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天门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

这,就是天门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

天门变了!

变美丽了。登上茶香飘逸的茶经楼俯瞰,灯火灿烂,夜景迷人。

变雅致了。漫步街头,菜蒸天下、侨通天下、茶和天下、棉融天下、笔行天下,一个个城市地标,浸润历史,别具匠心。

外在颜值的变化,源自内在力量的指引。

真正的力量,无不发自内心。

江汉平原上,这座埋头耕耘的城市,正凝聚着发展的精气神,克难奋进。

60万亩棉花田何去何从

不因包袱重而等待,“棉乡”转型

棉花,曾是天门的荣光。然而,荣光越大,包袱越重。

2014年,随着国家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棉花价格大幅下跌,棉花产业陷入低潮。

60万亩棉花田何去何从?天门市委市政府在思考。

“危机就是机遇!传统棉花产业遇冷,特色农业却天宽地阔。加快棉乡转型,不能因包袱重就等待。”决策层统一思想。

种了一辈子棉花,还能转型?数万棉农在徘徊。

有人担心,种水果技术不过关。农业部门立即组织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

有人害怕,种蔬菜市场风险大。市里大力鼓励专业合作社牵头,降低散户风险。

转型之路,坚定前行。

“中秋节、国庆节,合作社的10万公斤葡萄被游客采摘一空。”10月8日,电话那头的杨西林嘿嘿直笑。

杨西林是天门黄谭镇杨泗潭村人,种了大半辈子棉花,2016年入股万紫千红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种葡萄比种棉花轻松,收入还翻几番。”

杨西林,天门棉农转型的一个缩影。

这是一组让棉农也惊讶的数据:

百里棉乡、茫茫棉海,竟长出10万亩萝卜、8万亩花椰菜、3万亩中药材、菊花、树莓,推广20万亩稻田综合种养。2018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由60万亩调减到18万亩。

棉农转型,加速了涉棉企业的转型。

如今,卓尔在天门建设了全国最大的棉花交易中心,成为内地最活跃的新疆棉交割库,已有来自新加坡、欧洲的国外棉商上线交易,去年交易额269亿元。

从产棉花到精深加工棉花,再到交易集散棉花,天门跨过了这艰难的一步。

“五缺”之地如何突围

不因困难大而消极,咬定工业不放松

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天门曾经的名片。

但一个现实不得不面对:工业先天不足。缺可转化的资源、缺优质存量、缺可置换的产能、缺排放空间、缺要素成本优势。

“五缺”,是困难,更是挑战。

“要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天门唯此华山一条路。要以没有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为耻,以没有变化、进步、发展为羞!”天门市委书记吴锦说。

工业硬骨头,天门能否啃下?

好项目各地争抢,凭什么选天门?

徐工的落户,可以看出天门的钻研劲头。

2017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到天门。能不能抓住这个“不是机会的机会”,引进行业巨头?

“徐工在东部、北部都有布局,唯独中部没有。”深入研究徐工发展战略,天门提出建设徐工华中基地的合作计划,让王民刮目相看。

“天门抓发展的气场、干部的激情、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徐工湖北环保科技公司总经理陈维说,天门基地瞄准环卫车的研发和生产,2020年产值力争突破20亿元。

不仅徐工来了,可口可乐、人福医药、海大集团等34家上市公司近几年相继落户天门。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制度的“倒逼”。天门每季度组织工业项目拉练,不看老项目、不看规划图,只看新工地和竣工车间,检讨席上“末位发言”。

拼搏奋进的发展气场在数据中显现:

新能源、锂电池、机械装备、新材料、电子、节能环保、智能家具,七大新兴产业或“无中生有”、或异军突起;今年元至8月,全市在建工业项目225个,同比增长36%;5年多来,天门工业税收、落户上市公司数量、高新企业数量均比2012年翻两番。

8年“老大难”能否被攻克

不因矛盾多而退缩,城市换新颜

天门河,天门人的母亲河。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茶圣陆羽也曾写下赞美她的诗句。

然而,母亲河曾经的容颜令人心痛。

河两岸,村民建的私房密密麻麻,生活垃圾堆积如山,生活污水全部排入河道,城区段水体已成劣V类。

顺应群众“拯救母亲河、整治天门河”的呼声,2007年,天门市委市政府开始谋划推动天门河的一期拆迁。

没想到,这一拆就是8年。

“天门河拆迁启动早,拆迁难度大,推进速度慢。时间一长,房价一涨,成了夹生饭,拆了的有意见,没拆的不愿拆,经常有人上访。”曾经的“钉子户”许明洋坦言。

“即使是天下第一难,也要攻克。”面对重重矛盾,天门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迎难而上。

这么多年都没办成,这次就行?

面对质疑,天门四大家领导挂帅,冲在前面。白天一户户走访做工作,晚上一家家分析汇总。采取“专业公司+人文关怀+政策创新”等方法,依法依规,强力推进。

2015年底,800余户房屋征收工作基本完成。

随后,河道截污、清淤、河岸规整等工程迅速推进,天门河、汉北河流域养殖污染整治全面启动,禁养区内358家养殖场被关停、迁转,河水变为Ⅱ类水质。

清风徐来,碧波荡漾。

如今,每一个晨曦中,每一个夜幕下,天门河畔,滨河步道上,休闲散步的市民总是络绎不绝。

32岁“草根”能不能晋升

不因旧框框而止步,风清气正干事创业

“面向全市,公开选拔副校长!”

去年,为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天门市公开这项史无前例的改革举措。

令人尴尬的是,报名者寥寥。

“竞聘说不定是个形式。”

“咱都是打酱油的,有背景才行。”

不少青年教师顾虑观望。

“要求所有符合条件的教师必须报名。”天门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说,再次动员后,报名人数猛增。

笔试、面试、考察,公开公平的竞争中,1986年出生,今年32岁的吉林小伙孟祥斌从天门一所乡镇中学竞争上城区重点小学副校长。

这步跨越,既让同事艳羡,更让同事服气。

因为,他在天门一没亲戚,二没背景,是彻底的“草根”,全凭工作优秀、群众认可。

和孟祥斌一样,10位年轻副校长通过公开选拔履新。目前,36名副校长竞争上岗正在进行。

新举措,让教育界风气为之一新。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是对干部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励和鞭策。

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有为才能有位。去年,天门共选派50多名干部到16个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参与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矛盾调解、信访维稳等中心工作;对20名有业绩、得公认的干部,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到“一区三园”和市直经济部门担任重要职位。

为改革者撑腰,为担当者担当。出台《天门市党员干部容错减责免责实施办法》,为实干者护航,提拔重用受处分干部11人。

风清气正,赢得群众认可。去年,天门干部选拔任用满意度、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群众满意度测评均居全省第一。

风清气正,更激励着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天门一路奔跑。

这是一条省钱的推广▽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芳 彭小萍 谭亲璐(原标题:以没有好项目为耻,以没有发展变化为羞——探寻天门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

合作|0728-5224499

近期精彩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