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男孩弒母|是誰把我們的愛從孩子身上拿走了?

上週, 12歲男孩親手弒殺自己的親生母親的新聞著實震撼了每個父母的心。這兩天後續報道仍在持續。最新消息說弒母男孩一週後被釋放,父親帶他去上學遭到同班同學家長反對。政府有了完整的安置方案。

12歲男孩弒母|是誰把我們的愛從孩子身上拿走了?

暫不說他的被釋放毫不懷疑地會引起人們的爭議,是否是對他真正的“保護”,只想從他殺母后一系列反應說開去。

逝者已去,再回顧這個事件,仍讓我們不勝唏噓。不僅是孩子殺死母親的手段極其殘忍,更駭人聽聞的是,他殺死母親後的態度讓人從心底萌生出刺骨寒意。

媒體上的報道:警方帶孩子去指認現場時“還在笑”,在被問及為什麼要殺自己的母親時,孩子很淡漠地回答:我就是恨她。

並且天真地說“不會不讓我上學吧”“我殺的不是別人,是我自己的親媽”......

這讓我們困惑:孩子天生愛自己的母親,是什麼原因讓他對母親非但沒有愛,反而“恨”她,甚至不惜親手殺死她而毫無愧意?

在對他的家庭進行一番瞭解後,我們發現,孩子的“恨”由來以久,這次只是積壓在一定時期的大爆發罷了。

跟許多家庭一樣,孩子是一名留守兒童。父母一直在外打工,並不怎麼管教過他。他從小在爺爺奶奶家長大,都說“隔代親”,他自然受到了爺爺奶奶的無比寵愛,性格十分叛逆。

兩年前,母親懷二胎回家,他才搬去和母親同住。那時,母親才發現兒子身上染上了很多不好的習慣。比如偷錢、抽菸、經常打人、愛玩手機、不聽話、逃課......這些在一個12歲少年身上,得到了全部的體現。

面對著突然長大且不聽話的大兒子,缺乏經驗的她或許根本不知道怎麼辦,所以只能罵他,但“仍然很少打他“,”反而是他經常不高興就打他媽媽”。

通過這些蛛絲馬跡,這個家庭的問題也就呼之欲出了:

  • 孩子在“萌生愛的敏感期”時,父母的缺位。

孩子很小,父母就出去打工掙錢,很少關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年時期本該建立的依戀關係根本沒有建立起來,本該構建的親子關係沒有構建起來,換句話說,孩子心中沒有萌生出對父母的“愛”。

在講依戀關係時,美國心理學家哈洛有一個經典的例子:

把一個嬰猴放在一個能夠餵奶的鐵絲母猴,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絨布母猴身邊。剛開始,嬰猴多圍著“鐵絲母猴”,因為他需要喝奶。沒過幾天,令人驚訝的事情就發生了:嬰猴只在飢餓時才找“鐵絲母猴”,其他時間都與“絨布母猴”呆在一起。在遇到威脅時,嬰猴也會第一時間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緊緊抱住它。

他由此得出結論,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安全感來自依戀,依戀是因為愛。而愛,是超越人的理性的。

對孩子來說,由於成長的需要,他們固然需要母親的乳汁,以滿足生理上的需要,但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奶瓶,是愛的行動(包括擁抱、觸摸、搖動、玩耍),而在這些互動中建立起心理上的愛讓孩子感到安全。

這樣的例子簡直太多太多。遠房親戚曾給我講過他跟兒子的故事:

他常年外出打工,每次春節回來,他見到兒子就會特別開心,準備好一大包的文具零食送給兒子,然後父子倆就相對無言,沒啥話說了。平時父子電話裡還好,一見面特別靦腆,也沒啥話說。他訕訕地說,第一年離開的時候,孩子哭的聲嘶力竭,第二第三年再離開的時候,孩子只是麻木地看著他,沒有任何話了。

不僅留守兒童,在我們城市裡面,很多孩子成為了父母身邊的“留守兒童”。父母上班了,孩子還沒起床,父母回來了,孩子已經睡著。那些沒有交流的親子關係何嘗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缺位?

  • 隔代養育中爺爺奶奶無原則的“寵愛”。

父母缺位,把撫養的責任交給爺爺奶奶代替,隔代親的教育方式下不可避免出現對孩子無原則的溺愛。報道中有一個細節吸引了我的注意:警察帶他回事發現場瞭解情況,爺爺“還摸了摸他的臉”。這是一種怎樣複雜的感情?是難以置信,是悔恨?是埋怨?可誰又能說沒有幾分心疼在裡面?

自然,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尤其對於留守家庭而言。大人有大人的無奈,孩子更有孩子的委屈。

但孩子心中的愛應該由父母灌注進去的。只有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孩子的愛充盈了,他才會向周圍的人散發愛。如果孩子愛的池子根本就是空的,我們怎麼指望他去愛別人?

前陣子有個二胎的家長跟我諮詢,家裡老大經常動不動就打自己的弟弟。她不明白是為什麼。

我就問她,在給予老二關愛的同時,你給予老大相等乃至更多的愛了嗎?

他原本得到父母的全部關注,卻因為弟弟的出生,被你們不經意地拿走所有的愛,而轉移到了另一個孩子身上。他幼小的心靈怎能不受傷,甚至攻擊別人呢?

想一想,你是往孩子愛的池子不斷傾注愛呢,還是在拿走愛?

我所見到的是,很多父母真的在一點一點地拿走愛;

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陪伴孩子;

他們有大把的時間陪伴孩子,卻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私有物品,令孩子感到窒息;

他們動不動打罵孩子;

他們過於敏感,孩子也因父母時冷時熱,過於細膩的管教方式,變得冷冰冰的。

都說夫妻關係需要經營,其實所有的關係都需要經營,親子關係也是。

我不想把這起事件的元兇歸結在孩子身上,也不想讓事件裡缺席的父親、管教不當的媽媽全部承擔責任。畢竟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或都在受著原生家庭的傷害,我們也渴望成為更好的家長。

我唯一想告訴大家的是:請從這次的悲劇中反思,不要把愛從孩子身上拿走,讓我們的愛一直灌溉並滋潤著孩子的心田。

報道說“因為孩子12歲,年齡夠不上負刑事責任,連孩子外公外婆都害怕自己的外孫,不知道接下來會怎樣”。這種想愛而不敢愛,想舍而不能捨的尷尬有幾個人能體會。

在對這起悲劇感到痛心不已的同時,我會想,如果這位母親真的泉下有知的話,那麼此時此刻,她心中更多的,應該是”悔”,而不是”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