣,解讀的思路是不一樣的

總結一下,釣法並無哪種最好,哪種次之這種排列,有的就是對哪一種釣法更熟悉,對漂相解讀更精通罷了,記得剛開始玩黑坑的時候,有個老爺子釣了幾十年的魚,一直是傳統釣長竿短線釣法,那時候小藥也不怎麼流行,連去7天,誰坐邊上就把誰打閉口,天天是坑冠,到現在為止,老爺子不搶魚了,主要是提不動了,改為掏坑,好些個塘主見人來了,直接就不要錢,老爺子開心就好。所以說,上魚不上魚,一看水域魚的密度,二看基本功紮實不紮實,水裡有魚,基本功紮實,不爆護都不可能;水裡魚稀,基本紮實,不空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