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孩子生氣起來就是:一哭、二鬧、三大吼?

小閃收到很多家長的來信,表示孩子鬧起情緒來會哭、亂扔東西、人越多越來勁、和大人擰著、和家長對著幹。看來鬧情緒是孩子們經常出現的情況。在今天的分享中,這些問題都將得到解決。孩子們鬧情緒時會有很多表現方式,有的方式是我們可以接受的,而有的方式會讓大家都感到不舒服,比如大吼大叫、亂扔東西、毫不妥協、語言及肢體上的衝撞……而這些行為呢也被我們貼上了各種標籤:難相處、有毛病、脾氣大、任性、故意吸引注意力、要挾父母必須要聽他的,想要故意引起寶爸寶媽們的注意,專門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要挾我們以達目的。

當然,我們都不喜歡孩子有情緒時採用這種亂髮脾氣的方式,但是我們現在在自己心裡面問一下,孩子就真的想用這樣的方式嗎?小閃想,答案是否定的。亂髮脾氣,其實孩子自己的心理感受也很不舒服,費時費力,還會被父母責罰,事情還不一定能夠解決,這並不是孩子們所期望的。所以,我們在想要急切地去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時,一定要先改變我們對情緒的看法!

為什麼我的孩子生氣起來就是:一哭、二鬧、三大吼?

首先,我們要改變對孩子發脾氣的看法。上面我們說到孩子發脾氣被貼上了很多標籤,其實,孩子並不是有意要亂髮脾氣的,他們只是不知道該如何更好地表達、處理自己的情緒,如果他們有能力好好地表達、處理自己的情緒,他們就會表現好。我們的家長一定要堅信這一點。

其次,改變我們對情緒本身的看法。情緒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有好壞之分的只是情緒的表達方式。然而我們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植入了錯誤的觀念。很多孩子會否認自己生氣發怒或者傷心,不承認自己有過這樣的情緒,因為他們覺得傷心難過是懦弱的表現,而生氣就是亂髮脾氣。傷心、生氣就一定不好嗎?當然不是,這些情緒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過的正常的情緒。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有人打你,難道還要笑著讓他繼續打你嗎?肯定是應該生氣,讓別人知道你的感受和態度,對方才知道這樣做會讓你不舒服,會收斂自己的行為。所以並不是情緒本身不好,有好壞之分的是情緒的表達方式。家長們要學會界定孩子是正常的情緒表達還是亂髮脾氣,做出正確的引導。我們平時在引導孩子時,注意不要直接用情緒詞語來說好與不好,比如不要說“生氣不好,你不要生氣”,而是具體指出孩子生氣時的哪種方式不好,比如“你生氣的時候大吼大叫、還罵人,這樣的方式很不好”。

為什麼我的孩子生氣起來就是:一哭、二鬧、三大吼?

情緒既然沒有好壞之分,有好壞之分的是情緒的表達、處理方式,如果孩子有這個能力,他就會表現好,那該怎樣培養孩子的情緒表達、處理能力呢?

首先,情緒的表達要遵守一個總的原則,那就是——“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只要在這個原則範圍內所採取的方式都是OK的。

今天,小閃著重從兩個方面來講情緒的表達與處理。

為什麼我的孩子生氣起來就是:一哭、二鬧、三大吼?

第一方面:重點培養孩子的情緒語言表達能力。當一個人有情緒時,往往會通過三個方面的信息傳達出來,那就是他的表情、動作和語言。表情的表達是最直觀的,動作,我們有情緒時也會本能地表現出來,比如生氣時會身體緊繃,捏緊拳頭。只要不是特別大的動作影響別人,不是打自己或者打別人就行了。今天小閃要重點來說的是有情緒時語言的表達能力。

舉個例子,比如小狗,那小狗是沒有語言能力的,如果有一隻小狗被踩到了,但是它不會用語言來表達,就只有3種選擇:衝你亂叫、咬你、逃跑。而“去死,我恨你,都是你的錯,你這個壞媽媽”,想想類似的語言表達是不是經常出現在我們孩子或者我們家長有情緒的時候呢?這種罵人的話聽了著實讓人傷心,就像小狗的“吠叫”一樣。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們之所以會這樣表達,就是因為他們想不出一種更為清楚明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培養孩子有情緒時的語言表達能力。

為什麼我的孩子生氣起來就是:一哭、二鬧、三大吼?

第一,教給孩子豐富的情緒詞彙,準確有效地描述自己的感受。在平時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講故事、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來教給孩子豐富的情緒詞彙。每當孩子們有情緒,出現有敵意的謾罵時,提醒他們。讓孩子對情緒的表達由“去死,我恨你,都是你的錯,你這個壞媽媽”變成“我很生氣,我覺得很傷心,我覺得很難過……”

第二,引導孩子說出有情緒的原因,真實的需求和想法是什麼。雖然情感可以給予人們解決問題的動力和能量,但最終解決問題還是要考理性的思考能力。比如,引導孩子表達,“我很生氣,媽媽答應了我要陪我出去玩的,結果現在有事又不得行了,我還是希望媽媽陪我能夠出去玩”。這樣做有助於孩子把事件和情感分離出來,找到真正的問題並進一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為什麼我的孩子生氣起來就是:一哭、二鬧、三大吼?

第二方面:引導孩子學會處理情緒的方法。我們家長和小朋友肯定有很多處理情緒的辦法。比如深呼吸,另外還有很多宣洩的方式:哭、運動、大喊、吃東西、唱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我們家長經常見不得孩子哭,一旦孩子開始哭,很多家長便會想盡一切辦法制止。溫柔一點的家長會說“乖,不要哭了,要勇敢”;簡單粗暴一點的直接說“有什麼好哭的,不準哭”。很少有人會說“我知道你很難受,想哭就哭一會兒吧”。很多人說,我們希望孩子每天都開心,當然不想他哭啦。但事實上,哭是人本能的一種情感表達方式,是疏導負面情緒的一種武器,只有適時將負面情緒疏導出去才能更好地感知“快樂”。所以,“哭”並不是一件壞事,一定要允許孩子哭。但“哭”為什麼卻被貼上“不勇敢”、“不聽話”、“不講理”等等各種標籤而被阻止呢?因為,孩子負面情緒的爆發,會觸及父母內心同類的情緒,引起家長的焦慮,讓負能量飆升,最後失控崩潰。當然,如果孩子嚎啕大哭,沒完沒了,我們還是需要引導的。

有了前面的鋪墊,當孩子有情緒時就好處理多了,孩子有情緒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提前告知,防患於未然。當我們要做什麼事情或者安排有什麼變化時,先提前告訴孩子,能有效地避免很多情緒衝突。越小的孩子思維模式越傾向於固執,非黑即白,缺乏靈活性。比如要出門,而孩子正在看電視,家長說:“馬上停下,出門了”,孩子很有可能就會大發脾氣,他並不能馬上做出轉換。而提前告知孩子“今天我們要出門,你還能玩10分鐘,做好準備哦”,孩子有個心理準備,就會好很多。

為什麼我的孩子生氣起來就是:一哭、二鬧、三大吼?

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有很多的辦法,比如強制型的辦法“你必須聽我的”,放任不管的辦法“我不管了,你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吧”,有的時候這兩種辦法能夠快速解決問題,然而還有很多時候這兩種辦法會讓小朋友情緒變得更厲害,並且採用這樣的方法也不利於培養孩子情緒處理的能力。今天,小閃來介紹一種辦法,叫積極處理法。

第一步:接納孩子的情緒。關注到孩子的情緒並接納。“你怎麼啦,哦,媽媽知道了,你生氣了,因為……”這個過程既能培養孩子情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讓孩子感受到了你對他的理解。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置情緒於不顧,直接奔著解決問題的目標去,往往適得其反。想想你有情緒時有人給你講道理你聽得進去嗎?聽不進去。處理情緒的原則一定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第二步:界定問題。引導孩子說出來情緒和原因後,進一步找到問題,比如我們前面舉的那個例子。“我很生氣,媽媽答應了我要陪我出去玩的,結果現在有事又不得行了,那引發孩子情緒的問題有可能是我還是希望媽媽陪我能夠出去玩”。界定出孩子是因為不能出去玩而生氣呢還是因為媽媽不能陪自己了而感到生氣。

第三步:引導孩子一起想辦法。避免家長直接去建議“我覺得你應該……”這個和之前強制型的方法沒有什麼區別,不利於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可以這樣說“媽媽知道你是因為不能出去玩而生氣了,但是媽媽現在有事去不了,而你太小了,必須要有人陪,現在我們一起來想想有沒有什麼辦法呢”。孩子可能就會說“那請爸爸陪我去吧……”或者說“媽媽知道你是因為媽媽不能陪你而生氣了,是媽媽答應了你而沒有做到,但是媽媽手上的事情推不掉,現在肯定不能陪你,你覺得該怎麼辦呢”。孩子可能就會說“要不,你下次陪我吧”。

為什麼我的孩子生氣起來就是:一哭、二鬧、三大吼?

最後,表達和處理情緒的原則是: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以及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一定要記得把今天的方法用起來哦,只要我們改變了,我們的孩子也會跟著改變,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